最佳答案:
菠萝黑腐病是由奇异长喙壳引起的、发生在菠萝的病害。该病主要为害果实、叶片、幼苗,病果呈暗色水渍状斑,病健交界处分界明显,果肉腐烂变黑,散发出特殊的香气;幼苗受侵后引起苗腐,叶片受害后出现黄褐色条斑,后转为灰白色。
详情介绍
菠萝黑腐病是由奇异长喙壳引起的、发生在菠萝的病害。该病主要为害果实、叶片、幼苗,病果呈暗色水渍状斑,病健交界处分界明显,果肉腐烂变黑,散发出特殊的香气;幼苗受侵后引起苗腐,叶片受害后出现黄褐色条斑,后转为灰白色。
菠萝黑腐病是世界菠萝种植区普遍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在中国广东、广西、台湾等地也有发生。该病可引起叶基、茎干和果实软腐,特别是果实贮藏期能造成很大损失。在中国广东,有的产区的发病率高达40%,严重影响市场供应及加工生产。
菠萝黑腐病病原菌自伤口侵入,防治应以避免产生伤口为中心采取措施。此外栽种前还需选用壮苗,清除前作的残屑以减少接种菌源,并加强栽培管理。
- 中文名
- 菠萝黑腐病
- 别名
- 基腐病、果腐病、水疱病
- 为害作物
- 菠萝
- 为害部位
- 果实、叶片、幼苗
- 病原
- 奇异长喙壳
菠萝黑腐病病原特征
菠萝黑腐病病原为奇异长喙壳(学名:Ceratocystis paradoxa (Dade) Mor.),属子囊菌亚门、球壳目。其子囊壳基部膨大成球形,有细长的颈,顶端常裂成须状,壁薄、黑色。子囊壁在子囊发育早期常消解,很难看到完整的子囊。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圆“S”形,大小为(7-10)微米×(2.5-4)微米。无性世代为奇异根串珠霉(学名:Thielaviopsis paradoxa (de Seyn.) Hoha.),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目。无性阶段产生两类分生孢子:厚壁孢子和内生孢子。厚壁孢子在孢子梗顶端串生,一般每串3-8个,球形或椭圆形,大小为(16-19)微米×(10-12)微米,初呈黄褐色,后为黑褐色,表面有刺突。内生孢子长方形或短圆筒形,无色,大小为(10-15)微米×(3.5-5)微米,内生于浅色的生殖菌丝中,排列成串,成熟后依次逸出。在培养基上菌落平展,灰色、榄青色或黑色。生长温度范围7-37℃,最适温度28℃。酸碱度范围1.7-11,最适pH5.5-6.3。
菠萝黑腐病为害症状
菠萝黑腐病在菠萝的不同部位表现的症状,差别甚大:
- 黑腐:果实上的症状,未成熟果和成熟果均可受害。但多发生于成熟果。通常在田间无显著症状,收获后在堆放贮藏期间果实则迅速腐烂。病菌从伤口侵入,以收获时从果柄切口侵入最多。被害果面初呈暗色水溃状软斑,继而扩大并互相连结成暗褐色无明显边缘的大斑块,可扩展至整个果实,内部组织水渍软腐与健全组织有明显的分界。被害的组织逐渐分解,果心及其周围变黑褐色。后期病果大量渗出液体,组织崩解,散发特殊的芳香味。
菠萝黑腐病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或厚壁孢子潜伏在病组织或土壤中越冬。厚壁孢子可在土中存活4年之久。厚壁孢子借雨水溅射或借气流、昆虫传播。遇到适当寄主组织时萌发芽管,从伤口侵入而引致发病。在运输和贮藏期间常通过接触传染而蔓延为害。
菠萝黑腐病流行规律
温和的潮湿天气适于菠萝黑腐病发展;在排水不良、容易渍水处常发生幼苗腐烂;雨天打顶病菌易从伤口侵入,冠芽摘除过迟,伤口大,难愈合,常引起果实发病;低温霜冻的冬果也常发病;采果时机械伤口多,在贮运期间发病也多。
菠萝黑腐病防治方法
- 选用壮苗:挖苗后须阴干几天以利伤口栓化,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泡10钟,选择晴天栽种。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