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站长动态首页 网站导航

杏林堂中医门诊部

网友发布 2022-09-06 21:47 · 头闻号竞价入门

老话说得好,“不好就当好医生”。自古以来,医生就被打上了“行医治病,治病救人”的名号,有的“杏林世家”更是享有百年好名声。在赣州市海惠路石楠街的一盏医光里,有一个“杏林世家”的三代中医坐在同一个诊室里,书写着绵长而持久的医学情怀。

针灸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医疗方法之一,通过经络穴位的传导来治疗全身性疾病,并应用一定的操作方法。针灸疗法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出版的《黄帝内经》一书中。《黄帝内经》说“藏寒百病,宜灸治”,就是艾灸的意思。随着中国经济和历史的发展,这种传统疗法经历了起起落落。

甘振源:

老人永远不会改变主意。

“你颈椎的问题还是要趁早治疗。我先给你打几针。”在中医馆的诊室里,81岁的甘振源医生正带着儿子曾灿和孙子曾子的力量给患者进行针灸治疗。

在进针、动针、留针、退针的过程中,患者同样感到极其轻快,一扭一落。从患者的角度来说,这个甘医生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她扎针的时候稳扎稳打,准确无误,体现了她非凡的技术。

对于从事针灸50多年的甘振源来说,这个过程往往就是几秒钟的事情。甘振源退休前是赣州市中医院针灸科的资深医生。回忆起自己学医的经历,甘振源说,我家是中医世家。从小到大,她对中医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但那时候,她还没有机会接触中医针灸。直到有一天针灸师在给甘振源的母亲治疗风湿病,甘振源才第一次接触到针灸。于是,在父母的帮助下,她成为了那位针灸师的弟子。那天是1954年9月20日。甘振源说,那天是正式的学徒日,她这辈子都不会忘记那一天。

甘振源说,针灸最重要的是看针灸的位置、角度和深度。根据不同的疾病和严重程度,对针灸的掌握程度是不同的。为了练习针灸,她一开始经常拿自己当模特,在自己身上试。日复一日的反复练习造就了后世的好医生,越来越多的患者慕名而来。

在杏林深耕半个世纪后,八十岁高龄的甘振源继续来到知正堂中医诊所为患者治病。除了“医者仁心”的初心,他还希望通过言传身教,把对医生的感受告诉自己的儿子和孙子,把先辈的医生精神转化为优秀的家风和家教,成为这个医家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曾灿:

尊重母亲,传承中医。

甘振源看望病人期间,儿子和孙子也没闲着。他们不仅要回答病人的问题,还要不时回答母亲提出的医学问题,并制定出中药处方,提交给母亲审核确认。这就是中医特有的传承模式——中医师徒制。中医人通过师徒传承和发扬中医文化,创新和发展中医事业。甘振源说,中医有一些独特的技术和经典的药方,靠的是一代代中医的传承和创新。现在,她很高兴儿子和孙子都很喜欢这个职业,希望他们能完全得到衣钵,让中医针灸越来越发扬光大。

“妈妈,先休息一下。我来治疗这个病人。”甘振源的儿子曾灿,今年60岁。他被母亲专业教导了二三十年,但面对母亲,他依然保持着弟子的谦虚和尊重。曾灿说,他从小在医院长大。受祖父和母亲的影响,他对他们救死扶伤的医术充满了好奇。这期间,他一直在学习医术。“虽然我现在的医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只要我妈在场,我自己开的药方在送到药房之前,都必须经过我妈的检查。”曾灿说,这不仅是对母亲的尊重,也是对中医传承的认可。

曾志立:

创新永远保持活力。

“现在很少有年轻人能静下心来研究中医。这个东西太需要积累了。”甘振源看着跟着她学医的孙子曾志丽,欣慰地笑了。33岁的曾志立大学时学的是非医学专业。之后也从事了多年与医学无关的工作。但今年年初,曾志立做了一个让全家人都很开心的决定——“我要学医!”

曾志立说,小时候因为生病不能正常走路。后来,经过他祖母多年的针灸治疗,他现在可以自由行走了。但当时的曾志立并不认为这是中医的神奇,而是对每天扎在身上的银针充满了怀疑和恐惧。所以和父亲对医术的热爱不同,他从小就对医术充满了排斥。直到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曾志立对中医有了新的认识,于是决定专心跟奶奶学医,希望在传承中创新,让中医永葆生机。

新时代有新机遇,甘振源为后辈高兴。他还叮嘱一二:中医要有自信,立足本职,内外兼修,同时造福患者,中医才能走得更远。希望中医技术和理念能一直传承下去。“因为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使命,也是患者和国家的需要”。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评论

0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