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站长动态首页 网站导航

马玉琢:高台明镜映幸福台子蝶变满目新

网友发布 2022-07-31 07:07 · 头闻号创业故事

这里不仅有“齐家土司”墓地、明长城等历史遗迹,还有连片农业基地、龙头山景区文化、青海省第四农村党支部红色起源等现代发展的痕迹。是一片有着深厚内涵的美丽土地。同时还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五六十年代,涌现出以王新春、季、刘圣卿、刘为代表的文学人才;改革开放后,厚重的本土文化再次造就了王海燕、张翔、刘彩、刘新才等一批文化名人。这里是互助土族自治县西北8公里的太子乡。

据说“太子”曾叫“巴彦太子”,意思是“富贵、富贵、美丽”,“太子”顾名思义就是“平台”的意思。新时代,太子人秉承着耕读传家的精神,坚守着乡贤的人文情怀,为各自城市的“多彩家乡”而奋斗,让“巴彦太子”有了更厚重的人文底蕴。

土司文化历久不衰。

在太子乡,还有关于董琦土司、西岐土司墓地及其领地的故事和传说,在河湟地区较为罕见。

黄浩氏族的董琦土司的祖先多尔士杰,据说在元朝以文官统治天下。明清以后,由于频繁的边境战争,他建立了一个“忠、勇、顺、武”的家族,家族中涌现出了一批军功卓著的英雄,如多尔衮、齐、齐、钟奇等。在清代河湟地区,身居浮官之要职、在全国影响最大的齐和之兄弟均为总兵,居第二位,是青海最著名的土司之一。

据史料记载,董琦土司主要有三处墓地,太子乡沙加村的“齐家坟湾”是其中重要的一处。据考证,土司齐、齐中之、齐飞宇的墓都在太子乡沙加村。据《互助县原住民调查》,“金华副司令祁仲之墓,位于县城东北十里唐八堡阿什基,有碑。”“塘坝堡,在县城西北附近,属于第一联合和进化乡。这曾经是董琦土司对人民的管辖。一开始一共搬迁了13户,分别是塘坝、长寿、崖头、永安、新庄、小寺、布龙、小庄、二香堡、铁岭、共和、大菜子、窑木。”

流传至今的史诗《齐·严嘉·Xi》描述了东齐王朝的开国功臣齐·钟兵的英雄事迹。其间祁家土司抑恶扬善,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突厥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溢于言表。

在台子乡多石代村与下台村交界处的土地上,有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西岐土司始祖宫格吉星墓。

据墓志铭记载,贡戈吉星是蒙古族西岐土司的祖先,洪武元年被赐明西宁卫副使衔,世袭身份。20多年来,奉调作战10余次,为地方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吴鸿三十一年六月,蒙古残余势力大乱,被勒令平定,纷纷殉难。他的儿子于永乐四年继父,赐姓齐。后来后人传到1931年土司制度被废除。它的酋长已经传了17代,在561年中担任了19个职位。

目前,土什代村387户97%是土族,其中土族的祁姓占70%以上。据一位祁氏家族内部人士介绍,土司代原属西祁土司管辖,其人赐姓祁,沿用至今。

一个民族需要英雄代代相传。齐家酋长是土族的英雄,是孕育在美丽的太子大地上的不朽传奇。

保护长城不受敌人侵犯

在战争频繁、武器陈旧、信息闭塞的时代,利用要塞咽喉构筑防御工事是抵御外敌入侵、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途径。

青海长城的大部分遗迹建于明朝。明代青海长城是以明代西宁长城为主体的综合性军事防御工事,明代互助县长城是西宁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修筑长城,以“就地取材”为材料,以“因地制宜”为地形,遵循“险沿山固河”、“险因地形治堵”的原则。

据史料记载,明朝嘉靖二十五年,西宁军预备道的辅道周安、王继芳与青雪一道,修筑了南门峡至今天穆白峡的边墙。侧墙包括土墙、石墙、山墙等。同时还有辅助设施,如敌塔、烽火台、城门、峡压、寨城、驻军等。,形成一个全面的防御体系。

太子乡瓦马村东北山脊上有个叫黄草墩的地方,又名黑墩山、索云山、上多古松,是南门峡边墙危墙的主要集中地。主要预警临川红岭峡、青藏滩茶巴峡、水洞峡的敌情,地理位置十分突出。随着防御效果的检验和报警联防的需要,在黄草墩周围修建了传递报警的烽火台,如河东后山码头、葛龙村码头、下门墩等。

明万历二十年,兴屯堡的加入,加上祁家的土兵,是互助四大“峡挤”之一的北市峡挤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沿着新城村委会办公室向西北方向走300米,我们可以看到半山腰处断断续续的500米长的土墙。据当地老人介绍,这里是明代修建的山城兴屯堡。四十年前,村里的孩子会爬到墙头上玩,墙头至少有一米宽。

久而久之,古长城完成了“保一方平安,保万人平安”的历史使命,在和平时期成为了受人尊敬的历史。太子和南门峡一起守望的历史渊源,构成了互助县的北大门,永远被铭记。

红色记忆是光荣的。

1950年10月,原隶属于塘坝乡的大菜子沟村成立了党支部,这是继威远镇双树村党支部、上寨村党支部、大丝路村党支部之后,青海省第四个农村党支部。

菜子沟村位于台子乡东部,距乡政府所在地上台村7公里,距互助县城5公里。属于半浅半脑山区。全村10个社区418户,其中土族占总人口的60%。

在菜子沟村的历史上,二十年和两次创业活动是辉煌的。

1966年,邓生仓被任命为菜子沟大队党支部书记。他带领群众造林、养殖、改造低产田,拉开了菜子沟第一次创业的序幕。效仿大寨铁姑娘队,大菜子沟大队成立了一支由16人组成的铁姑娘队,平均年龄只有16岁。他们走出了“绣房”,走进了“田野”,在国家的困难时期以一股新生力量引领着社会潮流。因此,故事于1966年发表在《十月》杂志上,1967年大菜子沟大队改名为“大寨沟大队”,以突出“以农学大寨”的突出成绩。

如今,菜子沟村平坦的梯田,郁郁葱葱的树荫,无不说明了那一代人在这片土地上的艰辛。

1966年到1976年这十年,是菜子沟“农学大寨”的十年,也是菜子沟村第一次创业的时候。1998年至2008年,童担任菜子沟村党支部书记。童用自己的笔墨记录了十年的奋斗历程,由县委党史研究室编著出版了《工作与守望——童工作札记》一书,成为互助县党史学习教育的教材。用心阅读,我们不难发现,他带领群众植树造林,发展生产,以德治村,是每一个有志于改变群众生产生活状况的农村党支部书记的缩影。感人至深,催人奋进。

2001年,时任县委书记的王太学向菜子沟赠送了“二次创业振兴菜子沟”牌匾,鼓励全村人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把菜子沟人民的生活带上一个新台阶。

给子孙后代留下生态绿色,一直是菜子沟党组织的信念。在菜子沟村的一角,到处都是种植园。

1973年,菜子沟村办起了林场,这在全县是首创,并在全县推广。

87岁的邓胜山老人说起当年和童一起植树造林的经历,依然激动不已。1998年,他被童聘为菜子沟林场场长。1999年,从东河山城调运了4万株云杉树苗,正式拉开了全村造林的序幕。

菜子沟村是典型的七沟八梁一坡地形。1998年,童提出“人均植树300株”的口号,深入人心。2008年,直到现在,目标已经实现。菜子沟村的一边是青山绿树。这个村庄简单而自然。

2008年3月,菜子沟村被青海省绿化委员会授予“青海省绿化模范村”荣誉。荣誉的取得离不开努力,也是那个时代淳朴的菜子沟人志向的美好见证。

现在粗略估计,菜子沟村除了道路、村舍、耕地,林地覆盖率现在已经达到34%,在全县遥遥领先。

蔬菜之乡日新月异。

台子是互助蔬菜之乡,也是互助最早建设的最大蔬菜基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都可以在这里萌芽。

1959年、1963年、1965年、1972年,台子县台子村农民杨有仓成功创制了小麦良种“台子30号、39号、40号、41号”,多次获得省、县科技奖。其中“太子30号”在互助县种植超过20年。1967年,全县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之后,杨有仓被邀请到北京科技大学,与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合影。1986年被吸收为中国农业学会会员。“太子30号、40号、41号”已在全县推广,为互助小麦品种改良和小麦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带领的下台子青年育种实验团,就是作为农民掌握和学习农业科技的一面旗帜而建立起来的。改革开放后,太子土豆和蒜薹成为互助县居民喜爱的农产品。

2002年至2007年,夏台第一村尝试了“沼气、大棚、住宅、猪圈”“四位一体”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村里190个大棚率先种植反季节蔬菜,随着新型设施农业的发展,发家致富走在了全县前列。于是,邻近的塘坝村、下台村、上台村的群众也建起了大棚,开始了设施种植。

截至目前,全乡共有大棚1118个,其中标准化大棚700个。主要种植草莓、青椒、番茄、油菜等蔬菜,其中草莓种植占13%。注册商标品牌“土香红”草莓在省内享有较高声誉。2021年11月,下台二村“富农蔬菜专业合作社”引进高原无公害嫁接辣椒苗1.5万株进行种植,为全县首创。

近年来,台子乡以种植特色蔬菜为重点,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

如今,台子乡以互助县“菜篮子”基地建设为基础,探索“党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积极打造台子特色蔬菜品牌。目前,该乡蔬菜种植呈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仓储、产业化营销的趋势。蔬菜种植已成为台子乡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2021年8月20日,全省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场观摩会在互助县召开。省政府副省长蔡让太,中共海东市委常委、互助县委书记强建海,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王国栋等省市县领导参观了太子乡贡岗高原蔬菜种植基地,对该乡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给予了极大的鼓励和信心。

目前全乡种植蔬菜4100多亩,娃娃菜、大葱、辣椒、苦菊、生菜等各类蔬菜2500多吨。每年生产,带动种植专业户600多户,总收入6050多万元。其中,利用独特气候优势种植的苦菊、生菜、塔姆生菜,在深圳包装后出口新加坡,产销市场十分广阔。

全乡现有合作社33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个,省级示范社3个,市级示范社1个,县级示范社7个。合作社2个,注册蔬菜商标12个。其中,互助县绿鲜佳蔬菜种植营销专业合作社、互助县台子乡富农蔬菜专业合作社为国家级示范社,拥有专用商标。

所有合作社都有不同的定位优势,以带动全乡农民在养殖和种植方面的发展。其中,绿鲜佳农业合作社实施了3000平方米的露地蔬菜晾晒工程,有效解决了部分菜叶被切割浪费,难以长时间保存的现象,进一步完善了太子菜产业发展链条,增加了群众收入。这些深加工干菜主要运往江苏等地,带动合作社增收40多万元,带动3000多户农民增收800多元。

2021年,塘坝村筹资4532万元建设蔬菜保鲜库项目。蔬菜保鲜库面积600平方米,可容纳300多吨果蔬。投入运营后,将有效解决该乡蔬菜长期保鲜储存问题。

至此,台子乡蔬菜“产、储、销”一体化建设即将全面完成。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特殊时期,台子专业合作社本着为社会尽责、为群众提供方便的原则,利用行业资源优势,生产和储存群众急需的蔬菜,成为保障互助县威远城区居民蔬菜供应的重要基地。

通过旅游促进乡村振兴。

在中央和各级扶持资金的带动下,台子乡19个村的集体经济实现了零。在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每个村都在想办法,出实招。或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或建油坊、农家乐、超市、投资商铺等。,走实体经济的道路,或者组团给当地企业融资,不同的方式为同一个目标奋斗。

台子乡马村以旅游开发为主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成为台子农村集体发展的龙头。哇,马村的旅游经济走出了乡村和县城,走出了一条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

2015年之前,哇马村还是一个有路却难走,景点却很少有人想去的地方。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海拔高,收成低。

2015年10月20日,在省委组织部“第一书记”马锁安的带领下,召开了第一次动员部署会,拉开了“精准扶贫”的序幕。此后,哇玛村共实施了16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道路改造等。,投资1266.73万元;依托生态资源优势,积极规划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争取各类资金投入近1100万元,逐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建设,龙头山景区发展初见成效;电暖炕工程、外墙保温改造、外立面粉刷、“地下污水排水管网建设”、“河湟特色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工程”、天然气持续到户等一揽子民生工程正在逐步落地生根。

今天,哇麻的美,来自于开车到大山深处、山峰上,才开始想象它的神秘;从沿途盛开的千亩牡丹的优雅;来自龙头山、梵音洞等13个古老传说。登上山顶可以将威远古城尽收眼底;也来源于一碗农家饭,可以让你远离城市的喧嚣。

哇,马村的变化翻天覆地。

2019年8月17日,太子窝马首届徒步旅游节成功举办,“莲花福地,徒步风光,灵秀窝马”乡村旅游品牌首次向省市县众多登山爱好者和游客推介。

哇,马村的老百姓从此也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致富路:脑子里的人在家办起了产业,意识到在家也能创业。

马村旅游业的发展,既是台子农村集体经济探索发展的一个缩影,也为其他更多的村打开集体发展思路,大胆创新增收提供了模板和可能。

人文、古典、灵性、丰富、美好,都可以成为太子的代名词。太子前途无量,我们期待!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评论

0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