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站长动态首页 网站导航

徐志摩:趟过女人河的男人,张幼仪、林徽因和陆小曼,谁才是真爱

网友发布 2022-08-01 11:14 · 头闻号创业故事

1922年11月6日,新月派最著名的诗人徐志摩突然在《新浙江报》上刊登了一条新闻——《徐志摩与张幼仪离婚通知书》。这件离婚事件立刻引爆了整个民国,不亚于今天王力宏和李靓蕾的离婚,也不亚于黄晓明和杨颖的离婚。

除了离婚这件事本身,徐志摩对这件事的态度也很让人费解,甚至鼓舞人心。特别是,他居然用了这样一句话:

现在,我在这里微笑着报告你的喜讯。请加入我们。

其实,这份欢天喜地的离婚通知,只是成全了徐志摩的自私和滥交,背后是另一个人的心碎和重生。而这个人,本文的主人公张幼仪,也是这次离婚的另一方当事人。

《文史》本着尊重历史的态度,向你展示历史,徐志摩和张幼仪的情感脉络,他们是如何从夫妻变成路人的。为了抵制对原文的抄袭,从网上找来的图片加上水印也是无奈之举。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只拥有文本的原始权利。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原名徐,笔名南湖、师者、和谷。他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和翻译家。他的代表作包括《告别剑桥》和《翡翠夜》。

张幼仪,本名张家轩,江苏宝山人。除了是徐志摩的前妻,她也是早期的女商人。她曾任东吴大学教授、上海妇女商业银行副行长和尚云服装公司总经理。建国前,她移居海外,死于美国纽约。

1900年底,江苏宝山富商张润之迎来了他的二女儿,取名张家轩,小名友谊。生在这样的家庭,她自然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小公主。除了接受先进的新式教育,她还被父亲和兄弟们视为掌上明珠。

1911年5月,刚刚上台的“皇家内阁”甚至发布了《关于向国家开垦铁路干线的诏书》,轻率地宣布将私有化的川汉铁路和粤汉铁路强行收回。这下,立刻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护路运动,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9月25日,随着四川荣县率先宣布独立,“护路运动”被推向高潮,各地相继出现反清起义。10月10日,蒋翊武、孙武率领的新军第八营率先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从而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辛亥革命后,腐败无能的满清王朝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被扔进了垃圾箱。在此背景下,时任江苏巡抚的程德全顺应潮流,在苏州创办了第二所省立女子师范学校。于是,年仅12岁的张幼仪成了学校的第一批学生。

由于家财万贯,支持革命,张润之的儿子们在民国时期相处融洽。1915年初,张幼仪的四弟张家鳌陪同浙江巡抚视察杭州官学,一举结识了刚刚成名的徐志摩。

在家里父母同意的情况下,张家敖代表张家致信徐神如,希望促成妹妹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婚事。对于这样的好事,家境殷实的徐家自然满心欢喜,很快就答应了这门亲事。

于是,徐家安排媒人上门提亲,张家很快敲定此事,约定了日期。就这样,还没从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毕业的张幼仪被接回家准备结婚,莫名其妙地成了徐志摩的未婚妻。

一向乖巧懂事的张幼仪尽管不情愿,还是决定听从父母的命令和媒人的话,甚至开始憧憬未来自己的幸福生活。对于这段婚姻,徐志摩并不想,只是勉强答应了父母。

为了让女儿嫁到张幼仪,也为了让女儿在徐家扬眉吐气,张家大张旗鼓地派人去欧洲置办嫁妆。除了作为嫁妆的大量金银,仅从国外购买的家具和衣服就装满了一整节车厢,极为隆重。

婚后的张幼仪没有大小姐的脾气和架子,一切都是老公徐志摩包办。至于公婆,她是个贤妻良母。

从小接受新式教育的张幼仪,属于民国新女性,但似乎还是无法打动丈夫。徐志摩对妻子一直不冷不热,没有新婚夫妇应有的那种喜悦。

1918年,张幼仪为徐家生下了第一个孩子,取名,小名阿欢。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后,徐志摩一脸释然,终于向父母交代,终于去了英国读书。

在父母和岳父母的支持下,徐志摩开始了自己的留学之路。在英国期间,他不仅见到了好朋友,还认识了对岸的女儿林。从此,他“为爱痴狂”。

那一年,林才16岁,还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女在热恋;然而,徐志摩已经24岁了。他不仅是著名的新学者,还是别人的丈夫和父亲。但是!一个故事就是这样开始的。

林祖籍浙江杭州,祖父林孝勋是满清进士。他的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曾任北洋政府大法官。林觉民叔叔是同盟会早期成员,也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林从北京培华女子中学毕业后,随失意的父亲到欧洲旅行,在此期间她结识了徐志摩。他温柔的外表和优雅的谈吐,很快就征服了她,他们开始频繁见面约会。

在爱情的滋养下,徐志摩在这一时期产生灵感,先后创作了大量经典爱情诗,如《山》、《偶然》和《雪花的幸福》等,成为代表作。但是,他已经完全忘记了父母和妻子在家年纪小,偶尔的来信只是对父母的问候。

在得知妹妹不幸的婚姻和尴尬的处境后,张幼仪的二哥开始不断向徐志摩和徐的父母施压,要求妹妹随丈夫读书。不得已,他写信请妻子去英国班杜。

不知情的张幼仪看完信后非常高兴,认为这是一个修补和增进夫妻感情的机会,于是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客轮。然而,直到船到了英国港口,她才意识到这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若干年后,在回忆录《小脚与西装》中,是这样记载的:

他穿着一件细长的黑色毛皮大衣,脖子上围着一条白色的丝绸围巾。虽然我从没见过他穿西装,但我知道那就是他。他的态度一眼就能看出来,他是那堆接船的人里唯一一个表现出不想在的。

最后,徐志摩接到千里迢迢赶来的妻子后,没有求助,没有向他吐露心声。而是直接带着张幼仪去了一家商场,买了礼服、皮鞋、手袋、丝袜、帽子。说白了就是看不起老婆,看不起他带的旗袍,觉得她和他们都落伍了。

由于夫妻俩都没有工作,靠家里汇款,生活十分拮据。即便如此,徐志摩还是不懂得在应酬上省钱,经常去咖啡馆和剧院。当然,不是张友谊,而是林。

家境不错的张幼仪为了维持家里的生计,保护丈夫的面子,不得不一个人做家务,有时甚至还要出去帮忙赚钱。然而这些委屈她都能承受,除了丈夫对自己的“冷暴力”。

徐志摩虽然看不上老婆,但也不想和她说话。但是他的身体很老实,婚后生活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因为张幼仪来英国不久又怀孕了。

得知妻子怀孕,徐志摩无动于衷,依然狂热地追求林,甚至要求张幼仪打掉孩子。真的像个动物,真的让人生气。本来她已经答应了丈夫的要求,但苦于没有堕胎费用,要求家里汇款。耽搁了一两次,她只好心安理得地去流产了。

随着肚子一天天变大,徐志摩离家出走,如此残忍地离开了怀孕的妻子。绝望中,张幼仪想到了自杀,但为了宝宝,她默默承受。在她的回忆录中,她这样记录道:

我认为我想杀死我自己和我的孩子,我想从这个世界上消失。结束这场悲剧就这么简单。我可以撞上阳台,或者淹死在池塘里,或者关上所有的窗户,打开煤气。

被徐志摩无情抛弃又没有勇气回家的张幼仪,不得不向远在法国的二哥张君劢求助。很快,她得到了“绝不堕胎,哥哥愿意收养”的回复和二哥在法国的地址。

1921年秋,张幼仪横渡英吉利海峡,专程来到法国,投靠他的二哥张君劢。在这段旅程中,她认真思考了自己的人生和婚姻,准备“放手”。

抛弃张幼仪后,徐志摩认为自己和林之间没有隔阂,于是更加疯狂地追求。然而,与他的绝望相比,她更理智。在父亲林长民的劝说下,他终于醒悟并回到了中国。他以逃避的方式拒绝了徐志摩,结束了自己尴尬的身份和角色。

在法期间,张幼仪很快发现二哥张君劢爱自己,但痴迷于哲学研究,无暇顾及他人。于是,她想到了公婆,写了一封信如实汇报了目前的情况,并表示一定会把徐家的骨肉抚养成人。

徐志摩的父母很快回信,不仅明确反对他们离婚,还承诺每月给她寄生活费。之后,张幼仪一直住在二哥的朋友刘夫妇的家里,只表示希望刘的妻子能照顾好她的生活起居,对自己被徐志摩抛弃的事实只字不提。

1922年初,张幼仪被他的七弟张静秋接受到柏林生活。2月24日,Hiuke与他的儿子“徐德胜”和mbth“彼得”结婚。但她对这个长得像徐志摩的儿子并不满意,甚至在回忆录中这样表述:

当医生把我的儿子带到我面前时,我几乎哭了。因为,我想要的是一个女孩,一个按照我的模子刻出来的女孩,而不是徐志摩的翻版。

当张幼仪还在坐月子的时候,徐志摩就迫不及待地带着金和吴来到了德国。但是,他不是来看望妻子和儿子的,而是来逼她签离婚协议的。

当时因为林已经瞒着她离家出走,徐志摩急需这一纸离婚协议恢复单身状态,然后正大光明地去追求另一半。事前他很担心妻子张幼仪不肯离婚,但这次他被高估了。

不再抱任何希望,张幼仪悄悄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这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西式离婚协议。之后,徐志摩去看望刚出生的儿子。谁知,这第一次见面,竟然成了父子之间永恒的公式。

离婚一个月后,如释重负的徐志摩竟然还有脸为张幼仪写了一首诗,题为《笑解烦恼结》。其中一句名言:

微风拂面,自由路风景不错。

听听你身后的声音,主张解散。

消除烦恼!

看来学者不要脸,真的很恶心!

说完,徐志摩挥了挥袖子,回国了。他要告诉林他是单身,要继续追求对方。因此,就有了这篇文章开头的公示,这是他特意给林看的。

然而,在徐志摩的老师梁启超和林的父亲的共同努力下,林已经接受了梁思成的忏悔。事实上,徐志摩发布通知时,他们正在北海快学堂松坡图书馆愉快地约会。你和我非常相爱。

看到这里,徐志摩也坦诚了,很快开始寻找下一段感情。可是徐家上上下下都被他搞得乱七八糟,而且到了闹的地步。他父亲徐申儒这样怒斥道:

在报纸上读了你的杰作后,我真的被打动了。现在,大家都说我有个好儿子,许深如!我一回国,就轰动了全国!

在徐神如看来,儿子徐志摩是在儿媳妇张幼仪没有过错,刚生完孩子的情况下离婚的。这简直是变化无常的心碎。所以徐家从此很少联系徐志摩,断绝了他的经济来源。

柏林离婚后,张幼仪并没有回国,而是在二哥和七哥的鼓励下逐渐走出阴霾,考上了裴斯泰洛齐学院,学习德语和教育学。然而,就在一切向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二儿子彼得却因病去世了。

1923年春天,在彼得体内发现了一种寄生虫。因为孩子太小,而且寄生虫位于肠道和皮肤之间,很难清除。1925年3月19日,他不到三岁的儿子因病去世。

彼得去世一周后,徐志摩抵达柏林,张幼仪大吃一惊。但是,他不是来看望儿子的,而是为了躲避国内舆论。因为他“勾引陆小曼这个已婚女人”的名声,他不得不呆在国外。

徐志摩抱着儿子彼得的骨灰盒,甚至流下了几滴眼泪。甚至,他为它写了一篇名为《我的彼得》的悼词,引用了一些内容:

亲爱的小彼得,我是你的父亲,但是当我想起我作为父亲的过去,我有很多感触。是怨恨、仇恨、忏悔还是惊愕?

得知王赓已经同意离婚,徐志摩立即高高兴兴地回到家中,在众人的“无福消受”中与陆小曼结婚。通常别人结婚,都能得到亲朋好友的祝福,但他的良师益友梁启超却当场宣读了一份不同寻常的证言:

希望你不要一错再错,不要以自私为行为准则,不要以荒谬的享受为人生追求。最后一句话,祝你这是最后一次婚姻!

1926年夏,张幼仪终于离开了欧洲这个令人伤心的地方,被他的八弟九接回上海。当时,她的四哥张嘉傲已经是中国银行的副行长,许深如把海格路125号的房子作为补偿给了她。

先是张幼仪在东吴大学教德语,后来在张家坳的支持下,当上了上海女子商业银行的副行长。她是民国时期的一位女强人。后来,她在静安寺路创办了尚云服装公司,积极将欧美服装引入中国,也将中国服装推向世界。

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后,继续在各种社交场所放纵对方。基本上她每天除了喝茶,跳舞,化妆,喝酒,打牌,逛街,什么都不干。后来甚至开始抽鸦片,烟瘾越来越重,整个人都处于不对劲的状态。

为了支付陆小曼的巨额费用,徐志摩只能到处兼职教书、讲课,同时在南京仲达大学、上海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当教授。虽然每份工资都很可观,但他还是入不敷出。他总是缺钱,甚至只有两件长袍可以替换。

面对前夫的尴尬处境,张幼仪非但没有落井下石,反而多次拿钱帮忙,并谎称这是徐父母汇的钱。结果徐志摩没有给前妻和儿子任何赡养费,反而向她“借钱”,真的让他很没面子。

徐志摩母亲去世后,徐神如坚持让张幼仪回家主持丧事,就像徐家真媳妇一样。这件事,徐志摩和陆小曼灰头土脸,成了众人的笑料。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接受邀请到北平听林的建筑艺术讲座,为了省钱,竟乘坐了安全系数很低的邮政飞机“济南号”,在飞行途中坠毁。

徐志摩去世后,徐神如继续安排张幼仪办丧事,陆小曼却因为寿衣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而大吵大闹。之后,她病倒了,但也戒了鸦片,隐居起来。

1938年后,陆小曼开始与翁吴锐同居。作为许的儿媳妇,她公然与另一个男人同居,这无异于晴天霹雳,也是公公许深如的奇耻大辱。于是,他宣布断绝一切关系,断绝每月汇款。

看到陆小曼没有经济来源,张幼仪既往不咎,以儿子徐积锴的名义汇钱给继母陆小曼。而陆小曼也心安理得地接受了这份“孝心”。

1947年,张幼仪的长子徐积锴赴美留学,先后在哥大和纽约科技大学学习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毕业后,他选择留在当地,却始终没有涉足自己的笔墨事业,成为一名商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张幼仪离开上海,移居香港,在那里遇到了他命中注定的爱人苏继之。他是一个稳重、低调、内敛的医生。被妻子抛弃后,他带着四个孩子开了一家小诊所,过着艰难的生活。

因为相似的感情经历和生活经历,张幼仪和苏姬的感情迅速升温,并于1953年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婚后,她放下了女强人的架子,互相照顾着四个孩子,过着爱夫教子的生活。

1967年,已经67岁的张幼仪随丈夫出访欧洲各国,特别是访问了英国的剑桥和德国的柏林。她坐在剑桥河畔,心满意足地靠在丈夫身上,感慨地说:

这时候我才知道,剑桥太美了,我以前从来不知道。

1972年,苏继之病重住院,弥留之际仍紧握着张幼仪的手。丈夫去世后,张幼仪被儿孙接到纽约生活,度过了一段天伦之乐。作为侄孙女,张邦美曾经问:

你爱徐志摩吗?

对于这个问题,张幼仪还是有点不好意思。仔细思考了一会儿,她才平静地回答道:

我为他做了很多事,很多人都觉得我爱他。在他一生遇到的几个女人中,可能我最爱他了。

1988年,张幼仪在美国纽约病逝,平静地度过了一生。临死前,她无怨无悔,脸上写满了幸福和满足,她告诉儿孙们:

在我的墓碑上,应该刻上“张苏友谊”。

似乎在徐志摩和苏姬之间,张幼仪已经把前者当成了过去,她的幸福在于后者。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评论

0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