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创新板3周年之际,国内半导体公司纷纷上市,共有71家半导体公司登陆科技创新板。大家都知道半导体投资热。
在这一波半导体上市和投资热潮的背后,有一支在风险投资领域默默耕耘已久的“国家队”。她是中国半导体产业最早的投资者、见证者和长期支持者。她的历史之深,投资之大,覆盖范围之广,上市公司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近年来,在上海加快建设世界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的口号下,她坚持硬技术的投资理念,投资了188家集成电路领域的企业,涵盖了集成电路设计、制造、设备、材料等各个方面,是推动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国有创投力量!

她有一个独特的名字——上海科技厅。
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因为上海科技厅的长期坚持、负责和默默耕耘,上海才成为中国第一个半导体产业链最全、企业最多、人才最集中、能级最高的半导体城市。
本着同样的精神,上海科技厅诞生了。
上海“科技厅”是一个庞大的主体,由上海科技集团、浦东科技集团、王海资本和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组成。在历史的长河中,四者已经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1992年,为解决上海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阵痛,上海市政府出资1.5亿元成立了上海科技集团前身之一的上海科技投资公司。这也是中国第一家地方创投公司,开创了地方国有创投的先河;1993年,为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参与科技成果产业化投资,由上海科技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多家国有银行和企业发起成立了上海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同年,与IDG合作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风险投资公司——上海太平洋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成为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中国首批进行股份制试点的国有企业之一。
1999年,上海市政府投资6亿元成立上海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在国内率先建立了新型的创业投资融资平台。2014年8月,经上海市政府批准,对上海科技投资公司和上海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进行战略重组,成立上海科技创新集团。
浦东科技集团和上海科技集团这两家风险投资机构,发展历史基本相似。浦东科技集团成立于1999年。2016年,浦东新区第二轮国资改革中,对浦东科技内的国资进行整合,将浦东新产投、浦东融资担保、火炬花园投资开发等公司合并重组为浦东科技集团。
2021年12月,两家国有创投公司迎来大动作:上海科技集团和浦东科技集团联合重组,成立新的上海科技集团。一家资本管理规模超1200亿元、投资超160个子基金的巨型创投机构正式宣告成立!
王海资本是上海科技厅的“自己的单位”,成立仅一年多。凭借深厚的基础、优秀的团队、良好的业绩和业内口碑,迅速融资近200亿元,进一步深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主导产业和航空空航天、高端装备、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尤其在半导体领域,更是有口皆碑,荣获2021年中国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最佳投资机构top30、2022年中国半导体投资联盟中国集成电路风云榜TOP30奖、2022年亚洲半导体早期风险投资机构Top 30等行业奖项。中新晶圆、动芯通信、随园科技等投资案例入选2021年中国半导体及集成电路行业十大最佳案例。
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是上海科技集团半导体投资的又一支重要力量。这只基金是迄今为止上海规模最大的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达361亿元,已向一批重点项目投入354.5亿元。截至2021年底,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基金首期投资的17个项目中,已有6个在科创板上市,7个正在积极筹划科创板IPO,另外4个项目有明确的退出路径。
半导体产业投资的先锋和产业发展的坚定守护者。
中国半导体产业起步于60年代,上海是最早布局的城市。改革开放前,中国集成电路处于自我探索的发展模式。改革开放后,上海率先在集成电路产业领域做出调整,逐渐开始从自主探索走向技术引进和中外合资。1988年,上海仪表局与上海贝尔公司合资成立了上海贝岭微电子制造有限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集成电路中外合资企业。上海的“909工程”对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上海的集成电路产业第一次看到了自主创新的价值和成功的方向。2000年4月,SMIC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成立。然后成立了多家设计公司,陆续成立了设备公司和材料公司。上海掀起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小高潮。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科技厅先后投资华虹、SMIC、尚维、中卫、梅生、瑞丽等行业龙头企业,通过政府资金、专项、市场化资金等方式持续支持半导体产业。上海科技创业投资集团受托管理上海科教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专项资金,以市场化方式投资支持了一大批半导体企业的发展。同期,浦东科技集团还扶持了展讯通信、华亚微电子、丁鑫通信等多家集成电路企业。从2003年开始。2010年,上海创投主动接触华登资本、吴月峰等机构,希望成立一只人民币基金,只投资半导体企业。当时移动互联网火热,上海创投却成立了一个冷门的IC基金。业界觉得不可思议,很多人质疑上海创投到底是干什么的。事后证明,这些基金为IC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今天知名的半导体投资机构。
上海“科技厅”有使命,有责任,有勇气,在业内也是有名的。2004年至2014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进入十年低潮。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半导体行业乃至半导体投资基金都在艰难生存。由于被投资的半导体企业逐年亏损,看不到成效,少数半导体投资机构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半导体创业者也在无休止地煎熬。中卫、梅生等企业始终面临现金流断裂的风险。此时,上海“科技创新部”的国有创投显示出了它的责任与担当,为早期的半导体创业者做出了持续的贡献。
SMIC是当今中国集成电路制造业的龙头,拥有领先的技术制造能力、产能优势和配套服务,在全球集成电路代工厂中连年排名第五。但是在那个时候,SMIC多次陷入困境。与SMIC类似的还有另一家半导体制造巨头华虹公司。在此期间,上海科技厅作为上海市和浦东新区政府支持产业发展的重点平台,以各种方式支持SMIC和华虹。
微半导体成立于2004年。成立之初,也是举步维艰。产品研发投入持续偏高,产品验证周期很长,企业多次面临现金流困难。上海“科技部”在成立之初就投资了中微半导体,并已连续九次增资,成为中微半导体的第一大股东。后来,他积极帮助公司在科技创新板上市。
梅生半导体公司成立于2005年。在企业发展初期,类似中微半导体,其产品难以进入主流厂商,企业长期面临现金流困境。在这种情况下,上海市科技厅多次牵头提供融资支持,帮助企业度过了死亡之谷。目前,上海科技厅是梅生公司的第二大股东。
上海微电子设备是中国光刻机领域的主要承担者,代表了国内光刻机的最高水平。上海微电子成立初期,上海科技厅也有投资支持,是上海微电子设备的第二大股东。
更值得一提的是对瑞丽科学仪器的支持。上海科技厅不仅在企业成立之初给予了投资支持,还在瑞丽面临人才流失、资金链濒临断裂的最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依托上海科技厅的综合优势,持续帮助企业引进关键人才、梳理发展战略、开拓市场、获取订单。疫情初期,物资最紧张的时候,给瑞丽送去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帮助他迅速复工,恢复生产。2021年3月,在浦东科技集团的帮助下,瑞丽科学仪器引进了中国微半导体1亿元的战略投资。由此,瑞丽的客户渠道得到了保障,产品销量得到了提升,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同样,上海理想万汇薄膜设备有限公司理想万汇是太阳能和泛半导体PECVD设备供应商。当时光伏行业还处于低谷。浦东科技集团三次增资理想万汇,协调银行贷款,帮助其实现跨越式发展。现在理想万惠的很多产品都打破了欧美日的设备垄断,迫使同类设备降价50%以上。
经过30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创建了一个半导体投资的“核心地图”。
截至目前,上海科技厅已投资半导体项目188个,形成了从上游设备、EDA及IP、半导体材料、中游设计制造、下游封装测试的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完整产业布局。
上游设备、半导体材料、EDA和IP是上海科技厅的重点投资领域。共投资了20多家材料供应商和20多家设备供应商。材料领域有上海硅业、田玉娥先进两家a股上市公司,也投资了上海硅业、众信晶圆、超硅半导体等国内半导体晶圆骨干企业。在设备领域,有5家a股上市公司:中国微半导体、梅生半导体、芯微封装、拓晶科技、杰普特。在集成电路产业链上游的核心技术——EDA和IP领域,上海科技厅投资了鑫源微电子、国威希尔斯、芯片与半导体、阿卡斯维、立信软件、商鞅软件、成都睿成芯片等公司

在中游端,上海科技厅投资了50多家芯片设计公司,并在半导体制造方面投入巨资。被投资的芯片设计企业包括陈静半导体、复旦微电子、寒武纪、纳芯威、格科威、普然半导体、新启元、汇智微等国内细分龙头,以及随缘科技、九天睿芯、石清智能等AI芯片初创企业。上海集成电路基金代表上海市政府投资了SMIC南、SMIC东、上海华立、吉它半导体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在中国芯片需求持续增长的背景下,生产线的建设极大缓解了中国“芯片荒”的局面。
此外,上海科技厅还投资了一些下游领域的龙头。如辉光电是国内第一家实现AMOLED半导体显示面板量产出货的公司。专注于中小尺寸AMOLED半导体显示面板,开发了刚性和柔性AMOLED半导体显示面板,为智能手机、智能穿戴、平板/笔记本电脑等不同应用领域提供了一系列产品。
收获26家上市公司,创造多个行业第一。
2019年6月,科技创新板正式启动。在上海科技厅的投资版图中,至少有26家集成电路企业成功上市。其中,24家在科技创新板上市,2家在上交所主板上市。目前,已有30多家集成电路企业进入上市程序,开始了新一轮上市潮。上海科技厅投资的许多企业势如破竹,创造了半导体世界的“第一”故事。
科创板001号受理陈静半导体。上海“科技厅”在2013年投资了这家企业。作为一家无晶圆片半导体公司,陈静半导体专注于高度集成的多媒体SoC芯片,为互联网电子产品和智能消费设备提供专业的开放平台解决方案。
“中国第一芯片ip”核心原创微电子。2001年成立于张江,是一家依托自主半导体ip,为客户提供平台化、全方位、一站式芯片定制服务和半导体IP授权服务的企业。上海“科技厅”是鑫源最早的投资方,并持续追加投资。经过19年的成长,鑫源微电子于2020年8月在科技创新板上市,上市首日市值已达700亿元。
格科微电子,全球领先的CIS芯片公司。2021年8月,IPO成功,股价暴涨185.05%。该届总市值一度突破1000亿元。在CMOS图像传感器领域,根据2020年出货量统计,格科威全球市场份额达到29.7%,在全球市场CMOS图像传感器供应商中排名第一。
“中国第一片FPGA芯片”安陆科技。安陆科技于2011年成立于张江,经过多年的不断研发,已经成为国内领先的FPGA芯片供应商,并以卓越的产品设计和可靠的量产质量赢得了客户的高度信赖。2020年,芯片销量将超过2000万。
“基带芯片第一股”奥捷科技。奥捷科技由通信芯片行业资深人士、RDA前创始人戴于2015年创立。浦东科技集团是奥捷科技的创始股东,在融资困难的过程中多次追加投资。浦东科技创新集团依托自身“投、贷、孵化、保险”一体化的优势,不仅帮助企业解决了资金问题,还在办公场地、人才引进、发展战略、投资者引进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还有敏感微电子,第一个MEMS芯片,科技创新板第一个AI芯片寒武纪,科技创新板第一个激光芯片长光华...这些“芯片第一”的诞生,离不开上海科技厅多年的支持和陪伴。
半导体投资下半年,坚持长期投资,敢于啃硬骨头。
近年来,大量投资机构和社会资本涌入半导体电路,不断推高估值,而优质项目日益稀缺。很多项目一浮出水面就能获得上亿的估值。有的企业每隔一个月融资一次,估值就能翻倍。其实二级市场的高估值已经没有了,但是一级市场依然火爆。地方政府投资集成电路的积极性也很高,但其中隐含着很大的风险,因为真正优质的团队是稀缺的,盲目投资可能会适得其反。一方面,项目有风险;另一方面也不利于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针对这种情况,上海科技创新部坚持硬科技投入的初心,将深厚的历史底蕴转化为新时代的优势:
第一,坚持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上海科技厅三十年磨一剑,对硬科技投资最基本的认识就是遵循硬科技企业的发展规律,不盲目跟风,做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因为硬科技科技含量高,周期长,风险大,壁垒高,投入大。一个优质企业真正成长为巨头往往需要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是现在基金周期比较短,很难适应硬技术的投资。很多投资者其实是承受不了的。
第二,敢于啃硬骨头。国家需要什么,上海科技厅就投入什么。这些年来,集成电路容易被替代的技术和领域几乎都被替代了,投资人的“低挂果实”也被摘走了。未来需要投入真正的“卡脖子”和难以攻克的国产替代领域,而这些都需要更多的眼光和耐心。
在长期的实践中,上海科技厅细化了三条投资纪律——只能投资“产业链顶端、价值链顶端、技术体系底端”。“三高”可称为项目选择的纲领,而“七高”则是衡量项目的标尺:高素质团队、高技术门槛、高行业壁垒、高增长率、高盈利能力、高市场容量、高RD投资。只有满足了这些标准,才是真正具有科技属性的投资标的。
三是发挥产业生态的综合优势。上海科技厅已形成热带雨林产业生态。
既有行业龙头,也有大量创新型企业;
有上百家科研院所的资源,也有庞大的金融机构和服务机构网络;
不仅与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港交所四大交易所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还与一线券商、投行形成了全面合作;
与元和普华、SMIC聚源、郝伟创新、吴月峰等众多基金建立了合作网络。,还拥有上海最大的母基金生态圈;
不仅有集贷款、担保、孵化为一体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还有广泛的政府服务支持网络。
具有深厚的产业和政府背景,以及灵活的投资机制和市场化的投资品牌。

凭借这些综合优势,上海科技厅不仅可以支持早期的创新项目,还可以连接科技产业上下游资源,帮助企业快速做强做大。上海科技厅构建的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正在助力中国半导体产业“更上一层楼”。
洁玉
上海“科技厅”见证并陪伴了中国半导体30年的发展。三十年风风雨雨,三十年悲喜交加,凝聚成上海“科技厅”半导体投资深厚的历史底蕴。近日,上海科创/王海资本入选2021年中国最佳创投机构top10、top30,中国经营报最佳集成电路投资机构,证券时报金鹰奖最佳集成电路投资机构,集成电路风云榜最佳集成电路投资机构,2022年硬科技评论亚洲半导体创投机构TOP30。近日,上海市科技厅投资的共7个项目获得中国集成电路创新联盟第五届IC创新奖,占全国近三分之一。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上海科技厅几十年努力的结果,也是全社会对上海科技厅的认可。
这几年大家都看到了半导体借助资本力量的火热。在投资的热潮中,我们需要更多的冷思考和智慧。上海“科技厅”是半导体投资的独特力量。它不盲从,不跟风,有耐心,看得远。这才是半导体行业长远发展真正需要的。
抱木,生于末;九层台,累土起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几年来,上海“科技部”实力初步显现,一批“核心”企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转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半导体产业会有一个全新的面貌,背后上海的“科技厅”会给予更强有力的支持!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