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天南地北首页 网站导航

创业致富个人事迹典型材料

网友发布 2023-07-20 12:22 · 头闻号化工轻工

创业致富个人事迹典型材料范文

 XX区进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时,为了促进农民致富增收,种植了大批速生丰产林。但是,由于林木生长周期长,采伐期以前,林地没有任何经济收入,还要投入肥水等管理费用。通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增加林业附加值,解决了林木生产周期长的难题,促进了林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农民增收渠道,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源。

  一、潜心调研觅蹊径

 发展速生丰产林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途径,但其生长周期长,农民真正得到收益要等6-10年的时间,在林地内头三年合理的套种一些农作物、蔬菜等尚可得到一定的收益,随着树木的逐年增长,由于枝繁叶茂,通透性大大降低,各种需光性植物由于光照的不足,难以正常生长,这样使大量的林间土地闲置。如何将这一闲置土地充分利用起来,使其发挥出更大的效能,成为XX区迫切解决的问题。20xx年7月,区林业局(现园林绿化局)走访了有关专家,听取了他们的建议,并随同区人卫制药厂的有关人员去河北安国对药材市场进行了调查,与当地药农针对速生丰产林的特殊环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月,又与河北省XX县林业局取得了联系,共同探讨了如何有效合理利用林间空地的有关问题。经过相互交流与探讨,大家一致认为,林间地的特殊环境种植食用菌应该是可行的。在对该项目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进行反复深入的研究基础上,区委区政府责成区林业局在永乐店镇陈辛庄村进行 “林菌间作”试种项目。20xx年8月22日,第一批引种的黑木耳在陈辛庄村落了户,占林地1亩,建塑料拱棚14个,引进黑木耳菌棒3100个,投资7000元。在试验过程中,不断摸索经验,调整管理方案,使陈辛庄村农民掌握了基本的种植黑木耳的培育技术。当年就采收木耳5000公斤,以平均2元/公斤的价格销往市场。

  二、以点带面谋发展

 在试验成功的基础上,林菌间作产业项目得到了区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关注,并将该项目列入20xx年XX区重点发展项目之一,在永乐店镇正式启动实施,它是集原料生产_菌棒生产_食用菌生产_食用菌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项目。产业发展初期,为了能使林下经济产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区政府责成林业局派出工作组动员各家各户参与种植。起初,老百姓对于这项工作的积极性并不高,经过工作组人员反复分析引导,一部分村民签署了种植协议。由于考虑到前期生产投资老百姓无法接受,为使老百姓减小投资风险,工作组确定种植户可以先赊欠投资款,产品卖出的收入由政府统一管理,盈利扣除欠款后,剩余部分全部发放给农户。同时,对菌棒的购买给予1元/棒的补助,减小了农户的经济负担,提高了种植的积极性。永乐店镇陈辛庄村200亩速丰林的'林间地内进行了食用菌种植的全面推广。20xx年,仅陈辛庄村共生产黑木耳83万公斤,平菇8万公斤,收入180余万元,获纯利80余万元,全村人均收入提高2000元。速生丰产林下林菌兼作项目先后被中央电视台7频道、XX市电视台、XX区电视台、通州时讯、北京林业信息网等媒体广泛报道。永乐店镇陈辛庄村也因此成了富村、名村。

 20xx年林菌间作种植在全区实现大规模推广,带动全区林下经济产量迅猛增长。截止20xx年,全区林下经济栽培面积达到1万亩,年产值9000万元。全区有3600多个林下经济生产专业户,户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以林菌间作、林桑间作、林下养殖为主的林下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并在北京郊区和河北、天津等地引用推广。

  三、循环经济新途径

 林、菌共生模式不仅节省了普通林地施肥、浇水等费用,而且促进了林木快速生长和周边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了生态效益最大化。调查显示,林菌栽培模式可使林木年生长量提高20%,从而缩短了大径级材的培育周期。同时,郁闭的林下环境,为林菌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既每亩节省了1500元以上的生产成本,又使食用菌产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有效促进了生产循环,提高了单位林地的总产值。

 另外,棉籽皮、麦糠、木屑等是生产菌棒的重要原料,按生产每亩林菌1万棒计算,每亩需要棉籽皮、木屑等原料1.5吨。当地林桑种植、粮食作物等其他种植业借此得到稳步发展,也有效解决了农民焚烧秸秆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家禽林下散养不仅提高了家禽抗病力,而且提高了土壤肥力,促进了林木快速生长,实现了生态循环。

 不仅如此,每年林菌生产结束后,产生大量废弃菌棒。结合“亮起来、暖起来、循环起来”工程,20xx年我区在各乡镇建立了秸秆气化站(生物质气化站),大量废弃的菌棒成为气化材料。据测算,每斤菌棒可产燃气0.8立方米,每立方米燃气成本约为0.25元。

 林木枝杈材—菌棒—食用菌—废弃菌棒的再利用既促进了环保化生产,又为农民提供了生活燃料,实现了从生产到生活的良性循环。

  四、大发展带来新机遇

 通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永乐店镇形成了“党委+基地”、“支部+协会”的永乐生产模式,引导农户科学生产,搭建销售平台。永乐店镇成立了食用菌协会,在生产过程中,食用菌协会以基地为依托围绕“六统一”为种植户提供全程服务:一是统一安装微喷设备。二是统一采购生资。三是统一生产、提供菌种。四是统一技术指导。五是统一组织培训。六是统一产品销售。为农户解决后顾之忧,保障林下经济生产有序。另外,永乐店镇党委、政府以镇农林服务中心为平台,出资800万元建立了菌种生产基地。基地负责修建林间微喷灌溉设施,解决生产用水问题;使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引导农户自主合作;与农户签订了收益保障书,承诺按照统一的生产规程每亩地纯收入超过5000元,低于部分由基地出资补齐,保障农民利益。

 20xx年8月第十八届世界食用菌大会将在北京XX区永乐店镇召开,届时,通州将向全世界食用菌行业人士展示我国食用菌产业风采。“永乐模式”作为我区林下经济主要模式将进一步得到展示与发扬,为进一步提升林下经济的发展水平,加快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努力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结合与统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首都农村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

 贫穷并不可怕,关键要将脱贫致富作为谋事创业的动力和压力,不断追求、创造财富。下面是我整理创业典型事迹材料范文精选的范文,欢迎阅读!

 创业典型事迹材料范文精选篇一

 她,是一名普通的农家妇女,22年一直坚守着创业致富的梦想,虽历经众多坎坷,但从未停过创业的步伐;

 她,干过冷饮批发,贩过鸡蛋,还搞过铲车生产?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敏感地捕捉着一个个行业的商机,不断摸索着、前行着;

 如今的xxxx皮肤颜色有点深,可年轻时也曾美丽过。嫁给丈夫xxxx时,朱家较为贫寒,连第一次访亲时的家电,还是公婆为撑脸面而向亲友临时?借?的。面对这样一个家境,她没有抱怨,而是和丈夫xxxx一道不断探索着致富门道。xxxx年,她和丈夫东挪西借,凑足4万元建起了半间房屋大的活动?冰箱?,做起了冷饮批发生意,兼代储存牛肉和羊肉。

 天道酬勤,xxxx夫妇的汗水换来了业务量的不断扩大。后来,建起了30吨储存能力的冷库,成为全市三大冷饮批发商之一。那时农村用电还紧张,三夏大忙期间经常停电,可冷饮一旦保不住低温就会融化。为此,她又专门添置了一台柴油机,一旦停电就立即加足马力发电,确保冷库正常运行。

 冷饮批发,每年就5至8月份的四、五个月时间,其他月份除了种好田,干什么?闲不住的xxxx就冬天贩卖鸡蛋,春节前还到集镇农贸市场卖对联。随着农村超市的增多,xxxx的冷饮批发生意越来越冷清,甚至出现亏损。?任何行业都有盛衰,关键要看准其趋势,适应其变化,抓住其先机。?这是她多年闯荡市场的心得之一。xxxx2年,忍痛将几十万元的冷库当做废铁卖了,放弃经营了10年的冷饮批发生意,搞起了铲车加工。没想到,由于技术不过硬,发往东北的两批货质量不合格,一下子亏了10万元,使生产经营陷入困境。xxxx4年,苦撑不下去的xxxx夫妇再次连续几天茶思不香、彻夜未眠。?东方不亮西方亮?,看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新趋势,当年xxxx夫妇就多方筹资12万元,购买一台收割机,当起了走乡串村的麦客。后又投入24万元,添置了一台新式收割机。36万元,那两年可到城里买一套面积较大的商品房,可在xxxx看来,购置房产将使资金固化,而投入经营则能生钱并增值。 与一般农民创业者不同的是,xxxx夫妇还逐渐学会了?发明创造?。收割机因缺油突然在田间熄火怎么办,学过机械、干过车工的其丈夫xxxx想法设法在收割机上加了一个副油箱,及时补充用油,确保了抢天时收割到位。xxxx年,夫妇俩投入50多万元搞起了物流运输,将米厂的稻糠送到相关企业,用于生物发电。他们在米厂发现了一桩怪事:灌装一袋稻糠劳务费50元,但由于又脏又累,几乎没有人肯干。没多久,xxxx就在收糠的卡车上装上了风机,进行抽吸上货,一下子解决了这一难题,引得我市和周边的米厂纷纷效仿改革。

 ?创业不仅要看准时机上,也要适时放手。?随着这几年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村收割机日益饱和,机手收入逐渐下降。2012年,xxxx当机立断,将收割机卖掉。不过,一直闲不住、不甘于在家养老的她,又思考着如何独自开拓创业新门类,与丈夫的物流业务交相辉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在家种田的多为老弱病残,即使有力气拉板车卖粮,也需走上好几公里。?别人的难处,就是新商机。粮库经营,前景看好!?思路即成,立刻付诸于行动。当年4月份,总投入近30万元的粮库基建动工,5月份就竣工。短短28天里,她几乎没睡过安稳觉,人瘦了一大圈。粮库建成开市后,她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每天上午6点多就开秤,一直忙到天黑。得知谁家运输卖粮困难,就上门收购;收下的粮食,则一小推车、一小推车地运进粮库。

 有付出总有回报。由于公平买卖、保护价收购,再加上对顾客总是笑脸相迎,xxxx的粮食收购生意很快就走上了正轨,覆盖了本镇及张桥镇、河失镇的部分村,并开始盈利。 xxxx有句俗语:八派命不怕死来做。多年来,xxxx经常眼睛一睁,天亮忙到天黑,即便如此辛苦,但她一直尽心尽力孝敬公婆。

 命运要靠自己掌握,只有不断努力,才能摆脱困境、获得成功。为此,xxxx时常对亲友们说,贫穷并不可怕,关键要将脱贫致富作为谋事创业的动力和压力,不断追求、创造财富。

 对于身边想创业的亲朋好友和村民,他们夫妇总是尽力相助。在其夫xxxx的物流公司,有个来自安徽的年轻驾驶员,有车子、想创业,但没门路。xxxx夫妇俩就将部分物流客户交给他,让其单干。

 创业动力,来自贫穷逼迫;创业艰辛,充满酸甜苦辣。

 创业典型事迹材料范文精选篇二

 xx原来在一家私营企业打工,每月的收入也不错。但是,在2008年的八月份,他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他认为在私营企业里打工,把自己最好的青春都浪费在了别人的事业上,而自己将来只能是维持着温饱,没有一份真正的自己的事业。

 于是,在2008年的8月份,他开始着手想着自己应该开创一些自己的事业。他看见农村现在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家中撂荒地特别多,而现在保护地生产是政府大力提倡,大力扶持的产业。他好像看到了自己创业的方向。目标确定好了以后,他说干就干。先后和村里的几个老大哥合计在组里的旱田里建暖棚,大家也都有这个想法,可是没有人出头联系。也形不成规模。于是,蒋立勇说,这个大家放心,我出面联系土地串换,大家准备跟我好好干吧。他在本组的十二天地中规划出了一块地,大约有三十多亩,挨家做地主人的工作,把大家的工作做通以后,就每家签订了一份协议,承包下了土地以后就开始建暖棚了。

 习惯了在企业中坐办公室的他,在建棚中吃尽了各种苦头。八月份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他本人很胖,一百八九十斤的身体在酷暑中挥汗如雨。早晨,天不亮就来到棚里,休整后坡,山墙,一锹一锹的挖土,一锹一锹的堆砌;中午,骄阳似火,刺眼的阳光照在身上就像用刀子在身上割,身上的皮晒脱了一层又一层。傍晚,毒辣的阳光稍微收敛了一点,蚊子又铺天盖地的拥上身来。经过半个多月的艰苦努力,棚终于有个模样了。看见平时习惯了上班下班,每天生活的很悠闲的他,能这么吃苦,在他的带领下,大家也都起早贪黑,比着干,先后建起了七个高标准的暖棚。棚建好了以后,紧接着就要起垄,栽苗,他的腰不好,长时间的哈着腰干活,腰疼的受不了,他就跪在垄沟里,一棵一颗的栽苗,劈叶子,除草,每天下来都是腰酸背痛,有的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因为不懂技术,他就主动联系邻村的有经验的技术员定期到棚里指导管理,每天在忙完家里的活以后,还要到其它棚里随时了解他们的情况,保证在自己的带领下大家都能共同致富。

 创业典型事迹材料范文精选篇三

 吴峰松,男、1970年2月出生,初中文化,是鹅湖村第五组村民。该同志初中毕业后就在家务农,他是个不安?本分?的人,有经济头脑、勤奋好学、吃苦耐劳,还敢于用超前意识把握住发展机遇。当时,本地生猪养殖都是以家庭饲养为主,难以形成规模,市场供应不足,吴峰松同志就瞄准了发展生猪养殖行业。

 经市场调查,家人讨论后、说干就干,九0年在家里搞起了小型养殖场,引进优良种猪2头,母猪6头。经他一年的细心喂养照料,当年就获得纯收入上万元。初战告捷,论常人可能是稳扎稳打,慢慢扩大发展。但是吴峰松是个不满足现状、?野心?大、有远大报负的一个同志,他这?一发?就不可收拾,先后建了一个占地面积10多亩、建设规划比较科学的中型养殖场,又承包了村委会120多亩茶园和100多亩油茶,还建了一个水域面积20多亩的养鱼基地,在鹅湖街上开了一家饲料零售店。现在吴峰松的产业达到年出栏肉猪200余头、仔猪1000余只,出售浮红茶800余担、茶油1000多公斤,饲料零售额26万元,年家庭收入达到18万多元。吴峰松同志现在是远近闻名的种养专业户,在他的带动下,鹅湖镇的种养业迅速发展起来。

 吴峰松同志的典型事迹,村支部、村委会非常重视,把他列为重点培养发展入党对象,2003年9月,吴峰松同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吴峰松同志先后获得了市委、市政府颁发的《青年星火带头人》、《全市农村种、养、加、销十佳大户》、《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和县委、县政府颁发的《农业结构调整典型户》、《两带标兵》、《种养专业户》、《优秀党员》以及镇党委、政府颁发的《发展特色农业标兵》等十多项荣誉称号。他的爱人童月香同志被选为市人大代表。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