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一代的茶人,我想用我青春的智慧,为家乡的普洱茶打开一扇小窗口,抓住电商的机遇,让家乡的茶香四处飘散。”李那杯好茶摆在那里,也渐渐服气了。
李,90后,思茅区龙潭乡老鹿寨村长大。出身茶山的他,也对普洱茶情有独钟。
对他来说,普洱茶是乡愁,也是创业的明灯。
2009年,李离开家乡六年,做网络直播,摆地摊。
2015年,他拿出所有积蓄,在丽江古城开了一家茶叶店。开一家温暖的店,遇见所有温暖的人——这是李的美好愿景。
现实是残酷的。
小店生意惨淡,苦于没有回头客,十天半个月很难做成一单生意,房租钱也赚不到。父亲对他说:“如果不是那块料,回来把地种好!”李不甘心就此结束刚刚开始的创业之路。
经过一番思考,李开始改变的商业模式。2016年,他回老家买了200斤散茶,运到丽江。他开始在店里蒸茶饼,让外国游客亲身体验普洱茶的制作。随着热蒸汽软化茶叶并散发出茶香,无数顾客闻到了这种香味。那一年,奶茶店的销售额翻了几番。首先,丽江古城的所有茶叶店都开始效仿。
李感觉到了危机的来临,于是他不得不重新规划发展方向:回到老鹿寨成立茶叶初产所!他坚信,只有抓住茶的源头,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0年初,他从零开始注册了“老鹿寨”商标,并基于目前的市场分析,认为当时市场茶叶供应充足,提高茶叶品质是关键。因此,他决定从源头入手:加强茶园基地建设,保证优质原料供应;培育茶树新品种,彰显产品个性;开发本地茶树产品,丰富产品品种;制定生产标准,规范茶叶生产。
为了改善茶叶基地,李找遍了老鹿寨的所有村庄,最后选定了两个最古老的茶园,与茶农签订了合同,并成立了初级茶叶生产研究所。他走遍了普洱茶产区的所有名山,选出优良品种,移植到自己的茶园基地。
只把茶当作经济作物的李,开始重新认识它与茶的关系。他发现村里的中年人基本都出去打工了,年纪大的人很少用手炒茶。虽然他不是炒茶专家,但他知道好的师傅炒出来的茶质量更好。“手炒茶看似古老、复杂、低效,但正是这种匠心放大了高山茶的口感优势”。他心里觉得这个技能“不应该丢弃”。他开始一边学习泡茶,一边学习品茶。
为了学会炒茶,把茶泡好,李不知忍受了多少次烈日,多少次被炒锅烫伤,多少次彻夜不眠...但这些都没能打消他对普洱茶的喜爱。正是因为这些实践和学习,李掌握了很多书本上无法详说的知识,积累了很多经验。
“茶叶不等人。不同的温度和时间是不断变化的。短芽变大了,味道就变了。为了追求质量,我们不得不与时间赛跑。”在小茶山长大的李对这种工作很熟悉。“没有什么,但痛苦只是暂时的。苦难一过,就过去了。”
依托老鹿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通过科学种植,李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炒制技术相结合,让更多的人能在大山里品尝到普洱茶。“口感好,色泽好,价格公道”,“老树茶口感鲜醇,汤色纯正”,“非常适合老茶客的口味”...李以“远离尘嚣,与茶结好缘”为宗旨,薄利多销,逐渐获得市场认可。
在李看来,普洱茶不仅是一种待售的商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在忙碌的生活中,泡一杯普洱茶,放慢生活的脚步,平复浮躁的心。这就是普洱茶带来的独特魅力。
他出生在茶山,喜欢喝茶。对李来说,茶是他一生最爱的职业。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行业,能够把自己热爱的东西分享给别人,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是他创业以来最大的收获,也是激励他不断前进的动力。
为更多人打造一杯安心、安心的茶。带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茶行业的坚持,每一步前进都是扎实而自然的。李越来越意识到,只有专注才能走向卓越。他回报家乡最好的方式就是热爱老鹿寨的土地,尊重茶农,潜心培育新品种,开发新产品,做老鹿寨茶产业的领头羊。
云南网通讯员李建红许晓芳陆海洋摄影报道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