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1日凌晨,首位国医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济仁在皖南医学院一级山医院安详辞世,享年91岁。他是少师名医,深耕黄绮,广泛培养中医人才,弘扬新安医学,为中医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谨以此文纪念王先生。
代表新安,一个接班人
记得我的老师李济仁吗?
中国科学院院士童晓林
1982年,我有幸成为李老的硕士生,与李老结下了终生之缘。
雨露画黄心的艺术。
李总是新安医家“张一铁”的第十四代传人。早年熟读文史,百家争鸣,奠定了扎实的国学基础。从儒入医后,师从幼庭,学真传,熟读经典,探幽,作皇感。深奥的《黄帝内经》一经李老讲解豁然开朗,李老每一篇原文都能脱口而出。所以老师讲课往往不需要看教案,随时可以讲出来。他们对《黄帝内经》的理解不再局限于一部医学经典,而是医学、哲学、天文、地理、数学、气象、社会学的集大成之作。
李老深厚的学术造诣深深感染了我。从那以后,我更加努力地学习医学书籍,读了很多书。直到现在,我还没有失去我的勤奋。走法的品质永远是我的榜样,也是我前进的动力。
李老医术高超,临床病症缠身。在王老师的诊所里,经常可以看到病人脱胎换骨的感人场景。时不时地,我越来越明白李老常说的一句话:“世道变了,人就病了。”世界上最好的是医学。“我更能理解李老立志成为医生时的心情。最让我感动的是李老高尚的医德。他对待病人总是一丝不苟的耐心,不问尊卑,不分贫富,经常给贫困病人免费治疗。多年来,他保持着“一个一个给药”的传统。李老在年近80的时候,每年寒暑假仍然回老家义诊。他说做医生要有大仁大爱。”精于三世,心满雨露,家满春光”,这是著名儒生吴对李老一家的一番话。
良师益友,亲如父子。
李永远是素质教育的先行者。跟李老学习很放松,很享受,他总是给我们最好的发挥空。在李老的地方,大家都有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感觉。因此,我们有机会和皖南医学院西医专业的学生一起学习现代生理学、病理学、统计学,有机会去一墙之隔的安徽师范大学,听优美的古诗词,品味博大精深的古文,读艰深的外文,有充裕的时间徜徉于书海,遨游于天地之间。
经过三年的积累,我逐渐踏入了中医的神秘世界,让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此期间,在李老的鼓励下,不断叙述自己的经历,发表论文10余篇,并在李老的指导下,完成了系统论述痹证的专著《痹证通论》。老李也很注重因材施教,在尊重我们每个人意愿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我们的潜力。后来我去考了邹云祥博士和周仲瑛教授,他们也给了我李老的建议。
平日里,闲暇之余,我们经常去李老的老家,和李老喝茶聊天,聊过去,聊现在。珍妮总是给我们做一些美味的配菜,当我们谈论侃侃时,我们不能享受自己直到深夜。两位老人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家的温暖。
李老爱好书画,擅长藏书。闲暇之余,常与著名画家、文人墨客一起品读字画。许多著名画家如林散之、吴作人都是李老的密友。李的家乡到处都是名家的水墨画。每次去我老公家欣赏他们,也是我们最大的享受。沉浸其中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远离我们的精神。如砚台、瓷器、木器、青铜器、牙科用具和古籍等。,李老也是集美女于一身。他经常背诵:“江生的画韵配医书。
“李老也喜欢游山玩水,经常抽空踏足山川,寄情天地。1984年,李老师带我去亳州参加一个中医大会,途经郑州、开封、洛阳、南阳、襄樊、黄石等地。每到一处,李先生首先带我去拜访历代大医,从华佗、张仲景到李时珍,让我深深感受到医生的责任。
李总是一个非常开明的人,积极接受新事物。他不仅打破了家族继承制的教育模式,而且接纳了广泛的弟子。他还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免费捐赠自己的秘方。后来,他又将自己的独门著作《神九经纶》捐赠给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
他乐观的态度和宽广的胸怀使他能够对任何苦难一笑置之,这使他丰富多彩的生活充满了细节。2009年,李老当选首届国医大师,这是对他半个多世纪人生的肯定。
现在,我硕士毕业30多年了,但我和李老的师生恋从未停止。老李教给我的不仅仅是学术和医术,还有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些宝贵的经验和财富让我受益终生。
我爸爸给我上了中医课。
溧阳皖南医学院一级山医院
每天这个时候,父亲总是静静地坐在这里看报纸,而今天只有这把空摇摆椅。望着窗外,泪水再次模糊了我的双眼…
记得小时候最期待爸爸从合肥带着麻饼回家。那种味道现在想起来还能让我流口水。8岁左右的时候,我知道父亲在合肥工作,还是一名教授,于是我的心里悄悄活在一个梦想里:长大后要做一名和父亲一样的教授,和母亲一样的医生。
那时候爸爸工作很忙,但是每年暑假还是会带着弟弟妹妹去河边游泳。我们最初是从我父亲那里学会爬狗游泳的。1978年,我参加了高考。因为生活在山区老家,受教育程度有限,历史原因,最终以几分之差垫底。就在那一年,父亲有了一个中医名额。也许是命中注定我和中医有缘,我成了父亲的徒弟。
刚学医的时候,父亲让我读《百病返老还童》《汤头曲四百味》,读四书五经,让我为以后的临床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爸爸做事总是那么勤快细致。我记得当时为了教好每一节课,不管知识有多熟悉,父亲还是会认真备课。我经常半夜起来,还看到父亲一手拿着课本,一手握着手背在身后,沉思着第二天上课的内容。父亲说是因为本地口音的原因,他要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这件事已经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仿佛就在昨天。
我爸爸喜欢看电影。记得和父亲一起看电影的时候,经常利用电影开始前的时间,背诵当天学到的中药和方子。我父亲总是赞许地看着我。这种默默的鼓励,在后来的岁月里一直激励着我。
中年以后,我承担起了临床的责任,尤其是这几年,门诊病人越来越多。父亲总是告诫我,病人从很远的地方过来很不容易,因为他们很痛苦,所以你一定要对病人有一个好的态度,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对疾病要乐观。现在想来,是父亲的谆谆教导,成就了今天的我。
父亲多方了解,喜欢看《中国中医报》、《中医杂志》和一些中医方面的书籍。每次遇到精彩的内容,他都会用红笔标记出来,经常晚饭后拿来给我,让我好好学习。我父亲从过去而不是过去中学习。他不仅自学了一些高级的东西,还带着我。我常常觉得很幸运,有一个既是老师又是朋友的好父亲。
去年10月,父亲住院。每次我和大哥、五哥去看望他,他都对新安医学、中医很痴迷。每次他总是叮嘱我要好好学习新安医学的书籍,这样才能继承和发扬新安医学。生活中,我和哥哥们主动提出帮父亲清洗身体、洗脚,起初他总是不同意,怕给我们添麻烦。可是当我们用力给他擦洗的时候,他却乐不可支,笑着说:“小时候是我帮你洗,现在是你帮我洗。我老了……”
父亲去世前八天,是我的生日。那天,父亲躺在病床上高兴地说:“今天是我宝贝女儿的生日。”站在父亲身后,我泪流满面。我在心里郑重的说:爸爸,请你放心,我是你坚强的女儿,我会尽我所能继承和发展新安医学。我坚强伟大的父亲,下辈子我将是你的宝贝女儿...
不久前,我五哥邵丽主持的第一本《网络药理学评价方法指南》通过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的认证,3月5日又传来消息。那天父亲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在近乎垂死的状态下伸出双手竖起大拇指。他多次告诉我们,中医要走出去,不能创新,一定要用实际数据来解释中医。
父亲生病期间,经常骄傲地竖着大拇指说“我五个孩子都很孝顺”,脸上经常挂着幸福的笑容。父亲,您知道吗,正是因为您的关心,言传身教,我们才有了这样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我们多么希望你没有离开,让我们再叫你一声爸爸!
为新安医学而活,拯救世界
-记住我的父亲李济仁
张其成,北京中医药大学
3月11日凌晨,安徽芜湖突降大雨,我亲爱的父亲李济仁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父亲临终前对我们说:“我为新安医学而生,我为拯救世界而活。“父亲一生的成就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从新安出发,立足临床,立足国学,走向科学。”
起源于新安。新安古地名,特别是徽州,所以徽州文化也叫新安文化。父亲生在新安,长在新安,深爱着这片土地。我父亲年轻时,决心学医。15岁时,他跟随新安名医王润。经过三年的训练,他觉得自己的见识有限,于是设定了更高的医术追求,想向医术更高的名医学习。那时候的皖南,还没有人知道“定潭有前寺,子夜叫门”的佳话。“张一铁”的始祖是北宋的张阔,也是第一代新安医学家。“张一铁”得名于明朝嘉靖年间的张守仁,到我爷爷张根贵是第十三代。由于外公膝下无男,按照“传男不传女”的家规,“一职”的传承只能中断。我妈张顺华决心把祖传的生意传下去,我爷爷李玲要想继承医术就不能嫁到外面去。我父亲不仅钦佩我祖父的医术,也钦佩我母亲的聪明。他心地善良,志向远大,充满民生情怀,读了很多经典,悟性很强。最后,他得到了一向高傲的祖父的赏识,很快被招为女婿。我妈也了解到了自己的传家宝,成了远近闻名的“女海报”。
这是临床的。在我的记忆中,父母总是一起讨论医学理论,讨论医术,相互促进,共同继承和发展“张一铁”医术。在外感急症的治疗上,父亲继承了“一片一帖”的思路,辨证准确,用药凶猛,专精选药,剂量重,一剂见效;治疗杂病要结合王绩“培元派”调理气血、固本培元的思想;在痹证痿证的诊治上,父亲吸收了历代新安名医的丰富经验,提出了“痹证痿证统一论”,并制定了四种辨治顽痹的方法,给无数患者带来了福音。对于疑难杂症,父亲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集经方、时方、验方于一体。他还提出了六种治疗胃病的方法,并建立了桂芎参芪麦胃方与罗清通痹汤的等效方。父母相互扶持,潜心临床70余年,振兴新安医学。两人均被列入“百名中国临床医生”和“百年中医传承记录”。
基于国学。国学是我父亲事业的基础。我们的十六字家训,前八个字是“孝、忠、礼、诚、耻”,合称为“八德”,出自《论语》、《管子》。是国学对如何做人的提炼总结,也是父亲的人生准则。父亲在被评为国医大师时说:“我不敢抱治国之志,但我始终怀治病救人之仁。”国学也让父亲养成了一种寻求中国与自然和谐的思维,这也是中医的思维,也是中医的核心价值。他说父亲的中医要“忠信创新”,他守的“忠信”就是“中医思维”。
去理科。父亲一直坚持中医的思维和特色,一直吸收新的东西,每天看报看书。他经常告诉我们,中医是个好东西。不要害怕科学地研究它。我们应该用科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来研究和发展中医。我的父亲鼓励他的弟子,如童小麟院士和我的弟弟邵丽,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医,希望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找到创新的突破口。同时,父亲一直说要重视人文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重视与患者的沟通,重视对社会的分析,重视对人情的感知,这些都是医生不应该忽视的。
我父亲爱我的病人、我的人民和我的国家。我父亲去世前向许多博物馆捐赠了许多著名的字画。临终时,他还说要把自己的藏品捐给国家。我们支持父亲的决定,表示要把父亲送给我们的、写有父母名字的字画作品捐出去。
我父亲一生最看重的就是传承和教育。他经常告诫我们“努力学习总是有益的,但玩摇摆不定的游戏总是无用的”,鼓励我们自由探索未知。父亲一直秉承“一岗”的家训——“孝、信、礼、诚、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从德行到修养,从临床实践到传承教育。
父亲,我不想告诉你乘鹤西行,偶然归来,因为你从未离开。我想对你说:“我的父亲住在大卓琴,我们将永远在一起!”
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
——缅怀国医大师李济仁。
北京中医药大学访问学者苟天林
新安医学是繁荣于明清及当代中医事业和学术发展中,具有突出贡献和深远影响的著名学派。首位国医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济仁是当代新安医学的杰出代表。
一代一代传承中医
和张顺华两人的父母,都在和宋、张在一起。北宋名医张阔在明代为自己的仁学辩护。时至今日,名医张阔已经被传了十五代。继承古人,又超越古人;有了这样源源不断的根和永恒的魂,中医之路才能传承下去,才会大放异彩。居然是超越时间空,中医奇迹,文明奇迹;是世界之福,国家之福,全民之福。
一个中医大师,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能获得这两项荣誉,绝非易事。五千年华夏文明,结晶瑰宝,中医首推。盖地,万事俱备,儒医合一,对人不重要。这是中华文明的特色,也是中医的主题。李济仁,一个年轻的父亲,奉献了一生;沐风珠玉,不要忘记你主动的胸怀;不管城市山林,一心一意做人,一心一意救人育人。这样开放的生活,堪称民族的脊梁;对医道如此清晰的理解,让你成为一个伟大的乡村医生。
尊重先人的风气。
2016年,李济仁的家庭获得了首届“全国文明家庭”的称号。通过首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和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将“孝、忠、礼、廉、耻、自强勤俭、德、中庸”的家规家训和“源于新安、立足国学、重视临床、走向科学”的突出贡献传遍世界。
“以史为鉴,才能知兴替”,也可以兴学。这里是李济仁致力于中医发展和学术繁荣的地方。一、读经,悟悟。从《内经》到《伤寒》,从《金匮要略》到《本草纲目》,医学书籍的经典都一一读出来,仔细而清晰。还编著了《李济仁中医经典史解》、《痹证通论》、《痿病通论》、《李济仁评点星璇医案》、《李济仁临床医案保存》、《李济仁时间医学研究与中医临床应用》等多部经典教材和专著。二是珍惜病史,总结前人。李济仁对新安医学的总结倾注了深厚的感情和巨大的精力。他义务参加了新安医学研究的许多学会、杂志和组织,担任领导人和顾问。其主编的《新安名医考》和《大医精要:新安医学研究》为新安医学树了一座丰碑。
仁者不知疲倦地教导人们。
是中医经典的根本,临床是中医的根本。李老仁义济世,自新中国成立开始行医,跨世纪,年过60,始终坚守临床一线,使“张一铁”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精心编著的《临床治疗学研究与应用集成》,集研究与应用、医理与医理、医方与医术于一体,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两部精心积累的《李济仁临床医案存真》,既是他60年行医经验的结晶,也是新安医学的创新发展,是新中国新时代对中医药的杰出贡献。
李老自1959年调入安徽中医学院后,通过实践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他非常重视经典和临床。曾在北京、安徽、广西等省市高校讲学,并应邀赴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及东南亚进行中医药学术交流。
李济仁家的孩子和家人都很优秀;李济仁的门生和学生,每个人都是成功的。这是家教的家风,学校的学风,医院的医疗作风,家庭成员和学生本身的感情和修养使然。重要的是李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抓住了两个根本:一是大医精诚,德为先;第二,教育人的方法很多。
八百年前,老祖宗张杲为110位古代医家做了一个声明,说他是医界第一;今天,李老仔细审视所有新安前辈,细数仁德贡献,启迪今人,留给后人。它是教育人们尊敬祖先、贤惠孝顺的瑰宝。岁月恐慌,琐事无边,李老刻苦学习,刻苦钻研,深刻理解民族文明文化,并将其视为活的衣钵。用这样的文化教育人,才是正道。天地之间,男女老幼,男女老幼,农民商人,各有各的路。每当他们相见,求医问药,都一心一意想去抢救,无心出力,无心名利。这样的仁者性格,如果潜移默化,其实就是育人之路。
90岁高龄,李依然坚守在临床一线,这是他对新时期新安医学的使命,也是他的境界和自觉。李老光辉的一生,卓越的贡献,真诚的医疗,继承与创新,仁心与仁爱,是有口皆碑的。他仁厚,贤惠,育人。他一生都是时代的楷模。中医大师李济仁与我们伟大的中医事业同在,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在!
编辑|许婧
审核|马严
来源:中国中医杂志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