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站长动态首页 网站导航

什么小吃最火爆最赚钱?

网友发布 2023-07-27 07:06 · 头闻号竞价资讯

最火爆最赚钱的小吃有烤冷面、煎粉、烤鱿鱼、凉皮、麻辣烫。

1、烤冷面

其实在烤冷面诞生伊始,它还真是货真价实的“烤·冷面”——用竹签把成团的冷面疙瘩串起来在炭火上烤,再刷上烧烤用的酱料。

后来,可能是牙口不好的朋友们表示了抗议吧,最原始的烤冷面出现了第一次改变,进化出了烤冷面 2.0。

冷面被散在铁板上压扁,依靠慢慢凝固的蛋液定格成一张香气四溢、口感 Q 弹无比的“冷面饼”,吃起来方便了很多,层次也更加丰富。这种“古法烤冷面”现在已经非常少见了,必须要有足够的运气,才可能碰到一次。

此时小贩会磕开一个鸡蛋,摊在冷面片上,慢慢白色的蛋白鼓起来,蛋黄也慢慢的凝固了,飘香四溢。这个时候小贩刷一些辣酱,撒上洋葱碎还有一些香菜,包上一根烤肠,切开就可以吃了。学校时代小吃摊上一份热气腾腾的烤冷面是他们共同的回忆。

2、煎粉

煎粉可以说是真正的吉林市特色小吃。煎粉始于吉林,早期传入长春,因此起初全东北也只有吉林、长春二地有此小吃。后辽宁省部分城市街边也有此小吃,不过称作为炒焖子。但吉林的煎粉更为正宗。煎粉在长春的叫法与吉林不同,在长春更多的人称呼为炒粉。

其实,"煎粉"与"炒粉"的原料相同,做法也相似,然而一"煎"、一"炒"的差别,使它们在外观和口感上产生了不同。实在佩服最初取这两个名字的人,生动传神,一字之差,点破了这两种风味小吃在烹调制作上的区别。

3、烤鱿鱼

鱿鱼可是好东西,有着很多的蛋白质。而烤鱿鱼没有什么不同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火候。小贩们一天少说也得是烤上上百串鱿鱼,十分有经验。

烤出来的鱿鱼须子微焦,口感外皮脆脆的,又有嚼劲,喷香喷香的,再配上特制的辣酱,别有一番“风味”。

4、凉皮

凉皮,早已不是陕西人的专利,在离西安一千多公里的魔都写字楼,也有人靠凉皮拯救大暑天濒死的食欲。然而,这种加了花生、紫甘蓝、卷心菜、胡萝卜丝的凉皮可得不到陕西人的认可。

在陕西,凉皮是一个有成熟体系的庞大家族。包括视频里介绍的秦镇米皮和岐山擀面皮,总体可以分为大米、小麦两大派。

5、麻辣烫

麻辣烫,英文名:Spicy Hot Pot,一种起源于四川的平民美食。因其麻辣刺激的口感,亲民的价格,深受吃货的宠爱。最近,连外国人也被它的味道征服。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麻辣烫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试下炸串串、肉蟹煲~从菜式选择,荤素搭配,辣度控制,随心所欲的搭配,完完全全由你操控,一个人也可以吃很嗨!

事物之间的联系有时候就是这么奇怪,就像没人会想到庚子年前后会爆发新冠疫情一样,更不会有人想到冠状病毒会让“凉皮”、“油条”在2020年初彻底火了一把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以来,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居家按兵不动无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抗击疫情的办法,而凉皮(还有油条、电饭煲蛋糕。。。)因其制作程序的繁琐性!在一夜之间成为了“居家禁行之必备食材”

不知从几时起,貌似全网都在做凉皮、炸油条、烤蛋糕。。。

说起全网“做凉皮”,我想给各位“厨师们”一个大大的赞,因为“大家都是有着一颗躁动心脏的乖宝宝”,做凉皮也说明了你们都老老实实宅在了家(从朋友圈中可以看到这批实践者之中不乏一些“懒癌患者”,连他们都去做凉皮了!!这也说明了大家宅的够久够称职!)

上图为精选的疫情期间朋友圈中自制的美食

其次,透过凉皮也让我看到了疫情面前自媒体平台的一些特征分化

现在回头看一下这场疫情,我总有这么一种感觉,不知道各位读者是否有同感,那就是在疫情中,微博在十万火急跟进展,短视频在悠然自得做凉皮,而公众号在慌慌张张删谣言。。。(这真的是我的直观感受)

公众号为何成为谣言滋生地?

在做凉皮之余我不禁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公众号曾经作为自媒体平台巨无霸式的存在,为什么如今会成为谣言滋生地?

其实我们在平时玩手机时稍一留神就会发现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

那就是,在众多拥有自媒体功能的平台里,好像还真的是只有微信平台专门设有官方版辟谣栏目

上图为微信安全中心的官方辟谣栏目《朋友圈十大谣言系列》

上图为微信安全中心《诈知机》辟谣栏目

看来谣言滋生这一现象也着实引起了微信官方的重视

说到这,我还真对微信公众平台谣言盛行这一现象产生了兴趣,不妨一起探讨一下

我们可以从疫情期间每一位个体从外界获取信息的方式来探讨一下

首先,移动端毫无疑问是人们获取疫情信息的主流方式

假设一个现代人打开手机想要获取疫情的消息,那么他无非面临以下这几种选择

1.浏览器新闻、新闻客户端

2.微博

3.微信

4.长短视频平台

5.求知平台(例如知乎、虎嗅等)、贴吧论坛等

在这里我把它们简单归为消息类和内容类媒介

消息类媒介就是以新闻告知为主,

内容类媒介就是以内容展示为主,内容可以是娱乐的也可以是求知的等等

(看一下这些媒介都是属于哪一类)

浏览器新闻、新闻客户端属于消息类平台

微信公众号、长短视频平台、求知平台属于内容类平台

我个人认为微博属于消息+内容类平台

显然,纯内容类平台最容易产生谣言,为什么?

从创作主体上看,纯内容类平台的创作主体以自媒体为主,创作准入门槛较低(违规成本低)

内容上来讲,针对本次疫情而言,我们可以看到在疫情期间产生的内容性信息(疫情分析类、鼓舞类、反思类等等内容)大都是基于对消息类平台所发出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换句话说,“消息”在很大程度上是“内容”的论据或素材

谣言往往会根据文章需求有条件甚至割裂的引用新闻作为论证和推理的证据,正是这部分“精心挑选”的新闻成为了谣言“可信”的基础(因为这些新闻往往是权威媒体发布)

而在内容类平台里微信公众号又是最容易产生谣言的那一位,这是为什么?

(试着继续往下分析)

一不小心做成了文字类自媒体

其实微信公众号的成立初衷并不是为自媒体而设计,它的原始想法是取代短信,成为一种基于连接品牌和订户的群发工具,但是它在当时却成为了被自媒体应用的最好的领域

微信公众平台于2012年8月23日正式上线,曾命名为“官号平台”和“媒体平台”

在2012年那个4G网络还没普及开来的年代里,手机移动端还是以文字为主要的信息传播形式,而公众号的图文说理模式完美的契合了那个年代的信息需求

就像雷军说的,“站在在风口,猪都能起飞”,那个时候凭借微信公众号一夜暴富的自媒体平台不在少数

而现在,5G时代即将全面来临,人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看网剧都要打开1.5倍速观看的时代,显然在这一时代,人们对信息获取的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

此外,信息时代下人们在面对信息接收时变得更加懒惰,这很容易理解,同样的内容如果有人做成短视频展示给我看,那么我会毫不犹豫的去看视频而不是去阅读文字(就像这篇文章可能没几个人愿意去阅读。。。)

不过我认为,以文章作为内容传播主要载体的模式最致命的弱点还真不是上面这两点,而是创作主体,简言之,你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去写文章创作,但是拍个小视频或者加工几张照片发布出去这是绝大多数会玩手机的人都能做得到的

要知道在网络平台里,创作者和观赏者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体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在短视频平台里给陌生人点一个赞和自己收到陌生人点赞这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体验(朋友圈点赞也类似),点赞意味着认可和关注,这会对创作者产生积极的鼓励效应,会让创作者对这一平台更加关注和持续耕耘,这无疑是最大的客户粘度

?如果某一平台人人都可以创作和收到别人点赞,那么这一平台将会瞬间“引爆繁荣”

在某种程度上讲,短视频平台可以,因为拍视频和拍照片几乎没有什么门槛,在这里人人都可以创作和得到赞许

在这种形式之下,直播、短视频大行其道不无道理,微信创始人张小龙在2020年微信公开课上也曾直言不讳称“失误一不小心把微信公众号做成了以文章为载体的平台”

张小龙反思微信公众号失误:不小心做成了文章内容的载体

而如今,微信公众号的红利期早已经过去,在潮水退去之后,公众号主体面临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由于受到文字形式的束缚,“爆文”这种古老而又经久不衰的模式成为了公众号“一夜成名”的唯一途径

爆文必须得有料才能爆,(除非有专门渠道,否则内容自媒体平台哪有什么大料能爆)在这种情况下,怂动恐慌式言论、阴谋论无疑成为了最好的“料”(当然以上分析只是基于部分微信公众平台创作者,微信公众号在疫情期间也不乏一些有力且温暖的论证)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评论

0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