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6年9月20日开始,每周二晚8点,我们会邀请得到用户和员工,来参加我们的周会,一起建设一所终身大学。 本周是第61次周会直播。
罗振宇:大家好!周二晚上8点我们开工作例会,与此同时我们也把这个例会开放给所有用户参加,原因很简单,我再重复一遍。
两点,第一,我们没有那么大会议室,200来人实在装不下,所以干脆用这么一个技术手段来解决。
第二个原因,是我们对任何一家公司的未来有一个预判,所有的公司只要你是一个未来型的公司,你一定是要给周边所有人赋能。不仅是自己公司的同事,而且包括所有上下游供应商、合作者,当然更重要的就是我们的用户。
今天例会的主题非常重要,我们要跟全体同事来统一一把共识:这家公司我们靠什么来竞争?现在我按照惯例,先请出我们公司的技术和产品大神、合伙人快刀青衣跟大家讲讲最近一周关于产品和技术的事,然后请出我们公司CEO脱不花跟大家泄露这个我们公司的终极秘密,这个公司靠什么来竞争的,靠什么活着的,靠什么闯荡江湖的。
脱不花如果讲的让我觉得作为一个小学生特别有心得体会,我再上来汇报一下我个人的心得体会。先有请快刀青衣!
快刀青衣
快刀青衣:大家好,我是得到这边负责产品和技术的快刀。今天我主要想讲一个细节方面的东西,之所以拿出来跟用户讲,是因为它涉及到很多用户看到的我们手机界面数据的呈现。直播之后,我们首页上也可以看到有一个用户数据的小调整。我尽量简单说一下为什么有这方面的调整,调了哪些东西?
主要是数字方面的调整,大家会发现我们订阅专栏上面看图人那一块有个多少人学过,一个版本之间还有多少人看过。之前会有用户反馈,会觉得自己的老师为什么他的这篇文章挺好的,为什么这个数字显示没有那么好,实际上这是我们之前的一个产品上的没有做好的地方。因为这一块数字的显示只是他看图文的数字,就是如果你听音频的话,对这个数字是没有影响的。所以说你就会发现这里的数字并不能完整体现这一篇课程用户的使用情况。所以说这次我就希望拉上产品和技术,就这个数据的调整来把它重新梳理一下。
梳理过程中发现有两个地方需要调整,一个地方的数字会变大,一个地方的数字会变小。大家看到我们现在所有的精品课,列表里面会看到某一条下面是几十万次学过,其实在这种产品技术是叫做PV,也就是你点了一次,我记一个1,可能过两天你复习一次,我又给你加了一个1,所以一个人无限的学了8次,我就记8次数。
但实际上这一块放在一个更合理的维度上应该是按照多少人学过。所以,这一块的数字会变小。举几个具体的案例,像李新的训练你的学习应变能力,前台数字是120600,我们调整后会变成60300,会减少一半。诸葛越的第三节课现在前台显示16万,调整完之后会变成58000,数字会变小。
数字会变大,就是订阅专栏和大师课,现在的使用数字因为没有统计到纯使用音频的这批用户,所以说数字会有一些变大的情况。类似于薛兆丰的第100讲,现在显示是48000人学过,修改完之后会变成67000人,会增加20000人。薛兆丰的第213讲现在显示30000人学过,修改之后就变成60787。
看起来可能跟用户的关系没有那么大,实际上我也是希望告诉用户和我们的同事们,我们现在每一个数据的呈现首先必须要求真,我们不能为了数据的虚假繁荣做一些功能,看起来有50万条使用数据,挺好看的,但实际上它有没有给我们的产品提供价值,有没有让我们的内容同学或者运营同学真正从数据上判断出以后在工作中可以迭代的点。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么一个小的数字改变,我可以分享另外几个数据,我就问我们的技术不就改了一个数吗?为什么一个星期还没有改?他说所有的专栏包括播放数据一共50亿条,他第一次写完脚本开始跑的时候,一跑起来就死机。今天优化了一下,半小时差不多跑1%的数据,也就是说接下来2—3天这个机器什么事都不用干了,一直修正数据。
接下来我们这边会启动在一些大学的校招活动,我们第一批会走进四个学校,当然接下来如果有其他的学校老师或者同学有途径的话,可以联系我们,我们也可以提前去跟一些大学生做沟通。
包括您家里如果有这种弟弟妹妹,身边有好的人才方便的话,多给我们做一些推荐,我们希望多挖掘出来比较好的适合得到的人才一起来工作。
When:宣讲会的时间?
- 中国人民大学
2018-03-22 14:00
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421报告厅 - 清华大学
2018-03-26 14:00
职业发展中心天一厅 - 中国传媒大学
2018-03-27 14:00
综合楼中传讲堂 - 北京大学
2018-03-28 14:00
英杰月光厅
脱不花
说一下几个日常工作,首先说一下基本运营情况。上周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家庭教育宝殿、金融管理学课都是表现优秀的专栏。到上周,我们的用户达到了1775万,不出意外的话,不到这周末可能就超过1800万用户了,向2000万用户进发了。说实话,这个数字已经远远超过我们创业时的想法,包括远远超出我们创立得到时的想法。
得到刚刚上线的时候,我们的老投资人就来问我们,以前从来没有一个微信公众号能够创业做一个APP的事情,因为那时候大家觉得APP这事挺高级的,还是很难的。作为新公众号,核心驱动力来自于内容和运营。但是到做一个APP,就需要技术、产品等等一系列好像不是我们基因里的东西,或者至少之前没有那么强势的能力。
所以很多投资人来问我们说,你们要做这件事情我们支持,但是你们觉得能不能给我们个准谱,就是你觉得得到能做多大,这个产品的天花板能有多大。当时我们鼓足了勇气,吹了好大的牛,去跟投资人说1000万,中国肯定有1000万热爱学习的人,我们能把这1000万人找到。
当时说实话,说1000万的时候我们都已经鼓起勇气了,但是投资人说你们还是很乐观的,这个数字很大。现在看起来,不仅马上要过2000万用户了,而且不出意外的话,今年年底得到会超过3000万用户。说明什么呢?就已经初步达到了吴军老师的预测,吴军老师那本著名的畅销书《智能时代》,专门讲整个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变化。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小标题叫做只献给2%的人。
我当时问过他,为什么只献给2%的人?这个2%是怎么来的?吴军老师说,很简单,我觉得能够通过人工智能的这一波职业考验,能战胜和驾驭人工智能的人不超过总人群的2%吗?所以我觉得我这本书只有对2%的人有意义。
当时我们觉得有道理,现在我觉得非常紧张,到今年年底我们可能就要把中国的2%的人口就给服务了。当然,跟很多大型的互联网亿级产品相比根本不算什么,但是考虑到我们的用户非常热爱学习,他们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和更新自己的认知,我觉得这个数字还是挺惊人的。
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同事有没有这种压力,自己的压力是非常非常大的。我今天下午刚刚在办公室接待了四位中国非常著名的医生,而且是临床领域的名医。
他们说医学是越做越胆小,你最后会发现越大的越牛的顶级的临床权威做手术或者看一个病人的时候,就越是如履薄冰,因为你越往下走你会发现自己的责任太大了,而且生命那么珍贵,整个生命的进程是越不可逆。越是胆特大的可以判断基本上是初出茅庐。我们这个产品走到现在,我作为这个产品运营者也有这样一种心理的感受,越做越觉得胆小。比如说现在有的时候我们的朋友们或者我们的用户们在微信里给我反馈比如今天出现的一个bug,这个bug可能是一个产品体验上的bug,当然我接到更多的可能是跟内容有关的。
比如数字引用错了,或者说法不够准确,有的人看得很小,你这段文字的处理不够专业等等。非常紧张,说实话,我对于今年来说,我老觉得我是不是犯心脏病了,因为每次这种bug反映过来的时候,我比两年前的自己紧张多得多。
责任太重大了,以前出个bug可能只有很少的用户看到了,这个错误的影响是可以修补的。但是当有两三千万甚至更多的用户要使用你的产品,一旦出现了这种硬伤这种bug,其实你很难修补,真的非常难修补。所以这些问题对我们来说都是摆在面前特别具体的压力。
说让我们出个什么制度来杜绝这种问题,我也不太相信有这样的制度,如果有这样的制度的话,我觉得所有的公司都可以做得非常完美了。不可能,对我们怎么办?只能从根上对这家公司要不断的强调我们以前强调的东西,就是这是一家高自尊的公司。无论人的标准还是做事的标准,都要不断追求高自尊的达成。
这不是一个市场的标准,不是一个竞争的标准,甚至不是用户的标准,而是我们自己内心当中应该有一套标准,什么叫好。
这个例会开始之前,我在跟另外一个同事交流一个内容,你说这个内容我相信已经超过了市场上绝大部分,可以说90%的这个领域的作者或者说专著反映出来的水平,至少从我们整理这些东西时看到的。但是我们也看到,这个作品还没有达到得到想要的标准,这个标准你让我写出来,我写不出来,但是因为我们长期做这个工作,我觉得我们就有了闻味的能力。这个味就是我们要追求的高自尊的独一无二的产品魅力。
所以,不是要做一家好的公司,不是要做一个好的产品,是要做一个有独特魅力、让别人离不开的产品。这个梁宁的课,我们在内部都学过了,我也不再多说了。这是之前的情况。
这周有两个上线的活动,希望相关同事能够做好准备,都是精品课版块的内容。昨天我们已经上线了李新老师的训练随机应变能力,从即兴表演里面的能力。我非常喜欢这个课,即兴戏剧不能视为表演本身,尤其是在英国,即兴戏剧是特别重要的心理治疗手段。
这个心理治疗既包括了对普通人因为只是心理压力大,我需要做心理的疏导,或者说有些特定的职业,比如说香港医生协会会拿出专门的钱给医生上即兴表演的课程。
我第一次听的时候觉得这是不是骗人的?他们说第一,因为戏剧有极强的减压能力,医生是一个压力极重的一个职业,所以他们需要有更好的压力疏导。第二件事情,更重要的是戏剧是培养你的同理心的能力,医生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你有同理心,你可以陪伴你的病人。
这也是今天下午我刚跟四位名医学到的,他们说其实疗愈的主体是病人自己,医生只是陪伴者,真正病好了还是靠病人自己。在这个过程当中,医生这个职业就需要有极强的同理心,而且要能够让病人在对面感受到这个同理心,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最基本的一个医患关系问题。所以特定职业会去学习即兴表演。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到即兴戏剧其实是非常综合的能力。
这套课程上线之后受到了用户的欢迎,接下来这周我们也会做一些运营的动作。
周五我们上线新一个课程《如何成为社交高手》,不好意思,所有的同事一定要反复地在各种场所,包括在我们的各种呈现的产品上去提示用户。这个社交高手课是提供给女性的,接下来我们很快会上线男性的,因为男女两性的社会角色不太一样,面临的社交问题也不太一样。当然这里面有很多很好玩的误会,比如昨天早上我参加了这个组组织的关于这个课程上线的会议,因为人很少有一个八卦想跟大家说一下。
因为这个课程的开发老师是女性,开发人员也是女性,所以大家就在喊女性在社交问题上受到了太多的不公平对待,女性在社交问题上很困难,很多场合和活动都不能参加,包括女性的社会角色太多。比如说我有两个孩子,对于我来说,我的社交活动大概减掉三分之二,但是对我老公来说可能只减掉三分之一他就是个好爸爸了,所以女性困惑很大,不知道怎么开始。而男性没有这个问题或者这个问题不强烈。
结果就遭到了我们现场男同事疯狂的反扑,谁说的?我们男的才很困惑,我们的社交压力很大的,比如说相亲的时候女的都很主动,挺自信的,我们男的根本不知道从哪开始。我才发现原来我们男女两性误读了这么多年。所以我觉得这也是咱们这个工作的一个很愉快的地方,就是你不断地碰到新的领域和新的认知边界,无论最后产品上线没上线,对自己来说,每碰一个选题,其实都是对自己知识边界特别大的一个扩展。我觉得这事还是挺幸福的。
周三和周四分别有两场直播,周三是我们邀请了小V老师,她太传奇了,我真的没有想到我这辈子能跟小V认识。因为在博客流行的时代,咱们很多90后同事不知道什么是博客,博客流行的时候她是谁呢?
在博客流行时代,小V就是今天的罗辑思维,他是一个非常知名的博主。那时候很多都是职业的作者、公知在写东西,很少有职业女性在写东西,小V是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她那时候写的东西就非常好看。后来到了微博,自己也开了微信公众号。
所以我知道她要来得到开课的时候我是非常激动,终于要见到我一个非常粉的同龄人了。她终于跟得到也非常成功的合作了这个课程。
这个课程她是当之无愧的,因为我一直想给咱们的用户包括咱们的女同事做一个关于怎么样提高自己形象的课程,因为形象确实是职场非常重要的竞争力。但是,说实话,现在在市场上讲形象课的人,大量都是哪个明星的化妆师、哪个是奢侈品牌的搭配师,小V没有走过任何捷径,大学毕业面试进四大,从最苦的审计师开始,一路干掉全球四大的合伙人,而且个人形象非常好,非常有魅力。她是怎么做到的?所以我们找到了她。
周四是我们无比爱戴的刘润老师做直播,他会谈从商业角度来看未来哪些行业最有前景。这个话题我觉得特别好玩,最近几位老师都谈到了这个问题。比如王煜全老师从科技发展的角度,吴军老师谈到了硅谷最新的职职业风潮,我觉得吴军老师提供的信息也挺超乎想象的。我记得两三年前的时候,AI特别热的时候,大量人议论是不是律师消失了。
我对这个问题非常关心,因为我老公是个律师。包括理财师是不是消失了?因为对于人的资产组合,你怎么样购买各种股票基金,AI肯定跑得比人快,他的调整肯定比人快,而且更不容易出错。所以那时候就认为理财师这个职业是可以被AI替代的,所谓智能理财也好等等,这些概念非常热。
但是吴军老师说恰恰在硅谷这两年涌现了大量的理财师,为什么呢?两个原因,AI确实非常发达,这个职业开始大量运用AI,正是因为AI普及,使得个人也能掌握技术了。过去这些核心技术和算法都掌握在少数的大公司IT部门的手里。但是当AI系统跑起来之后,我一个个人也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掌握这套算法和方式,所以就使得大量的理财师可以脱离大机构,成为独立理财师。
第二,当我面对着要怎么把我家的50万块钱分配到哪的时候,你说我是相信一个机器给我一张表格,还是我相信坐在对面的一个人。实际上我是需要人与人的沟通的,有再多的标签,但一定还是有特定的需求的。恰恰由于AI的发展,使得理财师这个行业,个人被赋能了,个人可以掌握AI的能力。
因为掌握了这个能力,可以脱离机构,大量的理财师成为了自由职业者,他可以赚更多了,而且可以按照他的标准服务用户,所以这个职业反而变成了一个特别有前途和特别热的职业。这和AI兴起之初人们的预判是不一样的。
所以刘润老师周四的直播也会谈这个问题,希望同事可以提前提一些好问题,让刘润老师在直播里可以跟用户交流。
所以这是我们近期运营的情况。最后,我要说一个特别重要的运营点,我们非常喜欢的专栏谈经典,共同去深度阅读经典的专栏,熊逸书院,原定是去年3月26号上线文章,也就是说专栏一年的服务就结束了。但是熊大大非常坚决的跟主编商量,能不能跟用户说一声,他会免费自动的给所有用户延续两个月的服务。
他原来跟用户约好是12个月的服务,他现在愿意主动把这个服务变成14个月。我当时听完之后都震惊了,这间在得到从来没有发生过,我就问出了什么事?要做什么?他的出发点是什么?他后来说到他的出发点之后,我很惊讶。
第一,因为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们的很多用户不断要求他返场,比如有一个话题他谈得特别好,谈古典诗词谈得极好极其动人,所以好多用户要求他返场多讲一篇。所以他就加了一些内容,就使得原定要讲的内容压后了。我给的建议是原定的内容是不是可以更精炼的讲,但是他说不行,会对不住用户。要按照他能讲的最好的极致去讲。
第二个,他原话是他觉得得到用户成长速度太快了,现在回过头来看早期的一些内容,我们都觉得很好,今天拿出来我觉得还是非常好的一些课程。但他觉得说不对,这一年的时间得到的用户成长了,我有些课程不够好。按照今天用户的水准,它已经不够好、不够高级了,我要在这些用户还在这儿接受我的课程的期间,我要对课程做刷新和补充。
因为这两个原因,他决定主动把这个课程免费再延期两个月。这件事情说实话在我们内部从来没有发生过,我自己也挺意外的。
当然了,我提出来这件事之后,咱们也进行了产品技术之间的联动,首先在产品的实现上是没有问题的。第二,接下来就是告知用户的工作,要不然用户会觉得怎么该毕业了,怎么没给我发毕业证。
其实是熊逸主动要做的。我自己觉得挺出乎意料的,我们都知道地做一个得到专栏的课程,老师的工作量多大,而且对于熊逸来说,他讲的东西真的是一般人讲不了的东西,非常深,而且他要讲成用户有兴趣的东西。
尽管他是一个很高产的作家,但是这一年的消耗肯定比他之前所有的写作都要大,但是他仍然要做调整。我自己特别想替所有拥护和同事对熊逸表示特别深的感谢!
当然一直有用户和同事问我为什么不让熊逸来做直播?他长得特别帅,个人表达也非常好,但是我们要尊重他的选择,就是他已经决定了要做一个当代的隐士,他现在就隐居在某个城市,过去是非常自由的生活,这一年我觉得也说不上自由了,每天要更新这个专栏肯定也是很辛苦的,但是他还是希望不要成为一个聚光灯下的人。
这一点我觉得还是要尊重他,当然熊逸也不是他的真名,我们还是希望尊重他,让他以他最自由、最舒服的方式能够持续为我们更新好的内容。我觉得我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所以我真的觉得得到是非常非常幸运的一个团队,因为在我们开始上线年度专栏这个产品的时候,说实话,包括我、包括快刀,包括所有人在内,谁都没有想到这个专栏一年的工作量有多大。
我们一开始还是挺低估这个事的工作量,觉得老师水平那么高,一天两千字,这有什么难的?老师坐下来一吹牛都能四个小时,说两个小时有什么难的?结果发现还是挺难的,第一,每天都得干活。第二,这些用户飞速地在以几何级数在成长。第三,很多老师会发现现场就是十分钟,挺容易的,不就是讲十分钟吗?
但是很多老师告诉我,你这十分钟和别人十分钟不一样,咱们聊天聊三个小时的东西,如果按照得到的标准做成音频课程可能也才出15分钟的东西,所以很多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做内容的生产,真的挺出乎我们的想象的。
但是两年下来,我们的老师基本上没有掉链子,而且没有任何一个老师说搞不下去了,不搞了。真的没有,我们的老师非常负责任。当然我们用户也知道,有的老师极其个别的原因发生了变故,但是起来非常负责任,处理了所有善后工作,相当于免费为我们的用户服务了四个月,我觉得这也是挺了不起的事情。
熊逸做了这个调整,我受他之托要跟所有的同事做说明,第二,也希望所有的同事特别是运营同事能把这个信息准确地送达用户,包括更新我们的课程表,让用户知道后面两个月的学习究竟学什么。
熊逸就给我一句话,我觉得特别牛,他说接下来这个阶段我们的学习课程表会有一个刷新,叫做我会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切入到笛卡尔。反正我自己还是挺期待的,希望同事也要关注这个专栏后续的服务,能够把这个始终如一的服务体验提供给我们用户。
运营工作就说到这儿,接下来我想说一下罗胖一开始特别夸张的描述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们怎么应对竞争。我们没有竞争,许岑老师说过一句话,竞争意识会削弱竞争力。一旦你开始有竞争的意识,其实你就落了下风。为什么呢?因为竞争你一定要有对手,一旦有了对手,那就意味着其实你限定了你自己的空间。你的标准就变成了你的对手,而不是一个更高的标准。
所以为什么在奥运会或者任何比赛上,我们会把打破世界纪录看得这么重要,因为你战胜对手可能跑第一。但是也可能是你的对手弱,你跑了第一,也可能是对手失误了,你拿了第一。所以还是要跟绝对的标准做对标,能不能打破世界纪录那才是更牛的。
接下来想谈论的这个话题其实不是个竞争问题,是从我最近在面试当中被人问的问题开始,前两天我有一个二面,面试的对方问了我一个问题。他说我看到你们在今年的跨年演讲上有一个要求,其实也不是要求,而是请求。
请求在场的所有用户包括线上观看的用户拿手机截屏或者拍摄,有一句话,就是得到会成为中国最好的知识服务商,这件事情把它拍下来,发到朋友圈,加上我相信这三个字。他说我特别想知道你们为什么这么做?
他问我这个问题的时候他的表情是很困惑的,因为他觉得这难道不是对用户的一个打扰吗?而且挺强制的,在现场,也走不了,你要求人家发一个,还得发朋友圈,加上一个我相信,这不是强迫用户吗?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呢?而且现场也没多少用户,就一万人,一万人都发朋友圈,好像也不是你办这个活动的目的,你为什么要干这件事呢?
他觉得这个事情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情。我就跟他说,第一,这件事不是今年才做的,我们每年都干这件事。除了第一年没干,其实每年都会有这个动作。我曾经设想每年出这一个屏的时候能不能是一个俄罗斯套娃式的,照片前面是前一年的照片。
为什么做这个事情?当然我们是挺鸡贼的,对我当然有好处。因为所有一切外界的标准都比不上一位我的亲用户表示说他愿意盼着我好更重要,他都不用说觉得我好,或者夸我好,他盼着我好就行。我觉得这种动力和能量我们是能够感受到的。
第二,更重要的问题是,可能在外界看来这不是打扰用户、强制用户吗?其实你回到一个真实场景,你和你的一个好朋友的关系非常好,这时候比如你创业了,你做了一件事还不错,这个时候你会不会跟他说我做了一件事挺不错的,我跟你说一下。
你肯定会说的,你会跟他分享这个过程中所有的感受。他如果觉得想帮你一把的话,他会不会在朋友圈里说我推荐我的亲姐妹做了一件事,恨不得提我打折。
很正常,任何人的真实场景中都出现过这种情况。如果我们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是这样处理的,为什么当我们变成一个产品之后,我们就没有人情味了呢?我们就不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去理解我们和用户之间的关系了呢?
其实不存在一个产品和用户之间的关系,只存在我们这个产品背后的人和用户作为一个人之间的关系,人对人甚至是个人对个人之间的关系。
所以,我说我们之所以做这件事情,出于几个理解,第一,我们和用户之间不存在谁是上帝的问题,我从来不说用户是上帝。
为什么?用户就是人,跟我一样,我不喜欢的东西,他们一定也不喜欢,我会觉得被打扰的东西,他们一定也会觉得不打扰。这不是简单的推己及人,而是回到人与人接触的基本面去理解我们的关系。
不存在一个东西叫产品,只有做这个产品和使用这个产品的人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和用户之间的关系永远是朋友,一对好朋友,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当然,甚至比一般的朋友还多一层,更严格的互相鞭策,至少用户会经常鞭策我们,我觉得这对成长是非常好的,好的朋友就是要提醒,最基得到你怠慢了,不像前段时间那么积极了,你要努力。
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朋友,这就是朋友之间的关系。干了一年,说我们要确认一下朋友关系,这件事不强制,你没做我也没法查你朋友圈。
但如果你愿意做,就说明你就是盖了一个戳,咱们还是好朋友,咱们还是互相盼着好,互相帮忙。这不是利用朋友圈去做病毒营销,你这么想就太low了,而是说我们利用这件事情互相确认一下,OK,我们还是好朋友。
我们也互相提醒一下,我还有个这么个好朋友,我们得接着往前走。这是我们和用户之间真实的关系。
按照这个标准来理解我们的用户,远远比用户是上帝,用户是指挥棒等等这种虚的或者说是描述性的概念要更有价值。
用户就是我们自己,就是我们自己最喜欢的那个朋友,我们怎么尊重他,怎么维护我们的友谊,怎么分享我们的喜悦。
包括我们怎么去告诉用户,有个事我们干得挺傻的,我们改改,请您多谅解。有件事挺棒,请您多不帮忙。
我从来不觉得我们面对用户的时候要设计一个花里胡哨的套把用户套进去,然后所谓的病毒营销。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做这件事情,如果她是你的朋友,你就特别大方的说姐们做了一个事,你要是愿意的话,能不能帮我一下。如果说是一个关系更密切的朋友,帮帮忙,请你吃饭,这就是朋友之间真实的交往。他有事情的时候,我也很愿意帮他。
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凡是相互怎么去理解我们和用户的关系。用户不是流量,不是数据,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就是一个我们非常敬重、喜欢交往密切的朋友。
大家可以想一想,现在即使是你非常密切的私人朋友,能不能做到每天都跟他有来往?没有的。而且我们的用户平均使用时长已经到了二三十分钟,你哪个好朋友每天能花二三十分钟有交互?
没有的,一周聊个大天就挺不错了关系了。所以其实用户是我们非常紧密的一群朋友,用这种思维方式再去看待我们和用户的关系,是会不太一样的。
第二件事就是和员工的关系,这件事也是我们经常反复说的。我最反感的一种表达方式,比如你要开一个人,你会跟他说公司有个新规定,如何如何。
或者你要批评一个人,你下不了口,有很多人是不太擅长说负面信息的,你会说公司有个规定,这个规定是这样的,公司的制度是这样的。
我觉得这个嘴脸非常难看,世界上从来不存在一个人是公司,每当我听到有这种说法,我就当场质问他,你给我指一下谁是公司?我是公司?还是罗胖是公司?没有一个人叫公司。
所以在这个物理的环境空间里,没有一个人叫公司,我们所有人组在一起变成一个团队,我们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机构与人的关系,不存在机构面前人只是一个统计数据。
对于员工来说,我们也从来不谈为公司奉献,也不是说互联网公司哗众取宠,不是的。过去的公司为什么老要是人奉献?因为所谓的公司和人之间是零和博弈,你要得越少,我挣得越多。
这里面有一个bug,假定这个东西就是这么大的,你多要一点,我就少一点。所以合着我们这么多人就分这么小一个饼,所以确实是零和博弈。
但是今天的公司事实上历朝历代的公司都是一样的,都不是一个这样的固定的份额,我们所有人在一起不是零和博弈关系,而是说我和你,我们和你们加在一起,我们可以创造一个新的东西,去创造更多的增量,拿到更多的东西,所以我们俩加一起会变得很牛。
你只要相信这一点,你会发现他不是一个我们俩分一个存量,然后分一个特定的小的利益。你只要发现这个地方根本不存在,你就知道所谓人和人之间关系不是零和博弈,我们俩不存在一个所谓你要奉献还是我要索取的问题,而是我们俩要绑在一起紧密往前去战斗,这个战斗可以帮助我们获取更多。
这个前提决定了我们这家公司看待员工之间的关系,人和团队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出发点是不一样的。所以,有大量的逻辑就都不一样了,这里面没有什么高级的,只是我们看这个关系的方式不太一样了。
第三,就是我们和我们的老师之间的关系。应该说最近我老碰到我的一些朋友这么跟我聊天,特好玩。
他们会跟我说,花姐问你个事,是这样的,首先我知道我的水平你们得到可能看不上,大家都特别客气,或者说我的课程、我的方向可能不适合得到。但是有谁谁邀请我去做一个课程,你能不能给我出一个主意。这事是经常发生的。
后来我发现大家选老师的标准和得到选老师的标准,我没有说谁对谁错,得到邀请老师的标准非常不一样。
除了得到以外,大部分同类型的产品选择和邀请老师的时候,主要出发点是大V变现,这个老师有名吗?
你的粉丝够不够疯狂?你有越多超级疯狂的粉丝,我就越邀请你来讲课,至于讲什么这事本身不重要,你不是有很多粉丝吗?甚至于今天我看到很多评论员文章还在写知识付费、大V变现等等我非常反感的概念。
什么叫大V变现?仍然是一个存量思维,你就这么多粉丝,如果你发广告的话,你就能够挣这么多钱,反正你粉丝就这么多。
如果你出书的话能挣这么多钱,如果再做一个音频,你还能挣第三次钱。但前提就是这么口井,可劲打水,我给你提供一个变现的新方式。这是大量的所谓大V变现的逻辑。
看到这套逻辑我不寒而栗,我开玩笑,说你们是真不把你们的用户当用户。我这怎么能把用户变成了你的变现工具呢?
我说别人,我回过头来跟我们同事强调一下,我也经常碰到内部同事问我,我们有一个什么什么老师,你觉得怎么样?我们要做这个课程,我认识一个名人,你觉得这个人怎么样?
我想再次强调,第一,这人有没有名,跟他能不能成为得到的老师,这事没关系,真的没关系。为什么?因为两个原因,第一,有名不代表他的学问好,尤其是在今天这个传媒环境下,你懂得。
第二,有名恰恰代表了他不能专心专业的为我们的客户提供为期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专门的用户服务。所以在得到邀请老师的时候,名人这事一点都不加分。
当然,如果他有名,是能反过来证明他是在这个学科里面最权威的人,这事了不起,但是前提是因为他权威,而不是因为他有名。所以,我们在合作老师的时候,我们可不是跟老师说您是名人,我们帮您变个现。这事第一瞧不起咱们老师,哪需要你变现,这么好的老师。
第二,也瞧不起咱们的用户,我们跟老师的合作叫做共生进化,或者叫协同进化。我们一起组成一个新的组合,这个组合会让我们双方都更有力量,让我们共同往前去成长。这才是我们想做的事情。
所以恰恰在我们邀请老师的时候,或者跟老师签约之前,我就反复跟我们的同事去讲,尤其是新主编。我说你跟老师去聊选题的时候,你首先要替老师的长期发展考虑。
这个选题有没有利于老师长期发展,能不能帮助老师在社会站住这个选题的认知,得到帮助他成为在这个选题这个领域里面,至少对公众表达这件事是最权威最牛的一个人。
以及我们合作的产品和合作的方式能不能帮助老师持续获取一个比较体面的收入和一个高级的知识工作者应该获取的收入。
你不能要求老师一边非常清贫的工作,一边说你的工作伟大。我自己的价值观是不太能接受的,你必须要考虑老师个人长远的发展,或者说价值实现,和他个人影响力的持续提高。
我们要能对这个老师的长期发展负责,而不是说这老师前面这些年的学问当成了大V,我们来收割一把,把人家的粉丝全得罪了,然后我们跑了。
这是绝对不可以的,这不仅对老师不负责任,对得到也不负责任,就意味着没有一个老师会专心致志在得到上为用户服务,得到没有一个产品具有长期的价值。
这就背离了这件事的基本逻辑,如果我们做一个产品不能持续更新,我们就不应该做这件事情,这个生意是做不下去的。
所以我想这是我们跟老师之间的关系,我们要对老师个人的长期影响力、竞争力和价值实现要负最大的责任。经常有人问我说,能不能把你们的公司理解为你们是给老师当经纪公司?
我说我们不是经纪人,因为老师参加一个社会活动,这事我不管,别人邀请老师上个电视,这事我也不管,所以我不是经纪人。
另外,我们管产品,经纪公司可能更多是管他的价格本身,一个艺人能不能从八千万的片酬到一亿二的片酬,我们更关注的是这个作品本身。
所以我不是经营老师本人,我是帮助他经营作品本身,反过来就要对这个老师负责,要让这位老师的路可以越走越宽,而不是因为你去收割人家的影响力而越走越窄。所以确实知识服务行业是个新的行业,包括产品形态,也包括它跟知识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可能都是不太一样的,这个非常的微妙。
但是我就希望强调一点,得到要想产品发展,前提是跟你合作的每一个老师都能长期发展,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跨年演讲上,在上千万的收视观众面前,我们会专门大字标题说一句话,就是得到系老师是一种标准,而这个标准是我们长期要去经营和运营下去的。
如果我们能够把这种标准运营得越来越高级,就意味着我们可以为老师提供更多赋能的可能性。最后一个,就是跟竞争的关系。今天的知识服务这个赛道不仅越跑越长,我觉得知识服务的赛道的长已经超出了绝大多数投资人在两年前来见我时的设想。
两年前得到刚刚出来的时候,来找我的所有投资人,包括市场研究者、二级市场分析师都觉得这事挺新鲜,挺不一样的。但是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担心,觉得这事是个热潮,这个赛道很快就会到头,天花板非常矮。
包括今天我开会间隙看到了一个二级市场的分析师非常有名,写了一个分析报告,他会认为整个知识服务或者内容服务通过用户付费方式的内容服务会成为非常长期的一个模式,而这个模式支撑起了新的整个内容行业再一次的行业性的迭代。
第一,这个赛道的长度已经超出了外界的想象。第二个,我特别想说的是,它的宽度也超出了外界的想象。这个宽度是什么?就是它可以容纳很多很多人,很多赛车在这个赛道上玩命往前跑。因为这个市场太新,而且用户需求太强烈了,随着这个行业比如说服务的模式,产品交付的模式越来越成熟,过去很多做不了的垂直领域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重新整合出来,每个垂直领域都有可能出现像得到一样规模的公司。我自己也是非常看好的。
所以,这也是得到很早,当我们第一次出现了品控标准这件事的时候,我们就把品控手册开源了。到今天在得到,你去想看到得到内部的品控流程和手册,实时的迭代版本,你能够可以在得到免费下载和拿到。
为什么做这件事情?因为特别简单,我知道这是在极快增量的市场上,在这个市场上,每个人面对的用户都可能是第一次接受知识服务的新用户,所以无论是我提供的服务,还是张三提供的服务,还是李四提供的服务,在用户那没区别,这都叫我听了一次服务,我接受了一次线上的音频视频课程,所以用户是这么来看的。
所以任何一个这个行业的人如果有竞争意识,说我要把谁干掉,因此你自己的动作有一些异化和变形,其实你都是在替这个行业损失了一名用户。如果有在张三那听了一节课,觉得体验太差了,转天人家给他推荐得到,他会觉得肯定也不怎么样。
过去我不太理解,因为没当过,现在作为一个行业领导者,你对行业越负责任,你就对自己越负责任,你所提供的这个产品和服务才有可能获取更多的用户,因为整个用户的盘子变大了。
就像一个用户在一家电影院看了一部电影,觉得现在的电影院体验不错了,整个体验流程优化了,他才有更大的动力下一次在另外一家电影院看一场电影,中国的电影也是这么发展起来的。所以在这个市场上,我不认为存在所谓传统意义上狭义的关系,只存在说在这个赛道上谁能把自己该做的事干好,同时对赛道前后左右的人要负责任。因为你要知道如果你犯规,如果你因为犯规而赢,你是拿不到那块奖牌的,你是会被中途罚下场的。
这是我们必须深深意识到的问题,如果不能理解这个问题,得到也不可能成为一个长期的行业领导者,因为你的格局和你思维问题的出发点是不够强大的。
所以我觉得这一点是我特别希望跟每个同事去交流的,接下来这个公司会更快速地成长和壮大,在这个过程中你们每个人都会做非常复杂而重大的决定,当你们作决定的时候,希望你们重新想想我今天说的这几个关系,基于这些认知再来作出重要的决定,可能对整个团队都是更负责任的。
罗胖
但是我说实话,这家公司你什么时候见过它制造一个刷屏级的事件?从来没有,所以我们其实自己也在反思,这家公司的独特性到底建立在哪?现在流行一些刷屏级事件。
我看昨天就有人写了一篇公众号,问了一个问题,这件事得到为什么不干?对,这个问题把我也问愣了,我们为什么不干呢?如果它是好事,为什么我们不往那想呢?
所以这两天我在琢磨这个事,我是觉得可能我们这家公司有一个基本的方法论没有总结出来,今天我试着把它总结一下。
可以一正一反两个方式来定义我们的基本方法论。反题就是,所有的存量竞争我们都不参与。正题就是,找到荒原感,这个荒原感我一会儿再来解释,先说说所有的存量竞争为什么都不参与。
因为我们创业的时候,三年多前,那个时候中国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大格局已经结束了,就那样了。不管我们把别人的技术、别人的套路用得多么精熟,放心,最后结果一定失败。因为网络世界赛博空间有一个铁律,网络效应一旦形成,你怎么追都追不上。
所以这一点在我们创业的时候,三年多之前我觉得这一点看得就已经比较清晰了。所以正常的商业竞争的思路都是这个市场有一个存量,然后我在里面切割走多少市场份额。
这个干法在传统商业里面可能还存在,因为它的网络效应没有那么明显,你只要发挥什么团队的狼性精神,创业者再勤奋一点,再聪明一点,可能是有效的。但是在互联网世界里,我就没见过哪个行业是因为后来者拼命地按照前人打的那个套路玩命打能够逆转局势的,我从来没有见过。所以这一点我们就特别清晰。
所以,渐渐的实际上我们形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套路玩法?回顾这家公司的进程,就是塑造新物种。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刚才脱不花讲的,其实她就在描述我们和不同的合作伙伴之间合作的那个基本思维模型。
我们和同事合作,对不起,咱俩互相别博弈,跟我谈钱放放心心,大大胆胆跟我们谈钱,绝不要求你奉献。为什么?我们心里有数,我们加起来是变成一个新的物种。我们和老师之间也一样,至于你原来有多少粉丝,你是大明星,我们根本不惦记,我们惦记的就是我们加起来会变成什么。
你看施展老师,这是最典型的中青年才俊,他原来的影响力和名声是局限在学术圈的,我们非常清楚,他没有粉丝,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那么好的学问,加上我们的平台、我们的用户,一定会变成一个新物种。所以施展老师这几个月来的成绩让学术界大为震惊,书卖了12万册,课也是12万份,这在专业学术界怎么想象?单渠道销售。
这就是我们之间变成了一个新物种。
我再把这个话重新理解一遍,如果你着眼于存量,比如说你是一个卖宠物狗的,你天天想着宠物狗市场总的份额是多少,我的狗怎么卖得更好。或者掉转一个角度,一个人说我要买一条狗,我的狗牵出去的时候,一定要神奇过隔壁老王家的狗。这就叫存量竞争思维。
但是我们惦记的是什么呢?一个人加上一条狗,变成了另外一个东西。这是卓老板在课里面讲过的一个道理,很多生存环境一个人活不下去的,一条狗也是活不下去的,但是人加上狗在极其严寒的地带就能够存活。
我们一直在讲一个词叫升维,我们三年多创业以来做的所有事都是在玩升维。什么叫升维?我最近经常跟同事在讲荒原感,什么意思?就是我往这儿一站,在我的认知版图上突然发现,没人,这事就能干。你往那一站,都来了,我也来试试,再聪明都没戏。
我们一直在讲一个词叫升维,我们三年多创业以来做的所有事都是在玩升维。什么叫升维?我最近经常跟同事在讲荒原感,什么意思?就是我往这儿一站,在我的认知版图上突然发现,没人,这事就能干。你往那一站,都来了,我也来试试,再聪明都没戏。
那你说什么叫荒原感?这个世界其存在没人吗?对,这个商业世界有太多太多没人的事情。我最近喜欢跟人举例子,我说我跟脱不花和快刀有一个共识,这是好几年前的事了,我们说我们三个人这回创业失败我们干吗去呢?证明我们是没有做内容服务能力的,创业失败就不干这一行了,干什么?我们决定干保姆培训。
保姆介绍公司多的是,干保姆培训有什么前途?我给你算一笔账,道理很简单。自从杭州发生那个保姆把主人家一把火点的,中产阶级找保姆那是心头之痛。放不放心,平时的服务质量怎么样?
所以,中国的中产阶级家庭越来越多的需要保姆。需求没问题吧,现状是大家对保姆都不满意,你看,上升空间没问题吧。中国那么多底层人民需要和上层进行融合,他们需要挣更多的钱,也符合专业分工的方向。
你看,策略、战略方向没问题,无非就是调整一点策略。我们都设计了一个模型,比如说我们宣布罗胖今天创业了,干了一个保姆培训公司,我们招了一百个大学生保姆。可能不是什么好大学,但是毕竟受过高等教育。
这批保姆很贵,比如说月薪居然达到了15000块钱,但是你放心,中国人是有这个消费力的,至少一部分家庭有这个消费力。多少家庭?我给你算笔账,比如说一千家庭。
现在我招1300名或者1500名大学生,告诉大家,我将会有为期三个月的集中培训,最终会有300名被淘汰。怎么淘汰?
我会上心理测试、人格测试,告诉你反正有反社会人格的,能一火把主人家点了的保姆通过心理测试我会排除掉的,这三个月我教她基本的家务技能、沟通技巧等等。
我们三个一想,可能预定这一千名就光了,我们三个人各发一个朋友圈,说我现在有特别高级的保姆是经过这样培训的,帮了排除了这样的风险。
我就说一条,你们家保姆如果请假,我会有一个临时保姆到你们家服务,相当于现在修手机,给你一个临时手机。用这样一个高维度的打法,一千个保姆,你觉得多长时间在我们的朋友圈会被订光?我觉得会非常快。
发现没有?只要你针对市场的一个需求,然后中国大量的服务水准是不行的,我就不吹牛,咱们做到一个人间可以做到的水准,把中国我们这家公司提供的保姆服务的水准提高到菲律宾的水平,不难吧?至少人家能做到。就是这个,这一家公司保守估计,如果上市,几百亿到一千亿人民币的市值是能做到的。
这就是我讲的升维的打法。过去我们在刚创业的时候,总是迷信一句话,说这个创业成功率极低,是个风险极高的事。但是创业三年多之后,我这个认知有变化,我觉得几乎没风险。
只要你是针对一个社会需求,而且这个社会需求有上升空间,它的基本品质还没有被满足,你就一点一点迭代,你去想辙,把它迭代出来,它自然就变成了一家成功的创业公司。能做多大,能不能上市,往后说,至少活下来是没问题的。
我跟我们的同事简单盘点一下这几年我们做过的事情,你说我们做了什么惊世骇俗的事吗?没有,最早我每天早上60秒,每句话都说得好吗?不可能,我就干了一件事,每天说一句话,精准60秒一直持续到今天,你说它有什么了不起的创意吗?我们可没有发动人刷屏,从来没有。就从办公室五个同事加了微信公众号开始,一直到今天1700万用户,这个微信公众号就是这么滚出来的。
我们做跨年演讲,你说这事难吗?这事只不过升维了而已,别人不相信说一个演讲可以做到这样的规模,我们就把它做到了。
你说怎么做到的呢?我告诉你一个秘密,很简单,全中国从年头到年尾,所有的演讲者有谁跟我一样,提前半年开始策划,提前一个月开始封闭,讲的每一句话把它写下稿子来,开无数次的策划会。
找我身边的所有聪明人一个字一个字提意见,然后把它背下来,然后找自己熟悉的人一遍一遍地演练,把它讲到精准的从8点半开始一直到12点,一秒不差,新年钟声敲响,这事没人干,所以我干了,所以我成了。
关键是升维,在原来的竞争市场当中,你做个简单的PPT,找个场地去讲,只要你在瓜分存量,哪怕你一场演讲卖得再成功,你做不出跨年演讲这样的产品。为啥?你没有升维。
比如说得到,得到这个事这两天我在跟快刀讲,我说回头看一看真是吓一跳。我们公司现在关于得到产品,所有人都在的那个讨论群,你都想象不到那个群名叫什么?叫音频怪物产品群,是因为刚提出这个设想的时候,大家说这事是个啥?
所以大家觉得这样吧,叫音频怪物产品群,都觉得这事不靠谱,临时拉了一个群,但是万万没有想到,就是那个群最后成长为今天的得到。
今天这个行业已经起来了,大家觉得这个事就应该这么办,就是倒转两年,我们自己都会觉得它是个怪物,所以你看这个认知迭代有多快。
可是这个认知我们死死把住的核心是什么?很简单,有些老师水平很高,但是他只在一些大学的个别教室里教课,太可惜了。
我们有没有可能把他变成一个线上产品,面对最广大的用户,用一个极其低廉的价格且没有门槛,我们让他进来。
这件事大家回想一下,在理念上一定能成吧?具体怎么成,我们也不知道,前两天快刀还把第一版设计图翻出来了,自己给自己大耳贴子,说当年怎么那么蠢。
我们每天都在进步,只要死死咬住那个升维,我们就会变成那个物种,这就叫荒原感。我往那一站,就没有竞争。
去年录《奇葩说》的时候,跟马东聊天,他说想拍一个东西,不知道拍什么电影?我说你拍一个科教片,肯定大家都爱看,这就叫找到荒原感。
这两天我们也在琢磨这件事,这公司几年之后,你说有没有可能,我们就拍一部电影,就是科教片。比如说区块链如果真的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就拍一部电影叫区块链,我们可能非常高额的投资来拍最新的科技趋势,假设区块链真的是未来趋势,当然这一点并不是那么确认。
一定是政府支持、院线支持,家长会带着孩子暑期一定要到电影院去看一看的。《爸爸去哪儿》都扫个票房,一个最顶级的导演、一个最顶级的科教片怎么能没有市场呢?
但是大家没人干,大家都觉得风险好大,还是故事片市场大。那可是一个存量市场,到底是《战狼2》火还是《红海行动》火,谁敢说?
我为什么要淌这趟浑水呢?我们就做一个升维的事情,而且只要做到位,你心里是清楚的,它确定性的能成。
就像前两天有人问我,如果让你现在做一套出版物,你会做什么?我想了想,至少有一个创意是肯定能做的,能卖多好我不知道,但是如果我们奔着比如说10年、20年的出版物品牌,我说可能就叫神书。
比如我们就去采访各行各业的顶级神人,可能是最牛的大夫,可能是最牛的厨子,可能是最牛的税收官员,最牛的会计,各行各业最顶级的那个大神,然后我们把他对这个行业的洞察以及这个行业的洞察对外行最有用的那部分,把它采访出来。
一个行业我们就编个比如三四万字,都不用长。那个书我们印得软软的,小小的,可以插到口袋里。
你平时上班随便抽一本,保你开卷有益,三四万字,吃个午饭,回家坐个地铁就看完了,这书就可以扔了。
你说扔了不可惜吗?没关系,得到给你提供电子版,而且所有这个行业我们没有采访到的大神觉得我还有经验可以提供,在得到上可以不断更新,免费的就在不断地增加这个内容的社群。我觉得这个出版物计划一定能成。
那你说它有竞争对手吗?当然没有,这就是从零到一建立荒原感,为什么?我是升维的,因为它跟出版界原来的打法不一样,原来是有好作者我们约稿,我们这里全部上采访手段,找第一流的记者、找第一流的行业大神,以固定的工业化生产节奏把书生产出来。再加上得到的用户、得到现有的技术手段,我们能让他在网上,在手机里持续成长的一个内容品牌。
想出这个创意难吗?一点不难,关键是什么?找到荒原感,就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至于我现在有没有能力做到是另外一回事,目标既定,一点一点迭代,这又不是什么难比登天的事情,无非就是登个泰山的难度,只要你不怕苦不怕累,一点点迭代就可以了。
我今天举这些例子就是想说明一点,一旦确立了你在市场当中独一无二的地位,请注意,这个独一无二地位我指的不是那种通过竞争最后杀到第一的独一无二的位置,是一开始我们就找到了一种认知版图,没人。恕我直言,在中国这种时代这种机会到处都是,每个行业都是。
创业家的牛文文讲过一句话,说在这个时代所有的生意都值得再做一遍,什么意思?就这个意思,所有的生意你别看现在满坑看谷都是人,好像竞争很激烈。不是,在全新的基础设施上,在这个技术大迭代的时代,只要你找到全新的技术手段、全新的认知途径,把原来满足用户特定需求的生意再做一层。
现在真正的大创业家他们哪有什么竞争?所以没有什么竞争,所以进化这个事情真的特别奇妙,经常会出现一个,因为你是高维的,你在一片荒原上开拓,出现什么结果你根本不知道。
比如说现在市场当中都在说得到的用户品质特别高。我告诉你高到什么程度?我们跨年演讲的时候和中信银行做了一个活动,中信银行可以给得到用户开办一个得到联名信用卡的绿色通道,具体数字我不说了,就告诉大家一个数,信用卡申请是有成功概率的,银行业普遍的成功概率大概35%,得到用户申请成功的概率是多少?
接近80%,银行业的人都惊了,在微信群里跟我们说罕见,从来没见过,从来没有调整标准,从来没有见过任何一个渠道来的用户品质这么高。说得到哪是什么学习?它就是信用。
你说这件事情是我们能预想的吗?完全没法预想。我们在召集用户的时候,我们天天在想我要高品质用户,有钱的用户,我查你银行账户来着?
没有,你就是按照升维的打法,我知道得到非常简单,就是把线下大学、线下所有的牛人、最好的认知以最高效率、最高品质的方式交付给用户,只要瞄定这条不放松,我做什么刷屏级事件?
不重要,重要的是进来的用户就一定是我们目标用户,结果就是得到用户会成为高信用的标志。
最近阿里的招聘经理跟我们说,最近是不是有这风气,现在我们收到正式能进面试的人,他们的面试材料上都有一条,我在得到上订了什么什么专栏,甚至越是高冷的专栏越放在前面。
这就是信用,现在很多公司都说来,把手机打开,我看你有没有下载得到,你是不是放在首页,订阅了哪些产品。
这就是结果,所以我说在这个时代,把竞争忘了吧。尤其我们公司,我强烈建议我们的同事,不要听什么哪个哪个行业,尤其我很反感那个词,知识付费,我们哪在那个行业里?让那个行业的人自己去掐去,他们在瓜分存量,让他们去刷屏,跟我们无关。
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个时代最好的知识服务者、最好的认知,以更高效率交付给我们的用户,就这么简单。其他事不要谈了,这就是最高维的地方,直到现在,我们举目四望此处仍然是荒原。心里有这条就够了。
好吧,今天这个牛吹得比较卖力,但是确实我想了想,这家公司的真正的独特之处在哪?它就在这里,我们跟他们生存的不是一个维度。
作者:曾希这一天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ed4326e91b10
來源:简书
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