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节将至,正是北京踏秋出游的好时节,
四合院里的那些垂花门、花牙子、影壁墙,
还有雕栏玉砌的门窗、墀头,
都在静默的诉说一段段灰飞烟灭的往事…
抛却人满为患、车水马龙的热门景点,
让我们一起跟随白永生寻访民居的脚步,
来探寻皇城根下四合院的静谧与不朽…
本文选自《消失的民居记忆②》
篇末点击小程序抽 2 位小伙伴送上双节好礼
《消失的民居记忆①》+《消失的民居记忆②》
皇城根下
/ 依稀四合院 /
从没有想过来写北京城,因为这是皇城,与民居似乎有些远,也因为如此,在已经过去的生命中,来来往往却从不停歇,后来亦变成了工作的城市,一晃就是十几年,但还是茫茫然,一无所知于城市的内涵。但行动上实际并非如此,来看这里的老房子,曾是我来到这里工作的初衷,只是从没想过付诸笔端。
回到十几年前,初次来到这个城市工作,白天的工作之余,夜间并无他事,考察北京的胡同就成了那时的一个任务。约用了两年,走了多数胡同,但可惜那时没有好的拍照手机,虽有相机,但对于骑车而言并不方便,我也不舍得买一个好用的卡片机,淘得二手相机一个,效果堪称灾难。傍晚行走,很快天黑,故多是夜景,奇怪的是,自己却安于接纳,这或是我难出经典的性格原因。两年的成果付之东流,这是在《消失的民居记忆II》之前的故事,不曾想到后来自己写成了《消失的民居记忆II》一书。再后来自己又焦虑了,走不了远道,心存忌惮,一边心动一边却无法行动,无奈下想起了北京城,重新翻翻过去的照片,从今天视角,更是不堪入目。
但是,并非没有收获,原本以为我曾走过的地方,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已经荡然无存,心存后悔,听着这个拆除、那个消失。如今打开手机地图看看,惊人地发现,曾走过的地方多居然依在,城市的保护其实还是存在的。并且因为照片的存在能够留有印象,这一点比什么都没有要幸运得多。做过第一次的事第二次总是简单许多,基于这样的想法,也有了这样的条件,终于再次重游一遍。那时候没有目的,办公楼、旧宫廷、皇家王府走得杂乱,这次则重点清晰,仅是民居,轻车熟路,唯一可惜的是:保存好的四合院我并没有能够再拍到,当然还有,但已经粉饰一新,或是已成私家大院,闲人免入。
但这一点其实并不重要,因为真实的市井生活总是敞开着胸怀,并不拒绝闲人,因其就是闲人散居之处。那个时代如此,这个时代亦同,不能接纳于我的也是我没有必要去探寻的,可能有精彩的建筑,但却没有了有趣的灵魂,顺其自然就好。所以我并不觉得有什么失落,我能够看到的场景那就是真实的场景,真实的破败,远比劣质油漆涂抹更动人心魄。
垂花门
从垂花门开始。北京的门有很多种,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墙垣式门等,最普遍的一种是墙垣式门,而最霸气的就是眼前这种垂花门。此门在民居中其实不多见,我认为其是在中国建筑门文化中最震撼也是故事最多的一种,该并无争议,必须要拿来展示。
图1 垂花门
垂花柱多纤细而婉约,设于连廊下角,门上或也有。最为经典的垂花门在北京。如图所示,一览无遗其霸气,垂花柱为其典型特色,即为垂花门外侧门角麻叶梁头上的两根悬空倒垂的短柱向下凸出,最常见造型为莲瓣、仙人、花云,形状多为倒置,却有一种反向看待世界的意味。或圆柱体或立方体,常见于四合院及佛教殿堂。
垂花门整体的规格虽也分单门楼及双门楼两种,雍容的则是双门楼的设计,前文已经见过不同的套门,但对比双层门楼,都不在一个档次。可以说卷棚是北京民居最为明显的特点,而双门楼垂花门的梁架结构则采用四檩卷棚形式,更为少见。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建筑物的漫卷屋顶连着两道门楼,并不分离。后门为屏风门,平时并不开启,其作用与屏风、影壁、罩墙其实一样,均体现了中式建筑中最为重视的风水学。古人讲究院落正面常不能予以示人,准确来说可能给君子看看倒也无妨。世间其实并无鬼,人太坏了可能就被当成鬼,所以很多时候低调慎行、谨慎内敛成了中国人家训之第一要点,建筑中有直接体现,但国人贪吃好玩爱炫耀却更为多见,这直接导致了另外的一句名言:“富不过三代”,甚至多年来都难于辩驳。可能建筑中的隐喻还是不够深刻,或家风总难于在教育中被固化下来,无论如何,这里,我再次给它加强一次。
屏风门只有大的节日庆典之时才会被打开,平时行走的是两边连廊偏门,图中只是单门楼的做法,一闪而过仍然可见门楼内侧的偏房。如为双门楼,该位置则为偏门,屏风门常闭,无法看透后面的风景。但每个读者或许都可以意会,这种园林造型其实相当熟悉,如苏州园林,也就是两侧偏门后多设有顶的对称连廊,有情调、可停留,中间设有栏台水榭等。园林中前后院落之间干道还是存在的,毕竟那是大道。但因无法看到后边园林,后面的伊人也无法看到外面的世界,也就有了另外一句名言:“大门不迈,二门不出”,就是指这两道门。如今的女子早就可以远赴大洋彼岸,时代已经蹉跎。
详解大门,正面檐檩条下为花板及折柱,图如其名,其实也是一种花罩,可见板上有花,花的部分被称为花板,而花间小的实心竖板则被称为折柱。与檩垂直的为麻叶梁头,标准的形态就是端头为祥云,也是垂花柱的重要特点。图中的大祥云尤其明显突兀,麻叶梁下方则是麻叶穿枋,截面小了许多,同样出头也有祥云,只是小了许多,二者合力用最佳的受力方式支撑,固定起垂花柱。
骑马雀替这里也一并说了吧,雀替作为重要的古建节点其用在门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图片,不料这次被撞得一个满怀,恰到好处。雀替是两柱之间、梁下或是枋下的辅助受力构件,辅助的对象就是其上的梁或枋,受力是其与飞罩及挂落的最主要区别,承重及设置点均不同,所以普通民居类其实并不多见。而骑马雀替则更加少见,看图可知其如翻过来的马鞍形状,或是最易记忆的雀替。
卷棚顶
图2 卷棚顶侧面
图3 卷棚顶正面
卷棚顶所见的介绍文献,其实对于最早出处的描述并不多,可认为南北方皆有此种建筑类型,并没有明显的地区特质。
但当走过大江南北之后,会认为这是四合院最标准的屋顶形式,即便他处再有也并不普遍,或为京城游走他乡之人带去的产物。
也有观点认为卷棚顶更多用于官宦人家,其实这说法不大准确,正是因为在北京的民房大多数采用了卷棚顶,而北京最近的几个朝代均是政治中心,能够居于紫禁城周边的民房多非官即商,所以认为此代表官宦家庭的建筑或是充分条件,但该不是必要条件。官宦或愿意采用这种屋顶形式,但其他居民更愿去模仿官宦建筑,所以风格也是一种传染性习惯,最后却成为京城民居的主流。
这里只是讲民居,所以庑殿顶及歇山顶以前未讲述,而硬山顶则在《消失的民居记忆》中多有介绍,为最常见的民居屋顶形态,是一屋脊四垂脊的构造。庑殿顶及歇山顶则不见于民居建筑,因为等级差别故而民间多不可用,明清都是如此。庑殿顶同为五脊,只是屋脊稍短,四条垂脊要更长更斜,可以营造出宏伟的气势,尤其重檐之后,演变成为最高等级的建筑物,北京有太和殿示例。歇山顶则为九脊,只是建筑规模变大后,顶上四条垂脊屋顶在半截处终止,再向外伸出四条戗脊,两脊交叉处出现三角形的区域,设置图案为山花,又被称为山花板,北京有保和殿为示例。等级区分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但都与民居无关,卷棚顶据说排名第七。
经过介绍就知道,卷棚建筑风格与紫禁城内部的飞檐翘角还是有很大差别的,虽然距离很近,这或是皇权前的臣服,或是因等级限制。其特点同样低调许多,线条流畅、风格平缓,多了很多阴柔的味道。除了民居也多用于园林建筑,在紫禁城内其实也有,还真是多用于太监、宫女等所居的偏房,或因此,卷棚顶才流传在京城,后又从皇城内到了皇城外。
图4 卷棚顶内部结构
卷棚顶同为双脊坡屋顶,最鲜明的特点为两坡相交处不再有明显的屋脊,其上由弧形瓦遮盖,漫过屋顶,两边续接直板的筒瓦,垄屋面成弧形的曲面卷棚,即为命名的原因。而顶下可见为三檩条布置,其上设置月梁,这也是月梁最常用到的地方,拱形如月,恰如其名。月梁上方为顶椽,这类椽条也被称为“罗锅椽”,檩条两端则分别顶着“罗锅椽”和两侧“花架椽”,正是因为如此内部构造才形成了慢坡形的屋顶形态。
抬梁结构
本书快接近尾声,所有能够想到的建筑细节也都拿出来表达一遍,作为两大民居形式,穿斗结构与抬梁结构也该在这里进行终章结束性讲述。
穿斗结构在老上海的里弄建筑中算是有了一个较清晰的交代,而抬梁结构最经典的却在这里,如他处也有存在,那就是模仿了。原版我们终于看到,如果柱、梁、檩不够粗壮,确是不足以表达这种结构风格的真实力量,这也是为何有时候梁柱结构看着就成了穿斗结构,均是因为梁柱的截面不足所致,而典型的梁柱结构确实在楼宇殿堂中才能被展示得淋漓尽致,而非民居。
图5 抱头梁示意
即便如此,北京四合院的梁柱仍然让人注目,可以一览其雄壮之美。因为前文已经有了檩条下装设桁条的介绍,这里不再多说。屋内进深两边,主承重柱即为金柱,再外侧承重檐口部分柱为檐柱,两柱头上生抱头梁,梁上瓜柱,其上再生次梁,梁下生穿枋。如果费解,可理解为成井字紧固,枋头出祥云,则是梁柱结构的基本套路。檩条名称很多,简单认为功能性一致,其上设置椽条,檐椽条至屋檐处被檐板一封,下转接了飞椽,或圆或方。屋角如有斗栱,则檩下平行屋檐设挑干斜枋,挑于端头处即为昂,成尖角状,下成锐角,上方水平线,挑出端为耍头,同为祥云居多。焦点处如生花般出现了斗栱,有座有拱,各式演绎,眼花缭乱这即是中式建筑的文化精髓,相互纠结、相互牵扯,却又不能少了谁。
图6 偏房博风板
图6所示是一个民居中的极简博风板,在济南中亦曾见过,正好对比,同样少见,并非常规,只是证明了建筑地域上的传播。下午深秋暖阳,光线下温柔正好,一片蛛网挂灰在粗悍梁下,历历风尘也成了美。
虽是无人在意的落灰角落,光线也不吝啬地单独描绘,这才是时光中悠闲的样子。配以朱红的大梁,秋风中最后的黄叶映衬,古钟安逸,已然看不出是谁涂抹了谁。红的梁椽似新染,悄然无声于喧嚣的胡同深处,那些爱恨过往都已如流水,那些恩怨是非谁还会记得,唯建筑的宽容,时光可证。
火灾后的解剖
图7 抬梁结构的火灾损毁一
图8 抬梁结构的火灾损毁二
解剖的节奏总是要彻底,在北京也是会如此,只是还是略出乎意料,因这样的火灾损毁看似已久,但现场却保存完好。无人清理,有些不可思议,直到本建筑入殓师到场才有幸解剖,算是收场。
与南方木质民居的火灾摧毁性状态比较,抬梁结构的火灾更多是独栋,多不扩散,与山墙侧设有墀头有关,另外也还是木料截面太大,并不易燃,即便是大火,躯干如是魁梧也多不能燃烧彻底。可想燃烧了很久,屋顶都已坍塌,侧梁只是身负一层鳞灰,不能伤到及里,主檩更只是发灰,强健得让人尊敬,但却用最分明的颜色介绍了北京四合院抬梁结构之剖面。
下层梁为五架梁,上层梁为三架梁,均为学术名称,前文有述名称来历。两梁之间为瓜柱,五架梁通过其抬着三架梁,而三架梁上唯一的一根短柱则为脊瓜柱,支撑脊檩。檐口这里并没有展示,如有即是抱头梁部分,几部分合起来闭眼想象,完整展开,读者该会对抬梁结构的断面有一个相对直观的印象。
如图8则对因为烧毁的檩条坍塌和对山墙侧无法见到的脊檩,有了准确的表达,坍塌后的脊檩可见其两端为圆柱体,但为了固定于山墙,檩条下设垫板,相对应于已经漆黑的脊瓜柱上透露出的凹槽,大约可想为垫板固定于内,却证明了一个重要节点——梁檩与柱之间的榫卯做法:柱上开卯即榫洞,梁檩上出榫头插入榫洞。
檩条与椽条的固定方式也是一目了然,椽条端头削成平角,便于匹配屋顶毡层,该还是卷曲顶。铁铆钉还趔趄地摁在上面,倒也清楚,古建并非哪里都是榫卯,铁铆钉于民居中的运用亦有几百年的历史,只是之后才有了铁钉。
山墙侧墀头
图9 山墙侧墀头
济南、上海两章均已对门侧墀头反复进行了介绍,但在山墙侧的墀头才是其本初,是建筑中的重要节点。与徽派建筑的马头墙一样,作用同为防火、遮挡、泄流雨水等,南北方之间的交融才有了形式上的变化,但又留存了功能上的相似。
对比楹联来说,墀头更是一种固化的文化表达,相对婉转间接一些,多用浮雕或是浮雕砖,均是主人的家训或是做人理念。相对于传统文化当今的我们丢失太多,要不然也不会被日本人怀疑当今的中国人是不是古代中国人的后裔。话虽难听但却是忠言,是一种必要的自我反省,毕竟中国文化的载体,如文字和建筑、中医,我们保存得都并不算太好,消失的也多。钱穆先生说过,我们这个民族越是在危机的时刻,越是能够体现出强大的凝聚力,或是因着这个信仰,所以面对疫情总能够爆发出我们觉悟的态度,但面对真实要消失的民居确实容易被人遗忘,其实一样,建筑的内核同样是文化,无根者难存,根浅者难高。
图9也算是我专门寻到的,证明了墀头设于正房也会设于偏房,因此之前多建于正房及大门。砌筑的角度来看,营造法式中分为下碱、上身、稍子等三部分,但是到了民居中变化太大,不好界定。下碱是檐口最下侧处,会采用稍薄的定制砖,因是定制,朝外面会为不循环的独立花纹,多为蔓藤枝丫类;其上第二层为上身,会选用稍厚的特型砖,有一定的弧度,给其曲线上以变换,有了层次;之上连续凸出两皮砖,各伸出少许,外贴造型窄贴片,因为是贴片类故循环状的花纹居多,如回字花纹或是波纹等;再上的数块砖砌筑时仍微微外凸,为稍子,形成一定外倾角,因下方有凸出小台正好可立放一匹方砖,其多为空白,但面积最大,空白砖面上须挂灰再贴造型贴片,此贴片与空白砖大小一致,为主要花型,可为各种造型、图案、典故等。
图中如不是跌落损毁,其实并看不出构造,也正是因为有了破坏,所以介绍起来一览无遗,秘密也就揭示在了外面。两墀头相互依偎对望,封了院角,也遮盖了时光下的阴凉,犄角旮旯总是儿时的庇护所,顽童的影子清晰又模糊,就这样过了一代又一代。
从门头开始
介绍完主体建筑开始展示院落构造,从门开始,依然还是墀头。关于门的部分在济南章节已经介绍得够细,也比较经典。老北京四合院前有垂花门的点缀,已经窥见了巅峰,但最普遍的还是墙垣式门,即墙上直接留出门洞,不再有各样的门套及木柱门楼,同样也是中国北方民居中最为常见的式样。
图10 四合院门头一
图11 四合院门头二
图12 四合院门头三
摘了几幅图,都不够经典和壮观,但却平实,是最为普通的民居,不繁琐地展示墀头的花式,一目了然,如有宫灯,也有牡丹。古建筑中的“福”常用蝙蝠来代替,是警示暗喻,不敢忘却敬畏;“禄”由梅花鹿来比喻,为谐音;而”寿”则多为仙鹤与南极仙翁,因仙翁高寿故而往往放在一起,而图中也是恰好如此搭配;“喜”则多由鸳鸯、喜鹊表现。而植物方面,则多是梅兰竹菊,牡丹也有,寓意富贵,梅更多表达一种不惧困难的气节;兰为深谷幽兰,有孤芳自赏的意味,不入俗套,不卷入纷争;竹则虚心挺拔,寓意谦虚,但有力度,也有高度;菊可解毒去火,为平凡中的不平庸,多象征高洁,释然于纷繁。当下人多以发财为目的,其实该有所惭愧,既是文化的残缺也是品德的低陋。对于几种植物的理解或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图中有菊花纹样门楼,可想家训为坚守品质之意,至少在漫长的时光那一端,我们用建筑表达了自我的坚持。
下面还有一个门头,什么墀头图案也没有,拿来只是因为隐隐看到“迎风板”上的印记。迎风板为上槛及中槛中间的那块横板,多为空白,这里则有些痕迹,或是曾经的四字横联。门上做楹联是老北京风格。记载为粘覆麻线,刮抹腻子,之上反复刷漆,漆好后撤去麻线腻子留下空位,就是阴刻的味道,看不到一点刀痕。但是问题也来了,就是如图所示油漆会脱落,光线会腐蚀。当油漆不再,原先的楹联字迹也就变得稀疏,慢慢变淡,这也就是我们能够看到只是影子的原因,影影绰绰却无法辨认,也正好印证了这种工艺的优缺点。
北京的门很多有楹联,现在能够看到的却不多,这工艺就是一个主要原因。文物保护时,油漆工人是不会再有那份技艺和心思去考虑保护楹联的印记,多数就一并刷过,也就把秘密都埋藏在了下面。子不孝父之过,但家训的遗失却无法怪得了孩子,文化留存多少取决于整体文化水平的高低,这一点上我们需要走的路还很长,传统教育的传承和记录为其一环节,任重而道远。
影壁中的不同
介绍完建筑主体结构,开始展示院落构造。四合院作为一种建筑财富,其实说不清楚是被引入还是被别人借鉴引出,从南方的围屋、徽派的围廊、上海的里弄或山西的大院,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围起来。
这既是一种安全感的感受,也是一种团圆围拢的情怀示意。有院子,有偏房,中式文化从南到北都讲究对称美学,讲究有主有次和风水,所以南方有了天井北方有了影壁,大同于其内,不同于细节。
所以影壁的成因仍是风水,或是不愿意露财,或是用来照妖。皇家的九龙壁,大户人家的影壁,最穷的放羊家门上也会放块圆镜子,道理都差不多。没有镜子的时代,比较光面的建筑物如照壁,作用都会被雷同沿袭。展开想象的空间,阳光下“小鬼”可以无外形却会有影子,影壁下无处遁形。尤其是夕阳,影壁更是让最后一缕光线都能够反射,既是温暖也是守护。
故影壁多设于四合院的入口后,步道侧的右边,即走过大门转角处,多面对西面的阳光。这或许是种偶然,但也该是建筑风水的严格要求,也有文献说是八卦中的巽位,该是类似道理。当然也有设于正对大门的情况,但需要注意该种情况南面多不临街,开不了院门,主屋同样面北朝南,则在北房的西边朝北开大门,其右侧面对东方而非西方,不能借得了夕阳,那影壁就直面大门,也是一种不错选择。这种院门的定位完全是受北方自然环境和古代建造房屋风水之说的影响。这种细节更是让我体会到人对于阳光的依赖和渴望,或它真的就是希望,是世间万物繁衍的根本,来自于温度的解释。但不管如何建筑中的那些讲究,如以前说的蝙蝠、现在的影壁,都该是某些因着科学道理而存在,必定也是一种生活经验、教训的现实反省,我们不能简单认为只是封建迷信,或可以思考,或能够让我们省去教训周折。
图13 四合院影壁一
与蔚县的砖雕相比普通四合院的影壁简单了许多,专门选了破损的来看内部,砌筑的技法相似,打底的都是面砖朝外,方便于贴造型贴片。壁心则是光面方砖,有造型图案的也少,多数就是空白,空白看似简单其实倒也朴素,功能直接了当。因缺少维护,破损后很多被后人多涂刷了水泥了事,只有那些损毁的局部才可看到白灰的存在,为原胶粘剂,可为断代之用,也甄别了过去与现在。
图14 四合院影壁二
侧面可见其顶多为卷棚顶造型,这也与北京民居的建筑风格相一致,与蔚县等地影壁也并不相同,蔚县影壁或因为离北京相对较远,所以规格不太受限,样式多样些,多为垂花柱等复杂的砖砌构造。这里则简化许多,檐脊同卷棚顶一样均不那么明显,十分低调。实体砌筑,真实铺瓦,有瓦当有滴水,再往下同样会有檐椽,略复杂的也会有飞椽示意,虽然都是模仿,但巧合之处在于都是方椽,我想只为砌筑方便倒也规整,毕竟圆形不好成形。
图15 四合院影壁三
教有关联则是重点,北京多佛教寺院,宗教对建筑影响深厚,椽头多刻画佛教中吉祥海云相纹样,为顺方向,还有方椽头上雕刻福字纹样,“寿”字式样在中国非常多见,也是多与蝙蝠同时出现,为福寿双全之意。另外需要注意一点是椽条下面多有一排球状纹样,大小并不相同,可见是手工搓制加工,并非模具加工。这道工序看起来并不精致,一个个紧挨形似珠串,或仍与佛教有关。在北方砖砌影壁基础上增设佛教信物,该是四合院影壁的重要特点,也是建筑与宗教关联的一种体现。
挂落与花牙子
图16 挂落
挂落与飞罩前已经说过室外与室内的区别,挂落与雀替则是受力与不受力的不同,雀替受力且是辅助受力,有功能性亦有厚度;但是挂落则是薄木片状,为不受力件,北方又称倒挂楣子,固定于梁枋之下,以三边作边框,两边框的下端多做钩头形,内部以花纹式样居多,多是循环形、回字形、工字形,也是另类对称。四合院的挂落非常经典普遍,每家均有,式样多不同,高度接近,多为0.6~0.8米,如图16所示。常用镂空的木格或雕花板做成,为成品型;也可由细小的木条搭接而成,可为现场制作型,用以装饰。挂落在建筑中常见,主要的功能是让笨重的建筑变得灵透。用在这里可以多一层思考,因为其实际存在的意义并不大。屏风门亦同此理,其后就是影壁,虽然不能阻挡视线,却有一种分隔的示意。
图17 花牙子
两底端出三角形装饰件被称为花牙子,同为棂条拼结而成,但对比上方挂落同为用木板雕刻而成,形如雀替,不过要比雀替轻巧得多,原因仍为不受力。图中为梅花攀檐而上,即便没有春的冬天和没有花的秋天,总会有生机和烂漫的花朵。定格的位置就是定格的心态,永远都是美丽,永远都在向上。
门当户对
图18中清晰可见挂落、影壁、大门三者的位置关系,大门后走道中部装设挂落,转角之处为影壁,而门上的门簪更是尤其明显。
门簪出现得很早,用来显示身份,所以才有了门当户对一说,传说门墩为门当,门簪则为户对。针对民居而言,普通人家为两颗,富贵人家才能是四颗,贵族则会有六颗以上。
门簪形状多为六角形,也有之上的再细化,如图的六角梅花形。数量上多为偶数,符合中国人的对称美学,但也有三颗之类的奇数样式,但不适用门簪的常规标准,并不正规。所以四合院中最常见的也就是两颗及四颗这两种规格,门当户对基本也就是指两颗对两颗,四颗对四颗的这个意味了。身份决定地位只是一说,内在则是告诫人们:身份决定了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一点在今天仍然是真理,也是婚姻之中最为看重的条件。荷尔蒙并不分门当户对,年轻时我也敬佩那些突破世俗的爱情,无论圆满还是悲剧都让人动容。结婚二十年后,才觉得比恋爱更难的其实还是婚姻,因为要过很久,所以门当户对是婚姻中最重要的一点,过日子确实要有共同的价值观,灰姑娘只是故事,面对散去的荷尔蒙和老去的容颜,婚姻会变得弱不禁风,一碰即碎。想想建筑中的指引,现实而残酷,其实放眼望去才是长久的关爱,建筑如父母,教条但也有礼数。
门簪最早是用来锁合中槛和连楹的木构件,中槛朝外,连楹在其后。它就像是一个大木销钉,将相关构件连接到一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功能性几无,变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如图中所示,背后其实多并不讲究,比较粗糙,并不规整,就是最简单的榫卯技艺。
门簪正面多是有雕刻的,也和家境多有关联,如没有雕刻则会有贴片贴在门簪上,贴片依旧是各种吉祥图案。但原始的力量反倒让人震撼,或已吹落于尘世,或本来就不存在,所有的祈愿经不住人世的变化就已尘归尘土归土了,只剩简洁沉稳的原始裸头,或才是力量和稳重的体现。如今已不分两颗还是四颗,吹落那些荣耀后,今天才看得出质量和风骨的印记,原来斑白的才是老去的态度,稳健而不觉憔悴。
《
消失的民居记忆II:尘世里的旧村庄 屋檐下的旧时光
》
作者
:
白永生
作者历时七年,横跨大半个中国,考察濒临消失的古民居。情怀与干货并存,民居建筑的解剖书。
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