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新东方宣布将带领数百名教师在热搜上直播销售农产品。接着,又被一家报纸以“新东方不要抄袭”为题批评,说于不要学做农产品直播的榜样。还含沙射影地说一个创业失败的名人通过农产品直播还清了6亿债务,说新东方作为教育行业的巨头不应该瞄准这个赚钱的行业,并扬言农副产品直播不可能成为支柱产业。
文章作者认为,新东方是校外培训的领头羊,它的转型是整个行业转型的风向标。于说只是从一个赚快钱的行业跳到了另一个。也有人说,余一直梦想建一所斯坦福这样的大学,所以应该实现梦想,把这所大学建在广大的农村,可能更符合当下的社会需求。

同时也建议老话新东方可以考虑加入研究轨道,组织研究活动。至少之前积累的生源可以无缝对接,教研团队可以顺利转型,报班系统可以继续使用,学生可以放心和熟悉的老师在一起。学赚钱可能没那么快,但更符合新东方的教育背景。此外,电商平台上已经有很多“李佳琪”了。

感觉这个报社的美女记者有点太宽大了。在市场经济下,新东方的转型只要符合法律法规,它想向那个行业转型,它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和自由,不需要外人来告诉我们怎么做。再说了,一个报社记者居然教一个上市公司的企业家如何转型,该进哪个行业?这难道不是世界上最好的事情吗?余在企业管理方面不如你?
双新政策减持后,新东方的现实在外人看来或许无关紧要,但对于一个企业领导来说,简直就是灾难。压力之下,他不得不出租1500个教学点,向乡村学校捐赠8万套座位,告别过去。
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作者为新东方指出了一条明路,认为在农村办学更符合当下的社会需求。我想问一下这位美女记者,你了解中国目前的教育政策吗?你了解农村教育的现状和资源配比吗?那不是一个教培企业能支撑的负担。你看马云这么多年有多成功?佘大记者,你说的很容易,听起来也很有道理。但是对于一个刚刚遭受重大创伤的公司来说,首先考虑自身的生存不是更合理吗?目前新东方需要满足的是自身的实际需求,而不是社会需求。如果不能好好生活,怎么会有能力和勇气去谈未来?
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利益为重,这对我来说是可以理解的。作为一个正规的媒体记者,在给别人指点江山的时候,还是要尊重客观事实,文笔要严谨一些。一不小心就可能跑题,给同龄人树立不好的榜样。
11月14日,于在直播间回应社大记者称,如果带货,一定会向、Viya这样的直播大神学习。同时,他也感谢社大记者的好心提示。
但有一点是于不太认同的,那就是记者佘达在文章中提到,于是在“从一个赚快钱的行业跳到另一个行业”。因为所有的商业模式都没有所谓的赚快钱,都需要一定的投入,巨大的艰辛和努力,最后也不一定得到想要的结果。
最后,余表示,他和新东方不会辜负大家的期望,会努力工作。直播带货转型,不一定让事情成为必然,但一定要百分之百的努力,朝着成功的方向去走。
对于一个年近60的人来说,创业前能顶住压力就已经很难能可贵了,更何况帮农民带货,更难能可贵。祝余先生创业成功。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