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普悦中国“创越青年”第四季北美创业者如何在中国落地拓展业务圆桌讨论落下帷幕。本次活动由普悦中国和上海交通大学硅谷校友会联合举办。围绕北美青年创业者的关注方向,邀请在海外留学的北美归国创业者与普粤中国投资人、跨国企业领袖进行圆桌讨论,分享海外留学生回国创业的趋势与变化、回国创业者的特点与优势、回国创业者的经验、如何选择赛道等话题,交流探讨北美创业者如何更快更好的回国拓展业务。
嘉宾介绍
江亭
亿邦动力业务副总裁
在传统汽车和新能源行业的多年经验,包括捷豹路虎、印度塔塔集团和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多伦多大学罗特曼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诺丁汉大学硕士,上海交通大学学士。
王
来科技董事长兼CEO
曾任智能交互应用团队、筷子搜索等项目负责人,“今晚看什么”联合创始人兼CEO。普林斯顿大学机器学习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学士。
皇冠
科智科技董事长
上海交通大学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智慧金融实验室主任,智能传感器前沿技术实验室负责人,智慧教育研究中心负责人,华盛顿大学高级访问科学家。布朗博士,大学。
朱晓文
中国投资副总裁岳
他有多年的早期股权投资经验,他的主要投资包括无锡科技、达杰机器人、InfStones和奥嘉智能等初创企业。他曾任世界500强企业佛吉亚创新项目总监,世界最大的建材公司圣戈班集团亚太区投资战略主管。他拥有上海交通大学学士学位和法国国家工程技术学院硕士学位。
谢航
普中国高级跨境项目经理
办好普越中国国际项目加速营,帮助300多家科技初创企业在中国发展和落地。重点关注物联网、移动出行、智慧城市、智能制造、农业食品科技等领域。曾任职于美国银行、美林证券和IBM,在财务分析、资产管理、投资和销售运营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圆桌对话精彩摘录
蒋婷:近年来,在帮助跨国项目落地中国的过程中,你观察到创业者在中国落地发展的策略和方式有哪些发展和变化?
谢继航:我结合这几年合作的跨界企业,分享一下我看到的变化。
一是回国项目阶段提前。三四年前,我接触的很多跨国落地项目,在北美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人、资金、客户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才开始考虑中国的市场拓展。现在,我观察到更多的项目是由那些在构思阶段就已经考虑回国创业的创始人发起的。
第二,创业者越来越年轻化。前几年看到的创业项目的团队成员,很多在行业内有着根深蒂固的经验,或者在创业前在google、facebook等海外大公司工作过很长时间;现在更多的海外创业者是那些还在学校做科研或者刚工作一两年的人,很多都是毕业后自己创业。
第三,我们接触到了更多的中国企业家。以普越中国跨境加速营为例。每年都会接到10个创业项目,帮助跨界落地。在过去,这10家公司的创始人甚至大部分都是纯粹的外国人,因为很多中国比较重视的科技创业公司都是外国人做的。但是后来这个比例一直在变。现在,中国人和中国创业项目可以占到跨境加速阵营的半壁江山。这些项目在产品和解决方案方面都很优秀。我们观察到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生开始科技创业也是一个趋势。
蒋婷:作为投资人,在筛选创业公司的时候,有没有在有海外背景,尤其是北美背景的创始人身上发现一些特质?
朱晓文:我发现从北美回来的创始人有四个特点,或者说可能在创业中体现出来的优势:
首先,我对前沿技术和市场有敏锐的洞察力。他们往往在顶尖的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和业界的交流非常密切,所以他们能从很早的阶段就看到未来几年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如果他们有一些市场洞察力,他们可以很容易地为我们找到一个非常好的方向。
第二,北美的小伙伴在团队建设上有很大优势。他们聚集优秀合伙人的能力非常强,身边的人才密度或者直观的说是博士和优秀硕士的密度非常高。比如我们投资了肥西科技。创始人兼CEO王石泉博士曾在斯坦福大学机器人实验室学习。他的三个联合创始人都是这个实验室的同学或者学弟,整个团队的技术属于顶尖水平。
第三,我们发现很多海外背景的创始人都是非常包容和开放的,尤其是那些教育背景多样化的人。这体现在自我意识和创业意识上,就是能够包容和采纳其他意见。创业是一个不断看到更清晰方向的过程。创始人是否能承认自己之前的认知错误,快速修正自己并学习,进行认知迭代,这很重要。
最后,当项目发展到一定阶段,比如B轮之后,海外背景的创始人会表现出自己天生的出海基因。由于团队本身的国际化,他们可能比同行业的其他团队更有优势,出海更顺畅,这也是我们看到的一大特点。
蒋婷:当初为什么选择回国创业?能否请您分享一下贵公司在中国落地的经历,以及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
王:我是2011年开始创业的。那时候博士毕业回国创业的人还很少。我的创业源于在普林斯顿的最后一年选修了一门叫做高科技创业的课程,也因为它参加了学校的商业计划竞赛。在比赛中,我们说我们将在中国做网飞,这个想法让我们在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想法被批准后,我们想实现它。
挑战在于,创业后的第一年,我已经在毕业的时候拿到了麦肯锡北京办公室的offer,但是我考虑了一下,把offer推迟了一年,并且跟家里人说,如果创业失败,我就回去工作,我就是这样说服家里人同意我回国创业的。一年后,麦肯锡的HR发邮件给我,如果我想加入公司。那时候公司刚刚起步,创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第一年的时候,我经常看不清到底行不行,就做了一个对自己很有挑战性的决定。我放弃了麦肯锡的offer,继续创业。那段时间有心理波动。好在用户是后来才逐渐使用我们的产品的。虽然有商业化和融资的挑战,但只要有用户,就会觉得自己在做有价值的产品。
第二次创业在科技方面也更和平。更多的挑战来自于如何把事情做大,ToB的业务能否规模化,以及吸引人才。我们创始团队里很多留学归来的博士都要求大家做一个没有爆发式增长潜力的业务,我自己也对团队感到很多歉意。因此,我们试图根据客户的需求来确定最大的机会。有了一定的资本和实力,迈出全球化的步伐,留学归来的朋友们会有更高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包括我自己。
今天,莱叶科技已经开始走向世界,征服全球市场,创造更新更具挑战性的品类,我们对人才的吸引力也在不断增加。
蒋婷:都说创业需要找出口。当初为什么会选择现在的曲目?是出于什么考虑?
皇冠:创业之初,我们面临着“一锤子找钉子”的局面,好像什么都可以做,但真正的原因是没有把市场想清楚。好在哈佛和麻省理工的背景让市场给了我们更多的包容和机会,所以即使当时我们还没有成熟的产品和商业模式,我们也有机会和很多行业领袖合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快发现了很多好的机会——需求、盈利和标准化潜力。这个时候,我们面临着一个痛并快乐着的选择,那就是,往哪个方向走。现在看来,当时决策的思路还不够成熟,但我们做对了一件事。我们设定了三个核心价值观:第一,希望我们能做一件世界上除了我们其他人都做不到的事情,有技术壁垒;第二,希望我们做的事情能让世界变得好一点;第三,我们单位时间的产量在增加。
基于这三个非常简单的标准,再加上年轻人热情的判断,我们最终选择了现在所做的事情,并且赶上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遇到了中美关系降温,疫情,中国股灾,教育领域“双减”。当时我们深受打击,也考虑过要不要调整方向。然而,我们却意外地发现,原来的三个价值观在关键的时候为我们提供了底层的逻辑支撑。因为我们当初做的事情技术难度极大,坚持啃硬骨头,对国家,对社会,对老百姓都是有利的,所以在风雨过后,我们站在了一个空开放市场的中间,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会。
建议弟弟妹妹们创业,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切口小而深,切开后有足够的想象空间空。
加入普悦中国
科技生态学
添加微信助手pnp_china
加入创新者社区。
及时了解最新信息。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