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的努力。
十年的努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州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以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姿态,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的历史进程中,在全省、全国发展大局中,奋力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苏州答卷。十年来,苏州主要经济指标位于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1.2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27万亿元,居全国第六位,年均增长7.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2.9万亿元增长到4.1万亿元,居全国第二;一般预算收入从1204亿元增加到2510亿元,居全国第四位;进出口总额从3057亿美元增长到3921亿美元,居中国第四位。
回顾十年来苏州的足迹,让人热血沸腾,对未来充满自豪!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表示,苏州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把高质量发展推向新的高度、广度和深度,切实扛起“争做表率、争做表率、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 加快建设“富强、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
尝试新的想法,
“实力苏州”实现了精彩的跨越
盛夏之夜,漫步在苏州湾北岸的生态景观大堤上,绵延的太湖岸线凉风习习,惬意无比。放眼望去,远处,太湖新城的塔吊林立,灯火通明,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
“2011年之前,这里还是一望无际的芦苇。”苏州市民钟回忆说。然而,十年间,这片太湖边上的“处女地”崛起为苏州建设标准最高的新城。前不久,苏州将太湖新城列为太湖科技圈和吴淞江科技带的战略交汇点,有了新的发展使命。
十年来,苏州城市结构加速升级,从“小桥流水”到“大城市时代”,发展同步进入提质升级阶段。如今,苏州每小时GDP 2.6亿元,进出口额4500万美元,新增固定投资6500万元,市场主体69家。每八天就有一家企业上市,每年为青年人才创造20多万个新的就业岗位...有了新理念的引领,苏州的力量在绽放,活力在生成。
十年来,立足创新、绿色发展,“苏州制造”加速突破,高质量发展的“底盘”更加稳固。目前,苏州制造业有35个大工业门类,涉及167个中间工业门类和489个小工业门类,工业规模超过4万亿元,其中电子信息及装备制造业产值已超过万亿元。通过加强和补充细分行业的链条,苏州已经形成了数百条产业链。作为工业体系最完整的城市之一,苏州迅速从“世界工厂”走向全球高端制造业基地。目前,苏州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优势领域,大力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新的追求和新的布局带来了新的飞跃,加速了起步。
十年来,苏州加速集聚全球高端资源,稳步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开放高地。截至去年底,苏州已有一万七千多家外资企业,近三分之一的世界五百强企业在苏州投资了四百多个项目。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成立不到三年,已积累全省先行先试制度创新成果130余项,其中全国复制推广6项,全省示范推广31项。瞄准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对外合作最便捷城市的目标,苏州一直走,再出发。
十年来,苏州坚持协同发展、共享发展,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质量。目前,苏州城市化率已达81.9%,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乡养老、医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大一体化”。该村集体可支配收入超过1000万元,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
“始终以新理念为发展导向,是苏州硬实力的根本。”在苏州大学特聘教授、东吴智库首席专家方世南看来,十年来,苏州坚持新发展理念,通过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了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精彩跨越。
释放出新的动能,

“创新苏州”复兴新城市标签
7月的苏州迎来了一股强劲的“创新流”。10日至12日,2796名人才带着2819个项目参加了2022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暨第三届苏州科学家日活动。三天时间,创建“归国人才首选城市”引起共鸣,创新创业热潮席卷全城。
全球范围内的人力资源大规模配置,让“创新苏州”成为一个新的城市标签。十年来,苏州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方位创新,以创新的智慧突破发展的难点,以创新的勇气引领发展,为全省发展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在联合利华太仓食品生产基地,记者看到了世界上最快的蛋筒生产线,每分钟就有650个“可爱二人组”下线。在这条高效生产线的背后,是一整套智能化、柔性化的RD、生产和运营系统的支撑。正是这个体系,让这个基地成为全球冰淇淋行业第一个“灯塔工厂”。
小小冰淇淋体现了“苏州制造”的新潮流。目前,苏州已经积累了5家代表全球工业4.0模式的“灯塔工厂”,这样的成绩在全国首屈一指。在“数字时代”,苏州全面铺开10600个“智造转数字化”项目,加快数字经济在制造业各领域的渗透和普及。
6月24日,空中国客车RD中心签约落户苏州工业园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选择苏州,看中的是其优越的区位条件,以及航空空和氢能相关产业链在长三角的优势。”空中国客车全球执委会成员、中国区CEO徐刚表示,未来空乘客将以这个中心为基地,引领航空航天领域的脱碳进程。
无论是推动大型制造业的“脱胎换骨”,还是先进材料、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的崛起。,苏州始终牢牢把握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加速集聚各类创新资源,不断释放创新动能,推动产业集群走向创新集群。
只有创新才能引领;只有聚变才能导致裂变。目前,苏州与大学院大学合作的高端平台载体有158家;长三角新材料研究院、姑苏实验室等一批高能科技载体正在加快发展;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杜克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相继在苏州布局。同时,苏州人才总量已达343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34万人。科技综合实力连续12年位居全省第一。
新魅力显示,
“魅力苏州”处处是美景。
从阳澄湖南站乘坐苏州轨道交通5号线,一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太湖。这样的便利在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十年来,“苏州上轨道”建设不断提速。目前,全市已开通运营5条线路,总里程210公里。一条条“地下巨龙”带来出行便利,串起城乡巨变,也串联起当下最具“苏州范”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品质。
交通格局变大,是城市功能品质上升的最直接体现。面对1400多万常住人口,苏州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精心绣制现代版“姑苏繁荣图”,让城市魅力不断散发,吸引力不断增强,幸福感不断丰富。

苏州的魅力在于生态的改善和优化。十年来,苏州不断推动“两山”理念落地生根,更多美好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按照“全球可持续生态岛中国样本”建设的太湖生态岛,让人对太湖景观有了更多期待;基于对长江的大保护,常熟将铁黄沙打造成植被茂盛、鸟类众多的生态绿洲。张家港湾从“工业锈带”变为“生态展示带”,成功入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优秀实践案例;吴江被列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宝带桥横塘岗湖墅关...这些运河沿线的历史遗迹在岸线整治和产业发展的布局上越来越亮眼,大运河文化带的“精彩苏州段”跃然纸上。
苏州的魅力在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十年来,从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的揭牌,到苏州名城保护集团的成立,苏州历史城区的保护与更新不断搭建新平台,开辟新境界。穿行在古城中,游客不仅沉醉于平江路上的昆曲,还能看到更多的人窥探着古宅和古巷。金鸡湖,鳞次栉比的书店,一年一度的江苏书展,让人在书中读到城市的优雅;江南小剧场,“十分钟文化圈”“十分钟体育健身圈”让城市的“软实力”触手可及...苏州不断展示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苏州的魅力在于治理的高效和精准。营商环境政策不断升级,商事制度改革、事中事后监管和“政策计算器”创新实践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全市网格党组织和海棠管家联系服务村民实现了全覆盖;创新“社区综合网格+社会组织服务体系建设”,网格标准达标率居全省首位;去年,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测评达到99.32%,综治和平安建设测评位居全省第一。
放眼姑苏大地,处处是迷人的风景,一幅“人间天堂”的新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有理由相信,在新思想指引下向前探索的苏州人,必将在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创造更加卓越非凡的业绩,谱写更加辉煌壮丽的篇章!
新华交汇记者鲍文军李仲勋郑声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