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站长动态首页 网站导航

赵武灵王墓有哪些交通方式

网友发布 2023-06-14 05:59 · 头闻号竞价资讯

赵武灵王墓交通指南:处于京包、同蒲铁路交汇点,东接京大高速公路,南连大运高速公路,距首都北京380公里,南去省会太原352公里,到佛教圣地五台山仅150公里,铁路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

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灵丘县新华西街西段。灵丘县名由此而来。

赵武灵王(约前310前295年),名雍,战国时赵肃侯之子,赵国的第六代国君。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军事改革家。他所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对于当时和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公元前325至前299年在位,他革新图强,实行胡服骑射,为赵国开疆拓土,使赵由弱变强,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政治家、军事家。武灵王二十七年(前298)传位给幼子何,即赵惠文王,自号主父,带兵继续开拓疆土,灭了中山国。惠文王四年(前295)主父与惠文王游沙丘异宫(河北平乡县东北滏阳河东岸),公子章争位作战败北。公子成、李兑围主父宫,三月余饿死在沙丘宫。赵武灵王墓原占地6万平方米,现保护面积为10900平公米。墓冢周长220米,高10米。明崇祯年间在墓南立石碑1通,并建有碑楼,高4米。民国7年修葺,树碑1通,筑神道长246.67米。1984年四周筑围墙加以保护。墓园遍植树木,坟丘绿草覆盖,使这座陵墓更加壮观。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在这里筑城设县,因其墓冢,故名灵丘,以此纪念一代明君。公元前326年,年方12岁的赵武灵王继位时,正处在战国中后期,列国间战争频仍,兼并之势愈演愈烈,赵国四面强敌环视,周围被齐、中山、燕、林胡、楼烦、东胡、秦、韩、魏等国包围着,时人称赵为四战之国。而国土中间又横插着一个中山国。这个中山国是白狄族建立的一个国家,曾经被魏将乐羊攻灭(参见魏灭中山之战),后来因隔着其他国家不便控制,又让中山国借机复国。中山国横在赵国中间,使其裂为以邯郸为中心和代郡为中心的两大块,如梗在喉,赵国要想在诸侯中有所作为,就要首先消灭中山国。

赵武灵王虽然年轻,但勇力过人,头脑聪慧。他知道,要想攻下中山,绝非轻举冒进所能成功的,首先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否则强敌环视,自然也就无暇内顾。因此他大打外交仗,先是与韩宣惠王会晤,第二年又娶韩女为妻,化干戈为玉帛。接着他避免卷入当时以齐楚一方和以秦魏韩为另一方的两大暂时的军事同盟的争斗中。一次,秦武王打败韩军,攻下韩国的宜阳后,借机造访了东周,当年楚庄王仅仅是问鼎之轻重,这回秦武王自恃力大,居然把千斤重的周鼎举了起来,可也五脏受伤,当夜毙命。武王无子,当时诸国之间都以彼此的王公贵族互为人质。赵武灵王听到武王去世的消息,马上派兵赴燕,将武王的叔伯兄弟公子稷护送到秦国,夺了王位,是为秦昭王。昭王出于感激,自然对赵国表示友善,从而使当时最强大的秦国成为他的盟友。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亲率军进攻中山,开始还算顺利,但不久便遭反击,赵国的车兵和步兵被中山军队打败,不但很快退回国境,连边境重镇郡邑也被中山攻占。连乘机攻打的燕人也被中山打败。赵武灵王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赵国被动挨打的局面,并除中山国这个心腹之恩,靠中原传统的步兵和战车配合作战的方式是不能成功的,因为笨重的战车只宜在较为平坦的地方作战,在复杂的地形中运转十分不便;众多的步卒也无力对付那奔驰迅猛,机动灵活的骑兵。必须学习诸胡的长处,壮大自己,才能免于被动挨打。只有以骑兵对抗骑兵,足增强赵国军事力量的唯一出路。同时,只有改中原地区的宽袖长泡为矩农紧袖、皮带束身、脚穿皮靴的胡服,才能适应骑战的需要。由此可见,赵武灵王是一位雄才大略、气魄宏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赵武灵王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大臣楼缓,楼缓当即表示同意他的想法。而后,他又召来相国肥义,向他讨教此事是否可行,肥义鼓励他说:凡事不能迟疑,首鼠两端必然一事无成。相传舜曾向有苗氏学习过舞乐,大禹治水经过裸国,也随之裸身,因此改装易服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只要利国利民,就应该坚定地去做。肥义的话,坚定了赵武灵王的决心,他随即找来一套胡服穿上,发誓道:我决心易服改装,骑射教民,就让世人都来笑话我吧!但是胡地和中山必归我属!由于胡服骑射不单是一个军事改革措施,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移风易俗的改革,是次对传统观念的更新,因此,在施行之初,除了百姓接受有用难外,朝廷内的抵触情绪比很大。以公予成为代表的贵族官僚,抱着传统观念,拒绝胡服骑射。他们或公开反对,或称疾不朝。群臣也都不愿念穿戴胡服,怨言四起。在这样巨大的阻力面前,赵武灵王没有灰心,以坚定不移的信念,耐心说服教育,以理服人。武灵王数次拜访叔父公子成,公子成被说服。和武灵王一起穿上胡服上朝,于是众大臣见状也纷纷效行。赵武灵王遂向全国下达胡服令,自上而下地改易服装,教民骑射,推行尚武之风。由于胡服骑射顺应时代的要求和赵国的利益,符合人民抗拒强敌侵扰的愿望,加上赵武灵王采取以服教育,白上而下逐步推广的措施,最终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随着军事改革的发展,赵国的军事力量迅速得到加强。公元前306年,武灵王亲率骑兵袭取了中山国的宁蔑。然后北上大破林胡和楼烦诸部落,迫使他们北迁大漠,献马乞和,成为赵国藩属。在攻占了原阳(今内蒙古呼和洽特东南黑水河南岸)设立骑邑,这里草原辽阔,水草丰美,是一处良好的天然牧场,也是训练骑兵的理想场所,加上这里的人民素有骑射的习尚,容易取得成功,于是,此地便成了胡服骑射的试点。《战国策》注云:武灵王破原阳以为骑邑者,差始教一邑,然后行于境内。至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是在全国普遍推行,还是仅局限于北方边地的将士。史学界有不同的观点。多数学者认为:赵武灵王的军事改革胡服骑射,是在举国上下军民中普遍实行的。起武灵王在推行胡服骑射的过程中,通过在全国,特别是在北方近胡地区人民中招募善于骑射的人,改组部分步兵为骑兵;收编边地游牧族的胡骑为途径,迅速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并通过在代地经营胡马和迫使林胡王献马等渠道,获得了大批良马,为骑兵部队的建设提供了重要保证。武灵王在进攻中山之前,采取了十分审慎的布置。派使臣同时出访秦、韩、楚、魏,齐,调集部分兵力戒备边境,以防不虞。武灵王吸取上次进攻失败的教训,这次他采用分路进攻的作战方针。先遣两军由中山西部进攻,然后主力分成三路由中山南部五面突袭,很快就占领了中山大片国土。中山国被迫请和,割让南部四邑。从前305年前300年,赵军先后五次进攻中山,最终灭掉中山。(参见赵攻中山之战)从此,赵国合为一体。赵国成为唯一可以与秦国抗衡的大国。

此后武灵王在北方修筑长城,置军戊守,并实行进步的民族和睦政策,使边地免除了林胡的侵扰,保护了边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巩固了北方边疆,加强了局部统一,为后来秦汉统一北方边疆莫定了基础。武灵王在北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雁门、代三郡。解放内地依附于大夫的奴隶,让他们充实九原等地,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开发了广大边地。胡服骑射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当时,它对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武灵王改变胡服是出于骑射的客观要求,但事实上,胡服不仅只适应于作战的需要,它比中原原来的衣冠更便于人们的生产劳动与其他社会活动,从而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肋影响。胡服的优越性日益被中原人民所接受。武灵王倡导的胡服骑射对于此后中国的战争与交通也有很大的影响。春秋以前,中原地区的战争与交通皆用马车。武灵王推行的骑射,推动了整个中原骑兵发展,标志战车时代进入了骑兵时代,这在中国军事史有着划时代的意义。随着骑射的发展,马便逐渐用于骑乘,大大加强了各地区间的交往与联系,促进了各地间,尤其是中原汉族与边地各少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武灵王在以绝对优势稳定了北方局势后,便把主攻目标移到中原,以完成最终完成统一大业。他已经意识到,当时具有较强实力的国家只有秦、赵两国,秦国是他的真正对手。于是他干二十七年(前299年),打破了历来固求死后站立新君的传统,主动将王位让给自己钟爱的幼子赵何,即赵惠文王,而自己号称主父。他从繁琐的政务中解脱出来,统率骑兵,准备从河套一带南下袭秦。为了稳中求胜,武灵王冒着很大的危险化装成使者入秦窥探秦王态势,侦察关中地形,认真研究袭秦战略。正当赵主父雄心勃勃之时,赵国内部发生了改变。由于在继承王位的问题上,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最终被困死于沙丘。

赵武灵王墓最佳游玩时间是什么

人口:约77万人

人口密度:843人/km2

商丘古城

火神台

商丘古城

睢阳区位于河南省商丘市区南端。行政代码:411403。区号:0370。拼音:Suiyang Qu,邮编:476000。面积913平方千米,总人口77万。区人民政府驻神火南路,

睢阳区地名由来:由于睢阳地处睢水(古睢水)之北,以中国传统方位论,即“山北为阴,水北为阳”,因此而得名。睢阳区北临梁园区;南与安徽省亳州市和河南周口市接壤;西与宁陵县相邻,东与虞城县毗邻;北与山东省相望。是商丘市的中心城区,也是一个古城区。

睢阳区是商丘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商丘市重点开发和建设的中心城区,将建设成为商丘市的行政、文化、信息、商业和商务中心。

睢阳区是豫东区域具发展优势的地区,连接华东与华北、沿海与内陆的重要通道,地处交通要津,铁路纵横交错,公路四通发达。陇海铁路横跨市区,京九铁路斜掠市区。105国道、连霍高速横跨东西和济广高速纵贯南北,市区乡村均有公路相连,形成全面的交通铁路公路网。

睢阳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商丘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先商的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行政区划

睢阳区辖4个街道(古城街道、东方街道、文化街道和新城街道);4个镇(李口镇、宋集镇、郭村镇和高辛镇);10个乡(古宋乡、勒马乡、冯桥乡、路河乡、坞墙乡、阎集乡、娄店乡、临河店乡、毛_堆乡和包公庙乡)。

历史沿革

早在四千年前,帝喾高辛氏之子阏伯,又名契,就封在商丘,任唐尧之火正,其后又任舜之司徒。据《左传》记载:“昔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辰星又名商星、火星、宋星、心星和荧惑,为二十八宿之一。

据《史记、殷本纪》记载:“殷契,母曰简狄,有 氏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有功封于商,赐姓子氏。”所以《诗经·商颂》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契就是商的始祖。至今我国北方还有吃红鸡蛋的风俗,就是源于子阏伯。

商甲骨文的意思是子姓生活在冈上就是“商”。上古时,商丘一带地势并不象现在这么平坦,有一座座土丘。人们为了防止洪水猛兽的侵袭,多生活在丘上。所以,商部落所居住的高地,就被称为“商丘”。更确切地说,商丘古城西南三华里处的阏伯台就是商部落始祖阏伯的居住地。阏伯任火正时,曾在台上观星纪时,掌握四时变化,指导农牧业生产。古时的“丘”字有两个含义:一是居住地,一个指坟墓。阏伯不仅在台上居住观星纪时,而且死后又葬在这里。所以,后人称此台为“商丘”。唐代《括地志》云:“宋州宋城县古阏伯之墟,即商丘也。”阏伯台就是商丘。三千年前,阏伯台坐落在宋国睢阳城内。当时睢阳城的地面距今地面约13米,也就是说,三千年前阏伯台要比现在高13米。为什么阏伯台被埋掉13米,这是黄河流经商丘700余年,多次决口泛滥的结果。

“商人”这一名词也是源于商丘。阏伯死后,他的孙子相土继承他的事业任火正。相土首先发明了马车,开始驯马;他的六世孙王 又发明了牛车,开始驯牛。这便是《管子·轻重戊》中“立皂牢,服马牛,以为民利”的记载。“皂”,是喂马牛用的槽;“牢”,是养马牛的圈。也就是说,他们这时已开始驯服马牛供人使役,大力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由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商部落很快就强大起来了。他们生产的东西有了过剩,于是王 就用牛车拉着货物,赶着牛羊,到外部落去搞交易,外部落的人便称他们为“商人”。“商人”这一名词便源于这里,一直沿袭至今。

王 最后一次经商,是到黄河以北的有易氏。有易氏的首领绵臣见财起意,夜里杀害了王 。王 的弟弟王桓日夜兼程逃回商丘。王 的儿子上甲微闻讯后非常悲愤,又借助河伯的力量,兴兵讨伐有易氏。将有易氏灭掉,夺回被抢去的牛羊货物,杀了绵臣,为父王 报了仇。

王 的父亲冥,在治水方面曾立过大功,被誉为大禹式的治水英雄。最后为治水而死,同样受到其殷商后人的崇敬和隆重祭祀。

商人勤劳勇敢,具有开拓精神,早在3400年前,他们已拓荒了中美洲。在美洲尤卡坦半岛多年发现先商时的玉圭,玉圭上面所刻的祭文中有他们祖先契、简狄、相土、王 等人的名字,印第安人便是阏伯之后。“印第安人”应为“殷地安人”,其原意是,从殷商故里来的人,都能够平平安安,幸福美满。

阏伯的十三世孙商汤时,商部落更加强大。十一战而灭夏,建立商朝,都南亳。汤灭夏前,曾都北亳,即今商丘城北35里蒙墙寺一带。灭夏后迁都南亳,即今商丘古城东南坞墙北。在南亳又传了五世到仲丁,因地势低洼,常遭水灾,于是仲丁迁 ,又名嚣,即今郑州。仲丁弟河 甲迁相,今河南内黄东南。商汤六世孙祖乙迁邢,今河南温县东。八世孙南庚迁奄,今山东曲阜。九世孙盘庚又迁回商丘。十三世孙武乙由商丘迁往黄河以北安阳小屯。

从阏伯封商丘至武乙迁往小屯,约900余年,在商丘立国时间长达800余年。先商不仅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而且对世界文明都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不仅是商丘人的骄傲,而且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古代东方“商”民族由此兴起,商人、商品、商文化在此起源。千百年来,商丘历为名都大邑,是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商代元君成汤在此建商国都,周封微子建宋国都;秦行郡县,置睢阳县,西汉梁孝王建梁国都;隋、唐五代称宋城;宋太祖赵匡胤曾任归德节度使,发迹宋地,国号称宋。宋真宗诏升为应天府,旋建为南京,为国之陪都。公元1127年,金国南侵,康王赵构在此即位,开南宋之基。金朝始改为府,领一州八县。明代嘉靖升州为府以至清代。清沿明制,仍为归德府,属河南省。

民国2年(1913)裁归德府,所属各县划归豫东道。1914年改豫东道为开封道。1932年为第二行政督察区,直到1948年。

1948年11月全区解放后为豫皖苏第一行政区,1949年3月改为河南省商丘专区,辖睢县、民权、宁陵、柘城、商丘、虞城、夏邑等7个县及商丘市。1950年5月商丘县城关区改建为商丘市,原商丘市改为朱集市。1951年7月设立谷熟办事处(县级),同年8月朱集、商丘二市合并为商丘市,市治朱集。1952年1月,永城县(现在的永城市)由皖北专区划归商丘专区,同年8月撤谷熟办事处正式建谷熟县。1953年1月,裁淮阳专区,其所属淮阳、鹿邑、太康、沈丘、项城、郸城等6县划归本区。1958年12月,商丘专区并入开封专区,1961年12月恢复商丘专区,1965年6月,淮阳、鹿邑、太康、沈丘、项城、郸城等6县划归周口专区。1968年改为商丘地区。1977年10月兰考县由开封地区划归本区,1980年8月兰考重归开封地区。

1997年6月1日国务院批复(国函[1997]46号):撤销商丘地区和县级商丘市、商丘县,)设立商丘市(地级市)同时,设立商丘(地级市)市辖区:睢阳区、梁园区。雎阳区辖原商丘县的城关、郭村、李口、宋集4个镇和城北、路河、王坟、勒马、阎集、娄店、冯桥、高辛、坞墙、临马店、毛锢堆、包公庙12个乡。梁园区辖原县级商丘市的八八、向阳、东风3个街道和袁庄、周庄、黑刘庄4个乡,原商丘县的双八、张阁、谢集3个镇和李庄、王楼、刘口、观堂、平台、周集、水池铺、孙福集8个乡。

截至2008年12月31日,睢阳区辖4个街道、4个镇、10个乡:古城街道、东方街道、文化街道、新城街道;李口镇、宋集镇、郭村镇、高辛镇;古宋乡、勒马乡、冯桥乡、路河乡、坞墙乡、阎集乡、娄店乡、临河店乡、毛_堆乡、包公庙乡。

旅游资源

睢阳区古迹胜景灿若星辰。归德古城具有4000多年的历史,外圆内方、三位一体的名代古城垣是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大古城之一,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990被国务院列为对外开放的城市,1996被国务院授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境内有4000多年前的古观星台——阏伯台,北宋四大书院之一的应天书院,君、宋氏始祖微子之墓,孔子讲学的文雅台,明末才子侯方域的壮悔堂,颜真卿“八关斋报德记”碑亭,纪念唐太守许远与明将张巡死守睢阳的张巡祠,以及淮海战役会议会址等等。南湖公园千亩湖面碧波荡漾,湖水清澈见底,湖湖边绿树成、绿草茵茵、鲜花点缀,小品雕塑别具一格,空气清新怡人,是闲遐游乐的好去处。

交通运输

睢阳区地理交通优势得天独厚,基础日臻完善。毗邻贯通我国南北的大动脉京九铁路和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及连云港至霍尔斯的310国道。北京至珠海的105国道纵贯南北。境内10余条公路干线辐射四面八方。程控电话及移动通信网覆盖全区,邮电、通讯方便快捷,随时可与世界各地联系。宾馆、餐饮、娱乐设施日趋完善,接待能力大大提高。

经济发展

农业

睢阳区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盛产小麦、玉米、棉花、花生、油菜、大豆、烟叶、瓜菜等,是国家商品粮、优质棉基地和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区。是全国生猪、山绵羊、西门塔尔牛基地,是建设中的红富士苹果基地,原商丘县,在秸秆养牛方面,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推广示范县和十佳县;在林业生产方面被林业部评为全国平原绿化百佳县,是闻名全国的“泡桐之乡”。

工业

睢阳区工业初具规模,结构日趋合理。全区已形成了以酿造、轻纺、食品、印刷建材、机电、化工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名优特新产品众多,林河酒,荣乐、蓝牌、“33”啤酒,“大有丰”酱菜,芦笋罐头和柳编工艺品等一大批产品多次荣获省、部国优及国际金、银奖,畅销国内外。林河、蓝牌、五洋、化工、纺织等一批企业集团实力雄厚,技术装备先进,产品竞争及市场占有能力均处于优势地位,发展前景广阔。 睢阳区城市和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迅速。全区重点乡镇小城镇建设已高标准完成,古城开发及开发区新城建设正同步进行。开发区总体规划面积29平方公里,其中10平方公里起步区区位优势明显,路桥墩工程全面完成 ,供、排水工程,通讯网络同时建设完成。宾馆、商场、银行、学校、医院、娱乐及各种生活服务设施等正在建设。一批三资企业已正常生产运行。 改革开放以来,睢阳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两大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正日益成为备受海内外客商关注的投资热土。

2021年3月16日,睢阳区上榜2020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21年1月15日,第四批河南省食品安全达标县(市、区)名单出炉,睢阳区上榜。

2020年12月22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认定睢阳区为全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20年6月,睢阳区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冀鲁豫片区)。

2018年8月16日,睢阳区获得第四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

赵武灵王墓最佳时间:6月--10月

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灵丘县新华西街西段。灵丘县名由此而来。

赵武灵王(约前310前295年),名雍,战国时赵肃侯之子,赵国的第六代国君。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军事改革家。他所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对于当时和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公元前325至前299年在位,他革新图强,实行胡服骑射,为赵国开疆拓土,使赵由弱变强,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政治家、军事家。武灵王二十七年(前298)传位给幼子何,即赵惠文王,自号主父,带兵继续开拓疆土,灭了中山国。惠文王四年(前295)主父与惠文王游沙丘异宫(河北平乡县东北滏阳河东岸),公子章争位作战败北。公子成、李兑围主父宫,三月余饿死在沙丘宫。赵武灵王墓原占地6万平方米,现保护面积为10900平公米。墓冢周长220米,高10米。明崇祯年间在墓南立石碑1通,并建有碑楼,高4米。民国7年修葺,树碑1通,筑神道长246.67米。1984年四周筑围墙加以保护。墓园遍植树木,坟丘绿草覆盖,使这座陵墓更加壮观。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在这里筑城设县,因其墓冢,故名灵丘,以此纪念一代明君。公元前326年,年方12岁的赵武灵王继位时,正处在战国中后期,列国间战争频仍,兼并之势愈演愈烈,赵国四面强敌环视,周围被齐、中山、燕、林胡、楼烦、东胡、秦、韩、魏等国包围着,时人称赵为四战之国。而国土中间又横插着一个中山国。这个中山国是白狄族建立的一个国家,曾经被魏将乐羊攻灭(参见魏灭中山之战),后来因隔着其他国家不便控制,又让中山国借机复国。中山国横在赵国中间,使其裂为以邯郸为中心和代郡为中心的两大块,如梗在喉,赵国要想在诸侯中有所作为,就要首先消灭中山国。

赵武灵王虽然年轻,但勇力过人,头脑聪慧。他知道,要想攻下中山,绝非轻举冒进所能成功的,首先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否则强敌环视,自然也就无暇内顾。因此他大打外交仗,先是与韩宣惠王会晤,第二年又娶韩女为妻,化干戈为玉帛。接着他避免卷入当时以齐楚一方和以秦魏韩为另一方的两大暂时的军事同盟的争斗中。一次,秦武王打败韩军,攻下韩国的宜阳后,借机造访了东周,当年楚庄王仅仅是问鼎之轻重,这回秦武王自恃力大,居然把千斤重的周鼎举了起来,可也五脏受伤,当夜毙命。武王无子,当时诸国之间都以彼此的王公贵族互为人质。赵武灵王听到武王去世的消息,马上派兵赴燕,将武王的叔伯兄弟公子稷护送到秦国,夺了王位,是为秦昭王。昭王出于感激,自然对赵国表示友善,从而使当时最强大的秦国成为他的盟友。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亲率军进攻中山,开始还算顺利,但不久便遭反击,赵国的车兵和步兵被中山军队打败,不但很快退回国境,连边境重镇郡邑也被中山攻占。连乘机攻打的燕人也被中山打败。赵武灵王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赵国被动挨打的局面,并除中山国这个心腹之恩,靠中原传统的步兵和战车配合作战的方式是不能成功的,因为笨重的战车只宜在较为平坦的地方作战,在复杂的地形中运转十分不便;众多的步卒也无力对付那奔驰迅猛,机动灵活的骑兵。必须学习诸胡的长处,壮大自己,才能免于被动挨打。只有以骑兵对抗骑兵,足增强赵国军事力量的唯一出路。同时,只有改中原地区的宽袖长泡为矩农紧袖、皮带束身、脚穿皮靴的胡服,才能适应骑战的需要。由此可见,赵武灵王是一位雄才大略、气魄宏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赵武灵王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大臣楼缓,楼缓当即表示同意他的想法。而后,他又召来相国肥义,向他讨教此事是否可行,肥义鼓励他说:凡事不能迟疑,首鼠两端必然一事无成。相传舜曾向有苗氏学习过舞乐,大禹治水经过裸国,也随之裸身,因此改装易服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只要利国利民,就应该坚定地去做。肥义的话,坚定了赵武灵王的决心,他随即找来一套胡服穿上,发誓道:我决心易服改装,骑射教民,就让世人都来笑话我吧!但是胡地和中山必归我属!由于胡服骑射不单是一个军事改革措施,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移风易俗的改革,是次对传统观念的更新,因此,在施行之初,除了百姓接受有用难外,朝廷内的抵触情绪比很大。以公予成为代表的贵族官僚,抱着传统观念,拒绝胡服骑射。他们或公开反对,或称疾不朝。群臣也都不愿念穿戴胡服,怨言四起。在这样巨大的阻力面前,赵武灵王没有灰心,以坚定不移的信念,耐心说服教育,以理服人。武灵王数次拜访叔父公子成,公子成被说服。和武灵王一起穿上胡服上朝,于是众大臣见状也纷纷效行。赵武灵王遂向全国下达胡服令,自上而下地改易服装,教民骑射,推行尚武之风。由于胡服骑射顺应时代的要求和赵国的利益,符合人民抗拒强敌侵扰的愿望,加上赵武灵王采取以服教育,白上而下逐步推广的措施,最终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随着军事改革的发展,赵国的军事力量迅速得到加强。公元前306年,武灵王亲率骑兵袭取了中山国的宁蔑。然后北上大破林胡和楼烦诸部落,迫使他们北迁大漠,献马乞和,成为赵国藩属。在攻占了原阳(今内蒙古呼和洽特东南黑水河南岸)设立骑邑,这里草原辽阔,水草丰美,是一处良好的天然牧场,也是训练骑兵的理想场所,加上这里的人民素有骑射的习尚,容易取得成功,于是,此地便成了胡服骑射的试点。《战国策》注云:武灵王破原阳以为骑邑者,差始教一邑,然后行于境内。至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是在全国普遍推行,还是仅局限于北方边地的将士。史学界有不同的观点。多数学者认为:赵武灵王的军事改革胡服骑射,是在举国上下军民中普遍实行的。起武灵王在推行胡服骑射的过程中,通过在全国,特别是在北方近胡地区人民中招募善于骑射的人,改组部分步兵为骑兵;收编边地游牧族的胡骑为途径,迅速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并通过在代地经营胡马和迫使林胡王献马等渠道,获得了大批良马,为骑兵部队的建设提供了重要保证。武灵王在进攻中山之前,采取了十分审慎的布置。派使臣同时出访秦、韩、楚、魏,齐,调集部分兵力戒备边境,以防不虞。武灵王吸取上次进攻失败的教训,这次他采用分路进攻的作战方针。先遣两军由中山西部进攻,然后主力分成三路由中山南部五面突袭,很快就占领了中山大片国土。中山国被迫请和,割让南部四邑。从前305年前300年,赵军先后五次进攻中山,最终灭掉中山。(参见赵攻中山之战)从此,赵国合为一体。赵国成为唯一可以与秦国抗衡的大国。

此后武灵王在北方修筑长城,置军戊守,并实行进步的民族和睦政策,使边地免除了林胡的侵扰,保护了边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巩固了北方边疆,加强了局部统一,为后来秦汉统一北方边疆莫定了基础。武灵王在北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雁门、代三郡。解放内地依附于大夫的奴隶,让他们充实九原等地,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开发了广大边地。胡服骑射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当时,它对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武灵王改变胡服是出于骑射的客观要求,但事实上,胡服不仅只适应于作战的需要,它比中原原来的衣冠更便于人们的生产劳动与其他社会活动,从而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肋影响。胡服的优越性日益被中原人民所接受。武灵王倡导的胡服骑射对于此后中国的战争与交通也有很大的影响。春秋以前,中原地区的战争与交通皆用马车。武灵王推行的骑射,推动了整个中原骑兵发展,标志战车时代进入了骑兵时代,这在中国军事史有着划时代的意义。随着骑射的发展,马便逐渐用于骑乘,大大加强了各地区间的交往与联系,促进了各地间,尤其是中原汉族与边地各少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武灵王在以绝对优势稳定了北方局势后,便把主攻目标移到中原,以完成最终完成统一大业。他已经意识到,当时具有较强实力的国家只有秦、赵两国,秦国是他的真正对手。于是他干二十七年(前299年),打破了历来固求死后站立新君的传统,主动将王位让给自己钟爱的幼子赵何,即赵惠文王,而自己号称主父。他从繁琐的政务中解脱出来,统率骑兵,准备从河套一带南下袭秦。为了稳中求胜,武灵王冒着很大的危险化装成使者入秦窥探秦王态势,侦察关中地形,认真研究袭秦战略。正当赵主父雄心勃勃之时,赵国内部发生了改变。由于在继承王位的问题上,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最终被困死于沙丘。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评论

0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