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州六月二十七日电。我第一次见到李延安是在他的农场。附近山坡上是他种的30亩新会柑。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的皮肤变成了古铜色。
在侨乡广东江门蓬江区棠下镇,很多人都称李延安为“教哥”,并乐于讲述他从瘾君子转变为励志哥哥的故事。

2009年,李阳安染上了毒瘾。过了几年,他躲起来吸毒,好好的家业毁于一旦。他也想过各种戒毒的方法,但始终没有走出“毒瘾-复吸-毒瘾”的恶性循环,最后被迫戒毒。
2016年9月,李延安走出强制戒毒所。但是重新开始生活并不容易。由于他不光彩的过去和缺乏技能,他的工作很不稳定。
“我们曾经是瘾君子,要一步一步做好,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李彦安说:“如果你不能自立,你一定会回去的。”
心瘾难戒。作为一名专职禁毒社工,宋俊伦深知这一点。从李延安走出戒毒所的那天起,宋俊伦就为他安排定期体检,并为他提供心理咨询和就业帮助。两人每周至少见一次面。
在宋俊伦的帮助下,李延安试着和别人学习如何种植果树,然后他得到了一些钱,租了几亩地种植新会柑。
2017年6月,在塘厦镇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戒毒所的指导帮助下,李延安夫妇共同经营镜湖阁农场,承包了12亩地种植新会柑橘,主营养生私房菜和柑橘茶,做起了沉香生意。
创业不是一帆风顺的。最惨的时候,他付不起房租,甚至连买件新衣服的钱都付不起。

“我不会放弃的。我花了很多心思,我的生活中总会有阳光。”他告诉记者。
由于夫妻俩的苦心经营,这家曾经的“夫妻店”现在拥有15名员工和一批忠实的食客。
以前每到饭点,农场的二楼总是挤满了人,热闹非凡。受疫情影响,今年上半年农家乐食客少了很多。李延安在企业食堂接单维持生意的同时,静下心来谋划。他在附近的市场新开了一家全牛宴酒楼,新承包了18亩地,种上了新会柑。
“只要远离毒品,路就会越走越顺。”李延安说。现在,他还与塘厦镇禁毒办合作建设就业安置点,帮助更多的社区戒毒人员在农场进行过渡,帮助他们迈出了重新开始生活的第一步。
张青是其中之一。29岁的他在戒毒所认识了李延安。出院后,他去了另一个地方开了一家早餐店,几个月前因为疫情关门了。一个月前,他来到农场加入李延安,成为农场的厨师。
“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平台。他们可以学习做餐饮,种果树,卖茶叶,但有一点是,他们绝对不能再碰毒品。”李延安说,已经有十几个吸毒人员从他这里走出去了。
如今,江门像李延安农场这样的就业扶持基地有55个。当地禁毒部门组织了122期技能培训班,共培训2765人次,安置就业758人。

“这些帮助基地可以帮助吸毒者找到工作、事业和‘家’来回归。”宋俊伦说。
近年来,江门有330名禁毒社工宋立科君伦。他们和4万多名禁毒志愿者一起,打通了吸毒人员回归社会的“最后一公里”,从日常聊天、心理咨询到就业培训、创业扶持,帮助一批批“瘾君子”重获新生。
2019年,江门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实施率达99.57%,三年以上未复吸人数增至1.9万余人,吸毒形势持续好转。
到了6月,农家乐客流开始恢复。新餐馆开张后,生意很好。今年的新茶即将上市...李延安越来越忙。
“我今年47岁,现在有了自己的小平台。我希望尽可能地做好这些事情,继续奋斗,追回失去的时光。”他说。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