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站长动态首页 网站导航

影视剧中经常可以见到白银的身影,那么为什么如今生活中却很难看见白银了?

网友发布 2023-05-20 13:07 · 头闻号竞价资讯

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可以见到白银的身影,那么为什么如今生活中却很难看见白银了呢?今天,老魏就跟大家分享下这背后的秘密吧。

一、深埋于地下 

在中国历史上,携带大量的贵重金银珠宝下葬已经成为了当时皇亲国戚的象征,所以,这样就浪费了极其多数量的银子。而中国历史上一共出了300多位皇帝,还有数不尽的皇子、公子、权臣等等,现在考古发掘出来的量不过是九牛一毛,而更多的银子仍然深埋于地下。

二、大量赔款导致外流

我们都知道,在清朝末期,由于清政府的无能,导致中国与外国列强签订了大量的不平等条约,而代价就是数以亿计的白银外流,从此无法追回。而外国不会收藏着这些有历史价值的银子,他们会拿来直接融化了。

同时,在民国时期,白银价格大幅度上涨,这就使众多银行开始用银元作为通用货币。然而,这不过是昙花一现,后来由于白银价格的过度上涨,使得本就脆弱的民国经济雪上加霜,最后大量的白银只能外流到海外,走上了清末时期的老路。

三、银金属资源的缺乏

据文献记载,中国使用白银已逾千年之久,但是白银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所以终会有穷尽的一天。而不断的开采便使的银成为稀有金属。实际上,到了清朝时期,已经没有了可供采取的新银矿了,这就导致银资源越来越稀缺和珍贵。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进行了回收

新中国成立之后,政府就大规模回收过白银,在此之后民间几乎看不到白银的身影了。收来的白银大部分都被重新投炉冶炼,用来发展当时的基础设施建设,而白银也成功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不再作为通用货币使用了。

与股票相比现货白银投资的12个优势

今年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各个互联网小巨头频频提到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已经进入了下半场。这批小巨头在2014年-2015年的上半年曾经在O2O点浪潮中用巨额补贴枪战市场。今天对于这些小巨头们而言,刺刀见红已经过去,市场正在加速洗牌。

但对于BAT所主导的内容分发市场而言,内容大战的炎炎夏日刚刚开始。继天天快报、UC头条后,百度在10月23日正式加入了内容分发的市场行列。至此,BAT在内容领域大战的号角已经集体吹响。一场真金白银砸内容的烧钱大战正在血洗整个互联网市场。

内容平台打响金弹,要重演O2O的疯狂?

2016年是各个内容平台疯狂补贴内容创业者的一年。从年初企鹅媒体平台的芒种计划开始,全年补贴不断。今年8月一点资讯推出点金计划,9月份今日头条推出新一轮的内容补贴计划。10月份百家号又杀入局中,号称要对内容生产者进行分成,12月1日UC公布了UC订阅号的“W+”量子计划,要用10亿人民币补贴分成。

过去今日头条和一点资讯两强争霸的资讯市场,在今天直接变成了BAT的三足鼎立大势。年初腾讯依赖微信、QQ这两个分发平台,借助腾讯新闻、天天快报这样的矩阵形成了自家的内容生态。当时业内还在传闻今日头条和腾讯必有之战,但这个说法转瞬即逝。

阿里系的UC在2016年全年动作不断,从浏览器转身成为资讯平台。5月10日发布订阅号,8月23日更名及云观·媒体服务平台,10月30日推出商品推广功能,12月1日发布“W+”量子计划,携6亿用杀入资讯市场,配合阿里大文娱的战略,UC构建起了内容大生态。

而在今年10月,百度逐渐把百家号作为内容分发的中心,把自家搜索引擎和百度网盘、手机百度、百度新闻等各个移动平台打通,也形成了一套内容生态。百度甚至号称要拿出100亿来砸内容。

内容平台纷纷烧钱,这种庞大的补贴计划让人不禁想起了2014年-2015年O2O行业的疯狂,彼时的滴滴优步、外卖平台等O2O项目烧钱不断,两者烧钱的套路如出一辙。大多数O2O项目直至今天还是不盈利的巨婴状态。正是如此,今天不少人在问,内容创业是否也在经历虚火的上半场?

尤其是在9月份那次微信阅读刷量的事件一夜曝光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对内容创业这个概念提出了质疑。

资讯平台名为烧钱,实为生态比拼

出现质疑是正常的,在经历移动互联网初期以及O2O行业的烧钱战之后,几乎所有人都在回归市场理性,每每遇到“烧钱”二字时都会问出这个问题——未来究竟能否盈利,商业逻辑究竟是怎样的?一旦这个问题接不上去的话,这说明故事根本无法讲通。

当我们把“未来究竟能否盈利?”,“商业逻辑究竟是怎样的?”这两个问题套在O2O市场和资讯市场的时候会发现,两者虽然都是在大肆烧钱,但无论是烧钱的动机、烧钱的目的以及烧钱的逻辑都完全不一样。

O2O的逻辑是通过巨额补贴去砸出用户习惯,企图在用户形成消费惯性之后再实现用户留存,O2O是通过钱逐渐去创造用户需求。也就是说,通过烧钱的策略,把一个低频的用户行为培育成高频的用户行为。

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这种做法就像是肉包子打狗,只有少数狗会因为包子好吃和你回家,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有去无回的。平台方等于是一个个包子不断扔出去,企图把用户这条狗据为己有。

但资讯平台的逻辑完全不同,因为资讯的消费实际上是刚需。内容消费者一直都是免费消费内容。过去内容创作者不管有没有补贴,都要创作内容。需求和供给都是固有存在的,但没有补贴的情况下创作者创作生命可能会随时结束。

今天各个资讯平台花大价钱去补贴的目的在于扶持内容生产者成长,帮助其找到商业价值、品牌价值和用户价值,为内容创作者的商业化铺平道路。

而且内容平台并非不盈利,相反来看,盈利能力还很强。各个平台实际上都是通过信息流广告的方式积累了一大批广告主,已经能够有很好的生存空间,名为烧钱实为反哺创作者,把一部分广告收益分给创作者,让平台的内容生态更为繁荣。

另外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今天主要的几家平台背后实际上都是由BAT这种巨头扎起袖子亲自下水操刀的项目。和过去面对O2O时更多只是投资、收购的思路完全不同。

这也说明了另一个问题——内容这片红海虽然是红海,但和O2O你死我活的白刃战完全不一样,这是一场更考验资源整合的战争。虽然面对的都是C端用户,但B端的内容创业者也在极力和所有平台都打好关系,各个平台事实上是共生共存的关系,唯一的区别在于谁家更能培育出更良性的生态。

BAT三家杀入内容市场的意图究竟是什么?

更值得关注的是,BAT各家面对内容生态时的意图各不相同,各有各的考量时,虽然看似在做同一件事情,核心内涵却又大不相同,属于各说各话、各走一边。深入分析来看,BAT杀入内容市场的意图分成两种,一种是丰富自家内容生态,另一种则是开拓信息流广告的收入。

从阿里的角度来看,电商已经从运营货品走向运营内容,再以内容为纽带触达人群,获得消费者。UC背靠阿里,有丰富的大数据、流量、广告等优势,成为了阿里大文娱板块中的重要一环,也成为了丰富阿里内容生态的重要来源。UC虽然也有信息流广告,但核心作用还是构建阿里的内容生态,UC和腾讯、百度之间其实不产生直接的利益冲突。

UC作为阿里大文娱板块的旗舰,事实上正在通过扶持内容创业者的做法拓宽内容、培育IP,在整个大文娱板块中起到了整合资源的重要作用。阿里系的内容生态从组成结构来看,因为有电商的加持,实际上相比纯内容而言,更具有商业变现的空间,也更具内容的张力。

从腾讯的角度来看,腾讯是以微信和QQ这两大连接器,实现社交基因与内容的串联、分发和变现,不断给知识、社交、娱乐等一系列体系内的产品输出流量,并且通过社交广告和信息流广告实现内容变现。也就是说,腾讯做内容的目的实质上就是卖广告。这种策略早在Facebook的身上就已经奏效了。

腾讯最大的优势在于微信和QQ,微信和QQ掐住了社交的十字路口,做内容同样优势非常明显,社交通过高频带低频,可以输出更多流量,也容易让用户接受。

从百度的角度来看,百度过去搜索引擎上的广告模式正在逐渐转移到移动端,信息流广告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搜索引擎广告,百度希望借助在内容领域的布局守住广告业务。

对百度来说,过去搜索引擎可以控制一切,但在移动互联的今天APP已经成为了内容孤岛,所以百度才会在百度网盘这种看似无关的平台上都加入资讯信息流,这恰恰就是在拓宽流量分发的渠道,连接起自家的各个APP,串成一个大的生态。

写在最后:

互联网下半场内容平台打响烧钱大战,表面上看像O2O一样疯狂,但实际上疯狂的背后有其理性所在。O2O的流量战像是掰手腕,谁力气大谁就赢,和O2O的简单粗暴相比,内容战的绞杀、变现、资源整合显得更具巧劲,这是一场入下棋一般的对决,也更具看点。

作者:深几度,微信号:852405518,微信公众号“深几度”,转载请保留版权内容。

白银价格是由哪里操控的?

与股票相比,现货白银投资的12个优势:国内股票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开户数超过1亿人,无数中小散户成为a股市场的骨干力量但是,真正能从国内股票市场获利的毕竟是少数,究其原因,除了投资者自身的素质因素外,还是市场制度的不公平使用除了股票,国内现货投资也非常受欢迎,与股票相比,现货白银的竞争优势是什么?

1、白银的工业需求永远存在,而且一直是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市公司因经营不善而清算,投资者或因此可能会受到损失

2、现货白银投资只需专门研究分析一个项目,节省时间和精力,股票投资需要从两三千股中选择,成功率低,消耗能源

3、现货白银的消息方面公平透明的股市信息不对称,有些人先得到消息,散户因信息不对称而处于劣势地位

4、现货白银是国际市场,股票只是地区市场,两者的流动性难以比较

5、现货白银价格动向受世界经济影响,难以人为控制,单股容易受到庄家的控制

6、现货白银交易不需要缴纳税金,出售股票时需要缴纳印花税

7、现货白银只需投保证金即可交易,投资者可以通过小博大赚取收益

简单说,矿企大佬投诉白银价格被这些投行,交易所操控,然而没有其他人监管,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这些操纵实际上是可以被发觉的,交易所知道这些虚假的报价,但是却不采取措施,因为交易所的所有人就是这些大型投行,他们自己监管自己,他们都可以赚很多钱。美国银行和摩根大通可以年复一年的赚钱,从未亏过钱,除了操纵市场,不会有这么完美的交易记录。

而一般情况,存在以下操纵行为:

第一,定价行之间共享客户订单信息,然后在定盘价公布前,集合资金联手打压现货金价使得客户买单止损。

第二,在交易中存在以下操作价格的伎俩:

1、对敲,被告之间互相进行交易;

2、“钓鱼交易” 委托虚假订单交易,在定价窗口结束时,取消挂单;

3、挂入大单,但无法被执行;

4、洗盘交易,建立大量头寸后快速反手;

5、老鼠仓,利用客户头寸帮助自己的持仓获利。

第三,指控被告在定盘价期间扰乱价格,在2001年到2012年间,现货银价在定盘价期间下跌比上涨更加频繁。

第四,被告通过操纵定盘价获利。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评论

0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