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是媒体人的天赋,做出能传递良好价值观的内容是媒体人应该遵守的职业和社会道德。内容不仅是产品价值最直观的呈现,也是链接和维护产品与用户关系的最有效载体。产品设计和运营需要哪些方法论来参考?下面,笔者就来详细告诉你。
一、内容的含义
有人从刑法中看到了致富之道,这句话越来越不像笑话了。即使内容观点是劝导和纠正,但对“自杀”话题的讨论,对易感人群有暗示作用。对于这类话题,媒体通常是谨慎的,而自媒体的KOL则会鲁莽行事。
内容导向再严重,也会受到读者双向影响。即使社会评论的观点和价值观是“积极的”,恶性犯罪的内容话题在煽动情绪后也会产生“双向强化”的效果。
《二班食堂》对搭车受害者的露骨描述和《咪蒙》的煽情套路,不仅遭到各界媒体人的批判,理性的网民也义愤填膺。这些刻意的人性,和昨天一样,本该作为自媒体的警示,但没想到,有一种自媒体的无情,不仅没有因为之前的“封号事件”而稍有收敛,反而愈演愈烈,成为一个成功的老师。
一个名为“猫英里国”的微信官方账号,目前已经消失。借助新城集团“王振华恋童癖”事件,公然编造了一个犯罪过程的文学故事,内容生动,标题挑衅。露骨的吃人血馒头,堪比“二更饭堂”。
写作是人的天赋,媒体人写作的生命在于记录社会的真实变化。编故事的作者通常不会写时事新闻,以免模糊现实,因为渲染真实事件的故事冲突会变相奖励极端的社会情绪,扭曲读者的价值观。一个国家的猫是危害社会的内容蛾。
两个或五个最终结论
1.只有专业内容才能带动用户增长。
眼球经济是自媒体时代最流行的内容形式。
曾经无数的内容生产者涌入赛马场,成就了一大批kol,其中不乏学有所成、足以致富的学者,通过更扁平的声音窗口为社会的价值呐喊;而那些目光短浅的口水内容厂商,在不断制造焦虑的同时,模糊了新闻和假新闻的界限。
自媒体不同于自媒体,自媒体不负责内容的真实性,或者说对于自媒体来说,流量价值更高,弥补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内容约束都是基于个人的情感偏好。不负责任的内容趋势,不仅是内容运营者的责任,也是平台的责任。
目前互联网的内容行业整体进入寒冬,尤其是娱乐类。猫国这次的“人血馒头”的体量远不如他的另外两位前任。
UGC在内容生产端一直是个伪命题,在繁荣时期勉强说得过去。到了股票市场之后,存活下来的内容生产者,哪怕是UGC,也已经成了不折不扣的PGC。只要不是社会主导的,PGC就是内容产品的终极形式。
从早期的优酷土豆到抖音,UGC已经深度布局,尤其是在Aauto faster,沉淀了大量的社交关系。随着内容的不断迭代,用户的品味越来越高。在优胜劣汰的趋势下,即使Aauto Quicker的社会氛围逐渐PGC化,社会关系较弱的Tik Tok也早已成为MCN的天下。
对于观众来说,有趣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对于制作人来说,内容的有用性才是关键,UGC模式也在不断流行和被证伪。
所以内容第一种可能的结论:只有专业的内容才能持续带动用户的增长。
PGC植根于垂直品类,能够从专业角度持续为用户提供高价值的内容。比如图形类的文人,哪怕为五斗米折腰,谋生也是有价值的。很多人偶尔收到一个广告就觉得丢脸;而那些只靠文案技巧吸引眼球,用改编的新闻话题抢流量,文字多用于巴结的优雅娘娘腔,迟早会被行业淘汰。
2.内容产品将驱动用户类型。
内容的第二个可能结论:内容产品会驱动用户类型。
和娱乐信息是两个不同的内容,一个是消磨时间,一个是获取信息。专业PGC通过生产内容获得用户反馈,再根据用户反馈进一步推广内容,从而获得更好的用户留存和活跃度,不断完善模式循环,直至输出经典。
平台的内容主要是获取PGC,获得最大数量和质量的内容库存和存量内容。根据PGC的特点,平台注重多样性。因此,存量内容的精准分发是所有内容平台的核心价值,编辑、算法、社交三种分发形式是自媒体时代内容平台的竞争焦点。
1)编辑和分发
基本上都是自媒体,对边肖的专业要求比较高,注重内容质量。这些平台大多制作自己的内容,保持独特的调性——比如虎嗅、36Kr、创业等。,至少一半内容是自己生产的,另一半邀请优质作者入驻专栏。
2)算法分布
千人分发形式将海量内容与用户喜好匹配,理论上可以实现内容价值的最大化。然而,沉浸式内容场景存在许多缺陷。
首先,更适合娱乐。信息驱动的用户通常偏好垂直平台或搜索订阅;其次,数据隐私越来越受重视,中高端用户讨厌被跟踪被拍照,开始卸载此类产品;接受算法推送的用户价值相对较低,比如年轻人和下沉市场,像Aauto Quicker和Tik Tok这样的娱乐产品更适合。
3)社会分配
优势并存,用户基于满意度传播,无形中过滤和淘汰了普通内容,所以头部KOL获得的流量更多。因为普通内容不被关注,内容两极分化严重,要么煽动情绪冲突,要么深度不错。从高层到明星,微信不断改IP,旨在改善头部流量垄断和极端情绪,但至今收效甚微。
综上所述,不同的分销模式吸引不同类型的用户:
大部分编辑分发垂直内容,用户和内容价值高,但数量少;算法分发多为娱乐产品,用户数量较多,但私域空不足,用户价值相对较低;目前社交分发是分发最广的内容,KOL有私域流量,用户覆盖各种类型,价值高。
3.内容清单将推动用户关系。
内容的第三种可能结论:内容库存会驱动用户关系。
所有视频网站都在为版权烧钱,尤其是用户感知度高的IP,比如热门综艺、好莱坞大片;国外的网飞很远,平台模式可能最终会随着技术的迭代而倒下。内容本身永远不会失去用户的需求,所以网飞直接布局自制内容,批量生产《纸牌屋》等知名IP,锻造企业长久的内容硬核。
不同内容的生命周期不同,存储内容的价值也不同。可能有人还在看几年前的经典大片,但很少有人看国产老剧。内容质量越高,成本越高。相反,时效性强的新闻内容,大多在事后失去关注,再利用价值很低。
每周的内容量代表了平台目前的实力。内容更新频率越快,品类越多,用户增长越快,活跃度越高。追剧、综艺、KOL,存量内容的更新对忠实用户的约束力很大,所以也决定了用户关系。
长视频领域占比最大的爱奇艺,仅第一季度内容成本就有53亿,总内容成本62亿,爱奇艺占比85%,这是Q1亏损的直接原因。高频优质的内容盘点,真的很烧钱。
可复用内容总量和存量IP对用户的约束力,尤其是独家版权,代表了平台的长期竞争力。爱奇艺的内容成本几乎拖垮,版权内容的账面价值只有网飞的5.6%。不同的是,爱奇艺常年亏损,烧钱多的网飞虽然负债率很高,但一直是净利润。
毛利和游戏差不多。一本赚钱的书早期,每天都可以发财。战略上,一直都是巩固PC搜索,不能关心什么移动互联网。
内容市场不存在所谓的“721定律”,迄今为止也从未出现过所谓的占主导地位的内容媒体。Aauto Quicker和Tik Tok很有可能在短视频领域打破这个桎梏,但这也是平台层面的竞争。而小美的内容PGC永远不会过时。Noteman就是个传声筒,收入都可以规模化,更何况那些在媒体圈摸爬滚打多年的内容工匠。
4.话题排名带动内容热度。
内容的第四种可能结论:话题排名带动内容热度。
题目经典太多,在创作新内容时很难超越前人。好在内容领域有不断的增量话题,不然包括老林在内的内容新手用户就更难谋生了。内容渠道和PGC作者之间的共生关系其实非常微妙。那些头部频道的话题排名可以放大影响力,给作者带来增量。同时,头部渠道必须平衡供需。
算法和社交分发内容平台没有审核标准,所有创作者都可以提交内容。专注娱乐的算法平台,创意内容更受欢迎,算法的运气成分很大,所以很多网络名人故事一夜走红。专注分享情感的社交平台,情感内容更容易传播,卖焦虑是个好点。各种到处都是有钱人的物质世界,让你怀疑人生的焦虑标题。
分发平台专注于少量话题,所以内容要求也高。
比如:钛媒体、创业、虎嗅、36Kr等。,不惜得罪大量作者来保证内容质量,对栏目和投稿的审核标准非常严格,属于图文作者内容的炼金术。这些小困难值得深思。如果有一天内容无敌了,就失去了前进的坐标。
注意第一波的速度,第二波的角度,第三波的深度。只有快,才能广泛传播,但不会沉淀用户忠诚度。深度内容是话题终结者。用户看完之后大概率会对同类内容嗤之以鼻。就像作者刷Aauto快一点,自从看到大灰狼然后那些狗,就是分分钟路人。网飞坚持烧钱做自己的内容,也是这个原因。
话题增量越大,内容越多。所有内容生产者的痛点是:制作容易,选题难。对于大多数内容创作者来说,不可能让所有受众都满意,尽可能天真无邪地选题就很让人欣慰了。
5.内容流通将推动社会影响。
内容的第五种可能结论:内容流通会带动社会影响力。
世界上没有人喜欢独舞,但肯定有人不喜欢追求人气。老里子属于后者。理想是做一个小圈子的作家,能影响一小部分人,但不会成为害群之马,能保持不油腻的脾气。即使一个人偶尔出言不逊,也不用担心因为自己软弱的话语而被泼出去。
内容会在自己的定位圈里越循环越深,因为用户反馈是内容生产的主要驱动力,人总是从一个思维框架跳到另一个思维框架,这叫体验。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说,用户反馈是体验的养料,滋养着内容的持续生根。
文章有多好,那些焦虑的文章也有多好。作家之所以走极端,通常是因为一开始用户的数据反馈的回报,导致不断深入。首先,价值观被数据蒙蔽了。其次是经验让内容更响亮,最后开始影响社会。
独立思考的品质,或许值得所有内容人的敬畏。
#专栏作家#
打造各种百万级用户产品,擅长互联网产品运营,关注新兴科技行业。
本文由@老李宁原创发布。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允许,禁止转载。
来自Unsplash的图像,基于CC0协议。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