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30日,习近平主席考察香港科学园,强调希望香港发挥自身优势,集聚全球创新资源,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完美对接,加强产学研创新协同,努力打造全球高科技创新高地。
回忆起那天的情景,香港科学园的运营方香港科学园公司董事长查一超博士难掩激动之情。他告诉记者,中央政府肯定了香港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成就,这让整个香港科技创新生态系统非常振奋。

在过去的四年里,查一超带领香港科技园公司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帮助初创企业在粤港澳大湾区更好地发展。如今,香港科学园已发展成为香港最大的科技研发和企业孵化基地,入驻企业超过1100家,创业者超过17000人。
“本土RD、创新制造业、国际金融中心是港创客的三大优势。我们做过一个估算,香港科技园公司每投资1港元,可以从外面吸引16港元。”查宜超表示,他们将不负习近平主席对香港科学园的厚望,继续发挥科学创造推动者的关键作用,发挥香港的独特优势,推动再工业化,帮助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论创新与创新。
从RD到创新制造,支持新兴产业发展。
南方日报:习近平主席参观了香港科学园,并与年轻的创意人才进行了对话。你和同事在现场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查宜超:习近平主席亲自参观了香港科学园,非常重视香港的科技发展。我们深受鼓舞。当天,习近平主席在园区与青年科研人员和企业家进行了对话,并给予他们深切关怀。我们要牢记习近平主席的指示,把握“十四五”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机遇,发挥香港的独特优势,利用香港的RD实力、创新政策和人才战略,共同谱写香港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新篇章。
南方日报: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也是香港科学园成立20周年。请结合香港科学园的发展,谈谈香港科技发展的变化?
查一超:经过20年的努力,我们建立了全香港最大的科研社区,有17000多人在园区工作,其中RD人员11000人。园区有1100多家初创和科技企业,培育上市公司商汤科技、独角兽公司Lalamove、思谋科技。
在培育初创企业方面,香港科技园公司在过去20年培育了超过870家初创企业。今年共有278家初创企业完成了前期培育和创业培育计划,数量再创新高。在吸引投资和融资方面,过去四年,科学园内的园区公司共收到超过220宗投资个案,投资额超过700亿港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超过6亿港元的资产。其中,香港科技园公司每投入1港元,从外部吸引16港元,用于支持不同融资阶段的本地初创企业。
去年,我们将大埔、元朗和将军澳三个工业园区重新定义为“创新园”,推动“RD走向创新制造”,助力产业升级转型,支持新兴先进制造业发展。透过香港科学园的发展,可以看到近年来香港科学创新发展的新趋势: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并带动香港经济增长,强调香港的创新制造,加强本地工业发展。
论香港的优势
本地RD、创新制造业和国际金融中心是三大优势。

南方日报:香港科学园最近提出,生命健康研究将带动产业和再工业化。为什么关注这两个领域?如何与粤港澳大湾区内陆城市错位发展?
查宜超:香港特区政府已拨出100亿港元,推动香港生命健康科技发展。香港5所大学排名世界前100,生命科学技术研究基础良好。香港科学园作为香港最大的科研基地,拥有众多生物医药科技企业。香港特区政府推动的InnoHK创新香港RD平台落户科学园,吸引了医疗科技、生命健康等领域的14家RD实验室入驻。
为配合政府推动香港再工业化,香港科技园公司将把创客融入产业发展。今年4月,我们在将军澳工业园设立了高规格、全方位服务的先进制造中心,实现了科技创新、高附加值、小批量、高定制的生产模式,助力香港工业蓬勃发展。
在我看来,香港在创新方面有三大优势:本地RD、创新制造业和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这三大优势将有助于珠三角制造业集群的升级和发展。此外,香港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享有国际声誉,可以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与外国企业之间的桥梁,发挥“引进来、走出去”的作用,促进大湾区产业更高水平的发展。
南方日报:今年2月公布的香港特别行政区2022-2023年度财政预算案,拨款50亿港元设立“战略性科技创新基金”。这对香港的科技创新发展有哪些积极作用?
查宜超:根据计划,战略科技创新基金邀请香港科技园和香港数码港,发掘对香港有战略价值的科技企业和可以丰富科技创新生态的投资机会。这不仅有助于本地初创企业发展,还能吸引国内外大型创意企业来港与本地公司合作,形成合力,将香港建设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我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各市可以协调竞争优势,建立更完整的科技创造生态系统,实现最大的协同效应。香港可以提供人才、融资、专业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其他大湾区城市可以发挥技术、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的优势,共同帮助创业型企业实现商业化。
谈未来发展
抓住大湾区机遇,推进香港再工业化。
南方日报:你认为目前香港创科最大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对于粤港两地的科创联动,你有什么建议?
查宜超:目前香港创科最大的机遇在于中央政府和本届香港特区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大环境。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加强粤港澳产学研协同发展,深化内地与港澳台科技创新合作。新一届香港特区政府将创新科技局更名为创新科技及工业局,体现了政府推动香港再工业化和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决心。

至于粤港在创科方面的联动,我觉得人才交流合作是重点。我们应该培养和吸纳粤港乃至海外的科技创新人才。今年3月,香港科技园首次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创意人才俱乐部”。来自国内外不同行业的280多家企业参与,提供了2900多个创意岗位。香港有良好的科创环境,希望吸引更多内地人才交流合作,吸引更多内地科研机构和企业落户香港。
南方日报:展望未来,香港科技园如何继续发挥科技创新推动者的关键作用,帮助香港更好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
查宜超:习近平主席强调,国家将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中心列入“十四五”规划,对香港寄予厚望。香港科技园应该继续作为科技创新的推动者发挥关键作用,我们感到责任重大。香港科技园公司与深港创客公司去年签署框架协议,共同建设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将于今年下半年启动。深圳分园毗邻福田口岸,可以帮助科技型企业和人才交流。还可以配合北部都市圈、新田科技城、双城发展,加快港深融合。此外,我们还设立了大湾区创客快线,将提供政策咨询、市场资源对接、研发成果产业化等多方面的综合服务。
展望未来,香港科学园将继续扩展,协助科研成果商品化,积极培育和吸引本地、粤港澳大湾区和国际人才融入大湾区发展,致力把香港打造成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我深信,在祖国的支持下,香港的科创生态圈会更加完善,多元经济会蓬勃发展,会给年轻人带来无限的机会。
南方日报记者彭琳徐宁宁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