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站长动态首页 网站导航

看起来就很好吃的网红美食

网友发布 2022-08-02 13:29 · 头闻号网站运营

资料来源:集成电路实验室

最近朋友特别热衷于给我推送小X书里的各种网络名人美食。

比如绿色发光,可以粉化的奶茶:

榴莲裹着臭香肠:

以前只能在搞笑图片里看到的西瓜冷面:

我想象不出螺蛳粉串是什么:

火冰淇淋刺客辣椒辣椒鸡肉冰淇淋: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要把食物放在袋子里,而不是把小龙虾袋子里的面条放在碗里:

等待...

总之,现在的网络名人中的“美食”已经超出了我的想象和理解。

本期我想从商业角度谈谈为什么网络名人料理的结局是黑暗料理。

01

在社交网络出现之前,没有网络名人的概念,更没有网络名人美食。

中国最早的网络名人料理,我觉得应该是2012年开业的黄太吉煎饼。

黄太吉的口号是用互联网思维做煎饼。

老板何昌出生并在谷歌和4A广告公司工作。他大概积累了很多“赋能”、“降维”、“迭代”等俚语词汇。感觉可以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一切。

和畅

但是他所谓的互联网思维现在好像是热搜。

很多人可能还记得曾经在微博中引起巨大反响的“老板开奔驰送煎饼”的本土营销。这辆奔驰车的车主叫何昌。

那一年,微博还是一个新的社交平台。黄太吉在微博里搞各种噱头,包括把煎饼果子开进北京CBD,找美女送煎饼,声称要在中国建麦当劳等等。

后来很多网上名人店都能在黄太吉这里找到原型。

比如各种鸡汤字帖附在取餐的机打收据上,这在现代中国茶叶店还是做的。

墙上还有“葫芦娃”和“变形金刚”的怀旧插画,可以算是怀旧主题网络名人店的先行者。

另外,它很贵。皇太极十年前敢卖9块钱的煎饼。在某种程度上,他是冰淇淋杀手和茶爱好者的鼻祖。

利用微博的影响力,黄太吉在北京引发打卡热潮。其次是一批网络名人中的“互联网思维”餐饮,如雕爷、伏牛堂、西少爷。

这批“网络餐饮”是中国第一代网络名人美食。

谈互联网思维,总结他们的特点无非就是严重吹牛,严重噱头,严重卖高价。

至于食物本身,煎饼还是那个煎饼,肉包子还是那个肉包子。没什么创新,但也没到黑暗料理的程度。

只是第一代网络名人死的很快,活了四年的很少。

02

第二代网络名人美食的想法本质上是噱头,但他们逐渐发现,打着“互联网思维”的旗号卖传统美食是行不通的。

因为第一代网络名人料理的目的其实是tovc,是针对投资人的。目的是告诉投资人,这个东西不一样。快来给我投票吧。

但是,随着第一代网络名人料理的失败,投资人变聪明了。不能光跟我讲概念,看PPT。你得给我看看市场效果。

所以第二代网络名人料理基本上是以网络名人本身来运营产品的。

就在社交网络爆发的时候,他们敏锐地意识到,客人来吃什么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们可以拍照并发布到社交媒体上。

那么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产品做的好看,店面装修的漂亮,都是为了方便人们拍照。

再说了,把产品当成网络名人,怎么能继续制造虚假繁荣呢?

很简单,只要买流量,刷数据,放到线下,就是我为什么不雇人排队?发稿报道好多人排队不是很好吗?请人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照片不是很好吗?

这样,在短期内,消费者看这个东西的时候,我就要去尝试了。投资人一看,小子,你的照片网上全是,好像全国人民都是你的消费者。两三个城市这么夸张。全国都满了怎么做?赶紧投票。

03

第三代网络名人料理,在第二代的基础上,继续走极端。

从第一代网络名人美食开始,人们选择的品类基本很难复制。看产品好看,请人排队的手段变得越来越浩繁,消费者也产生了视觉疲劳。

于是,网络名人美食被扭曲,开始向“奇怪”的方向发展。重要的是出格,重要的是出格。

短视频的出现,也让网络名人料理在视觉造型之外,更注重“玩”。

短视频不仅好看一目了然,还能在15秒内提供惊喜和刺激。只有能玩好的食物才适合发短视频。

于是可以用来占卜的茶火了,海底捞的DIY菜单火了,Xi安的酒火了。

答茶

Xi安甩碗酒

如你所见,在网络名人料理的三个阶段中,味道其实越来越不重要。

早期的“网络餐饮”会跟你聊“你的味蕾还没打开。”后来网上的名人料理只关心能不能拍到好看的照片,拍好了再吃。

到了短视频时代,没人关心吃不吃,娱乐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是一个老派的吃货或者餐饮从业者,你肯定会觉得难以理解。从传统的观点来看,烹饪有底层逻辑,食物有基本原理。创新是可能的,但改编不是随机的,开玩笑也不是废话。

网络名人料理呢?它完全跳出了这种思维,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标准:

既然是网络名人料理,只要受欢迎就好吃。网络名人美食最大的门槛不是好吃,而是红。

反正总有人想试试排队的店铺。

即使味蕾告诉你不好吃,排队的时间成本和朋友圈几十上百个赞也会强行矫正你的味蕾,改造你的记忆,让你喊出“yyds绝对独一无二”。

04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让一个产品成为网络名人?

在之前的辣酱视频中,我引用了一个概念:

你在米饭里放一些肉,称之为炒饭。肉里放点米饭,那就是网络名人炒饭。

你把奶酪放在奶茶里,就叫奶茶。但如果在奶酪里放点奶茶,就是网络名人奶茶了。

如果某种原料的比例被不成比例地放大,然后用户的感知被放大,就很容易产生网络名人付费。

这句话对我来说不是原创,但我更愿意称之为网络名人第一定律,因为它很有远见地指出了网络名人的基本属性“感知”与构建网络名人的基本方法论不成比例。

先说感知。

在我看来,凡是能在很大程度上唤起人们感官的东西,客观上都有网络名人的潜质。网络名人这个词是感觉系统的同义词。

网络名人是商业化的极致,一手给刺激,一手给流量。如果能通过审核,你给的刺激越多,你得到的流量就越多,公平交易才公平。

如果赚钱的方法都写在刑法里,那么赚钱的方法都写在审计规则里。

为什么感官刺激如此重要?这里我们就来说说互联网的推荐算法。

推荐算法其实和打怪兽差不多。一篇内容需要从小到大,突破一个流量池,才能成为一篇爆款内容。

当你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一条内容,就会被分发到一个很小的流量池中。

这个流量池的用户可以看到你的内容出现在他们的手机屏幕上。一般来说,这个初期流量池的规模大概是几百到一千多用户。

这些内容能不能继续传播或者在这里止步,完全取决于这些用户是否打开你的内容,是否留言、点赞或者转发,以及播放率和阅读率有多高。

如果数据指标足够好,那么你的内容即使成功也会被推荐给下一个更大的流量池。这里有几十到几十万用户,你的内容会被他们评判。

此时,你能看到的是,你的内容的推荐量和阅读量会有一个跨越式的增长。

如果你的内容还和他们在良好的数据中,那么以此类推,这个内容就会被推到更大的流量池中接受检验,直到遇到自己无法征服的流量池,或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生命周期自然结束。

那么,真正能贯穿所有流量池,成功打遍每一关怪物的,就是人性。

这里的人性包含各种元素。情感、同情、热血等正面情绪会打击人性,而好奇、欲望、仇恨等不上台面的东西也会打击人性。

找到人性的最大公约数,就找到了所谓的交通密码。

而直接的感官刺激是人性的最大公约数。毕竟每个人的情感点可能不一样,但谁还没长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呢?

那么如何加强感知呢?就看“不成比例”了。

我给你举个例子。为什么要最大化的瘦脸大眼睛,造成高鼻梁尖下巴的大眼睛不成比例?

很多人说这种不相称不好看。

但这种东西,我们要的不是有人说好看,而是更多人喜欢,数据不会说谎。

同样的原理可以适用于所有涉及网络名人的领域。

在情感博主里,就是不成比例的小作文,撒狗血,卖苦水。

在网络名人景区这里,各种视觉奇观被不成比例地制造出来,打卡摄影点被铺设。

在网上名人烹饪中,只是将材料不成比例地堆积在一起,并将看起来互不相容的配料强加于人。在食材中加入可以刺激食欲的油和水,最好做成五颜六色的,美其名曰“切片”。

它是媒体人的延伸,但这个延伸是蹩脚的。网络媒体只注重视听感官,其他感官刺激解决不了。

网络名人能做的就是增加视听刺激量。

但是视听的刺激在不断增加,感官的平衡在不断被破坏,最后必然会有一些奇妙的东西存在。

比如网红脸,筷子腿,A4腰,夹音,泡泡音。比如网络名人黑暗料理。

05

“不成比例,放大感知”。有了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创建在线名人美食。

接下来我来打个网络名人料理的主意。

比如我做一个品牌的奶茶,叫亭式茶艺,你没问题吧?

开店之前,想开发一个王牌项目。现在,我喜欢罗嗦粉,椰奶,鸭屎柠檬茶。

考虑到现在是夏天,为了凉快,我认为像苏打水这样的饮料会卖得很好。

于是我决定推出一款鸭屎椰奶冻泡泡茶。

名字是不是有点太普通了?那就叫鸭鸭椰子椰子冰。冷得像冒泡的茶。

茶是不够的。为什么不点甜点配奶茶?我又上网,发现臭豆腐很受欢迎,千层饼很受欢迎。于是我决定研发一千层臭豆腐和榴莲,一层臭豆腐一层榴莲,我要的是极致的嗅觉享受。两块煎好的臭豆腐要放在上面,增强视觉感受。

消费者到我店里,发现连一个排队的人都没有,根本不可能。雇人排队是常规手段,最好一劳永逸限量销售。鸭椰子冰又冷又好吃,每天只供应下午5点到晚上8点的冒泡茶,臭豆腐蛋糕每天限量50份,售完即止。

最好在门口放一个女装熊猫打卡点,来店里喝茶,和女装馆长合影。

这时候差不多风投应该注意到我的亭子式茶艺了,然后就是融资扩张破产的故事。之前挖的坑也不用填,这样可以一举两得。

06

回到网上名人美食。我觉得“美食”还是太小了,不足以定义网络名人美食。网络名人美食是一个多维度、全感官的刺激产品。

在所谓的全感官中,美食是最不重要的。

味道无法传播,无法顺着网线让网络另一端的人感受到。这个问题不是5G,6G,或者超宇宙能解决的。只有快进到22世纪杀人网,大家快进到后脑勺,插管进矩阵,才能实现。

但是视觉和听觉的交流力很强。

你发个朋友圈给榴莲裹上肥香肠,那奇妙的造型,带来的视觉冲击大家都能看到。

你拍一个西瓜冷面的短视频,你在暴风雨中呼吸,所有人都能听到。

我前面提到过,媒体是人的延伸。但是这个扩展不是一般的扩展。我们的视觉和听觉可以走得很远,但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只能停留在原地。

注定了当媒体依次干扰正常生活的时候,视听效果越好,越容易得到媒体的青睐。

网络名人美食不是美食。同样,网络名人景区不是景区,网络名人艺术展不是艺术展,网络名人健身房不是健身房,网络名人书店不是书店。

虽然他们生活在现实世界,但他们的价值存在于网络世界,而网络世界依赖于网络流量和推荐算法。所以你在网上看的时候,它们美得不得了,实地一探,总会发现到处都是鸡毛。

《网络名人》中的街区大多距离市区十万八千里,附近杂草丛生,演绎荒野求生;

网络名人展除了几个精彩的照片打卡点,什么都没有,用生动的案例告诉你,艺术是需要想象力的;

网络名人里的健身房根本不像健身房,更像夜店,教练也不上课,更像拍照;

网上名人书店卖的书不是小四就是大冰,与其说是书店,不如说更像是心灵鸡汤馆。

那么你认为为什么今天那么多人反对冰淇淋刺客和网络名人料理呢?根本原因是什么?

在我看来,真正的原因是普通人在捍卫普通,捍卫生活,捍卫选择的权利。

事实上,当这些网络名人食品制造噱头,制造虚假繁荣的时候,那些好吃又便宜的食品也在逐渐消失,因为它们已经被挤出了存在空。

偶尔被捅一刀我可以接受,但是打开冰柜发现里面有个军火库怎么办?

偶尔能接受不寻常的食物形式,但只想说一碗面粉,发现只是用奶茶煮的,怎么办?

在一个神奇的市场里,连保持平常心都成了我们需要争取的东西。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评论

0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