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站长动态首页 网站导航

教育部开展虚拟教研室

网友发布 2022-09-08 13:58 · 头闻号竞价入门

67个,这是教育部公布的截至2022年5月的两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总数,更多的虚拟教研室还在不断涌现。8月28日,广州中医药大学成立《伤寒论》粤港澳多学科融合虚拟教研室。

全国性的虚拟教研室数量可观,区域性的虚拟教研室数量也不算少。那么,什么是如火如荼的虚拟教研室呢?目前施工进展如何?虚拟教研室如何把“虚拟”变成“真实”并落地生根?

虚拟教研室的建设有三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高校虚拟教研室信息平台官网显示,虚拟教研室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它是对传统教研室的发展和创新,具有人员构成灵活化、组织载体信息化、教研内容多样化、教研方式互动化等特点。

在虚拟教研室的建设过程中,有几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为什么要建?建造什么?怎么建?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原副司长范海林在今年3月的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培训会上回应了上述问题。范海林表示,探索虚拟教研室建设,主要旨在实现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三个方面的突破。

在“建什么”的问题上,他说:“前期我们开发了虚拟教研室的信息平台,最近已经为首批439个虚拟教研室设立了独立的教研室,提供实时交流、协同编辑等基本功能。可以说‘毛坯房’建好了,现在所有教研室都需要‘入住’进行‘精装修’。虚拟教研室的建设包括探索新的教研形式、构建教学发展共同体、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库等多项任务。

面对虚拟教研室这一新生事物,“如何建设”是一个大问题。

对此,范海林在培训会上表示,虚拟教研室的建设首先需要分类探索。虚拟教研室的建设内容可分为课程教学、专业建设和教改研究三大类。在建设范围上,可分为校内、区域、全国三类;学科方面,涵盖了理、工、农、医、文等主要学科。

其次,虚拟教研室建设需要分步推进——2022年启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根据试点的应用反馈,逐步完善虚拟教研室信息平台。条件成熟后,计划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并适时推出一批示范虚拟教研室。通过3-5年的努力,可以实现虚拟教研室的网络化、系统化建设。

最后,虚拟教研室的建设涉及教师、学校、专家组、技术支持部门、参与单位等多个主体。因此,需要加强协调。范海林强调,教师是虚拟教研室建设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参与虚拟教研室的活动。学校是虚拟教研室建设的管理单位,应当承担质量监控和安全防控工作,为虚拟教研室建设提供支撑条件。专家组应加强研究,为虚拟教研室的建设提供指导和咨询。信息化建设单位要不断优化技术支撑,使虚拟教研室信息平台成为教师的网上“教研之家”,逐步实现用得上、好用、有用的目标。

为开展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和研究提供支持

如果说传统教研室在有线下有教学管理实体、教研组织和活动,那么虚拟教研室将在保留教研功能的基础上完成去物质化,依托信息技术“上云”。

虚拟教研室官网显示,虚拟教研室突破了时间空限制和校园围墙,为高质量的教研交流、高效的资源协调和高水平的教研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截至目前,已有4万多名会员加入其中。

青年教师第一次站上讲台怎么讲课?资深教授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授课?如何实现不同高校之间教学资源的流通?如何构建专业知识图谱?虚拟教研室交流和资源共享平台为这些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虚拟教研室依托信息技术,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不同高校、不同学科的新老教师。教师可以通过高校虚拟教研室信息平台的客户端自由拉群,通过语音、文字、会议、直播等多种交流形式,实现快速交流、无缝连接、高效沟通、快速分享,形成教研“朋友圈”。通过这个云平台,全球高校教师可以共享先进的教研理念、成熟的改革措施和优秀的教研成果,共建教研共同体。

当然,虚拟教研室的“虚拟”还有另一层含义。虚拟教研室官网显示,在虚拟教研室的建设中,将逐步引入虚拟现实等创新技术。一方面可以实现教师的可视化交互,突破时间空限制,给教师临场感、认同感和互动性。在教研过程中,教师可以走上数字宇宙的“三尺讲台”,开始沉浸式的教研体验。另一方面,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为教师提供可视化的“教材”,即三维可视化教学模型,满足多功能教学模拟的需要。

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信息素养至关重要。

目前,虚拟教研室的“云上迁移”已经搭上了信息技术的快车。利用技术搭建虚拟教研室,进行教学交流,一个资源共建、能力提升的教研共同体的愿景是非常美好的,但是如何才能把“虚拟”变成“真实”,让虚拟教研室真正落地生根呢?

说到底,虚拟教研室的核心还是教学和科研。课程群和虚拟现实技术都是辅助教学和研究的工具。要让虚拟教研室落地生根,显然不能只靠技术。作为虚拟教研室的主体,高校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要推动虚拟教研室的实施,根本上取决于教师的学术荣誉感、教育荣誉感和提高教育能力和教学质量的紧迫感。这其实就是内在驱动力。如果教师在这方面不热心,虚拟教研室就很难落地。"

熊丙奇补充道:“高校应该回归教育本位,通过评价体系引导教师重视教学,激发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学术荣誉感和教育荣誉感。"

“虚拟教研室促进了教师跨学校、跨地区的交流,更有利于教育的平等和公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初赵辉表示,虚拟教研室的建设有利于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教师分享教研经验,加强教学交流。但由于信息平台的共享特性,教师在交流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虚拟教研室有很多复杂的因素。我认为只有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了,虚拟教研室的建设才会更有成效。在虚拟教研室的课程群中,教师要有辨别信息优劣和接受他人观点的能力。”楚赵辉说道。

文/实习记者罗相如

编辑/李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评论

0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