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站长动态首页 网站导航

上海的中年危机

网友发布 2022-08-03 15:17 · 头闻号创业故事

9月19日,由英国智库Z/Yen集团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共同编制的第26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GFCI 26)发布。

全球前十大金融中心排名依次为:

纽约、伦敦、香港、新加坡、上海、东京、北京、迪拜、深圳和悉尼。

纽约、伦敦、香港仍然位居前三,但评分较上一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伦敦和香港评分各下降14分和12分,与排名第一的纽约评分差距拉大。

上海和新加坡的评分差距由上期的2分缩小为本期的1分,上海与排名前四的金融中心差距也在进一步缩小。

深圳表现最亮眼,排名较上期提升5位,晋身第九名,并且评分达到739分,与排名第8的迪拜仅相差1分。

今年对深圳和上海而言,都是喜事临门的一年。

8月6日,上海临港被划入自贸区;8月18日,深圳被作为先行示范区。

特别是在深圳隔壁闹事的背景下,深圳的“先行示范区”“全球标杆城市”等定位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意义。

深圳成为中国未来的最佳代言人。

而前两天君临做上市公司中报梳理的时候统计了几组数据,也对深圳和上海多了一些思考。

先看一张图:

数据来源:Choice,君临研究院

上海上市公司中民企占比50%,国企占比38.7%,上海的国企占比高于全国的30%。

深圳则是民企占比70%,国企占比19.2%。

和深圳比,上海的老干部气质过于浓厚。

2018年深圳的平均年龄32岁,依旧是中国平均年龄最小的城市。

上海则廉颇老矣。

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就算老龄化社会。日本老龄化率27.5%,上海2018年的老龄化率23%,直追世界最顶尖水平。

要知道,2015年的时候,上海的这个比例还是19.2%,三年时间就提升了3.8个百分点。

上海的老年人比深圳的户籍人口都多。

上海一个长度不足150米的广场可以有6队广场舞大妈Battle。

深圳不可能这样。

年轻的深圳还在持续创造奇迹。

2018年,深圳GDP 24691亿,增速7.5%;上海GDP 32679亿,增速6.6%。

深圳用上海二分之一的人口和三分之一的面积创造了相当于上海四分之三的GDP。深圳还在缩小与上海的差距。

资料来源:上海社科院

可以说,上海一己之力扛起了中国。

但上海也有五个倒数第一。

数据来源:工信部

张江也逐渐成了上海的互联网中心。

张江高科的面积只有中关村的1/6、东湖高新的1/10,张江高科除了形成了“硅谷”还发展成了“药谷”,现在又逐渐把互联网做起来,着实不易。

凭借4大功能区定位明确、发展迅猛,浦东一直领改革开放之先。

2008年浦东GDP 3151亿,相当于上海GDP的22.34%,相当于深圳GDP的40.46%。

当时的浦东新区面积只有533平方公里,相当于上海面积的8.4%、深圳面积的26.68%。

浦东的单位面积GDP超过深圳。

但是地少限制了浦东进一步发展,而且天津滨海新区强势追击。

虽然很少有人知道滨海新区到底有什么产业,但滨海新区的GDP增长很快,2008年已经和浦东新区相差无几。

浦东新区的领导赶紧到滨海新区学习考察,滨海新区领导热情传授经验。

滨海新区的面积是浦东新区的4倍,一旦超越浦东,浦东可能再无机会。

这种背景下,2009年5月浦东新区和隔壁南汇区合并,面积扩大一倍以上。

浦东迎来第二次机会。

2018年浦东新区成为第一个真正GDP破万亿的新区,各项指标全面优于其他新区。

小平曾连续7年在上海过年,直到身体不再支撑远行,浦东的这个成绩他当欣慰。

4、增速回落再现危机

虽然在浦西人民眼里,浦东除了陆家嘴依旧是乡下,但是他们必须要承认,正是依靠浦东带动上海,他们也才能继续保持骄傲。

因为浦东,上海一扫老气横秋,重新成为活力之都,捍卫了自己中国第一大都市的地位。

可悄悄的,上海的势头又不行了。

2010年之后,网上不时出现比较上海和深圳的帖子,几乎毫无例外地唱多深圳、唱空上海。

而且不少传播很广的文章,据说还是上海人自己写的。

高冷的上海人民也开始思考自己的现状。

大量的负面评价绝非空穴来风。

上海人喜欢细节、体面、讲究、小资、安稳、高大上。。。。。。

他们可以排一整夜队去买老字号的鲜肉月饼,也可以排一整天队去买网红奶茶,但却并不乐意打拼创业,所以作为金融之都的上海VC/PE非常少。

上海国企聚集,国企也深受上海人民喜爱。

2017年上海国企平均工资13.5万,民企平均工资8.1万,这更加让上海人对国企趋之若鹜。

国企本身效率就低,加上大多是在传统行业,经济活力怎么和深圳比?

就在大家乐此不疲地“黑”上海的时候,上海自己又一直做“招黑”的事情。

这些年但凡有点追求的城市都在抢人,但有两个例外,北京和上海。

那个冬天,帝都故事是一群人难以忘却的心酸。

而上海早在2014年就大量拆除违建和隔断间。

上海的居委会阿姨一旦发现某小区有陌生人住进来,立马报警,蜀黍就会上门关心住户:一定要防范电信诈骗。然后登记个人信息。

哪套房子有违建,哪套房子住几个人住了谁,尽在掌握。

隔断间的隐患自然很大,但也给大量从事低门槛工作的外来人以及刚毕业的大学生容身之所。

没钱租房子,只好花自飘零水自流。

上海的居住证政策也相当无敌。

2018年一年时间居住证政策调整4次。

此前找个在上海有房子的亲戚朋友去居委会登记一下即可,现在居委会阿姨大早上或者大晚上上门查看,确认本人居住后再开证明,然后还要等半年才能办理,比很多地方落户都费劲。

2018年1月,上海推出《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让人震惊的是规划中提到,到2020年和2035年,常住人口要控制在2500万。

而且控制人口规模是“四个底线”之首。

大家普遍认为上海的常住人口已经达到2800万。

土地政策永远是王道。

到2035年,要增加城镇居住用地、大幅减少农村居住用地、大幅增加公共设施用地、大幅减少工业仓储用地、大幅增加绿化广场用地、大幅增加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大幅降低耕地、大幅增加林地。

控制人口总数,把农村居住用地改成城镇居住用地,提高了用地效率。虽然总体上全部的居住用地减少,但是不至于造成房价大幅上涨,当然也不会下跌。

上海人均绿地面积只有深圳和北京的一半,所以未来绿化是重点,用地增幅也最大。

此外增加公共设施用地、增加道路交通用地都很合理。

可是要大幅降低工业仓储用地这个让人意外。

这也很合理。

2017年上海工业总产值36094.36亿,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产值占比94.57%。而他们用地面积不足全市工业用地面积的40%。

另外几个国家级园区的单位面积土地绩效超过一般乡镇级园区的20倍以上。

2017年深圳工业总产值33550.41亿,相当于上海的92.95%,但是深圳的工业用地面积只有上海的32%。

深圳的居住用地只有200平方公里,这些年为了确保工业用地深圳甚至还在缩减居住用地。

越来越多的人口,越来越小的居民用地面积,这是深圳房价高耸的很大原因。

相比较深圳,上海在用地问题上有更大的发挥余地。

砍掉低效工业园区和企业,把他们的地用来修路、建公园、建图书馆。用更多的精力发展高新产业并把城市建设得更加宜居和现代,这是明智之举。

那些低效工业企业的员工怎么办?

自己体会。

未来的上海低门槛工作岗位会逐渐减少,而且也将会被更多的上海中老年人占据。

有人戏言,未来上海土著的三大职业:保安、保洁、协管。

上海需要的是中高端人才。

他们会来吗?

有更好的城市就不怕吸引不到人才。

但上海房价太高,会打击人才积极性,而且上海也打算疏解市区人口,调整各区域人口密度,浦东再次成为关键。

今年6月25日上海发布《关于支持浦东新区改革开放再出发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全面放权。

而对浦东来说,最佳突破点就是临港。

临港本是荒凉之地,远离市区,房价只有上海均价的三分之一,但又是多年打造的高端装备基地。

把人才引到临港,把这个城市洼地做起来,任务就完成大半。

一个多月后国家宣布临港划入自贸区。

看来一切早已安排妥当。

随即上海针对临港大幅降低落户和购房门槛。

消息出来的2天内,临港地区的房屋销量超过去年一年,整夜排队、打架抢房。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上海还给临港安排了一档的小学,这是究极必杀技。

好的小学是中国最稀缺的资源。

无数自以为拥有智慧、有趣灵魂的父母在学区房面前毫无尊严。

深圳人尤其明白其中痛楚。

上海有50多所一档小学,基本都在市区。人口占上海四分之一、面积占上海五分之一的浦东新区至今只有4所一档小学,不到10个分校,而且也集中在浦东最发达的地区。

临港已经有一档和二档小学,以后还会增加。

临港还有几家不错的幼儿园和初高中,以规划人口而言,好学校数量已经不少。再配合落户政策和产业发展,临港不怕没人去。

规划未到,学校先行。

临港的起步条件很好,上海已经默默开发了十几年。

国产大飞机发动机总装试车基地、上汽集团发动机工厂、特斯拉超级工厂都落户于此。

中国唯一的大硅片公司上海新昇也在临港。

顺便说一句,上海新阳依旧直接和间接持有上海新昇8.9%的股份。

君临敢于断言,上海新昇是个巨大的宝库,而不管硅产业集团能否上市,上海新阳都会受益匪浅。

临港还有很多其他科技巨头和新兴科技企业已经入驻。

临港有着极其便利的海陆空运输渠道,一旦深度开放,加之都是高附加值的高新产业,实现到2035年再造一个浦东的计划完全有戏。到时候至少深圳难以再缩小和上海GDP总量的差距,虽然GDP总量本身也没什么。

一举N得的事情,上海必然全力以赴。

6、没有谁会被取代

上海和深圳是两个性格不同的城市。

上海适合搞科研,深圳适合搞创新。

所以上海出不了华为腾讯,但上海一直坚持做半导体、大飞机、飞机发动机、创新药等等需要长期高投入、短期却看不到效果的项目。

2018年上海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1205.2亿,占GDP比例3.93%。深圳2017年的数据是976.9亿元,占比4.35%。

绝对值上看,上海比深圳的投入要多。

上海适合写“命题作文”或者半命题作为,而深圳更适合写开放式作文。

深圳是打破规则,上海是充分利用规则。

长期以来深圳没有太多包袱,上海则不然,有来自中央的任务,还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一方面要改革开放,一方面还要维护意识形态。

深圳的狼性是上海不具备的。

做金融的都知道,深圳的同行路子比较“野”,另外山寨就是来自深圳的缩写“SZ”。

上海的精益求精是深圳不具备的,在中国最有工匠精神的就是上海。

由于土壤和性格不一样,深圳诞生了很多巨无霸公司,但巨无霸也造成了大量中小企业营养不良。拿掉几个巨无霸,深圳经济一落千丈。

上海企业相对没那么大的贫富差距,但是品牌影响力却也不及。

每个城市都有独特性,不要轻言谁会取代谁。

你真的以为上海和深圳GDP超过HK了就能全面碾压HK?

你真的以为临港搞自贸园区、深圳搞示范区就能取代HK?

Naive。

上海短期也不会被深圳超越和取代。

上海手里有牌,临港、国企改革、金融业开放都有不可估量的前景。

而且上海是一座韧性十足的城市,这座城市善于引领潮流也善于自我修正。从高度的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市场经济,上海从一枝独秀再到“失去的十年”,然后再创辉煌,可谓历经风雨。

他的学习并后发制人的能力保证了他不会轻易被击败。

深圳的活力和潜力令人赞叹,大湾区的规划激动人心,示范区给深圳带来的前景更加无限美好。

但无疑深圳也面临巨大挑战。

君临相信的是两座城市会并肩前进,国家也是这么安排得明明白白。

国家的策略,短期对上海利益更大,中期对深圳利益更大,长期看各自造化。

所以,上海不行了吗?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评论

0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