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因伤失去了右眼,丈夫也因病去世,留给她的只有一双年幼的儿女和深深的债务。
但是命运没有让她低头。她凭着勤劳的双手和社会各界的帮助,在大山里一步步建立起了小规模的家庭农场,迎来了艰苦创业的新生活...

今天,记者走访了45岁的象山仡佬族妇女牟友顺,听了她一路上的点点滴滴。
牟友顺的老家是贵州遵义。她在象山的一家公司工作,然后嫁到了小棠乡支坑村。她过着平淡而快乐的生活。
有突发事件!2011年的一天,牟友顺的丈夫在走路时突发脑溢血,昏迷不醒。为了给丈夫治病,她四处求医。
但第二年,丈夫还是因为治疗无效去世了。
“治疗、护理、丧事都是借的钱,我欠了19万。当时儿子才6岁,女儿13岁。”说起伤心往事,牟友泪流满面。
为了还债,牟友顺打工开店。2014年,她借钱买了1000只鸡,在村对面的荒山上试着养殖。
“山上没有路。我自己开辟了一条小道,用彩色布条拉了一个简陋的鸡舍。没钱买饲料,就骑二手三轮车,每天晚上带着孩子去菜市场捡菜叶,用米糠和自己种的红薯拌好,喂鸡。”当时,牟友顺在育种方面是个“外行”。她每天炒股,观察,扫酒吧,买书,自学养殖技术。

生活总是偏向强者。在一次走访中,当地乡镇统战办了解到牟友顺的情况,立即上报县统战部、民族事务局、民族协会,并通过广材事业基金资助少数民族项目,给予她定点扶持。县畜牧兽医站、慈善总会等部门也积极帮助牟友顺和朋友一起经营家庭农场。
“社会各界帮我找贷款买鸡,建基础设施,扩大养殖规模,还派专家来技术指导。”这种温暖包围了牟友顺,驱散了她心中的孤立感。
然而,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2018年的一场台风吹倒了我的养殖棚,死了1000多只鸡。”看到自己的努力化为乌有,牟友顺非常沮丧。“但是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这是什么挫折?”第二天,她冒着大雨,上山清理农场,又搭了一个棚子。
但是祸不单行。“那一年,我尝试养鹅,花了两万块钱从外地买了1000只鹅苗。没想到这些鹅苗都病了,最后‘全军覆没’。”牟友顺告诉笔者,在陈淑芳、养鹅大户陈文杰和慈善总会的帮助下,她又养了500只鹅。“他们赶集的时候,一群野狗跑上山,咬死了300多根羽毛……”好在牟友顺把这当成了自己的一次经历。
今年受疫情影响,牟友顺养殖场的鸡和鸡蛋一度滞销。象山统战部等部门积极动员社会各界,通过采购、捐赠等方式帮助牟友顺解决滞销问题。
一切困难都挺过来了,日子越来越有希望了!

据了解,友顺家庭农场饲养了4000只种鹅、4000只野鸡、1000只蛋鸭、20头猪、30多头牛。“我坚持原生态放养,保证质量。”牟友顺说,“鸡基本上以自然环境中的昆虫和草为食,鸭鹅补充一些地里种植的大米、玉米、青菜、萝卜等粮食,所以长得很壮。”
接受社会的善意,用心回报!如今,牟友顺已经还清了当年的19万元债务。在县畜牧兽医站和慈善总会的帮助下,她联合县里的4名残疾人,成立了本康合作社。
“我们互相扶持,共同奔小康。”友友顺说,她把自己的养殖技术和销售渠道分享给大家,帮他们销售。“希望能回馈社会,吸引更多有需要的残疾人加入合作社,让每个人都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记者、马震、,通讯员沈报道
来源甬派客户端,象山县媒体中心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