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凤院古村之里巷、祠堂篇:
从化凤院古村规划严谨,共有十余条呈南北纵向的里巷,每条里巷自成一统,其间并无东西横向的巷道沟通。从西往东,十余条里巷分别名为和风里、宁乐里、松树里、源隆里、泗源里、福寿里、太和里、旧屋第、上马石、中心巷、和鸣巷和安福里。
其中,和风里、宁乐里均为位于凤院古村门楼西面,属于宋朝末年建村之初便建立的古巷(宁乐里古称宁乐乡,是宋朝便已存在的从化地名)。而凤院古村门楼东面的十条里巷,则大部分为明清时期修建的村巷。
史书记载以及村民口述,凤院古村原有七间祠堂,从西边往东依次为:田石公祠、云林公祠、樵隐公祠(现已消失)、京恩公祠(耕隐公祠)、云麓公祠、月竹公祠、渤海大宗祠,是从化所有乡村之中祠堂修建最早、修建最多的一个村。
凤院村的祠堂大部分为官样歇山顶式祠堂,这些祠堂皆为欧阳氏族人在科举考试中登第、仕官还乡而建。村里有进士牌坊一座(位于月竹公祠内)、一对旗杆夹(位于云林公祠门前)。据村民回忆,解放前后,曾见过有各类功名旗杆夹近十对,后来陆续消失了。
这些祠堂均为三进布局,进门为花岗岩石阶,祠堂屋檐上檐板均为木雕,木件宽大,木雕细而变化万千,尤其祠堂建筑中封檐板上刻画人物故事,如古代戏剧场景最为别致,且数量甚多,各种岭南风情画雕刻一气呵成!门楼刻有每个祠堂名,左右为祠堂自身一幅对联。首进两边为厢房,过天井,有活动的场所。二进为中厅,是当年族人举行祭祀喜庆或议事聚会的地方。堂庙轩昂,庭院宽敞,梁架雕镂精细,堂中各种木雕石刻栩栩如生,玲珑剔透,为木刻精品。三进厅堂后面,是族亲供奉的祖先牌位,是各种重点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各进厅堂屋顶上的陶塑瓦脊,两侧的鳌鱼灰塑,既是建筑的标志,更有避雷的作用。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古村的宗祠。
一、渤海大宗祠:位于凤院古村门楼东面,靠近榕树头的位置,位于和鸣里(巷)与安福里(巷)之间,为三进官样歇山顶式祠堂,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六百余年。该祠堂向来是供奉该村一世祖至七世祖的宗祠,更是明清及民国初年凤院古村欧阳族人举办冬祭的场所。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该祠被拆毁了第一进、第二进,现仅存第三进的一部分。
(一)大宗祠冬祭:每年冬至,按照农村惯例举行祭祖大典,凡年满花甲的老人,科举中式功名的新贵,出外当官告老还乡的乡贤,民国后毕业的中学生和乡保甲长,均聚集在渤海大宗祠。冬祭也成为邑人衣锦还乡的风光场面之一。按辈分和长幼次序排队,由新科功名或毕业生主祭,宣读祭文。行跪拜大礼,共举杯,齐饮胜,美食一顿,比过年还要丰盛
? (二)渤海大宗祠祭冬联:
律应黄钟韵叶笙歌频奏格
梅呈白玉香飘俎豆大居歆
序昭穆于一堂济济跄跄共庆珠联璧合
祀祖宗于亚岁雍雍肃肃咸思木本水源
二、月竹公祠:位于渤海大宗祠西面,位于中心巷与上马石(里巷)之间,为三进官样歇山顶式祠堂,建于明朝(一说是建于1396年,明朝洪武年间,但当时月竹公年仅24岁。具体建祠年份尚待考证)。该祠堂主要供奉该村八世祖月竹公。
欧阳瑀光,字仲辉,号月竹,后世称为月竹公,据说黎民表曾为月竹公祠横匾题字(故,月竹公祠真正的修建时间或肯定在黎民表逝世的1581年之前)。月竹公(1372-1427),享年五十六岁,生八子三女。八子分别为:祖煚(石田)、祖晃(日巨光组成的繁体字不知是否为“晃”字,月溪)、祖昶(松轩)、祖逵(谷隐)、祖铭(逸庵)、善平(松溪)、祖修(东溪)、善昌(盘谷)。长女嫁麻村李亮,次女嫁邓村邓瑜。
月竹公之玄孙、石田公之孙——欧阳劲,明万历丙戌年(1586年)进士,初为福建莆田县县令、官至大理寺评事,曾任钦差大臣陪同皇后前往南海神庙祭神。月竹公祠内至今仍有欧阳劲之进士牌坊一座。
欧阳勋,欧阳劲之兄,同样为月竹公之玄孙、石田公之孙。明隆庆己巳年,补邑诸生、恩选入太学,1569年贡举,光泽主簿、南昌府经历(掌管文书)。
三、云麓公祠:位于月竹公祠西面,位于上马石(里巷)与旧屋第(里巷)之间,为三进官样歇山顶式祠堂,建于明朝,该祠堂主要供奉该村八世祖云麓公,现为凤院古村中式婚宴、敬老宴等主要场所。该祠堂门前广场,也是凤院村春节掷彩门民俗活动的举办场所。
欧阳瑗光,号云麓,字日辉,后世称为云麓公。此公(1362-1428),享年六十七岁,生七子:祖昊、祖衡、祖智、祖昌、祖谦、祖信、祖和。云麓公之孙、祖信第三子——欧阳佐,明成化乙酉年(1465年)举人,曾仕宾州同知(正五品),后转广西中军经历、都司经历(经历即掌管文书)。故,云麓公祠真正的修建时间或在1465年左右。民国名人,曾任从化县长的欧阳磊(1892—1967),也是云麓公直系后裔。
云麓公祠门前,曾建有代表高中功名的旗杆夹若干对。目前,祠内还镶嵌着清朝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宗祠的碑记。
四、京恩公祠(耕隐公祠):位于云麓公祠西面,位于旧屋第(里巷)与太和里(巷)之间,为三进官样歇山顶式祠堂,建于明朝(建祠年份尚待考证)。该祠堂主要供奉该村九世祖耕隐公,原为耕隐公祠,后世改称为京恩公祠。该祠年久失修,破损严重,石柱和墙体有倾斜危情。
欧阳祖信,号耕隐,为云麓公之子,也为明成化乙酉年举人欧阳佐之父。故,京恩公祠真正的修建时间或在1465年左右。
五、云林公祠:位于京恩公祠西面,松树里(巷)与源隆里(巷)之间,最靠近凤院古村门楼。为三进官样歇山顶式祠堂,建于明朝(建祠年份尚待考证),门前尚残存一对旗杆夹。该祠堂主要供奉该村八世祖云林公。云林公祠长约80米,宽约30米,总面积约为2268平方米,为广州罕见大宗祠,同时也为从化面积第一大的祠堂。在明清乃至解放前后,该祠堂多用作乡村私塾以及学校。
欧阳瑞光,号云林,后世称云林公。云林公(1366—1440),享年七十五岁,生七子,存五子:祖舜、祖深、祖厚、祖聚、祖华(祖集、祖皋,此二子夭折早逝)。另生一女,嫁马场田李洪。
欧阳潢、欧阳晖父子。欧阳晖乃是欧阳潢之子,明万历庚子经魁,即1600年举人,任临贺县令擢南京刑部主事、香河县令、南族谱记载,欧阳京锦衣卫知事(临贺县后改名称贺县,治所在今广西贺州市贺街镇)。追赠大司寇敕祀忠义祠。欧阳潢,乃云林公第五子——九世祖欧阳祖华(号东轩)之后。明隆庆庚午登贤书谒(乡荐,谒选)、一说他曾是1570年举人,归安县教谕、南靖知县,以子(欧阳晖)有功,诰赠进阶承德郎(正七品待遇)。
综上所述,云林公祠修建年代很可能在1570年前后或1600年前后。
六、石田公祠:位于云林公祠和凤院古村门楼西面,和风里(巷)与宁乐里(巷)之间。为两进祠堂,建于明朝(建祠年份尚待考证)。该祠主要供奉九世祖石田公。
欧阳祖煚(号石田),八世祖月竹公欧阳瑀光之长子,生卒年不详,约1390年至1460年之间。明万历丙戌年(1586年)进士欧阳劲,明隆庆己巳年(1569年)贡举欧阳勋,均为石田公之孙。
在漫长的岁月里,凤院古村依托门楼、巷楼以及祠堂建筑,逐渐形成了从化最丰富的乡村楹联文化。我们将陆续为大家娓娓道来。
百家姓之欧阳家族简介
珠玑巷介绍 历史发展 景区特色 景点分布 珠玑巷博物馆 姓氏祠堂 珠玑巷是一条自宋朝沿袭下来的古老巷落,这条向落经过了历史的发展以及时代的变迁,而曾经的这里作为重要的交通往来关隘,更是有着非常繁华的景象,该景区中最为特别的也就是这里的百家姓氏祠堂,与中国姓氏的发展有着莫大的联系,下面就让我们一同去了解一番吧。
珠玑巷介绍
珠玑巷,位于中国广东省北部韶关的南雄市。这里与江西省大余县接壤,是广东与江西交界古驿道——梅关古道的一段,史称“枕楚跨粤,南北咽喉”。从秦代开始至20世纪初粤汉铁路开通之前的一千多年里,珠玑巷一直是岭南与中原地区联系的最主要通道,是广东省仅存的宋代古巷道,有“广东第一巷”之誊。这条古巷呈南北走向,古朴清幽,全长1500米,宽4米,全由鹅卵石铺砌。
历史发展
珠玑巷由唐敬宗易名得名,但它的开始兴旺则还在李湛之前,其兴衰与玄宗时开挖的梅关古道密切相关。唐敬宗即位百余年前,张九龄奉唐玄宗之命,开凿大庾岭梅关,把一条崎岖难行的山径开通为能通车马的大道。从那时起,梅关道由此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使南北交通顿时通畅,成为岭南最重要的通道,而依踞梅关道的珠玑巷也夹道成镇,古代称沙水镇,成为南来北往旅客的歇息地,上升为大庾道上最重要的驿站。
景区特色
自然条件优厚的珠玑巷自战国开始便成了中原人几次南迁的中转站,唐开元年间,张九龄奉诏拓宽梅关古道驿道,南来北往的达官将相、文人学士上、富商贵贾,大都在此中转、落户,广府民系便是从这条古老小巷走出,走到珠三角及海外繁衍生息。于是珠玑巷成为中原与岭南的政治、商贾、文化交流的一个繁荣古镇。珠玑古巷也是广府人文化的发祥地,由此南迁至珠三角、港澳以及世界各地的后裔达到5000多万人,遍布海内外。据不完全统计,从珠玑巷迁出的姓氏有170多个。
景点分布
南雄珠玑巷位于南雄县城北九公里处。这是一条古村的古道,长约半公里,南北向,颇宽,古屋夹道,道上有三座门楼。
第一座门楼名“珠玑街”,
第二座门楼名“珠玑楼”,
第三座门楼名“珠玑古巷”。
“珠玑楼”有石刻“珠玑古巷吾家故乡”字样,这句话如今也成了珠玑巷的宣传语。中国老百姓的这种根的意识,故乡的观念也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门楼有神龛,供“太子菩萨”神像,“珠玑古巷”门楼另一石刻“祖宗故居”四字。
珠玑巷博物馆
珠玑古巷,位于广东省南雄市区北部偏东。全长1.5公里,是古代五岭南北梅关古道的必经之路,其古朴风貌犹存。
珠玑巷有三街四巷,
即:珠玑街、棋盘街、马仔街;
洙泗巷、黄茅巷、铁炉巷、腊巷。
姓氏祠堂
今住居民381户,1742人。
现有姓氏为卢、王、林、何、谢、曾、黄、钟、赖、刘、陈、苏、郭、周、董、雷、戴、张、杨、欧阳、李、熊、陆、伍、吴…等159姓,其中雷姓是畲族,其余诸姓均为汉族。这么看来百家姓都能在这里寻到。
可以去感受一下那属于历史的古巷,还有属于你姓的祠堂 。。
欧阳姓,为汉字复姓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12位。据2008年统计,欧阳姓为88万。在中国排149位。夏朝帝王少康的儿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了越国,为诸侯国。到春秋的时候被吴国灭亡。十九年后,勾践又复国。到勾践六世孙无疆为越王的时候,越国为楚国所灭,无疆的次子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以山南为阳,所以称为欧阳亭侯。无疆的支庶子孙,于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欧阳姓氏,勾践(战国时封越王)→鼠与→不寿→翁→侨伯→侯→无疆(伐楚为楚威王所灭)→蹄(受氏始祖,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称欧阳亭侯,乃得姓之始也)。姓氏源流
欧阳(ōu yáng )姓源出有
出自姒姓,与欧姓同宗,以封地名、侯爵名为氏。
夏朝帝王少康的儿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了越国,为诸侯国。到春秋的时候被吴国灭亡。十九年后,勾践又复国。到勾践六世孙无疆为越王的时候,越国为楚国所灭,无疆的次子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以山南为阳,所以称为欧阳亭侯。无疆的支庶子孙,于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氏。
在历史上,欧阳氏曾一度被迫改为单姓阳氏。据历史文献《宁远县志》的记载,元朝末年,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反抗腐朽的元朝 *** ,当时即有一支欧阳氏家族为主的起义军。在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初安天下,曾意图招安欧阳氏义军。而欧阳氏全军上下拒降,明太祖大怒之下诏令诛灭欧阳氏家族,欧阳氏族人被迫分散逃亡,改为单姓“阳氏”以避其灾。直到后来的明武宗朱厚照执政时期(公元1506~1521年),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的进士并累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应天(今江苏南京)等十府的一代名臣阳铎发明了“摊丁入地”之策(即后来明、清朝时期一直实施的“摊丁入亩”之策),使明王朝税赋大增,明武宗由而大喜,阳铎遂乘机请旨要求恢复原姓,明武宗诏准,从此欧阳氏一族方得以恢复欧阳复姓。
欧阳氏族人皆尊奉夏禹、姒无疆为得姓始祖。
始祖欧阳无疆。欧阳氏是春秋时代著名的越王勾践的后裔。欧阳氏与欧(区)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无疆的子孙,而越王无疆,则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欧阳氏的得姓,大约有2000年的历史。根据《路氏》上的记载说,越王无疆的次子,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边,后代中有欧氏,欧阳氏。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欧阳姓出自姒姓,夏帝少康的庶子,受封于会稽,传至越王无疆时,为楚国所灭,无疆的儿子蹄,改封乌程欧余山南方,为欧阳亭侯,子孙就以欧阳为氏。据《郡望百家姓》记载,欧阳氏望族居于渤海郡,就是现在的河北省沧县。由此可见,欧阳氏和欧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无疆的子孙,而越王无疆,根据考证,则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换言之,欧阳氏和欧的得姓历史,大致2000年。故欧阳氏后人尊无疆为欧阳姓的得姓始祖。
勾践
不论在中国或海外华人当中,区、欧、欧阳三姓都是少数族群,相比之下,这三个姓氏的名人也就不如其它大姓的名人那么众多。不过,他们的始祖越王勾践在历史上却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勾践是春秋末年(公元前497—前465年)越国的国君,他是越王允常的儿子,曾被吴国战败,勾践向吴王夫差称臣求和,亲自到吴国伺候夫差,他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得到夫差的信任。另一方面,任用范蠡、文种等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势转弱为强。与此同时,范蠡派越国美女西施到吴国去,迷惑夫差,使夫差迷恋女色而对国事松弛下来,吴国由强转弱,最后勾践把吴国灭掉。接着,他又在徐州(今山东滕州南)大会诸侯,成为霸主。
各支始祖
欧阳万:唐禧宗乾符年间为安福县令,深仁厚泽民恋之留家东乡之义历祖葬邑南城外五里地,名三都四大冢,巍然陇中地,号欧君里,民不忍忘,合上中下三堡肖像,立祠祀之名欧,王朝载邑乘详谱,祠墓志中旧谱云葬泰和株林,误矣,巳从删正。生子一:欧阳和。是为江西庐陵欧阳氏始祖。
欧阳凡:唐僖宗时为吉州刺史,因家焉,至五世凡得六孙,遂衍六大派,谟居安福洞渊,托居庐陵安德里,玄居安福黄石,堂居庐陵永和,弘居庐陵钓源,戊居安福义历。是为安福令欧阳氏始祖。
欧阳开曜:南宋宝庆年间自安福祝旦桥迁萍乡,卜居大院。是为萍北大院欧阳氏始祖。
欧阳可大:南宋时赴长沙从军,遂徙居宁乡。是为宁乡欧阳氏始祖。
欧阳添贵、欧阳舒誎:元季自安仁里迁居善化,六世孙舒谏遂居善化河西七都尖子山。是为长善欧阳氏始祖。
欧阳迁武:明洪武时自江西南昌铁树观筲箕坡徙居巴陵贾沙暇。是为巴陵欧阳氏始祖。
欧阳邦美:明永乐初自豫章来潭,传三世,衍为乌石隆公,燕窝陧公等八房。是为湘潭锦石欧阳氏始祖。
欧阳绍中:明建文间由豫章迁居醴南十八都枧上。是为欧阳氏少峰公支始祖。
欧阳继: 明嘉靖戊寅年至成化二年万公二十四世孙继文公由豫章东原(今南昌一带)迁庐江官庄领。是为庐江欧阳氏始祖(新中国成立前后改阳姓)。
历史人物
古代
欧阳修
欧阳氏中曾有 “继固承迁五代史,勒碑刻铭九成宫”之誉,指的是宋欧阳修撰成《五代史》。唐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留芳史册。欧阳氏出自姒姓,战国时,越王勾践的六世孙越王无疆受齐人唆使,出兵伐楚,结果被楚灭,无疆也被楚军所杀。无疆的儿子们争夺王位,各居一方,次子蹄占得乌程(今浙江省吴兴县)的欧余山,由于位处山的南面,又称之欧余山之阳,自任为欧阳亭侯。他的子孙就用此封地为姓氏。其中有姓欧阳,有姓欧,有姓阳,甚至,有的姓欧候。汉时有欧阳生,字和阳,博通经史,为“欧阳学”的开创者;欧阳生之4世孙欧阳也余曾为王莽的老师。唐时有欧阳询,字信本,是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北宋有欧阳修,是著名的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据《郡望百家姓》记载,欧阳氏望出渤海郡。西汉时置郡,地点在今天的河北省沧县。当今,欧阳姓主要分布在江西省彭泽县(彭泽县欧阳为欧阳“奕”后代,生七子,遂为彭泽县欧阳氏七庄,有10000人以上。)、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萍乡、新余、吉安、永丰、乐安、万载、赣州、会昌、安远,湖北省枝江、荆州、潜江,广东省广州、江门、潮阳,河南省新郑,四川省绵阳、南充营山县、达州开江、遂宁,安徽省阜阳、滁州,湖南省长沙、永州宁远县、涟源(石旗头)、新化、浏阳、隆回(六都寨、司门前、石桥铺)、洞口、溆浦,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藤县等地。湖北省枝江欧阳氏族为欧阳修长子欧阳发的后裔。
帝王将相
欧阳宰勋在(前333—前)称王,
欧阳伟 在(公元前313—)称帝,
欧阳鸿业 在(公元前301—)(—称帝),
欧阳海宇 在(公元前291—)称帝,
欧安朱 在(公元前261—)(—称帝),
欧阳摇 在(公元前232—)称帝,
欧阳昭襄 在(公元前185.9—称帝,
欧阳建 前176—前163 (—称帝)。
欧阳生:名容,字和伯。汉千乘(今山东广饶县)人,曾从伏生学今文《尚书》,为博士,授倪宽。他的后代也多出学者,其曾孙曰高、高孙地余,地余孙曰歙,连续八代均为博士,世代以研究《尚书》为特长,因此《尚书》世有欧阳氏学。
欧阳歙(公元前35年——39年)字正思,汉千乘(今山东广饶县)人。东汉光武帝宰相。为人廉恭礼让,以祖传“伏生尚书”任博士。王莽时任长社宰,后投更始刘玄任原武令。东汉建立后任河南尹,封波阳侯,后又迁升汝南太守。在汝南任官九年,教书育人,任用贤才,颇有政绩。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拜相,任大司徒。(摘自《中国历代宰相志》第35页)。
欧阳询(公元557——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书法家。少孤,江总以故人子私养之。自少敏悟绝人,总数以书记。每读辄,目尽数行,遂博通经史。陈辟为东阁祭酒、五礼学士。陈亡入隋为太常博士。唐高祖征时,数以游。既即位,擢累给事中。素工书翰,飞白尤妙。初效羲之书,后险劲过之。因自名其体,尺牍所传,人以为宝。高丽常遣使求之。帝叹曰:“询之名遂满夷狄耶!”常见索靖所书碑,观之去数步复返。及疲遂布坐其下,三日乃得去。贞观初,历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大学士、银青光禄大夫,时太宗置弘文馆,精选文学士。询同虞世南、姚思廉、蔡允、萧德言等入直商榷政事,夜分乃罢,宠遇至渥,乃令。中书韩约、尚书高世廉等。访遍袁、吉、衡三州欧阳氏宗派,自晋渡江,同是一宗,撰成谱表,贞观三年敕付之。又奉诏书九成宫醴泉铭,字体清劲,至今为宝于世。并撰有《文艺类聚》百余卷及诸碑竭甚富。封渤海郡男,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赠越州都督。卒年八十五,敕葬长沙乡书堂山。夫人徐氏,生四子:长卿、肃、伦、通。《唐书》有传。
欧阳通(公元620——691年):字通师,一字通之。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询之子。唐武则天宰相。曾任中书舍人、殿中监、夏官尚书等职,封渤海子。武则天天寿二年(691年)拜相,任司礼卿兼判纳言事。初拜兰台郎,迁驾部郎中。仪凤中,迁中书舍人,怀州刺史,卫尉卿。居母丧,诏夺哀,每入朝徙跣及门,夜值籍蒿以寝,非公事不语,还家辄号恸,年饥未克,葬。居庐四年,不释服。冬月,家人以毡絮潜置席下,通觉,即撤去。累迁殿中监、兵部尚书、太常卿、刑部侍郎、金紫光禄大夫,封渤海子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则天天寿二年(691年)拜相,任司礼卿兼判纳言事。辅政月余,会则天武后,欲废中宗立武承嗣,独立不语,洒泪进谏。忤旨被害。神龙初,奉敕清雪。复官爵,还家产,特立庙祀荫。一子官爵继嗣。通早孤,母徐教以书父书。惧其堕业,尝余钱使市父遗迹。通乃刻意临摹数年,书亚于询。父子齐名,号大小欧阳体。晚自矜重,以狸毫为笔,伏以兔毫,管皆犀象,非是未尝书。夫人胡氏,生子三:幼明、幼让、幼咸(因员公子、从弟欧阳韶配王氏无出,承父命特出继福建晋江潘湖欧阳韶为嗣)。《唐书》有传。(摘自《中国历代宰相志》第199页)。
欧阳修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八大家”。
人口概况欧阳(ouyang)、欧(ōu)、阳(部分)三姓同宗,区(ōu)--
在汉族的千千万万个姓氏当中,不少姓氏是源自同一个祖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由于逃亡、迁徙、避难以及其它原因,同一个祖宗的后人分别拥有不同的姓氏。如区、欧、欧阳都是春秋时代那位“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后人。据公安部2009年身份证数据库数据,欧阳姓氏总人口数排名为60-70位,为200万人-300万人。现多分布于湖南、江西、广东省江门,河源,广州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一带。
姓氏分支
欧阳氏是在春秋时出现的,而区氏是在汉朝才出现的,因此,区氏族人谦称是小区,称“欧阳”氏为大欧。部分阳姓来源于欧阳姓,而欧阳姓分出阳姓则是北宋末年之后的事了。
来历
根据《姓氏考略》记载:“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都是越王无疆的第二房子孙,而越王无疆则是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如果追溯上去,欧氏和欧阳氏的历史不只2400多年,还可以追溯到夏朝。越王勾践的祖先出自姬姓,公元前2079年(距今4072年)即位的夏少康的庶子封于会稽,到了越王无疆,被楚所灭,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他的子孙因而姓“欧”或“欧阳”。至于“区”姓始于何时,源自哪一位祖先?根据广东新会《区渭泉祖家谱》记载,夏少康封少子无余于会稽姚思廉简介,伺奉大禹的宗祠,因为夏禹埋葬在这里,食粟于欧山,因而以“欧”为姓。到了汉朝,欧氏族人欧安是一位富商,他乐善好施,深得人们尊敬,汉景帝很赏识他的为人。有一天,汉景帝对他说:“卿才德兼备,何欠之有,应去欠为区。”
欧阳氏家族字辈:“蹄恒朝完东谟摇朱鄅行冯惠茱仲士蕖翘纲举迹纯基质成晋启乾焕景僧頠询通幼昶琮晤彻弦(铉)邈规绪万和雅效(楚)谟(托詃堂弘戍)鄠(郴邦莘泰)俊(伸仪伾信偃佺仿)观修(昞)发(奕棐辨)宪(恩愿)世(弼能保安)惠(利庆)凤日德(仪崇)勋法(济)重万祥(缘善)日(彬春晖旭昂升昱礼政英顒宣)通(胜春惠先网洪泰行嶶)光(清亮显通明煜临表缘宪福秀济)宪(玺)祥(林珍瑞禧昂礼宗夔轸毕鹗勺)凤(魁新珊略韬策)木(桁尧舜禹左右)达(运还桂芳芬葵苗积善)源(泛淑宾宝昭仁义圣贤书皓白达逊道通述迩)位(佐祯祥福佑祉祝嗣)偹(仅任位佩傅伦隹伟)承基绍祖世家长作述维新祚自文(昌)章(裔)治(启)国礼(良)义(忠)安(永)邦(叔)传(际)家(时)永(名)守(彦)长(振)发(朝)配(邦)祥(平)安守本亲情聚孝义争先脉运扬”。
江西安福欧阳氏字辈:“因封受姓曰欧阳道德文章百世芳上溯黄帝及大禹禹第五世名少康庶子无余封会稽二十余世至允常常子勾践封越霸传衍六世乃无疆伐楚楚伐族属散子蹄封欧余山阳苗裔因之为姓氏五世名摇汉封王涿郡太守分两派千乘渤海号洋洋千乘八世为博士至歙伏法子复殇惟有渤海流庆远曰举迹纯渡晋江太守坚石名赫赫外甥为着石崇亡质与崇文奔长沙伯仲卜居在临湘又传六世景达著文忠谱揭大宗坊达生宝颇颇生纥率更令询誉望张唐主宠遇弘文馆敕修宗谱名益扬通生幼明明生昶琮刺吉州名始昌谱称琮公生七子袁吉衡州同豫章八世彪彤万兄弟彪徙广州系久亡彤分常溪与蜀口彼各派列此莫详万公乾符令安福词谱尊为一世昂二世生和三世雅四州效楚列行行效生之子谟托詃楚生堂弘戌三房五世六宗皆蕃衍代产名贤与忠良从今再修支谱后递传世世信有光”。
江西吉安欧阳氏字辈:“德立世隆昌寺书”。 江西星子欧阳氏字辈:“怀祖志学……” 江西赣州欧阳氏字辈:“振声芳自忠”。 湖南东安欧阳氏字辈:“道德本先圣”。 湖南宁远欧阳氏字辈:“震家运逢华群植之芳育”。
广西、广东从化、河源欧阳氏字辈:“仲国淑景高先以民永广时之崇曰文思充士正立今尚愈光汝克可效天兆孔良彝伦攸叙寿尔载尝保佑盛鼎厥后定昌”。
湖北荆州欧阳氏字辈:“尚元吉欲长作述启书香德泽流芳远声名振玉章文径必圣道武服定国邦清晓朝君殿华丰永世昌”。
贵州台江欧阳氏字辈:“再朝启大德光明承天习伦常永百世立正科已毕”。 安徽庐江欧阳氏字辈:“象贤世起 忠孝传家 业崇德茂“。
赐姓
在封建时代,皇帝赐姓给臣民或叫臣民改姓,是一种荣誉,表示皇帝关心他的臣民,只有乖乖接受。这一来,欧安便改姓为“区”,成为区安。从此,他的子孙便成为“区”氏族人了。《区渭泉祖家谱》提到区、欧、欧阳同一衍派,一概不通婚。
《区渭泉祖家谱》又说,他们的始祖竹溪公于宋度宗咸淳年间(公元1265—1274年)从粤北南雄珠矶巷迁徙到广东新会来。在这之前他们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其实,不论是区氏、欧氏或欧阳氏,他们的祖先都是从中原,经过莆田姚思廉简介,南下福建、广东各地。
欧阳修总世系: 一世 开闽欧阳氏总始祖欧阳韶员子直孙配王氏无子 二世 欧阳幼咸(宰相通公季子出继欧阳韶为嗣子) 三世 吉州剌史 欧阳琮 四世 温州长史 欧阳衍 五世 博罗县丞 欧阳昌 六世 唐进士国子监四门助教欧阳詹 七世 唐开成二年进士幕府参军欧阳秬 八世 唐末会昌六年进士官韦中令学士欧阳澥 九世潘湖欧厝吉州推官欧阳郴(欧阳澥季子) 迁闽县宝历进士欧阳衮(欧阳澥四子) 子 进士宰相诗人 欧阳炯 孙 咸通进士欧阳琳、欧阳毗(王比)兄弟 十世 嗣子 泉州乡贡进士历官文理院工书南京通判欧阳偃(后唐状元黄仁颖字仁达号潘湖翁嫡子) 十一世 梁国公道州判官欧阳观 十二世 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 欧阳修。
与2001年1月13日在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钓源村发现的欧阳修自述世系文“先祖为夏禹、勾践,姓氏源浙江湖州”的落款嗣孙修的史实记载相符合,尤其这位北宋大文学家、政治家自述世系源流,道出了欧阳修自身家世详情(即嗣孙修),为中国文史界专家学者研究大文学家欧阳修的祖父欧阳偃,年幼姓黄,因家贫无力攻书,遂赘居潘湖欧厝舅父欧阳郴家为养子的真实身世,大白于天下,提供了有力可靠的史实依据。这篇欧阳修自述世系文,由后人冠题“文忠公谱图序”,收录在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钓源村民保存的清乾隆十五年(公元一七五O年)编撰的《续修安福令欧阳公通谱》中。全文共七六一字,落款为“嘉祐四年(公元一O五九年)己亥四月庚午嗣孙修谨序”。 “文忠公谱图序”以叙述为主,激发议论,笔触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着笔伊始,欧阳修就道出了先祖世系及姓氏源流:“欧阳氏出夏禹之苗裔。自帝少康封庶子于会稽,使守禹祀,传二十余世至允常子曰勾践,是为越王。勾践卒,子王?与立。传五世至王无疆,为楚威王所灭。其诸族子孙分立于江南海上,受封于楚为欧阳亭侯。亭在今湖州乌程欧余山之阳,子孙遂以为氏……”在陈述欧阳氏族繁衍生息的岁月沧桑之后,欧阳修还在文中介绍了其时家族成员登科仕宦的情况:“自宋三十年,而吾先君、伯父、叔父始以进士登科者四人。
后又三十年,修与丽兄之子乾、曜又登于科。今又将三十年矣,以进士仕者,又才二人”。 由此可见,福建《古田欧阳氏世谱》、《东田欧阳氏世谱》世谱与福建《状元黄仁颖家谱》三谱与在江西吉安发现《欧阳修自述世系文》全面解开欧阳修(自称“嗣孙修”谨序的真实身世)即曾祖身世之谜。据福建古田欧阳氏世谱与福建《状元黄仁颖家谱》载:后唐状元端明殿内阁掌院学士黄仁颖配唐进士四门助教欧阳詹曾孙女、唐开成二年进士幕府参军欧阳秬孙女、欧阳澥长女、欧阳郴妹;生子偃,系福建泉州南唐恭帝庚申年乡贡进士官文理院工书南京通判;曾与泉州开元寺高僧沙门文 *** 书经幢序文。由此,揭开了欧阳修曾祖身世之谜:大名鼎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是状元黄仁颖嫡系曾孙!福建《古田欧阳氏世谱》与福建《状元黄仁颖家谱》两谱所提供的谱牒史料,从而为人们解开了欧阳修曾祖身世之谜即:欧阳修父亲祖父偃嫡系曾祖状元黄仁颖嫡子、欧阳郴嗣子之谜。需说明的是,江西吉州推官欧阳郴,原籍福建晋江潘湖欧厝,后因官于吉州推官,遂居焉;为唐进士国子监四门肋教欧阳詹之曾孙、唐开成二年进士幕府参军欧阳秬之孙、唐末会昌六年进士官韦中令学士欧阳澥之季子;配工部尚书李稠长女因多年生女不得子,后唐状元黄仁颖,字福佑,一字仁达,号潘湖翁,配欧阳澥长女欧阳郴之妹,其子欧阳偃本姓黄,泉州乡贡进士。历官文理院工书,南京通判,因年幼年家贫无力攻书,遂外甥承母舅欧阳郴家,实赘于舅父欧阳郴家,随母姓。至于二弟恩贡靖江军团练欧阳俊,与恩贡屯中郎中欧阳仪则为唐工部尚书李稠之女——潘湖欧厝吉州推官欧阳郴妻所生。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