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站长动态首页 网站导航

有关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励志故事

网友发布 2022-07-30 11:17 · 头闻号创业故事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徐爱华的奋斗比经济学上的“反贫困发现”更有价值

老照片记录了徐爱华的奋斗历程。

“朋友圈看到了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写的绍兴女企业家徐爱华,一个白手起家,没有启动资本致富的企业家。”

徐爱华没有第一时间看魏长军的微信。

魏长军是浙江商人,在埃塞俄比亚经商多年。他和徐爱华在一次活动上互加了微信,平时联系很少。

同时对方发来一些照片,是一本英语书的封面,里面有好几页。不太懂英语的徐爱华还是一头雾水。

直到下午,徐爱华咨询了他的高级经济顾问后,大致了解了事情的始末。

此前,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阿比吉特·班纳吉、埃丝特·杜弗洛和迈克尔·克雷默三位经济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全球减贫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

其中阿比吉特·班纳吉(Abigit Ban Naji)和埃丝特·杜弗洛(Esther Duflo)两位学者在其最重要的著作《贫困的本质——为什么我们无法摆脱贫困》中记录了徐爱华如何白手起家的案例。

浙江华联集团董事长徐爱华身兼绍兴市工商联主席、绍兴市总商会会长、绍兴市女企业家协会会长等社会职务。曾是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堪称当今绍兴商界领袖。

伴随着手机里传来的祝贺和赞,这位女企业家的思绪被带回到一无所有的奋斗岁月。

梦想成为“工薪阶层”

和鲁、、等浙商一样,徐爱华出生在一个地道的农民家庭。

浙江“七山两水一田”,绍兴鸡东下干岭村只种玉米和红薯。山腰上的十几户人家要吃大米,要去山腰的粮管所换。即使父亲是村里的生产队长,除了节假日,徐爱华和六个兄弟姐妹也只能靠种玉米吃饭。

“我七八岁的时候就告诉自己,一定要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徐爱华说。

什么是“美好生活”?同样是农民的温州企业家南存辉,曾经向往有一天能在国企当一名工人。

徐爱华比南存辉小2岁,志向也差不多。学生时代,她很羡慕那些父母领工资的同学。她希望将来成为一名“受薪干部”。

然而,人生的道路总是充满了意外。1982年,徐爱华来到了人生的一个岔路口。今年第二次高考,她考上了浙江农业大学。同时,她通过考试获得了上海学习服装设计的名额。

受改革开放春风的启发,20世纪80年代初,绍兴县大力发展以纺织印染为主体的乡镇纺织工业。为了提高技术水平,当地政府从上海请来教师培训工人。在培训中获得第一名的工人将去上海深造一年。

徐爱华利用第一次高考失利后去乡镇企业工作的机会,参加了培训。半个月后,她从工人中脱颖而出。

“你哥哥当兵回来在镇上工作。上了大学,出路也差不多。还不如学技术。”这位一生务农的父亲,用中国人最传统的智慧,为女儿做了一个选择——去上海学服装设计。

然而,当徐爱华一年后从上海回来时,她失业了。如果一个有经验的工人赢得了服装设计的培训机会,她可能很快就会被提升为技术厂长,但当时徐爱华才18岁,三个月没有一个乡镇企业接纳她。

1983年,曾梦想“有工资”的人们决定创业,成为打工仔。

改革开放后,千千又多了一个洗脚上岸的农民企业家。

没有资本的企业家

在班纳吉和杜弗洛的作品中,记录徐爱华创业故事的部分,标题是《没有资本的创业者》。

按照作者的说法,徐爱华“不是一个典型”。两位经济学家主要想表达的是,穷人很难获得正规的保险、银行服务等廉价的金融渠道,很难获得足够的资本成为企业家。

但徐爱华是个例外。

“浙江有很多‘借鸡生蛋’、‘借楼梯上楼’的民营企业,很多都是当年的乡镇企业改制而来的。”绍兴文理学院教授李生调查了500多家绍兴企业,得出了这一结论。

徐爱华的企业从来没有戴过乡镇企业的“红帽子”。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和来自温州的企业家南存辉,创业时都是找家里人拿启动资金。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早年开了一家照相馆,买相机的120元也是家里资助的。

徐爱华没有向家里要过一分钱。

她依靠从上海学到的技术。当时还没有专业的广告公司,她自己写了一页稿子,上面写着“爱华时尚招15名学徒,即日起报名,包括授课和会议。学习时间一个月,学费15元。学不会的可以继续学两三个月,不另收学费”。

“我收很高的学费。15块钱差不多是一个工人一个月的工资。这是一个优惠套餐。按照当时的惯例,徒弟要先免费帮师傅干活,然后拿一半工资继续帮师傅干一段时间。但我没有必要。”徐爱华说。

我找到了自己的路。她跑到越南广播电台,求播音员播出,被拒绝了。地区广播电台从未播放过广告。第二天,徐爱华去电台磨。最后电台被她的坚持感动了,答应为她破例。

在付费之前,学生必须参观场地。徐爱华借了一台缝纫机,又赊账借了一台缝纫机。白天收学费的时候,请姐夫连夜从杭州买回设备。

就这样,徐爱华前前后后招了100个徒弟。她手把手地教她的徒弟如何设计、裁剪和缝纫。后来,她离开了其中的六个,开办了自己的服装厂。

用力挤进缝里

Benji和Duflo认为,在现实中,穷人从事的大多数业务都有很低的上限,这阻碍了他们摆脱贫困。徐爱华开始承接外贸订单后,工业缝纫机从48台扩大到800多台,这意味着她从事的是一项整体收入很高的业务。

“这不仅说明徐爱华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女人,也说明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竞争较少,需求较大,所以她的事业正当其时。”

一个被大多数人接受的观点是“改革开放初期,商品短缺,做什么生意都容易成功;现在创业门槛越来越高,创业越来越难。”徐爱华说,“那时候我们真的很难过。”

绍兴县是国际纺织之都。今天柯桥卖的布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世界的四分之一。

因为当地的传统优势,徐爱华误学、误做、误卖衣服,也因为当地的产业集群,徐爱华的企业在创业初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小作坊相比国企和乡镇企业有什么优势?

为了节约成本,徐爱华把供销社卖的纸箱当废品收购。旧纸箱和新纸箱的区别,“可以省一件衣服的纽扣钱”;徐爱华从城里进货回来,十块钱从来不叫车,坐三轮车去公交站。两张票,一人一张,货物一张,一共三块钱。

为了完成订单,徐爱华连续七八天睡在缝纫机上,因为他“怕在床上睡着”。儿子临产前五天,她去柯桥轻纺城买布。在儿子张浩洋的记忆中,父母通宵达旦地工作,我从小学开始生活。

“从来不觉得苦。这就是创业之道,这就是奋斗之道。”徐爱华说。

真正的困难是找到一个市场。这也是徐爱华坚持“过去创业不比现在容易”的主要原因。当年的销售渠道——供销社和百货商店,以国有企业为主,其次是乡镇企业。对于徐爱华这样的私企,当对方拒绝时,往往抱着“你真敢想”的鄙视。

但中国巨大的市场给了徐爱华机会。绍兴竞争激烈,去中西部想办法。上世纪80年代,徐爱华走遍了湖南、湖北、贵州、青海等6省18个县市,企业最终存活下来。

经济学家认为,及时的外贸订单促成了徐爱华的成功。如今的徐爱华自然可以骄傲地回首,她的企业是原外经贸部批准的首批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的民营企业之一。但之前的艰辛却鲜为人知。

徐爱华的服装主要出口到实行配额制的欧洲。能拿到出口配额的往往是大型国企,徐爱华却想去外经贸部要。到了北京,钱花光了,连外经贸部的门都进不了。

由于担心,她在北京的路上晕倒了。当我在病床上醒来的时候,我周围的人都不认识。徐爱华和爱人通电话,电话里哭了,却改变不了外贸订单转给有配额的国企的结局。

“今天的企业家面前有一扇敞开的大门。当时门只开了一条缝,我们想尽办法挤了进去。”徐爱华感慨。

这两年社会上一直在讨论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徐爱华说,“从1983年开始,随着改革开放,国家越来越重视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的地位也越来越高。这是毫无疑问的。”

我的努力只占10%。

徐爱华36年来一直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

她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写进书里的消息传开后,还有人夸她“了不起”。但是54岁的徐爱华却泰然处之。

当周围安静下来的时候,她回想起自己半条命的奋斗历程已经被外国学者记录下来,并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心里稍微松了一口气。

“我奋斗的价值被这本书无限放大。它可能会启发今天创业的年轻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家。这超出了我的企业本身的价值。”在绍兴二环西北角一栋商住楼的办公室里,徐爱华说。

徐爱华的办公室占据了这栋商住楼的整整一层。这栋楼以及周边的住宅小区和商业综合体都是她自己公司开发的产业。

在别人眼里,徐爱华是敏锐的,也是幸运的。从内销到外贸再到内外兼修,从纺织服装到房地产开发再到资本运作,她几乎踩遍了时代的每一个节点。

但这个“没有资本的企业家”知道,没有改革开放,他就没有在上海学习的机会。之后的一切,就更别说谈了。

“我有今天的成就,我的能力和努力不超过10%。是改革开放的好政策给我提供了舞台。”徐爱华说。

在《贫困的本质》一书中,班纳吉和杜弗洛前往贫困人口最集中的18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调研,试图从贫困人口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创业、援助、政府、非政府组织等方面找出贫困的真正根源。

穷人吃不饱饭为什么还要买电视?为什么他们的孩子即使上学也不喜欢学习?为什么他们把自己的钱花在医药上,而不是享受自由健康的生活?为什么他们能创业却发现很难保住?为什么大多数人认为小额贷款和穷人银行效用不大?

政府无能,法制缺失,腐败猖獗,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公共设施落后...都可能让穷人难以摆脱贫困陷阱。

以徐爱华为代表的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成功与巨大的国内市场和中国共产党(CPC)领导的充满希望的政府密切相关。

改革破冰时,中国积累的人口红利和工业化红利充分反应了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活力。徐爱华顺势而为,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找到继续奋斗的意义

“先富起来”的徐爱华很迷茫:她曾经为家人争取过更好的生活。现在她有了足够的财富,她的人生追求是什么?

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全球动荡和风险点明显增多。摩擦、股市波动、“双链”风险……我身边的一些老搭档关了企业,也富了起来。

徐爱华自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了继续奋斗的意义。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徐爱华希望自己的企业能够获得社会的尊重。

这种尊重不仅来自于一个企业创造财富、提供就业、依法纳税,还来自于它能够为国家和民族做更多的事情。

记者采访徐爱华6个半小时,她至少15次提到“崇拜军人和英雄”,“人要勇敢自信”。

8月,在浙江民营企业家新时代研讨会主题为“我和我的祖国”的研讨会上,徐爱华给出了一个案例。

有这样一家企业,年产值10亿元,却面临着众多的外部环境和问题,比如经贸摩擦增多,产销体系不协调;行业增速放缓,产能严重过剩;运营成本上升,创新能力不足;金融动荡和融资中的潜在风险;废水处理困难,环保压力增大;员工看不懂领导,抱怨多,负能量大……在座各位该怎么办?

她说,应该有三种选择:第一种是做销售,总会有人喜欢这样的职业,总会有人想做这样的事;二是剥离,做小股东,把股份剥离给经营者或者同行业的人;三是通过转型升级,让这样的业务焕发青春。我相信在座的大多数企业家都会选择主动面对挑战,想办法通过转型升级让这项事业大放异彩。

接下来,请在座的各位把这样一个原因放大10万倍...

徐爱华所说的“年产值100万亿”指的是中国。她以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精神,鼓励浙商继续发扬“走遍千山,说尽千言,做尽一切,历尽艰辛”的“四千精神”。

“企业家的职业生涯只有和国家、民族的未来结合起来,才有更大的价值。”徐爱华说。

在儿子张浩洋眼里,妈妈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

目前制造业占徐爱华企业的30%,她把这部分给了张浩洋。张浩洋大学毕业后,原本在上海从事“只是坐在电脑前看项目,投项目”的金融行业。就在父亲帮徐爱华做选择的时候,徐爱华让儿子回浙江接手上千个工厂。

“当然不是为了他陪我。我不会有这种想法。未来的趋势是智能制造,毕竟必须由年轻人来做。今天,一个白手起家的年轻人想从事制造业可能很难。我为他打下了这么好的基础。他不做,谁来做?”徐爱华说。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评论

0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