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站长动态首页 网站导航

科创板上市严格

网友发布 2022-07-30 11:09 · 头闻号创业故事

今年7月22日是科创板首批25家公司上市三周年,也是这25家公司解禁的日子。据统计,25家公司共涉及29.08亿股。按照7月15日收盘价计算,涉案金额超过2000亿元。我个人认为对科创板首批公司的解禁影响不可小觑。

有媒体将科创板首批公司解禁解读为“惜售”。具体原因是,在首批25家公司中,有9家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或大股东明确表示或延长锁定期,或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不减持。涉及金额高达800亿元,也是解禁金额的四成以上。但这种解读显然值得商榷。

科创板首发股东在解禁后将所持股份套现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当年创业板上市公司民营企业多,对股东套现的限制不像国有公司大股东套现那么多。因此,创业板公司相关股东套现也引起了市场的质疑和批评,直接导致监管层出台了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减持的相关规章制度。

相对而言,科技创新板公司的股东有更多的减持选择。可通过二级市场竞价减持、大宗交易减持或协议转让套现。此外,科技创新板创新性地引入了询价转让还原制度,是对现有还原方式的有益补充,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自2020年7月系统上线以来,已有18家公司的24批股东进行了询价转让,成交金额约132亿元。

对于科创板首批公司迎来的解禁潮,市场上有声音认为其影响有限。原因是解禁股份不等于套现股份。即使部分股份套现,也有助于提升科创板的交易活跃度。科创板股份套现有多种方式,询价、转让、减持等。从实际案例来看,对科技创新板公司股价影响不大。而且,根据新的减持规则,持有pre-IPO股份的股东、大股东、董事等重要股东的减持比例和时间受到严格限制。此外,多家公司延长锁定期或承诺不减持的行为,也有利于稳定投资者的信心和投资者对科创板的信心。

无疑,上述观点不无道理。但认为“影响有限”显然有失偏颇。对于科创板来说,其股东减持要注意很多问题。

首先是缩小规模。来自Wind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科创板解禁总规模为10968亿元,其中大的非金融机构解禁约5400亿元,其余为小的非金融机构解禁。解禁规模如此之大,对市场的压力不言而喻。因此,首批公司的解禁也可能对相关科技创新板公司的股价产生影响。

二是科技创新板公司估值较高,容易导致股东有减持冲动。在沪深a股中,科技创新板由于其独特的定位,平均估值水平较高。以7月15日收盘为例。当日沪深主板平均市盈率分别为12.03倍和20.91倍,创业板为41.93倍,科技创新板为44.98倍。因为科技创新板有亏损上市的公司,PE和VC股东也很多,他们减持和退出的冲动非常强烈。

第三,虽然第一批有9家公司的重要股东延长了锁定期或承诺一定时间内不减持,但一方面其市值不占优势,延长锁定期的时间也较短。只有一家公司延长了一年的锁定期,其余都延长了六个月,承诺不减持的期限也大多是六个月。

最后,从今年科技创新板的表现来看,可以说不尽如人意,这和今年巨大的解禁规模有关系。那么,在科创板首批公司上市三周年之际,如何稳定投资者信心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如果投资者有信心,无论哪种解禁潮,都不怕。要提振投资者对科技创新板的信心,首先要控制好科技创新板上市公司的质量。那些业绩优秀、成长性强的企业,以及前景好的企业,虽然目前亏损,但都是投资者信心的压舱石。其次,科技创新板公司应该积极回报投资者。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回报,有回报的市场才是有前景的市场。此外,要严惩市场违规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这也是提振投资者信心的根本。

作者/曹中铭

编辑/岳彩洲

校对/刘保清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评论

0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