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汨罗粽子,湖南省汨罗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详情介绍
汨罗粽子,湖南省汨罗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粽子,古称“角黍”。粽子最早记载于1600年前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土记》,其云:“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于是口口相传,相沿成俗。汨罗粽子外形呈牛角状,粽体颜色橙黄,晶莹透亮;入口糯软略粘,清香味甜。
2019年10月8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对“汨罗粽子”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 中文名
- 汨罗粽子
- 产地名称
- 湖南省汨罗市
- 品质特点
- 糯软略粘,清香味甜
- 地理标志
- 国家知识产权局地理标志产品
- 批准文号
- 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第331号
- 批准时间
- 2019年10月8日
汨罗粽子产品特点
感官特色
汨罗粽子外形呈牛角状、扎线松紧适当;剥去粽叶,粽体颜色橙黄,晶莹透亮;入口糯软略粘,清香味甜。
理化指标汨罗粽子肉粽干燥失重≤56%,蛋白质含量≥5.0%,脂肪含量≤17.5%。汨罗粽子原味粽或豆粽干燥失重≤62%。
汨罗粽子产地环境
汨罗市地处洞庭湖畔,生态资源丰富,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带来分明的四季、充沛的雨量;东南高、西北低的丘陵中奔涌着115条大小河流,水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41.8%,积蓄林木218.3万立方米。汨罗市农业经济基础坚实,农产品门类齐全,优质高产。水稻、玉米、红薯品质优。糯米、粽叶、馅料,是粽子的三大原料,关系到粽子的品质。汨罗市已建成长乐、三江、罗江三大糯稻种植基地,糯米种植面积3.4万亩以上,年产优质糯谷近2.8万吨;在汨罗白塘、屈子祠、桃林寺等乡镇,建立优质粽叶种植基地,种植面积近十万亩。为汨罗粽子品质提供了产业保障。
汨罗粽子历史渊源
楚顷襄王十九年(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爱国诗人屈原在汨罗江边悲壮一跃,投江而去。据《汨罗市志》记载,东汉建武(25年-56年)中,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屈原忌日改投箬叶裹黍米的粽子于汨罗江,由此沉淀和演变成汨罗江两岸人民独特的端午习俗,汨罗粽子也成为了独具特色的端午节食品。
粽子,古称“角黍”。粽子最早记载于1600年前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土记》,其云:“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于是口口相传,相沿成俗。
2017年以来,汨罗市按照“5万亩糯稻优质基地、5万人就业、50亿元产值”的总体发展目标,加快粽子文化产业发展。汨罗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汨罗粽子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领导小组,由市场监管局牵头协调相关单位部门,对粽子品质特性、历史渊源、自然环境、人文因素等进行深入调研,聘请省内技术专家反复论证探讨,按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要求,做好“汨罗粽子”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申报工作。
2019年7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召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技术审查会议,“汨罗粽子”顺利通过专家审查。
汨罗粽子生产情况
2018年,汨罗市有粽子加工企业8家,汨罗粽子生产规模年产量近4000万个,年产值近8000万元。
汨罗粽子产品荣誉
2006年5月,以粽子制作为主要习俗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3年4月,汨罗将“粽子制作技艺”单列,被汨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9年10月8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对“汨罗粽子”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汨罗粽子地理标志
汨罗粽子地域保护范围
湖南省汨罗市现辖行政区域。
汨罗粽子质量技术要求
(一)原料要求。
1.生产用水:产地范围内的地下水,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规定。2.粽叶:产地范围内生产的箬叶,从采摘到加工使用不多于2天。
3.糯米:产地范围内当年产的“桂花糯”(俗称“三粒寸”),应符合国家大米相关标准规定。
4.食用碱:应符合国家食用碱相关标准规定。
5.猪肉:应符合国家畜肉相关标准规定。
6.红豆、绿豆:应符合国家粮食相关标准规定。
(二)工艺流程。
选料→淘米→浸泡→配料→包制→水煮→冷却→成品。加工要点:
1.浸泡:浸泡 45 分钟,沥干水 30 分钟。
2.配料:
(1)原味粽:按照糯米、食用碱100∶1的比例搅拌均匀。
(2)肉粽:按照糯米、食用碱、猪肉或腊猪肉100:1∶30的比例搅拌均匀。
(3)豆粽:按照糯米、食用碱、红豆或绿豆100:1∶30的比例搅拌均匀。
3.包制:箬叶包裹,并用彩线包扎。
4.水煮:水温95至100℃,水面没过粽子约10厘米,水煮时间150分钟,然后关火焖60分钟。
(三)安全及其他质量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汨罗粽子专用标志使用
汨罗粽子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湖南省汨罗市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湖南省知识产权局审核,报国家知识产权局核准后予以公告。汨罗粽子的检测机构由湖南省知识产权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
汨罗粽子历史文化
粽子的起源
关于粽子的起源,说法众多,其中最耳熟能详的是“纪念屈原说”。楚顷襄王十九年(前278年),秦将白起破楚都郢都,屈原深感复国无望,又不愿做亡国奴,遂在这一年的五月五日含恨投汨罗江以身殉国。据考证,屈原在汨罗一住9年,朝与渔父驾舟撒网捕鱼,日随农夫荷锄躬耕田垅,夜伴妇孺耆宿畅言灯下,与乡民们水乳交融,深得乡民爱戴。在汨罗期间,他完成了光辉著作《离骚》、《天问》、《九歌》及《九章》中部分篇章的创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在民间留下了众多的关于屈原的动人故事和美丽传说。
相传屈原投汨罗江那天,除了江面上千舟竞发打捞屈原尸体外,还有两岸的渔妇、农妇将家中煮好的米饭加上一点盐,然后捏成饭坨,丢进汨罗江,目的就是为了让江中的大鱼小鱼去抢饭坨吃,不要伤害屈原的尸体。后来,饭坨逐渐演变成了牛角粽。此后每年端午节,人们便向河里丢粽子,以示祭屈原、慰忠魂。这一习俗由此向华夏各民族传播,相沿成为各地吃粽子纪念屈原的端午习俗。
关于粽子的起源,在梁吴均《续齐谐记》有相关记载,同时,在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东汉应邵撰《风俗通义》、明嘉靖《湘阴县志·礼典》、清康熙《湘阴县志·风俗》、清道光《湘阴县志·风俗》、《湖南大辞典》、《湖南志书·民俗志》、《湘阴县志》、《汨罗市志》等中均有汨罗粽子及其纪念屈原的专门习俗的史料记载。
品种与食用方法汨罗粽子历来以品种多、制作精巧而著称于世。如:“竹叶粽”:取竹叶裹白糯米粽煮之,尖有如生切菱角;“艾香粽”:糯米淘净,夹枣、栗、绿豆,以艾叶浸米裹,入锅煮;“薄荷香粽”:薄荷水浸米先蒸软,拌洋糖,用箬裹作小粽,再煮;“豆沙粽”:豆沙、糖、脂油丁包小粽煮;“莲子粽”:去皮心,拌洋糖,包小粽;“松仁粽”:松仁去皮包小粽;“火腿粽”:入火腿块包粽,火腿要正宗金华火腿,精肥适均。又,肉丁包粽亦可。
粽子味虽美,但吃粽有学问。吃粽子时,可以适当喝些茶水或糖水有助于消化。配一些蔬菜水果一起吃,更有营养。另外,有慢性胃肠等消化道疾病的人不宜多吃。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