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站长动态首页 网站导航

中国佛教建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佛教在汉代

网友发布 2022-07-31 08:06 · 头闻号创业故事

发展

北魏局势示意图

淝水之战失败后,前秦苻坚政权土崩瓦解,之前依附的部落纷纷独立,建立割据政权。原本依附于前秦的鲜卑人也顺势崛起。公元398年,鲜卑族拓跋珪称帝,建立魏国,定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史称北魏。

公元423年,16岁的拓跋焘即位,史称魏帝吴泰,从此开始了长达近20年的对外吞并战争。先后灭大夏国,北击柔然,西北驱逐吐谷浑,吞并北燕,北梁投降。前秦之后,他又统一了割据的北方,使之与刘崧政权南北并立,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北魏佛教传播示意图

北魏吴泰吞并北梁后,拓跋道下令将北梁都城古藏城[今甘肃武威]的大批民众、僧人和能工巧匠迁移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其中不乏昙曜等高僧,为后来北魏佛教建筑的开创奠定了基础。

佛教倡导平等、宽容、包容和因果报应的思想,给饱受频繁战争之苦的人们以心理安慰。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和阶级矛盾,非常有利于统治政权的稳定。它得到了北魏政府的大力提倡和扶植,并被尊为国教。佛教寺院和僧侣也被授予免除劳役和税收等特权,从而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然而,随着寺院和僧侣数量的爆炸式增长,太多的社会财富和资源集中在佛教寺庙。北魏国家财政收入因纳税人口减少而开始吃紧,政府军队也因军源人口减少而开始不足,逐渐成为整个国家巨大的经济负担和政治威胁,甚至开始影响北魏政权的稳定。

公元446年,北魏吴泰皇帝拓跋焘开始排斥佛教,在整个北魏时期下令杀僧、烧经、毁佛像、没收寺庙财产。佛教遭遇了历史上“三军公案”四大法律困境中的第一个,也是最严峻、最残酷的一个。原本兴盛的北魏佛教,直到六年后吴泰皇帝拓跋焘和文成帝拓跋氏去世,才戛然而止,损失惨重。

北魏吴泰拓跋焘灭佛事件发生后,佛教开始倡导“事无国主,不成事”的观点,即佛教的发展离不开皇权的大力支持,进而积极寻求与皇权的结合。佛像开始以现任或前任皇帝为原型,从而将皇帝和佛崇拜合二为一,从而获得自身的发展壮大,以云冈石窟的谭瑶五窟为典型代表。

云冈石窟谭瑶五窟素描

云冈石窟,古称五洲山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五洲山南麓。它们沿着山体凿刻而成,从东到西绵延约1公里。南北朝北魏时开始凿制。有大小洞窟45个,洞窟250多个,石像5万多尊。它们规模宏大,雕像精美,题材丰富。与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石窟。

公元460年,僧人昙曜凭借其对佛教原理和佛像艺术的熟悉,以及对北魏文成帝拓跋的信任,被任命主持云冈石窟的修建工作,从而拉开了云冈石窟发掘的序幕。昙曜秉承“以国为治”的思想,为迎合北魏皇帝祈福的心愿,以北魏五帝为原型“开五洞”,融佛与帝为一体,促进了政教合一,巩固了佛教的地位。这五个洞穴被称为“谭瑶五洞”。

探武石窟,现为云冈石窟第16-20号石窟,特别是20号石窟的释迦牟尼像,高约14米。它们形状简单而巨大,丰腴而圆润,高鼻深目,大耳朵和肩膀。他们有明显的西域雕像。同时,他们吸收和融合了当地文化,突出了皇家石窟的大气和豪放,创造了石窟造像的新模式,体现了佛教造像的世俗化和民族性。

公元471年,年仅5岁,史称孝文帝的拓跋宏,由他的第一个祖母冯太后掌权。他开始在政治、经济、风俗、文化等方面实行变革,并有意识地推行汉化政策,使北魏鲜卑人的传统游牧经济转变为农业经济,极大地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孝文帝拓跋宏执政后,进一步进行改革,全面推进佛教本土化,加大对佛教的扶持和扶持。由此,五台山佛教迎来了历史上第一次发展的高潮。

五台山早期佛教示意图

五台山,又名清凉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太行山北端。因“五峰耸立,高于云表,山顶无树,似筑土台”而得名。因其地理位置靠近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自然环境优越,受到孝文帝拓跋宏的青睐,先后扩建修建了大灵九寺[今咸通寺]和。

为了进一步进行汉化改革,消除民族界限,促进民族融合,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弘齐心协力,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至洛阳,并提倡汉语、汉字和汉服,以及改汉姓。同时,他鼓励各民族间通婚,改革法规和法律,提倡孝治,大力支持佛教,这将

嵩山少林寺示意图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为了安置天竺高僧脱脱,下令在洛阳南部嵩山少室山北麓修建寺庙。因地处密林,故名少林寺。公元527年,天竺高僧达摩从东晋建康[今江苏南京]来到少林寺,在达摩洞侧壁上打坐,了解禅宗,简化佛教,主张“直指人心,视自然为佛”。他聚集了大量的信众,使禅宗逐渐发展成为汉传佛教的最大流派。少林寺成为中国禅宗祖庭,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寺。

龙门石窟早期示意图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上,分布在沂水两岸,南北绵延1公里。最早发掘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历经10多个朝代,连续修建了1400多年。现有2345个洞穴,有11万多尊雕像和2800多处铭文。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石窟,拥有最多的雕像,与敦煌的莫高窟和天水的脉脉齐名。

现存的北魏时期建造的大型石窟约占总数的30%。最具代表性的石窟有古阳洞、宾阳中洞和莲花洞等。受中国式改制和中原文化的影响,他们的造像风格开始由天竺和尚形象向汉僧形象转变,呈现出明显的本土化趋势,为后来的佛教造像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石窟艺术的里程碑。

与此同时,起源于古印度的重要佛教建筑佛塔也发生了演变。与中原本土文化融合后,从最初的石盖佛塔逐渐发展成阁楼式、亭台式、地宫式等多种中国特有的局面。它的建筑材料也变成了以木材和砖为主。

佛塔演变示意图

宝塔,梵文音译为“如来”,原意为坟墓,是用来放置佛陀坐化后的真身、舍利子等佛教圣物,并接受僧人和信徒的供奉。因其形似扣合的底碗而被称为碗盖宝塔,其典型代表是今天印度中央邦博帕尔的三尺宝塔。北魏时期,佛寺建筑延续了天竺佛教以宝塔为中心的建筑格局,在造型上与中国传统建筑融合后逐渐发展为多层方亭式宝塔,其中典型代表是永宁寺宝塔。

公元516年,信奉佛教的北魏胡太后下令在都城洛阳白马寺以东修建永宁寺塔。“佛像九层,高四十余尺”,为皇室拜佛所绘。它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高的宝塔,并成为中国宝塔造型的典范。

南北朝时期,南北方政权对佛教的扶持态度是一致的,所以佛教在大江南北广泛传播。但由于双方政治、军事上的敌对,以及文化、传承上的差异,呈现出明显不同的风格:北方佛教偏重禅宗,注重修行,受西域、河西走廊影响较大,佛教建筑以石窟为主。南方佛教继承了前西晋的佛教传统,倾向于“尊义门”。佛教建筑以寺庙为主,非常繁荣。“南朝有寺四百八十座,烟雨中多塔多台”是其真实写照,尤其是南梁时期。

南梁时期寺庙示意图

鸡鸣寺

鸡鸣寺又名古鸡鸣寺,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鸡笼山。它创建于西晋。在南朝梁武帝萧炎的大力支持下,这里成为佛教圣地,南朝佛教中心之一,享有“南朝第一寺”的美誉。

栖霞寺

栖霞寺又称栖霞古寺,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栖霞山。它创建于南齐。南梁年间,僧僧在此宣讲三教,故被尊为“三辩”宗祠。它是南朝的佛教中心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名刹之一。

丁山寺

位于南京市浦口区狮子峰的丁山寺,创建于南梁时期。天竺高僧达摩被邀请到南梁首府建康市,与梁武帝的萧炎讨论佛教。后来由于教骑不合,丁山寺北上无锡三年,在面壁修行,后在嵩山少林寺创立禅宗。因此被誉为“法界第一场”,是中国禅宗的发祥地和祖庭之一。

寒山寺

寒山寺,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始建于南梁年间,唐代改名寒山寺。它因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而闻名于世,是中国十大名刹之一。

南梁皇帝萧炎视佛教为国教,修建佛寺,广造佛像。仅在南梁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佛寺五百余座,极为雄伟。僧尼十余万,资产雄厚。”根据《楞严经》、《涅槃经》等经典佛经,全国僧尼都被勒令戒酒禁荤,从而形成了汉地佛教素食的戒律和特色。他们大力支持佛教典籍的整理和翻译,邀请了许多天竺高僧弘扬佛法,其中就有中国汉传佛教四大翻译家之一的真意大师。

中国佛教四大翻译家示意图

天竺高僧甄珍,南梁年间受梁武帝萧炎之邀。他带着大量梵文经卷,乘船来到南梁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之后,他坚持翻译佛经,翻译了278卷64部佛经,包括《无上服从经》、《十七地论》、《乘大乘》、《全释》等重要佛教经典。

梁武帝萧炎在引进佛教经典的同时,试图将本土的儒、道等思想文化与外来的佛教相融合,理论上相互联系,实践上相互补充,创立了“三教同源”的学说,即以佛教为主源,儒、道皆源于佛教,以最大限度地稳定阶级统治,开辟三教融合的新路。

但过度崇尚佛教,消耗了大量民众的钱财,使民众负担不断加重,加剧和激化了社会矛盾。随着“等景之乱”的爆发,梁武帝萧炎统治下的南梁由盛而衰,最终国破家亡,南方的经济基础遭到严重破坏,士绅阶层同时遭受毁灭性打击。南朝政权逐渐失去了对抗北朝的基础和实力,最终被北方统一。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也是多民族融合的时期。本土的传统思想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外来的佛教迎来了很大的机遇。在统治阶级和士绅阶层的支持和推动下,在以鸠摩罗什、一真为代表的天竺僧人对佛教经典的系统介绍和本土化,以及以法显为代表的众多地方僧人西游取经的进一步完善下,佛教经典体系在规模、类别、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超以往,从而完善了思想逻辑,打破了语言障碍,最终促进了其广泛传播。

最重要的是,佛教在对本土思想的借鉴、影响和融合后获得了巨大的生命力,涌现出一批以“六派七宗”为代表的本土高僧,开始形成“三教合一”的思想,从而开启了佛教本土化的进程,为隋唐时期的高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因此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未完待续。

声明:本文使用的底图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告知。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评论

0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