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梭鱼养成池的面积应尽量大一些,一般在10-20亩之间较为适宜,池形以长方形为好,池深1.5-2.0米,底质为泥砂土结构,鱼池应选在水源充足,交通、电力便利的地方。要求光照时间长,池塘进排水系统完善。
2、鱼种放养前20天,池塘须彻底清塘消毒,方法可参照苗种培育池的消毒方法,池塘经过消毒处理,大约两周后待药性消失后,注满池水,进水时要用80目的尼龙纱绢或聚乙烯网过滤。然后在池的四角挂袋堆放经发酵后的有机粪肥,渗出的肥水进入池塘后可起到培育水质的作用。
每亩(667平方米)池塘用肥量为100-200千克。
扩展资料:
梭鱼的养殖技术:
1、放养及管理
养殖池消毒。在苗种放养前,应提前做好养殖池消毒工作。可用 20~25 mg/L 漂白粉或 100~200 mg/L 高锰酸钾浸洗 24 h,如果是新水泥池应提前 30 d 用 50 mg/L 过磷酸钙除碱。
苗种放养。放苗时间一般为每年的 3—10 月,放养规格为 10~16 cm。2011 年放养时间是 6月10日,鱼种规格为14cm 左右,放养密度为70尾/m2,每个养 殖 池 放 养1120尾,共放苗11208尾。放养的鱼种要求规格整齐,无伤病,活动能力强,摄食正常。
鱼种放养前用 3%食盐水浸泡 5 min 进行体表消毒。
2、饲料与投喂
鱼种放养后,第 3 天开始投饵,投饵按照定时、定点、定量、定质的“四定”原则进行。在养殖初期每日投喂 6 次,逐渐减少到每日 2 次。
根据鲟鱼生长规格使用蛋白质含量为40%~42%的鲟鱼全价颗粒饲料,饲料粒径根据鱼的体重,本着“宜小不宜大”的原则灵活掌握,投饵量根据鱼体重和水温调整,每次投饵量以投喂后 20 min 内吃完为宜。
3、病情防治
在工厂化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受自身或外界因素的影响偶尔也会发病。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应认真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一般每隔10~20d交替用二氧化氯或聚维酮碘进行养殖池消毒,同时在饲料中定期添加 VC、VE,以提高鱼体免疫能力,预防病害的发生。
百度百科--梭鱼我国海水养殖的现状和前景?什么是海水养殖
我国海域辽阔,具有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三种气候区,虾类资源十分丰富。在我国海域生活的对虾属的种类中最常见且可进行养殖的有以下几种:
(1)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亦称东方对虾,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天津、辽宁、江苏等近海,朝鲜西海岸也有分布。中国对虾个体大,渔期集中,生长快,适应力强,是中国重要的捕捞和养殖对象。
(2)长毛对虾(P.penicillatus)闽南称红虾,台湾省称红尾虾,在印度洋和大西洋暖水区分布甚广。中国以福建、广东东部沿海分布为广。该种对虾对盐度适应性强,生长快,是较好的养殖种类。
(3)墨吉对虾(P. merguiensis)广东、广西称大虾、明虾,FAO(联合国粮农组织)称香蕉虾。其分布与长毛对虾相似。我国以广西、广东西部和海南等沿海为主,是中国南方重要养殖虾类之一。
(4)日本对虾(P. japonicus)广泛分布于自非洲东岸到太平洋中部的广阔海区,以日本数量较大,称之谓车虾,中国台湾称斑节虾。中国主要分布于江苏以南的东海和南海。它是中国南方的重要养殖种类,因为生长快、适应性强,适于活虾上市,20世纪90年代开始,已移养于中国北方。
(5)斑节对虾(P. monodon)俗称角虾,中国广东、台湾省称草虾,日本称牛虾,FAO称大虎虾。它是对虾属中个头最大的一种。大者体重可达500克以上。其体表有棕色和暗绿色相间的条纹,附肢基部外侧有鲜明的**。本种在中国分布于广东、福建、台湾三省和浙江省南部沿海,以海南岛沿海最多。这种虾食性杂,生长快,分布广,是世界三大养殖虾类之一。
(6)短沟对虾(P. semisulcatus)亦称“丰虾”、“凤虾”,台湾省称“熊虾”。身体有浓淡相间的棕褐色斑纹,附肢紫色,以此区别于日本对虾。中国南方已进行养殖。
(7)宽沟对虾(P. latisulcatus)亦称竹节虾,身体略小于日本对虾,体色呈淡土**,无明显横纹。该虾在南海习见,但产量不大,中国台湾、菲律宾等地已进行人工养殖。
(8)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又称凡纳对虾,白脚对虾,外形与中国对虾相似,体色白而透亮,步足呈现白垩色。原产于秘鲁、墨西哥、厄瓜多尔等地,是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优良虾种之一,具有生长速度快,营养需求低,环境适应性好,抗病能力强等优点。1988年中科院从美国引进苗种,近年来已在全国沿海及部分内陆地区规模化养殖,是对虾养殖的优良替代品种,也是“海虾淡养”的优质品种。此外,南美蓝对虾也自西半球引入我国,在广东、福建、山东、江苏等地开始养殖。
另外,还有新对虾属的一些种类。新对虾属形态上区别于对虾属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额角上缘有齿,下缘无齿。
我国可养种类有:
(1)中型新对虾(metapenaeus intermedius)这是新对虾属中个体较大者,一般体长为10~14厘米,体重25~50克,大者体长达16厘米,体重达60克。额角平直,呈尖刀状,尾节具3对活动刺,尾肢末缘呈鲜蓝色。具潜沙习性,分布于福建沿海以南海区,中国人工育苗已获成功。
(2)刀额新对虾(M. ensis)亦称“基围虾”,台湾省称“砂虾”,体长一般为8~10厘米,大者可达18厘米。甲壳粗糙,被细毛,额角近于平直,如刀状。体色呈淡黄褐色,全身布满灰绿色或深红褐色小斑点。这种虾在中国分布于福建、台湾省和广西沿海,在南方鱼_中有一定数量。这种虾对低盐、高水温和低氧有较强的忍耐能力,离水后可较长时间不死,适于活虾上市,也适于低盐海水饲养。近年来已在中国北方养殖。
(3)近缘新对虾(M. affinis)体呈棕红色,附肢深红色,为鱼_中习见种类,中国育苗成功并已进行养殖。
(4)莫氏新对虾(M. inoyebi)它是一种体形较小的新对虾,体长一般为7~9厘米。福建以南海区均有分布,也是鱼_中常见种类。该种虾离水后能较长时间不死,除供食用外,可做钓饵,中国育苗也已成功,仔虾可在沿海低盐水中养殖。
(5)周氏新对虾(M. joyneri)额角稍弯曲,甲壳较薄,稍带浅**,全身遍布棕蓝色斑点,此虾仅产于中国和日本,中国自山东半岛南岸至广东沿海均有分布,为港、_中常见虾类。
在养殖种类中,中国对虾、长毛对虾以及墨吉对虾形态相似,体色均一。中国对虾体色青灰,分布于北方海域,福建以南少有分布。长毛对虾和墨吉对虾体色黄白,分布于福建以南海域。中国对虾额角基部较平;长毛对虾额角基部明显凸起;墨吉对虾额角基部凸起甚高呈三角形。日本对虾和斑节对虾体表有横向斑纹,日本对虾额角后方隆起的额角脊一直向后延伸至头胸甲后缘,体色棕黄,体表横斑棕色和蓝色相间,尾肢呈**和鲜蓝色;斑节对虾额角后脊短,体色为浅褐、蓝灰,体表横斑为浓淡相间的棕褐、蓝灰及黑白斑纹。短沟对虾体形与斑节对虾相似,惟额角后脊明显具有一沟。中型新对虾额角平直,尾节有3对活动刺,尾肢末缘蓝色。近缘新对虾体色棕红,附肢深红色,刀额新对虾体色浅褐,略有粉红色,附肢红色,尾节上没有大的刺。莫氏新对虾体形较小,一般长7~9厘米。周氏新对虾额角弯曲,体色浅黄,有棕蓝色斑点。另外,额角齿式(额角上下缘锯状齿的数量)是对虾类的主要鉴别特征。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动物福利与肉类生产》
前景不错,参考前瞻《中国海水养殖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海水养殖是利用浅海、滩涂、港湾、围塘等海域进行饲养和繁殖海产经济动植物的生产方式,是人类定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发展海洋水产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的海水鱼类养殖虽然发展的相对较晚,但随着海水鱼类苗种繁育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设施养殖技术与模式的不断创新,近年来海水鱼类养殖产量呈逐年递增的发展态势。
近年来,中国海水养殖业已从过去追求养殖面积扩大和养殖产量增加,转向更加注重品种结构的调整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新的养殖技术和新的养殖品种不断推出,养殖领域进一步拓展,名特优水产品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工厂化养殖、生态健康养殖模式迅速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发展势头迅猛,养殖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逐步提高。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