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站长动态首页 网站导航

在实验教学中,学生是行动派的指导者

网友发布 2022-09-07 19:25 · 头闻号竞价入门

在实施初中物理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使物理教学科学化,如何使物理教学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产生更大的教育影响。对比课改前后的初中物理教学可以发现,课改后,我们更关注的是学生如何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如何拥有更多的学习经验,如何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具备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这些教育变革越来越符合现代教育治理理论和核心素养教育目标。在这方面,一线教育工作者做了无数尝试,其中比较成功的经验是以实验教学为立足点,将更多的生活元素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见证”和“链接”的过程中不断与学习平台对接,进而产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学生也会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首先,从生活现象中为学生揭示知识的内涵。在开展初中物理教学实践时,我们可以发现,初中生对科学知识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却很难理解其内涵。在这方面,我的建议是,不要让学生直接参与实验探究活动,而是让学生先在生活中发现相关的物理现象,然后在分类辨析的过程中,初步掌握知识的本质。之后老师会结合学生的实验探究进行相关讲解,实现对知识的深化分析。这种教学方法显然会使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从问题的表面入手,不断探索问题的内涵,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指导学生做“万有引力”的实验研究时,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展示向学生介绍“牛顿与万有引力”的知识概念——牛顿把一个苹果的落地与地球和月球、行星和太阳联系起来,任意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这种引力叫做万有引力。教师可以利用图像显示功能和视频播放功能让学生看到生活中丰富的物理现象。比如我们跳的时候,不管脚离地多远,最终都会回到地面。其实这是一个很小很普遍的生活现象。但是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会发现这里面有丰富的物理知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感受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加强探索物理实验的热情。

二、从质疑和提问入手,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当学生还在读小学的时候,我们总会提到代沟这个词。学生进入初中后,我们还是觉得学生的阅历不足,难以沟通。但事实上,学生和我们住在同一个空房间,尤其是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学生掌握了很多知识。我们之间之所以有代沟,不是学生没看过,而是学生看过却没产生相应的感知。即相关问题只是“擦肩而过”而没有在学生的认知域中“留下划痕”。基于此,在初中物理实验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时,要用恰当的方法调动学生头脑中生活的痕迹,以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其中提问是最恰当的调动方法之一。比如在学习“压力”的内容时,老师问“压力的影响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在处理这样的问题时,会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可能会说压力的作用可能跟压力的大小和面积有关系。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建立学习小组,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探究。根据假设,学生可能进行以下实验活动:首先,把海绵放在一个水平的桌子上。将压力桌腿放在海绵上。在桌面上分别加2个和4个砝码,观察并记录小桌子的桌腿浸入海绵中的情况。撒完沙子后。然后将压力台面朝下放在海绵上,分别加2和4个砝码,观察并记录台面落入海绵的情况。

三、将教材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鼓励学生有应用意识教材资源是经过成千上万的选择,学生才能学会的空。但其内容往往有限,远不如学生在生活中看到的资源生动直观。所以,在实现生活与初中物理实验课堂的对接时,不妨让它先与教材资源对接。比如学习《家居电路》时,老师可以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例如,一个完整的电路由哪些元件组成?家里用电灯工作需要什么条件?家用总开关和安全装置的连接顺序可以颠倒吗?家用电器是如何连接的?在思考和交流中,学生理解和掌握了课本知识,同时提高了思维能力。然后,老师让学生观察家庭电路图,看控制灯的开关接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连接?在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后,为了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效率,老师提出了以下实验活动:用手中的电笔检查桌面上两孔插座的哪个孔是火线,哪个孔是零线。

第四,通过引导学生的思维,进而引导学生的行动。在实验教学中,学生是行动导向的。然而,学生的行动并不都接近我们的预期。如果能融入日常问题,引领学生思维,学生的行动必然与我们的预期一致。比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两个力的平衡”时,可以通过举例来引导学生加强对“平衡力”的思考和认知。例如,一个电灯泡通过电线悬挂在天花板上。以下哪个陈述具有平衡力?不平衡的有哪些?原因是什么?(1)灯泡的重力和导线的重力;②灯泡的重力和灯泡对导线的拉力;③灯泡的重力和灯泡对地球的吸引力;④灯泡的重力和电线对灯泡的拉力。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两力平衡”的条件,并据此设置相关实验活动,鼓励学生探究。综上所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融入生活元素后,初中物理实验课堂变得更加“有效”和“有用”,当然对学生的未来影响更大。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评论

0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