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天南地北首页 网站导航

简述福禄贝儿游戏理论的现代价值

网友发布 2023-07-24 01:20 · 头闻号游戏应用

游戏理论 福禄贝尔强调游戏的教育价值,他是第一位阐扬游戏功能及价值的人,福禄贝尔把游戏的教育价值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在他看来,"儿童早期的各种游戏,是一切未来生活的胚芽,因为整个人的最纯洁的素质和最内在的思想就是在游戏中。

生态游戏理论是现代游戏理论吗

艾里康宁是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中的重要成员,也是继维果茨基之后前苏联现代游戏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1]126他的游戏理论体现了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他重点把角色游戏(role play)作为其研究的主要对象,从角色游戏起源的角度揭示了游戏的社会性本质,并对角色游戏中角色的形成和出现进行了阶段划分,这不仅继续巩固了游戏的社会性本质的认识,而且指出了成人在儿童游戏中示范、教导的重要作用。艾里康宁关于游戏的论述,仍然对当今游戏的研究和运用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艾里康宁对幼儿角色游戏社会起源的认识

儿童游戏作为真正科学研究的对象,始于19世纪下半叶。一百多年来,游戏的起源问题一直都被各游戏理论作为其首要解决的问题,他们对游戏的起源问题大体持“本能论”和“劳动起源”说两类不同看法。“剩余精力”说等早期游戏理论一般以人和动物的游戏进化过程中的连续性为依据,把“本能”作为解释游戏的核心概念。“劳动起源”说则强调人类游戏的特殊性,强调劳动对于人类自身发展和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意义。[1]126

艾里康宁则继承了普列汉诺夫关于游戏和艺术起源于劳动的思想,发展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观点作为解释儿童游戏起源的方法论依据。他认为,儿童的角色游戏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儿童在社会生产劳动中的地位发生变化引起的。正如他在玩具起源的分析中得出:儿童的角色游戏不是自发出现的,而是出自社会的需要。[2]129这一切都说明,游戏就起源和本质来说是社会性的,是与儿童生活得一定社会条件相关的,而不是由本能所决定的。

二、艾里康宁对幼儿角色游戏个体起源的认识

在早期的游戏理论中,“剩余精力”说将游戏看作是生存需要满足后的剩余精力的消耗,幼儿通过游戏将剩余精力得以发泄,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松弛”说认为,游戏是为了恢复在工作中消耗的精力并获得放松与休息。“前练习”说认为,游戏是为了未来成人生活而做的准备,是本能的练习或训练。“复演”说将游戏看作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童游戏是为了延续种族的过去活动。“成熟”说从生物性角度认为游戏是一般欲望的表现,是儿童操作某些物品而进行的活动。

上述游戏“本能论”肯定了游戏对个体的生物学意义和价值,从不同侧面对游戏的起源进行了解释,但这些理论带有浓厚的生物学色彩,以思辩为主,缺乏可靠的实验依据,没能增强人们对幼儿游戏的关注度。

艾里康宁从角色游戏的个体起源角度提出角色游戏的产生必须有儿童跟成人间关系的改变。他认为,在乳婴期末,由于儿童掌握运用实物的动作和独立性的提高,乳婴期特有的儿童跟成人的协同活动发生瓦解,儿童产生了参加不能胜任的成人活动的倾向。由于这种矛盾的倾向,儿童和成人间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关系——角色游戏。儿童在游戏中担任成人的角色,重演成人的活动,使这种愿望得到满足。[3]可见,角色游戏是在儿童同成人的新关系中产生的,就其起源来说,它是社会性的,就其内容来说,它也是社会性的。

三、艾里康宁对幼儿角色游戏特征的认识

以考夫卡(Koffka)和勒温(Lewin)为代表的一些西欧研究者认为,儿童在游戏中扮演成人的角色,使他们过渡到新想象的、象征性的和假定性的世界,这种世界具有完全自由的特殊规律。艾里康宁通过实验对他们提出的角色游戏的假定性和自由规律性特征进行了反驳。他的实验表明,儿童在游戏中的行动逻辑,精确重演了成人真实行动的逻辑,甚至引入最低限度的假定性也受到游戏者的拒绝。只有大班学前儿童对所扮角色作假定性表演,并讥讽地对待这种假定性,把对角色的这种极其假定性的表演看成是一种特殊游戏。[3]可见,艾里康宁反对把假定性作为幼儿角色游戏的特征。

与此同时,艾里康宁认为,游戏完全不是儿童生活的特殊领域,其中发生作用的不是勒温(Lewin)所谓的非真实世界的规律,相反地,而是跟真实的现实中的规律同样严格的规律和规则。[2]可见,艾里康宁在否定假定性作为幼儿角色游戏的特征的同时,也不同意角色游戏的自由规律性。他认为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时应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这种规则虽然不是由成人预先制定的,但是应与现实社会的规则是一致的。比如,当孩子在角色游戏中扮演母亲的时候,他总是会遵循母亲与孩子之间的行为规则。这就充分体现了游戏规则与社会规则的一致性。

四、艾里康宁对角色游戏中角色形成和出现阶段的认识

艾里康宁把角色的形成和出现作为研究角色游戏的重点,他认为角色游戏的象征机能主要表现形式为以人代人和以物代物,以人代人就是游戏中的角色扮演,并且角色扮演处于核心地位,而以物代物应该被包含在以人代人的象征结构中。[4]他指出实物活动具有双向性内部结构,即它与实物联系在一起,也与作为动作主体的人联系在一起。因此,角色的出现条件以及它与物的操作和物的替代的关系就构成了角色形成和出现阶段。

艾里康宁认为,物品的用法应该由成人教给孩子,不能让孩子自己来掌握或“建构”,只能在与成人的协同活动中让儿童掌握它们。成人教给孩子使用物品的方法后,幼儿会在实际生活的模拟物出现时再现这些动作,但是这些动作与它形成联系的具体物品不能分离。随着可用作代替物的物品的范围扩大,幼儿的动作开始与原来的物体分离,并且逐渐能够看到动作的主体——“人”,模仿人的活动也相继出现。如在活动中出现扮演医生、警察、教师等角色。同时,艾里康宁认为,儿童游戏的内容,由重演人们运用实物活动的游戏,发展到反映出人们间关系的游戏,最后发展到表现出人类活动社会意义的游戏。游戏内容的发展紧密地依存于儿童对成人活动的社会内容更加深入的认识。

艾里康宁对儿童角色游戏中角色出现的研究揭示出儿童游戏发展规律的变化,即从再现成人的实物活动到再现成人之间的关系或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这就充分肯定了物的象征的基础性,肯定了它是角色出现的重要前提。

五、对艾里康宁游戏理论的评价

艾里康宁的游戏理论继承了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对游戏的认识,体现了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突出了游戏的社会性本质。他把角色游戏作为儿童游戏研究的主要对象,从角色游戏的社会和个体起源角度探讨游戏的社会性本质,从实验调查角度否定游戏的假定性和自由规律性,从角色游戏中角色形成和出现阶段的研究揭示儿童游戏发展的规律,这不仅进一步扩充和发展了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而且对游戏的理解和讨论具有启发意义。

首先,艾里康宁对游戏的理解为我国的游戏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他从角色游戏的社会起源和个体起源两个角度对游戏本质进行了思考与探索,继承了普列汉诺夫关于游戏和艺术起源于劳动的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观点作为解释儿童游戏起源的方法论依据,进一步批判了游戏的“本能论”。这就为人们理解游戏的概念提供了更加客观化和科学化的思想基础,也为人们进一步科学推进游戏在教育中的运用和实践提供了方法依据。他把游戏的本质归结为社会性,一方面强调游戏起源的社会性,认为游戏从社会起源角度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儿童在社会生产劳动中的地位发生变化而引起的,从个体起源角度是由于儿童愿望和能力之间产生的矛盾而引起的。因此,肯定了成人与教育在幼儿游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主张游戏内容的社会性,认为游戏即儿童对成人活动的重演,也就肯定了游戏作为幼儿掌握社会文化、生活经验的手段或途径的必要性。因此这种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能够激发我们在开展和指导幼儿游戏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游戏在教育实践运用中的有效性。

艾里康宁虽然从社会起源和个体起源两个角度阐述了游戏的社会性本质,打破了维果茨基只将游戏定位在社会性活动单一层面上的局限性,但是他仍然没有对游戏作为一种自由、自发活动予以肯定。这是值得我们注意,并加以批判的。当然,他关于角色游戏的社会起源的解释也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验证。

其次,艾里康宁的游戏理论着重把角色游戏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尤其是对角色出现过程的研究,对我们指导角色游戏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他认为角色游戏中角色的出现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中首要就是肯定了成人对幼儿游戏指导的重要性,这与我们当前提倡的成人是幼儿游戏的发起者、指导者、示范者有着不谋而合之处。同时,他认为只有到了学前中、晚期,幼儿才能产生角色扮演的意识,并且指出了物的象征在角色出现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孩子4-5岁以后,成人应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角色,多为孩子提供模仿的情景,更多地作为伙伴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去。

儿童的游戏不能脱离人生活的社会环境,强调成人在幼儿游戏发展中的作用无可厚非。但是,正如我国学者刘焱所说:“是不是非要成人一步一步地教,幼儿才会游戏呢?” [1]129可见,这是我们在继承艾里康宁游戏理论合理成分时应加以审慎考虑的问题。

不是。生态游戏理论并不是现代游戏理论的代名词,而是现代游戏理论中的一个分支,现代游戏理论涵盖了广泛的研究领域,生态游戏理论则侧重于游戏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研究游戏对于环境、社会和经济等生态系统的影响和作用。生态游戏理论的提出者,是游戏设计师JamesWallis。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