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我的一个几百个创业者的微信群里,不再是以往的沉默寡言,十几个老板突然聊得异常火热。翻看他们几百次的对话,大部分都不是在说自己的企业经营得有多好,而是在接连抱怨:
老板说:现在做生意太难了,市场竞争太激烈,日子越来越不好过。老板说:最近我们的订单越来越少,最近又辞退了一批工人和剩下的工人。他们每天只工作一两个小时,一个月最低工资几千块,维持现状。另一个做了10多年的老板说:我的工厂最多撑到明年5月份租赁合同到期,到时候不行就跳槽。

看了半天他们的对话,我无言以对,浮想联翩。
集团里这些老板基本上创业时间少则3到5年,多则7到8年。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已经从业10年或20年以上,经历了很多商业时代的变迁,也在各自的行业待过一段时间。最近两三年,面对一个全新的商业趋势,一个全新的经济时代,多年积累的传统经验在一夜之间失效,旧的营销方式没有了市场。几乎每天都在担心如何转型,如何应对迅速到来的新经济革命。
深层次的原因是这些老板经营管理企业的理念已经过时。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市场空太大了。无论是经济繁荣的时代,还是每个行业高歌猛进时的时间、机遇、商业红利,还是周期越来越短的经济萧条时期,任何时代依然会出现无数大胆进取、勇于创新的行业奇迹故事。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我认识多年的一位企业家朋友李将军的创业故事。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白手起家,短短两年时间,如何华丽转身,再次崛起,走向成功的。
在我的印象中,这位李先生是千里挑一的,是那种很有潜力做大事的企业家。李先生多年来一直从事建筑材料及配件行业。他聪明、好学、大胆、爱冒险。也正是这种人格风格,让他三年河东,三年河西。有时候他抓住了一个机会,大赚了一笔,乐此不疲,有时候是因为这个行业不知道对不对。
多年来,做生意很老实的李先生,在圈内口碑非常好。全国有数百家建筑材料和配件生产企业。
经过多次失败,多次成功,多次创业的经历,李先生在建材及配件行业积累了大量的工厂资源。一次次失败,负债几百万,李先生终于痛定思痛,抓住了一个彻底改变和扭转他人生的重大转折。
有一天,李先生认识多年,却从未和深圳某建材配件厂的老板王合作过。经过与国内外科研机构三年多的合作,他们公司即将上市全新的保丽龙产品,质量过硬,性价比高,完全可以与国外一些一流品牌相抗衡。
得知消息的当天,商业敏感度极强的李总经理立即搭乘当天最后一班飞机,赶往深圳。他用了三天时间拿下了这款发泡胶的国内独家总代理资格,并与厂家老板王签订了为期五年的品牌代工协议,为接下来的商业运作埋下了非常有利的伏笔。
产品选择的问题就解决了。生产经营初期的几百万启动资金如何解决?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消费大国。任何细分市场背后都有巨大的潜在市场。
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老话:小产品,大市场。
而且行业越细分,一个小众产品越细分,市场的竞争强度也会呈几何级数下降。很多年前非常流行的蓝海战略的核心是,每个细分领域及其产品市场都有巨大的潜力,很多行业基本上很少或没有竞争对手。
李孤注一掷,认为最后一个摊位的发泡胶是蓝海产品:
国内大部分厂家,虽然成本低,但是质量差;国外大牌产品质量过硬,但是价格让人止步不前,正好给了阿利先生很大的操作空间空,而且是一个至少几十亿美元的大市场。

在与深圳厂家王老板签订合同时,对方给了先生前期100万的产品额度,最长三个月必须回款的第一批货的期限,并要求李先生月销量不低于300万。
这对于刚刚负债几百万,几乎没有任何营运资金的李先生来说,最致命的问题是,冒险采用自己的品牌,却需要在一个月内提前支付三四百万元的包装材料初期制作等启动费用。
第一招:城市合伙人抢地盘,送股权,集资。
情急之下,李先生决定采用全新的城市合伙人策略。在保持项目绝对控股权的前提下,每个省合伙人以市合伙人的形式获得30-50万的预付款,公司股份按首付款金额分配给每个市合伙人。
即城市合伙人缴纳的首付款也是合伙人公司的股本,占用合伙公司相应的股权,其中李先生持有60%的控股权,但分配权倒挂40%至60%,李先生仅持有40%的利润分配权。
得益于在行业内多年积累的人脉和诚信,李总连续半个月每天电话、微信聊。面对过硬的产品效益空和股权分红增值收益,以及独家区域市场保护,加上李老师多年的良好人脉和好感,他动心了。首批找到并说服了30多个省级市场的经销商,收到发泡胶项目运营资金1000多万。一举解决了资金困境,而且很充足。
这个问题很容易就解决了。市场如何快速启动和运作?
多年的商战经验,加上多个省会城市的合作伙伴的讨论和建议,李总首先特意安排了多个支持服务组,奔赴各地,为市场启动提供支持服务。
第二招:还是采用城市合伙人的策略,做同样的事情,快速扩张抢市场。
各省级合作伙伴也很快相继成立了自己的省级分公司,吸引了大量县级代理经销商加盟。这些伙伴常年在建材辅料圈子里,相信不缺各种人脉资源。于是,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在全国建立了500-600人的县级代理经销网络,产品迅速投放市场。在多个城市合作伙伴的优先推荐和大力推广下,实现了每月百万的销售回款,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成就了李先生的多个包装系列。
经过几个月的运作,根据全国各地市场的反馈和问题,针对国内众多中低端品牌和国际大牌竞品激烈竞争的局面,李先生进一步根据众多不同的市场情况、消费特点和竞品的弱点,对发泡胶产品进行销售,推出了10个不同规格、不同包装、不同价位的品牌,做到多生孩子,轻松应战。这个游戏被李老师用到了极致。
果不其然,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在李老师多品牌多渠道策略的多重夹击下,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不断下滑,一些力不从心、市场管理反应迟钝的国际大品牌甚至退出了很多重要市场。一些质量不高的国产竞品也在很多四五线市场消失了。
下大力气抢占众多网络销售平台。
传统的门店销售和施工团队的结合,使得李的十多个品牌的产品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占据了国内发泡胶市场非常高的份额。
虽然销售情况极佳,但全国销量基本停滞并稳定在每月几千万的规模,以至于每年有3-5亿的稳定销售业绩。
李先生仍然没有丝毫懈怠。他知道这种发泡胶的市场还是很大的,只是为了满足目前线下传统店铺和施工队的市场,很难在辐射和市场份额上做出更大的贡献。他迅速将目光投向了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电商平台。

为了保护线下市场的竞争力和合作伙伴的利益格局,李总经理推出了多个全新的品牌和套餐,并采取了一整套强有力的补贴和激励政策,鼓励各省市县的合作伙伴在多个平台上开设自己的网店。于是,众多的品牌、平台、门店,以及一整套娴熟的市场拓展和攻城略地的策略付诸实施,李总经理的10多个品牌基本上牢牢控制了最大的销量和最高的利润。
前不久收到李总经理的消息,他最近在研究视频电商的游戏策略。这个家伙,下一步,将很快在这个部门再次努力。
今天,在一篇三千字的短文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李先生的成功故事。也许李先生一年几个亿的规模并不是很大。对于大多数企业主来说,李老师的一整套企业经营管理的理念和战术,绝对值得每一个企业家学习、思考和借鉴。
小产品,大市场!只要我们能多一些豁达,多一些积极,多一些思考,无论商业环境多么恶劣,我们依然可以演绎出许多辉煌的商业奇迹。李总经理的故事就是一个证明。
本豪原创作品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