鳖的肝病也叫肿肝病、坏肝病,是一种综合性肝病。鳖为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品种之一,随着人工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其病害也越来越严重。人工养鳖,由于改变了鳖的自然生长环境,养殖密度较大,生长较快,故较易发生肝病。
1、发病主要原因(1)在鳖病预防过程中,由于盲目用药、用药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常会引起肝病。例如磺胺类药物、氯霉素、四环素等均会造成肝脏损害。
(2)在鳖养殖过程中,强化摄食以及延长生长期的方法一方面使鳖快速生长,但另一方面却使肝脏长期负担过重,肝脏出现病变不可避免,饵料不新鲜、长期放置等引起饵料变质,变质饵料中的一些有毒物质对肝脏造成直接损伤。饵料中动物性或植物性油脂添加量过高会引起脂肪肝。
(3)鳖因某种原因感染疾病后并发感染肝脏或影响肝脏正常机能而引发肝病。红脖子病、红底板、白底板、鳃腺炎等疾病发病过程中,肝脏可发生变性和坏死。
(4)水体中的氨浓度过高会引起鳖氨中毒,氨中毒时肝脏受损。水体受农药污染引起鳖农药中毒水体受工业废水的污染引起铜、汞、锌等重金属中毒等。
2、预防(1)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优良水质,定期泼洒消毒剂。
(2)用药时,选副作用小的药物,不可盲目加大剂量,避免长期用药。用药时,最好先做药敏试验,筛选出高敏药物,以缩短应对时间和避免用药的盲目性。
(3)定期进行水质测定,必要时要改换水源或加大换水量。
(4)在养殖过程中,建议适当减缓鳖的生长速度,以减轻过剩的营养物质给肝脏带来的负担。
如果鳖已发生了肝病,当务之急是寻找并消除致病因素。同时,在饵料中添加维生素E、鳖用多维、蛋氨酸、保肝宁等解毒、保肝药物,并应在水体中泼洒低毒消毒剂。 鳖的肝病重在防,当病情发展到停食后,就很难应对。
根据近几年对广东省潮州市部分养鳗场的调查,个别养鳗场一直采用防治鳗病的传统方法,成鳗出售时药物残留检查大部分不合格,而部分无公害意识较强的养鳗场,自2000年以后,逐步转变防治鳗病观念,尽量不使用或少使用化学药物,近几年来除部分超规格成鳗内销外,全部检验合格,被烤鳗厂收购出口日本,下面介绍一下防治鳗病的一点经验和体会:
1、鳗鱼烂尾病
近年来一些鳗场在防治鳗鱼烂尾病中,从育苗期开始一直避免使用抗菌药物防治烂尾病,成鳗出口前检验都合格,其主要采取了下面几项措施:1保持良好清洁的水质,每天换水时对池底污泥或饲料残渣污染物彻底清洗排污,并保持浅绿色的水质,换水量控制在30%以内,使水质保持相对稳定;2盘池筛选规格后采用3%~5%的食盐水浸洗20分钟以上,新池水培养带一定绿藻的水质;3当发现有个别烂尾的鳗鱼时,及时使用2%的食盐水浸洗,能很好防止烂尾病的蔓延。
2、鳗鱼肝肾病
肾型肝肾病的防治主要是消毒丝蚯蚓,防止丝蚯蚓带菌,传统的作法是清水漂洗丝蚯蚓,然后采用抗菌药物进行消毒,这样能很好预防白苗和鳗线肝肾病的发生。近年来,为了避免抗菌药物的残留污染,很多育苗场在漂洗丝蚯蚓时采用了0.7%~0.8%的盐水,分1天~2天对丝蚯蚓进行漂洗,这样能有效刺激丝蚯蚓排空肠道的粪便,减少丝蚯蚓带菌。另外,在投喂前将丝蚯蚓捞起,拌“三黄粉”或“保肝宁4#”10分钟~20分钟,然后进行投喂。
3、鳗鱼烂鳃病
近年来,为避免使用化学药物,在防治鳗鱼烂鳃病中,采用了以控制水质为主的生态防治方法,同时使用一些中草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主要做法:1配足增氧机,根据池塘的载鱼量,按一吨鱼配足增氧机,在晴天中午前后可以减少增氧机使用台数,但是在阴天、天气闷和食后3小时内应开足增氧机增氧;2适当排换水,根据天气、食量及水质变化情况而定。水泥池每天换水量控制在30%以内,切忌大排大换,土池每天应有一定的新水进池;3合理混养鳙鱼、鲢鱼、青鱼及鲫鱼,以控制水质,每亩混养鳙鱼20尾,鲢鱼30尾,青鱼3尾~5尾,鲫鱼100尾~200尾;4适当使用生石灰、低毒杀虫剂,控制一定的水蚤,保持水质偏碱性,以利于藻类的生长;5在温度适宜,食量大的季节,定期使用“三黄粉”,每20kg饲料拌100g内服。在发病初期或定期使用中药五倍子按1.5ppm煮水后全池泼洒。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