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站长动态首页 网站导航

达尔文等名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坚持梦想是错误的,梦想要及时放弃

网友发布 2022-07-31 12:05 · 头闻号创业故事

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就是为理想而奋斗。

当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从老师那里听到最多的励志话语就是关于“梦想”。每年毕业季,总有无数学长、学姐、老师、名人激励着毕业生,告诉他们:不要放弃梦想,要坚持下去。

但今天我想说的是:这不是一个好的激励方式。下面这篇文章的内容可能和你平时知道的“坚持、努力、梦想”之类的词的意思完全不一样。

类似于毕业演讲的励志表达,实际上是暗示你必须完成很久以前制定的计划。

在计算机界,有一个专门的词来形容这种情况,叫做“过早优化”。

按照毕业演讲的思路,我们已经决定了20年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问自己:我要怎么做才能实现我的梦想?

现在我们可以换个思路:先不要急着奔向未来,而只关注眼前可能的选项,选择那些能给你未来的。

这一观点来自大卫·爱泼斯坦(David Epstein)的新书《成长的边界》(Growing Boundaries),这是一位受到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称赞的畅销书作家。

《成长的边界》被评为“揭穿专业化神话的好书”。在这个瞬息万变的AI时代,一万小时定律真的能创造出超级人才吗?你成了刻意练习的傀儡了吗?你对孩子的期望和教育是否陷入了“唯成绩论”的怪圈?

书中将用世界各地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成功人士的案例来告诉我们,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为孩子持有什么样的教育观,我们应该如何转变观念,让孩子的成长更有可能。

下面,我将从“为什么一万小时定律不值得提倡、中途转行的名人案例、为什么教育心态要改变”三个方面来阐述书中以下作者的观点。

首先,一万小时作弊定律

有一本畅销书叫《天才来自刻意的练习》,书中引用了很多著名的例子来说明刻意的练习是成功的关键。刻意练习就是遵循一万小时法则,尽早开始技术练习,越早越好。只要努力,就能进步。

但是,如果你仔细阅读这本书,你会发现书中引用的例子多是竞技类和体育类的,比如围棋、象棋、高尔夫等。

以象棋为例。2007年,国际地理频道邀请了从小练习国际象棋,被誉为“象棋天才”的苏珊·波尔加(Susan Polga)参加了一次测试。节目让波尔加坐在路边的一张桌子前,面前放着一个白色的棋盘空,然后让一辆车身上放着巨大棋盘的大卡车从路边经过。只是匆匆一瞥,波尔加重复了棋盘上的28个棋子。

同样的实验在不同的“象棋大师”身上做过很多次。无论棋局有多复杂,象棋大师似乎都过目不忘,能很快复原棋盘。

但它们真的令人难忘吗?不完全是。在后来的测试中,节目组随机将棋盘放在卡车上。结果就是象棋大师无法还原自己看到的东西,哪怕棋子比以前少了。

可见,大师们并没有什么过目不忘的超能力,而是通过反复练习各种棋型,掌握了象棋的各种“组块规则”。如果国际象棋不是按照组块的模式排列的,他们也无能为力。

所以象棋程序“阿尔法元”可以轻松击败任何一个顶级棋手。阿尔法元自己也会练习无数次,记录下哪些步法管用,哪些步法不管用,用这些记录来提升自己。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刻意练习”。那不是很有用吗?至少你可以成为大师。

但是,刻意练习不代表学习,也不代表你能成为这方面的高手。

专业的从业者确实可以在自己的领域出类拔萃,但是需要几十年的实践才能达到。

研究天才儿童的最权威心理学家之一埃伦·温纳(Ellen Wenner)发现,没有一个专业的从业者能够成为他所在领域的“改变者”。

也就是说,那些专业的从业者缺乏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以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例。与其他科学家相比,诺贝尔奖获得者是业余演员、舞蹈家、魔术师或其他类型表演者的概率至少高出22倍。换句话说,他们不仅在自己的领域成为成功的专家学者,还拥有自己更广阔的天地。

所以,如果你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而从小就对他进行专业而刻意的练习,比如无休止的刷题,把课外的时间都花在练习某一种乐器上,那么你的孩子很可能会错失其他成长的机会和可能。

我们应该让他走出去发现新世界。

第二,名人也是“不务正业”。

1.达尔文

达尔文在父亲的要求下开始学医。后来他是遵循《圣经》的教条主义者,达尔文觉得他应该当牧师。在去上课的路上,达尔文发现自己对植物学产生了兴趣,于是他跟随改变命运的船“小猎犬号”远航。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达尔文成了著名的生物学家,他的“进化论”一直延续至今。

达尔文后来说,我当初想当牧师,这很可笑。

2.克莱顿

这个名字你可能不熟悉,但说到《急诊室的故事》,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作家克莱顿毕业于哈佛医学院,但当了几年医生后,他对行医的兴趣破灭了。

于是他开始写小说。他的医学教育背景使他创作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故事——《侏罗纪公园》系列小说,以及电视剧《急诊室的故事》。

3.米开朗琪罗

至于雕塑家米开朗基罗,有一个传说,他可以在不接触一整块大理石的情况下,看到他想要雕刻的形象,然后简单地凿掉无用的部分,雕刻出来的形象就会自然显现。

事实上,米开朗基罗在雕刻时经常改变主意,修改雕刻计划。

米开朗基罗是雕塑家、画家和建筑师,他还设计了佛罗伦萨的防御工事。将近30岁的时候,他完全抛开了视觉艺术,徜徉在诗歌的海洋里,包括一首他越来越讨厌画的诗。

你看,这些名人的喜好和成功,哪一个不是在不断变化中取得的?

当我们更了解自己的时候,再回头看曾经觉得安全稳定的职业目标,观点可能会大相径庭。曾经一份安稳的工作被达尔文形容为“荒谬而愚蠢”,我们对工作和生活的偏好不会永远不变,因为我们自己也在不断变化。

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称这种现象为“历史的终极幻觉”。

吉尔伯特和他的同事记录了19990多名18-68岁成年人的偏好、价值观和性格。他们中的一些人被要求预测他们在未来十年将如何变化,而另一些人被要求回顾他们与上一个十年的差异。

预测者觉得他们在未来十年几乎不会改变,而评论者发现他们与过去十年相比确实发生了显著变化。包括核心价值观,朋友,爱好等。,都变了。

更有趣的是,预测者愿意平均花120美元去看他们最喜欢的乐队十年后的一场演出。现在的评审只愿意花80块钱看十年前喜欢的乐队现在表演。

看,你在这一刻转瞬即逝,就像你在之前的每一刻。

我们性格中最显著的变化发生在18-30岁之前。所以其实就是预测一个并不存在的人格的匹配性,早点开始职业化,早点给一个孩子铺路,给孩子的人生出谋划策。

这可能有用,但也可能更糟。

在我们的生活中,提高匹配质量最好的方法就是尝试不同的活动,不同的社会群体,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岗位,不同的行业,然后自我检讨调整,不断重复。

只有这样,才能匹配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反之,就会被终身监禁。

第三,父母转变心态,重新诠释“育儿”二字

说到现在的教育,大家想到的都是今年的热门词汇——卷内。其实看完这本书,我想的最多的是:我们按照自己的认知为孩子规划的路线,真的是孩子的好路吗?

很多家长喜欢给孩子传递这样的信息:不好好学习,将来什么都不是;没考上好大学,人生就完了;你现在的任务是努力学习,不要担心其他任何事情...

如果把“上大学”作为唯一的出路,把“学习”作为唯一重要的事情,长此以往,就会忽略孩子的其他闪光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成长的边界》中提到的“过早特化”和我们现在对孩子的“唯成就论”是一样的。

过早的专业化会让人失去尝试新事物的勇气和机会;唯成就论会无形中切断孩子的其他兴趣爱好,从而失去他的其他可能性。

我们应该在多样性中发展,更广泛地学习,让自己有多样化的体验,迫使自己不断走出舒适区,尝试新事物。教育孩子也是如此。我们应该支持和引导他们有“学习”以外的爱好。

《成长的边界》是我今年看的书,带给我最多的思考。不仅改善了我面对孩子教育的焦虑,也给了我中年时更多尝试的勇气和力量。

孩子和成人都应该跨越成长的边界。我们每个人都是由无数种可能性组成的。我们需要通过实践找到新的榜样——尝试新的活动——建立新的网络——然后发现这些可能性,最终成长起来。

如果你还能坚持年轻时的梦想,那是很棒的,但如果你发现了更有趣的东西,就一定要勇敢去尝试,去追求,去实践。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评论

0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