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酥油饼;2:宁波汤圆;3:金华汤包;4:绍兴臭豆腐等。
浙江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复杂。山脉自西南向东北成大致平行的三支。地跨钱塘江、瓯江、灵江、苕溪、甬江、飞云江、鳌江、曹娥江八大水系,由平原、丘陵、盆地、山地、岛屿构成。浙江省地处亚热带中部,属季风性湿润气候,自然条件较优越。截至2018年底,浙江省下辖11个地级行政区,其中11个地级市(其中杭州、宁波为副省级城市),20个县级市,32个县,1个自治县,37个市辖区。
中国哪里的烧饼最好吃啊?
主料
小麦面粉
250g
夹心肉
100g
梅干菜
50g
酵母
3g
辅料
麦芽饴糖
适量
盐
适量
黑芝麻
适量
步骤
1面粉加入酵母粉揉成面团之后发酵
2准备梅干菜
3夹心肉粒解冻
4梅干菜洗干净沥干
5夹心肉粒加霉干菜和盐拌匀入味成馅
6发酵好的面团重新揉匀分成的等分
7然后揉圆
8擀薄
9放入馅料
10捏拢收口朝下
11按扁,擀成直径大约10--15cm圆饼坯
12饼坯正面刷上少许麦芽饴糖
13洒上黑芝麻
14放入烤盘
15然后将烤盘放入预热好的烤箱,200度18分钟,将饼烤至金黄,香味溢出时即可
中国最好吃的20种饼
烧饼是属于一种面食,在中国特别受到人们的喜爱。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全国的哪些地方的烧饼是特别好吃的!
第一种、就是叫做吊炉烧饼,它是我们中国历史以来最早出现的一种烧饼叫做吊炉烧饼,它是由山东地区传承下来的。吊炉烧饼就是把饼放在一个吊炉里面做出来的烧饼,人们称之它为吊炉烧饼,它的外表是特别酥脆的非常的好吃。而且吊炉烧饼在1952年的时候参加了山东省的饮食大赛,当时还被誉为了他们当地的特色名吃!
第二种、是叫做土家的酱香饼。它也是属于烧饼类的之一,它是湖北的一种特色小吃。酱香饼的味道是非常美味的,而且它的价格也是非常实惠的。尤其是在上学的时候,学校门口都会有卖这种酱香饼的,来上一份儿,特别的管饱!
第三种、还有另外一种就是叫做建德烧饼,建德烧饼,他的原来的名字叫做干菜烧饼。它是属于建德地区的一种特别有名的而且还是特别的小吃,建德烧饼。外皮薄肉馅多,外表有芝麻特别的酥脆。并且它自身还带有着一股香味儿。
第四种、最后一种就是叫做缙云烧饼,缙云烧饼也叫做桶烧饼,是浙江地区的一种小吃。他有着大约650多年的历史,在缙云,缙云的人们几千年来都是以卖烧饼为生。桶烧饼的原料是由普通面粉和猪肉再加上缙云地区产的干菜为主要的食材,然后再在有炭火烧饼桶里烤制出来的。
这就是山东地区、湖北地区、建德地区和缙云地区的四种有名的烧饼,而且还是特别的好吃,大家在旅游的时候可以去品尝一下他们当地的烧饼。去品尝一下当地真正的烧饼!
缙云烧饼怎么做好吃 馅料怎么做的
中国最好吃的20种饼:
1、吊炉烧饼
吊炉烧饼,始创于二十世纪初,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是山东单县地方传统名吃,制作精良、用料考究、外酥里嫩,香酥可口,外型美观,因其用具、做工、造型。胃口与其它“面食”类不同,而被工商部门命名为“传统名吃”。
2、土家酱香饼
土家酱香饼,又称土家香酱饼、湖北酱香饼、恩施酱香饼、武汉酱香饼,简称酱香饼或香酱饼,是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一种特有的小吃,又号称“中国披萨”。
3、建德烧饼
建德烧饼原名严州干菜烧饼,又名严州酥饼、建德干菜烧饼,是建德传统的名点小吃。建德烧饼以上等面粉用不同温度的水和素油拌和,择肥膘肉与上等干菜拌匀为馅,在外面涂抹一层糖汁和油,以黑白芝麻撒粘,在特制的烧饼炉中用炭火烤熟。饼形小巧饱满,呈蟹**,芝麻撒面,馅多壳薄,集松、酥、脆于一体,清香扑鼻。
4、缙云烧饼
缙云烧饼也称为桶饼,是浙江省缙云县传统小吃,据传已有650余年的历史。在缙云,卖烧饼是千百年来人们赖以谋生的手段。父携子、夫携妻,人们挑着烤桶远赴他乡,以烤饼为生。以面粉、鲜猪肉和缙云菜干为主要原料,再经烧饼桶炭火烘烤而成的“缙云烧饼”,正是几代人匠心传承的结果。
5、周村烧饼
周村烧饼,因产于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而得名。源于汉代,成于晚清,是山东省名优特产之一。周村烧饼历史悠久,以传统工艺精工制作而成,为纯手工制品,有“酥、香、薄、脆”四大特点,富有营养,老少皆宜。其外形圆而色黄,正面贴满芝麻仁,背面酥孔罗列,薄似杨叶,酥脆异常。
6、曹州烧饼
曹州烧饼是山东省鲁西南汉族名吃之一,其状圆如月,红中透黄,外焦里嫩,香酥可口,选用小麦精粉,经和、发酵、盘、揉等道工序,按扁包上用香油、食盐、花椒、茴香面等多种佐料而成的油瓤,再经切花盘沿,涂上一层糖稀,表面沾上芝麻仁。
7、兖州大烧饼
兖州大烧饼有两个特点:一是大,二是有哲学意味。兖州大烧饼,圆圆的,形体大如盘,蛮有山东人的豪气,一看就有一种坦荡、真诚、落落大方的感觉。大烧饼是外圈厚、内芯薄,中间抹糖浆粘芝麻。烤制起来,薄的内芯酥了,厚的外圈正好熟了。内芯吃起来香甜酥脆,外圈吃起来松软可口,脆软相同,相得益彰,脆的更脆,软的更软,真好吃也。
8、博山肉烧饼
博山肉烧饼起源于明清时期,以制作工艺复杂,味道咸香走上了人们的餐桌,它的特点集中了饼皮香脆、馅味咸香、芝香味美。博山肉烧饼从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用火烤,而是用炉内的高温热气炙,所以会特别酥嫩,刚出炉的烧饼即有芝麻和面的香气,更有鲜肉的鲜美。而且由于新鲜调制肉馅的原因,使得形成一面酥嫩,另一边却是柔软。
9、黄山烧饼
黄山烧饼,又名“蟹壳黄烧饼”,是安徽徽州汉族传统名吃,盛行于古徽州地区及周边部分地区。以上等精面粉、净肥膘肉、梅干莱、芝麻、精盐、菜油等手工分别制作皮、馅,经泡面、揉面、搓酥、摘坯、制皮、包馅、收口、擀饼、刷饴、撒麻、烘烤等10余道工序制成。
10、黄桥烧饼
黄桥烧饼产于江苏泰兴黄桥镇,它之所以出名,与著名的黄桥战役是紧密相连的。据《随园食单》载称,烧饼的制作是:“用松子仁、胡桃仁敲碎,加冰糖屑、脂油和面炙之。”烧饼出炉,色呈蟹壳红,不焦不糊、不油不腻,形色香味俱佳。
11、南京鸭油酥烧饼
在南京这个六朝古都,“鸭油酥烧饼”,是老百姓津津乐道的传统美食,它们有着悠久的历史,伴随着鸭子的副产品鸭油的产生,很久以前便有了“鸭油酥烧饼”。过去鸭油是不被食用的,因为这种油有种鸭臊味,一般都被遗弃或做他用,但南京的“鸭油酥烧饼”的产生,使得鸭油得以很好利用,而且使之成为“鸭都”南京的一道不可或缺的美食。
12、扬州草炉烧饼
在扬州各地老街深巷里,有那么一种焦香的味道,给我们的味蕾以实在、质朴的感受,那就是——“草炉烧饼”。沈括在《梦溪笔谈》对这种手艺就有了记载:“炉丈八十,人入炉中,左右贴之,味香全美,乃人间上品。”
13、南通缸爿
南通人叫做缸爿、草鞋底的点心,都属于烧饼一类,所不同的是前者无酥,后者擦酥而已。缸爿,原意是水缸被打破后的碎片,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或许是因为缸爿的“斜角烙儿”(菱形)形状吧。有面香、油香、葱香、芝麻香,香气诱人,食后齿颊久久溢香。
14、蒙城油酥烧饼
对于蒙城而言,油酥烧饼已经不单单是普通的早餐了,这个有着150年历史的小吃,在不断地传承与创新中,不仅让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大饱口福、酥润心田,也让外地人赞不绝口、慕名而来,提升了蒙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蒙城薛家油酥烧饼1997年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以小麦面粉为原料,用水面团制成薄皮抹入板油茸泥,卷压成饼,烤熟而成。
15、咸甜酥烧饼
北京的炸、烙、烤小吃,常以"酥活"为贵。酥烧饼味有咸、甜之分,形有圆、方之别。咸酥烧饼起酥恰到好处,所以层次分明,酥香利口,春、秋、冬三季凉食较为适宜。《故都食物百咏》中有诗说:“干酥烧饼味咸甘,形有圆方贮满篮,薄脆生香堪细嚼,清新食品说宣南。”
16、什锦烧饼
什锦烧饼,是天津饮食业的名特小吃,什锦烧饼是以面皮裹豌豆黄、红果、枣泥、白糖、大油、豆沙、火腿、萝卜丝、梅干菜等10余种馅料,用小烤炉烘烤而成。造型美观,皮酥馅鲜,味美适口。
17、豆馅烧饼
豆馅烧饼又称蛤蟆吐蜜,是天津、北京一带传统小吃中的常见品种,该小吃历史久远,早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已有“烧饼做法”。盘点全球顶级食材,探索珍奇饕餮盛宴。。因其以豆沙为馅而得名,在烤制过程中,因烧饼边上有自然开口,吐出豆馅,挂着烧饼边上,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种烧饼为蛤蟆吐蜜。
18、井陉缸炉烧饼
井陉烧饼以“缸炉烧饼”为主,做法独特,远近闻名。它是京津冀地区特色小吃之一。主要流行在河北地区,以缸横卧,内壁贴饼,外温内烘是其独特的制作方法,缸炉烧饼呈圆鼓形,色焦黄、味鲜美,香酥可口,别有风味。
19、安国马蹄烧饼
马蹄烧饼是河北安国传统名点之一,历史久远,相传在清乾隆年间就已享有盛名。虽然其他地方也有叫“马蹄烧饼”的,但做法及外形都与安国烧饼有较大不同,可以说,安国马蹄烧饼在全中国都是独一份,因其外形似马蹄而得名。民间素有“烧饼卷肉,吃了没够”之说。
20、恩平烧饼
有人说,来到恩平,如果没有吃过“恩平烧”,等于没来。恩平烧饼俗称“恩平烧”,已有500多年制作历史,饼皮主要原料为糯米粉,还要加糖水发酵,配以冰肉、芝麻、豆沙、叉烧等馅料制作而成。入口软滑鲜美,香而不俗,甜而不腻,风味独特,驰名远近。
品尝缙云烧饼的句子
面粉10斤、酵母25-50克、泡多源50-100克、香兰素精或鲜奶精5克、盐30-50克、白糖30克、水6斤。工艺:将以上原料干粉用和面机搅拌均匀,再加水搅拌10分钟,和成面团,放入醒箱40度发酵20-30分钟(常温28度发酵30-50分钟),然后,轧成厚饼皮、扣压成型、再次醒发30-50分钟、再擀压成饼,刷涂糖浆或甜酱、撒芝麻仁或葱花,送入烤炉烘烤。
要说缙云的最知名小吃,人们必定首推“缙云烧饼”。而缙云烧饼之所以能声名远扬,不仅因为它好吃并且营养丰富,还因为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
色、香、味俱全,好吃又富有营养等内在特质,是缙云烧饼走出山乡,闻名各地的重要原因。你看那刚刚出炉的烧饼,冒着热气,似披着淡淡的霞雾;棕**的表面油光发亮,星罗棋布的芝麻淡淡清香,经高温烧烤的饼体,融麦香、肉香、葱香、菜干香、芝麻香、糖油香于一体,朴鼻而来。饼未入口,先觉秀色、香气可餐。品上一口,表皮松脆,内质软糯,咸淡适中,油而不腻,鲜香满口,回味无穷,真不愧为色、香、味俱佳的风味小吃。特别是缙云烧饼在烘烤时,一面受热于炉膛壁,一面同时受热于炭火,而由于外受饼皮的阻隔,内有随着热度升高使肉馅脂肪熬出,使内馅慢慢接受热量,直至熟透。这不仅使缙云烧饼形成外脆内糯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很好地保存了肉、菜干、葱叶等内陷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成份。经仪器测定,缙云烧饼中的脂肪、糖类、钙、磷、铁等成分都比较丰富,具有较强的补中益气作用,是一种很好的养生食品。
而缙云烧饼之所以既好吃又有营养,戴上“缙云风味小吃”的桂冠,其关键就在于它用料考究,加上独特而又科学的传统烤制技艺。
缙云烧饼的主要原料是面粉、猪肉、菜干,辅料有葱、芝麻、糖油等。而这些原料都以一个“土”字为特色,如面粉,选用本县农家自产的土麦面,猪肉选用杀之于农家自养的新鲜土猪肉,糖油专用麦芽糖熬制,连烧烤的炭,都一般要选用窑烧而成的“白炭”。至于菜干的选用,则更为考究。因缙云菜干有芥菜干、菜头菜干、白菜干等多种,芥菜干中又分一般芥菜干和九头芥(雪里蕻)菜干,而以九头芥菜干为最上乘的乡土特色干菜。缙云烧饼就专用选用色呈酱褐、醇香营养的九头芥特制菜干。其制作方法必须经过九头芥收割后阴黄,再洗净、切细、晾去水气、腌制(约10斤菜15斤盐)、晒干,又回卤、蒸炊、晒干(蒸晒多次尤佳)备用等十多道程序。
缙云烧饼之所谓独特而又科学的传统烤制技艺,其一是饼桶特制专用。全国其它地方所谓的“烧饼”,大多是用平底铁锅烙出来的,充其量只能称其为“烙饼”。而缙云烧饼,则是用缙云人自创、特有,专用于烤烧饼的“烧饼桶”,以炭火烧烤而成的饼,故而是名副其实的“烧饼”,亦称“桶饼”。这种烧饼桶内壁用特制的陶质炉膛,外部箍以杉木,中间填充隔热保温材料或泥土;炉膛下有炉箅子、漏灰膛和进风口;饼桶面用杉木板拼成平台,中间留有一个直径盈尺,可以放置一把瓦壶的上炉口;炉膛内壁用以贴饼,内膛底的炉箅中间用以放置炭火。这里特别要说的是这个陶土烧制起来的炉膛,形状就像一个陶瓮锯掉下半部分,可以说头是其貌不扬,但千万不能小看哦!因为这种在陶制炉膛内部贴上饼坯,以炭火烧烤成熟饼的制作技艺,几乎是缙云人的特有传统技艺。特别是随着缙云烧饼在各地的走红,本地或外地学烤烧饼的人越来越多,致使炉膛的需求量大幅度增长。而能够制作陶炉膛的地方本来就是寥若晨星,加上缙云壶镇东山陶炉膛做工精细、牢固耐用,尤为重要的是厚薄适中、传热均匀,从而使烤制的烧饼特别香脆。于是东山陶炉膛名声鹊起,畅销全国。据说,一些制作炉膛大户,一个月就能热买六七千个炉膛。东山的村民自豪地说,“我们村还有不少人没有坐过飞机,可我们做的炉膛,常常坐着飞机前往各地。”
其二呢,是做工传统精细。烤烧饼的肉,以肥瘦间隔的五花肉为佳。做馅时,先将五花肉切成肉丁,拌上菜干和葱花,视情加入适量调味品,然后用筷子拌搅均匀。这时的馅子,猪肉红里间白,菜干褐中呈黑,葱花嫩绿带翠,可谓色彩斑斓。做饼的面要加滚开水拌和(夏天延时用的则用凉水),用“面娘”发酵,并反复推揉翻捏,力求和匀和透。做饼坯时,特别要掌握好上下层的厚薄均匀。饼坯做好后,在其正面涂一层糖油,再撒上少量黑芝麻。炉膛必须先以白炭火,把内壁熏烘到适当热度,如果过热或过凉都会使饼贴不上而掉入炉内。饼坯贴入炉膛前,要在背面拍一下水。贴入时切忌怕烫,动作要轻快。贴入后必须掌控好火候,防止火过旺而焦煳,或火太弱而“搁干”。起饼时则要特别注意防止烧饼掉入炉底,粘上炉灰……。老实巴交的缙云“番薯”,就是这样一丝不苟、环环紧扣,才做出那色香味俱全的烧饼,才做出那声名远扬的“缙云烧饼”牌子。
当然,说到“缙云烧饼”,就不得不提起它的传统“伴侣”——号称“煮不糊”的‘缙云面饺“。烧饼火烤,馄饨汤煮,干稀调和,百吃不厌,故缙云烧饼店(摊),一般都兼营面饺。
时至1989年,“缙云烧饼”荣获丽水地区点心评展第一名,同时被省商业厅评为优质点心(最佳产品级)。在缙云,村镇的的街头巷尾、风景点、戏台前,甚至大路边、凉亭内,都可以看到烧饼摊。出县出省烤烧饼的烧饼师傅,也比比皆是。据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粗略统计,出县烤烧饼的缙云人已逾千人。在当前,则每年多达数千人,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我每次出门,不管省内省外,不管城市乡村,如果碰到烧饼摊,问一声,果然都是缙云人,不信你也试试?
二
缙云烧饼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缙云烧饼的制作技艺,相传还是受轩辕黄帝炼丹缙云山而受到启发后发明的呢。传说轩辕黄帝当年在缙云山鼎湖峰架炉炼丹,身心非常专注,连吃饭都不离开一刻。黄帝如此,大臣们也不敢离开半步。但“人是铁饭是钢,一餐不吃饿得慌”啊!终于有一位聪明的大臣,和起面团,敬献黄帝,并分给其他大臣。于是君臣们饿了就抓一块面团,贴在丹炉壁上烤着吃。轩辕黄帝驭龙升天后,当地百姓就用陶土,模仿黄帝的丹炉,制造陶炉,烧烤面团食用,以期也能升仙。日月更迭,百姓们虽没有升仙,但是经过不断改进,终于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烧饼桶和闻名于世的缙云烧饼。
上述传说把缙云烧饼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联系起来,拉长了历史,抬高了身价,作为传说,当然也无可厚非。但据我分析认为,缙云烧饼真正的发明人,当是缙云古代烧砖瓦、烧木炭的山民。在山靠山,缙云山民自古有以烧砖瓦、烧木炭谋生的传统,廿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有很多很多缙云人外出江西、福建等地做此营生。说是他们创造,是因为在砖瓦、木炭烧好冷却后,为了保证质量,窑工们必须夜以继日地出窑。而虽经冷却,窑的内壁还是很烫的。窑工们为了既不误工,也不误餐,于是就在将出窑前和起面粉,贴在窑壁,饿了就以此充饥。后来,他们又加入饼馅,改善口味,如此反复,使这些饼的清香开口,窑工们已经等不及到出窑时吃了。聪明的砖瓦工就试着烧制形似窑壁的炭炉,烤起烧饼。如此反复试制、改进,终于创造出了烤制烧饼的一整套设备和烧饼的烧烤技艺。
缙云烧饼的发明和起源,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应该说明的是,它至少在六百多年前的元朝,就已负盛名。说的是元至正十八年(1358)十二月,朱元璋义军将领胡大海攻婺州(金华),久攻不下,朱元璋亲往督阵于城西,大破援兵,婺州守将出降。奇怪的是城破的“先一日,城中人望见城西五色云如车盖,以为异”(《明史》)。消息传到朱元璋耳里,视为吉兆,又知离婺州不远的缙云,古来亦称“五云”,且有黄帝升仙鼎湖传说,是个龙兴祥瑞之地。故认为“五色云”的呈现,是上天指引自己必须前去恭祭,方能成就大业。苦于当时的缙云还属元兵控制,朱元璋只得微服潜访缙云,祭祀轩辕黄帝。此间得以品尝缙云烧饼,觉得十分可口,此后竟念念不忘。待登基做了皇帝,立即派人到缙云挑选师傅,带回宫中专做烧饼。有一天早上,朱元璋正在吃烧饼,才咬下一口,宫内太监报说刘伯温求见。朱元璋想,刘基每每神算,用兵如神,这次不妨再试他一番。于是将盘中烧饼,用碗盖了起来。刘基礼毕坐定,朱元璋问曰:“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下何物。”刘伯温掐指轮算一番,答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依臣算来,乃烧饼是也。”朱元璋赞叹不已。后又问国运,遂成著名的隐语预言歌谣——《烧饼歌》,流传于世,至今被人视为神撰。其实,刘基运筹帷幄、神机妙算是世所公认的。但这次猜烧饼,故弄玄虚的可能性更大。因刘基早年在离缙云不远的青田石门洞读书,后又有郑葆(民间称“郑国师”)等诸多缙云朋友,还在缙云雅宅娶了一房陈姓妻室,故对缙云烧饼当然是熟悉不过了。朱元璋把刚出炉烧饼虽然盖了起来,但其香味早已飘到了刘基的鼻子里,能不猜准吗?当然,这个故事已经足以说明,烧饼至少在明朝开国之前,已经盛行于缙云。
时至今天,原来仅仅植根于民间的缙云烧饼,还有幸登上了高雅的文学殿堂。缙云籍作家吴越先生著的《括苍山恩仇记》,被人们誉为近代浙西南民风民俗的活辞典。在他这部洋洋洒洒的两百万字作品中,涉笔缙云烧饼的,达三十余次。把缙云各式各样人物喜欢品味缙云烧饼的风土人情,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展现给了世人。
无独有偶的是2005年,“小虎”卢晓武用缙云方言自编自唱“缙云烧饼歌”,在网络和缙云的大街小巷的广为流传,使缙云烧饼的名声更加广为传扬。
最值得庆幸的是2013年,缙云官方专门成立了“缙云烧饼办公室”、“缙云烧饼协会”,并于2014年开始,着手制定“缙云烧饼企业标准”、“缙云烧饼制作规程”,申办证明商标、免费举办缙云烧饼制作技艺培训……,使缙云烧饼真正步入了健步发展的春天。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