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站长动态首页 网站导航

东周秦汉时期,城邑分布变迁的影响因素——军事防御因素

网友发布 2022-08-07 16:29 · 头闻号创业经验

“纵观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尽管其规模、格局与性能不断发生变化,但军事防御始终是古代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古代战争多以攻城和守城为主要的作战形式,各国也通过筑造城池来发展军事优势,因此城邑的修筑与军事防御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此外,地理环境是军事作战的必要条件,一个国家完整的防御体系的构建是以所处的地理环境为基础。关中及周邻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易守难攻,为兵家必争之地,是西周、秦汉帝国等王朝建都关中及周邻地区时所考虑的一个非常重要军事因素。

春秋时期,诸候间争霸战争频繁,城邑的军事防御建设得到重视。战国时期,随着城邑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多,诸侯之间争夺城邑竞争更加激烈,所以该时期的城邑有着强烈的军事防御色彩。秦汉时期,国家统一,关中及周邻地区并无战乱发生,战争大多发生在边陲地区,所以该地区城邑军事防御色彩有所减弱。

一、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平王东迁洛邑,秦襄公因护送有功,被封为诸侯。这个时候关中及周邻地区绝大部分被犬狄占领,平王无力征伐犬戎,便对襄公许下承诺,如果秦能攻逐犬戎,便可以拥有其地,以激励秦人。秦人立国之初,虽然其军事实力较之前已经有了提高,但仍然无法与戎狄的军事势力相抵抗,秦若欲得岐以西之地,必须战胜犬戎。秦为了向东伐戎,扩张领土的需要,经过几代秦公奋斗拼搏,击退犬戎,不断沿着渭河东进,先后迁都至汧、汧渭之会、平阳、雍城,逐步占领了关中西部地区以及陇右地区。其中以汧为都11年,汧渭之会48年,平阳为都36年,为都时间都很短暂,众多学者将其视为临时性都城或军事性都城。“秦都城在汾渭之会、平阳和雍城的变迁,不可视为一般意义上的迁都,而应该视为秦都城在关中西部地区优化选址的过程。”

秦定都雍城之初,为防范周边的戎狄进攻,主要依托当地自然环境所构造的军事防御,利用周边丰沛的河流,形成“以水御敌,据水为安”的军事防御布局,直到秦穆公称霸西戎,开始对雍城进行大规模的营建,并人工开挖壕沟。秦迁都雍城之初,并未采取“城郭制”形态,而是延续了“大都无城”的传统,在雍城置都200多年后,秦悼公才开始修筑城墙,城墙与里侧的沟壕,形成了多重防御保障。“外壕所围地区为内城,里面分布着各类大型建筑以及贵族聚居区,外壕与城墙之间的区域为平民聚居区。”形成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卫民”的城郭制。

综上,春秋时期关中及周邻地区的城邑,沿袭了商周时期自然环境为防御体系的传统,例如,秦都雍城,都城的防御体系建立之初更多的占据自然环境的优势,从城邑的等级,组织与分布来看,春秋时期秦国的防御体系相比中原诸国较为薄弱。

二、战国时期。战国时期,随着城邑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多,诸侯之间争夺城邑竞争更加激烈,所以该时期的城邑具有强烈的军事防御色彩,并且开始注重军事防御体系的建设。

战国初期,秦国仍居雍地,由于内政混乱实力较弱,被因变法强大的魏国占据了河西之地。秦魏两国战争频繁,各自于本国边界周围修筑军事防御城邑。秦灵公将都城从雍城迁至关中中部泾阳,秦简公时期“堑洛”长城,开始在献公即位,内政革新,迁都株阳,欲收复河西之地。有学者认为泾阳和株阳是秦国为了抵御魏国的侵扰而修建的临时性都城,其目的纯粹是为了对东方的战争,也有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但不可否定的是,泾阳、株阳两个城邑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是处于军事上的需要。

孝公即位后,任用商鞅变法,国力日益增强,并将都城迁至咸阳,秦魏战争不断取得胜利,收复部分河西之地;至惠文王时,又收复了阴晋、少梁等剩余河西之地,占领了崤函古道和晋南豫北通道;并在秦楚之战中占领了商洛、南阳道,分别修建了函谷关、临晋关和武关,三关作为一个整体守卫关中地区,构成了强力有效的防御体系,来阻挡其他列国的入侵。此后至秦始皇时期,秦国国力强盛,对外战争中一往无前,主战场都在关外地区,关中及周邻地区并无受到战乱侵扰,政治军事环境较为稳定,促进了城邑的发展,初步建立了以咸阳城为中心的军事防御体系。

在以咸阳城为中心的军事防御体系,由于关中及周邻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山川、河谷较多,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所以导致关隘数量较多且非常重要,关中的名字也由此而来。关隘一般居于交通要道或扼守战略要地,争夺价值大,秦魏、秦楚战事频发,关中地区各关隘都是守卫都城咸阳的门户,军事防御意义重大。除此之外,修筑长城也是秦国军事防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秦简公时期沿洛河西岸“堑洛”长城以防魏国;秦惠文王时期“筑上郡塞”以防赵国;秦昭襄王时期,在北地、上郡等地修筑的长城抵挡义渠;秦始皇时期在燕、赵、秦北方长城的基础之上,进行修复、连接和增筑,筑起了一道万里长城。这四段长城的地理位置,明确地体现出长城本身的军事防御功能。

反映在城邑分布上,秦都咸阳城是当时秦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以规模为第一等级的咸阳城为中心,半环绕其周围城邑分布较多,特别是咸阳城的东部,例如株阳城、夏阳故城、阴晋故城、商邑故城、重泉故城,沿着三条东出通道通往函谷关、武关、临晋关等三大重要关隘,西部的邰县故城、美阳故城以及雍城,是秦都咸阳军事防御体系外围最重要的城邑。北部的长城沿线的大量的军事堡垒及边城,如米家园城址、思家塘障城、石刻峁城址、墩渠城址、袁家砭城址,城邑军事防御职能十分显著。

秦国在对外战争中不断攻占其他国家的城邑,然后将其作为本国军事重镇,逐渐扩大都城的防御范围,当其他诸侯国进攻咸阳,首先需要攻克都城外围交通线路上的一个又一个城邑,这些城邑在守卫首都咸阳发挥的作用十分显著。“秦国雍城以及株阳、咸阳等都城的防御体系主要是由人工设置的城市城垣、周边军事重镇、长城以及自然存在的关中盆地之山脉、黄河等屏障组成。这种防御体系有效、可靠,面对中原诸侯的进攻常常立于不败之地。”

三、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认为列国名城大都也是一种军事防御设施,为稳定政权,全面推行郡县制,下令“坠名城”拆毁关东诸国的名城大都。西汉建立之初,立都关中,新建长安城,虽然西北雍地偶尔受到匈奴犯边的侵扰,但整体上并无较大战乱,政治、军事环境相对稳定,除了一些地处交通要道的军事防御城邑,其他地区的城邑军事职能渐渐弱化。至武帝时,开疆拓土,西北地区军事威胁逐步解除,城邑间的军事职能也逐步转变为维护地区维定的职能。

西汉时期关中及周邻地区城邑部分沿袭了秦时旧城以及以都城为中心的防御体系,同时也继承了秦朝的陵邑制度,虽然在功能上主要以政治管理为主,但是也有出于对匈奴的进攻防范于未然的军事考量,如西汉长安城周边的新丰故城、长陵邑、高陵等这些陵邑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保卫长安城的作用。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评论

0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