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天南地北首页 网站导航

统筹城乡发展:农民怎么想?政府如何帮?——旬阳县农民进城入镇调研报告

网友发布 2023-07-14 05:00 · 头闻号农业林园

) 旬阳县委十三届十一次全委会提出要用统筹城乡的思路谋划旬阳未来的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怎样把农民进城这件事关城乡统筹发展的大事办实办好,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既能让广大农民愿意进城、乐意进城,又能让他们进城后能“稳得住、留得下”,安居乐业,让农民进城落户这项工作既能最大程度的符合县情民意,又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带着农民进城“农民怎么想?政府如何帮”这两个核心问题,县委宣传部组织调研组,分别选取城郊镇、中心镇和边远乡镇的川道、中山、高山村进行随机抽样选点,进院入户和农民面对面的进行访谈交流,倾听农民对进城落户的看法和建议。通过扎实细致的调研,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基本摸清了农民对进城的想法、意愿和要求。现将调研情况整理梳理报告如下: 一、 基本概况:调查组分别选取旬阳东区的蜀河镇(代表古老建制镇),旬阳北区的甘溪镇(代表县城建制镇),旬阳南区的金寨镇(代表新型建制镇)。每镇选取高山、中山和低山3个村,每村按高、中、低随机选取10户农民,入户进行面对面访谈调查。调查组重点走访了蜀河镇的高桥村(低山村)、甘溪镇的桂花树村(高山村)、施家坡村(中山村)、袁湾村(低山村)、金寨镇的小营村(低山村)、谭家院村(中山村)、观音堂村(高山村),同时走访了构元乡的开花村(低山村)、吕河镇的周家阳坡村(中山村)部分农户,共9村100户农户。调研结果为:其中39户农户有进城定居意愿,占调查总户数的39%;59户农户不愿意进城定居,占调查总户数的59%;2户农户视情况待定,占调查总户数的2%。在39户有意愿进城定居农户中,有27户因资金各方面限制,等待相关政策扶持,持观望态度,占愿意进城定居人数的69.23%;有12户为条件成熟户,有无政策扶持均坚定进城定居,占愿意进城定居人数的30.77%。在39户有意愿进城定居农户中,愿意进县城农户为16户,占41.03%;愿意进集镇的农户为23户,占58.97%。从调查统计数据看,愿意进城农民虽然没有不愿进城的农民多,但所占比例不小;在有意愿进城的农民中,持等待观望态度、看政策优惠幅度的农户占很大比例;愿意进集镇农民比愿意进县城农民人数要多。 二、特点分析:(一)、愿意进城群体特点:1、青壮年农民。调查中愿意进城农民年龄大多在25岁至45岁之间。这部分农民思想较解放,容易接受新事物,渴望城镇便利舒适的生活。同时,这个年龄段农民年富力强,有条件和能力实现二次创业,能够解决进城后经济收入和生活来源问题。2、外出务工人员。主要是在外打工的包工头或常年在外务工有一定积蓄的外出务工农民。这部分农民有一定经济实力、头脑灵活,长期的打工生涯已习惯城市的生活,不愿意回到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较差的农村居住,渴望拥有较为舒适的城镇生活环境。进城入镇后可安心落户城镇创业,也可选择继续外出务工。这是本次调查中愿意进城农民中最重要的一类群体。3、“半城半农”家庭。即夫妻双方一方在农村务农,一方在集镇租房经商、务工、照顾子女读书的家庭。这部分人长期在城镇租房经商、务工或照顾子女读书,他们早已成为城镇的一份子,能不再支付高额的房租、成为名副其实的市民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愿望。4、有固定收入家庭。在调查中,我们还走访了几户家属是干部职工或教师的农户,这些农户家庭有一定固定收入,没有多少后顾之忧,他们进城生活意愿较强烈。(二)、不愿意进城群体特点:1、集镇周边农民。主要是居住在城郊、集镇周围或村镇,交通便利,土地条件较好的农民。这部分农民不愿意进城,他们认为他们生活在城镇周围,居住生活条件与生活在城镇相差并不大,并且拥有较好地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条件,进城入镇对他们没有吸引力。2、建新房农户。这部分农户认为他们倾其一生精力才建起新房,如果再让他们迁居,他们认为不管是从精力还是财力难以承受。3、年迈传统型农民。这类农民年龄多为50岁以上,常年靠土地生活,思想较为守旧,头脑不够灵活,已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村生活方式,他们认为城镇生活消费水平高,进城后难以生存,有后顾之忧,守着土地至少衣食无忧。综合以上两类群体特点,通过对比分析,现阶段农民进城呈现以下四大特点:1、从年龄结构上看,45岁以下的中青年农民比45岁以上的老年人愿意进城入镇。2、从经济基础上看,在外务工或有固定收入的较以土地为生的农民更愿意进城生活。3、从分布地域上看,居住在中高山的农户较居住在河边川道的农户更渴望进城。4、从进城方式上看,进集镇社区定居的比进县城的农户比例要大。 三、农民想法:1、对进城入镇持肯定态度。农民普遍认为进城入镇这项决策是农村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惠及千家万户的一项民心工程,能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缩小城乡差距,广大农民群众对这项决策表示肯定和欢迎。2、非常关心政策优惠程度。农民进城后原农村宅基地怎么补偿?承包地怎么补偿?补偿标准有多高?进城后就业有哪些优惠政策?这些牵扯到进城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农民迫切想知道这些问题的具体标准,他们希望政府各方面的补助能够填补他们进城买房的资金缺口,政府提供的就业服务能够让他们生活无后顾之忧。因优惠政策尚未明确,因此造成大多数想进城的农民持观望态度,如果政策扶持好、吸引力大,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愿意进城。3、房价太高担心难以承受。调查中大部分民众有进城入镇居住的意愿,但普遍认为县城房价太高或集镇地价太大,无购买能力。民众认为县城一套房动辄就要三、四十万,而集镇建房100平米的地基也要四、五万,建起至少需要十六、七万,他们认为难以承受。进城农民大部分希望政府能够单独规划建设农民进城安居小区或提供廉租房、保障性住房,面积在90平米左右,房价控制在1500/平米以下;集镇100平米地价应控制在三万元左右。4、解决好进城就业等后顾之忧。民众希望对进城入镇的农民应该“特殊照顾”,开展就业培训指导,提供就业岗位或就业信息。同时,解决好进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使进城农民收入固定、生活稳定、心理安定,适应城镇生活,由城市的客人转变为城市的主人、由农民转变为市民。5、取消户籍等阻碍进城定居的“门槛”。农民认为目前要进镇居住,各集镇所在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收取或变相收取不等的“上户费”,这种“土政策”成了阻碍农民进城入镇的“门槛”,民众希望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取消户籍、教育等“门槛”,使进城入镇农民享受城市居民同等待遇。 四、几点建议:通过走访调研,调研组一致认为,出台鼓励农民进城入镇居住政策是符合广大农民根本利益,是广大进城农民的殷切希望,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科学发展的现实举措,政策出台势在必行,应及时制定、果断出台。建议政府在推进农民进城入镇工作中应加强以下几点:1、明确政策,提高吸引力。农民进城与否,归根到底是一种利益导向问题。要把政策机制作为吸引农民进城的着力点,用最优惠的政策引导农民进城,让农民“想进来”。一是要尽快明确进城农民原农村宅基地、承包地补助标准,明确进城农民住房保障、就业、医疗、社保等方面具体优惠政策,建立进城农民财产评估机制,对两放弃农民的原有房屋、地面附属物及土地等财产进行有效评估,维护进城农民应得利益。补助标准和优惠政策既要依据省市相关文件,又要结合旬阳实际,最大限度增强吸引力。二是要加强政策宣传,提高知晓率。充分利用会议及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农民进城的重要意义、方法步骤、优惠政策、保障措施等,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建立咨询平台,开通农民进城热线电话,随时接受群众咨询,为群众解疑释惑,排忧解难,指导农民按程序申请两放弃、享受优惠政策。在县政府网站设置农民进城定居专栏,接受外出务工农民网络咨询,引导外出务工农民自愿两放弃,进城购房置业。通过强势宣传让农民进城政策家喻户晓,营造“人人了解农民进城政策、人人关心农民进城工作、人人支持农民进城工作”的良好氛围。2、科学规划,解决房价问题。住房问题是进城农民最为关心的问题,现行商品房价格大部分进城农民无经济能力承受。探索建立农民进城住房保障机制,是解决农民进城的核心问题。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进城农民住房保障。一是抓住国家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机遇,在县城统筹规划配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保障性住房,使进城农民“买得起房”。二是结合“安居工程”、“生态移民”在乡镇集镇统一规划建设进程农民安置小区,统一纳入所在乡镇管理,对安置小区建设项目实行“一费制”管理,简化建房手续、降低地价,使进镇农民“建得起房”。三是按照“因地制宜、统一规划、体现特色”的原则加强村镇社区规划,使一部分既不想进县城又无经济能力进集镇的农民先进村镇社区。3、提供服务,解决就业保障。切实做好进城农民就业、社保、医疗、教育等配套服务保障,解决进城农民后顾之忧。一是组织开展进城农民技能培训,利用“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载体,大力开展农民进城劳动技能培训,力争使进城农民人人掌握一项就业技能。二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为进城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快县城、集镇的二、三产业发展,尤其是各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满足进城农民的务工需求,使进城农民从农民转变为工人,有固定的经济收入。三是加强社会保障。各部门要对进城农民提供同等的城市社保、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并积极制定落实进城农民就业、创业等方面优惠政策,真正实现农民市民化。尤其是进城农民子女入学问题,要结合县城建设和农民进城发展趋势,逐步扩大办学规模,解决“大班额”问题,保障进城农民子女接受正常教育。通过实施一系列进城农民配套服务政策跟踪服务,使进城农民真正达到“稳得住、留得下”的目标。4、及早谋划,解决进城农民土地问题。为有效解决进城后农民土地问题,建议政府从三个方面着手解决:一是尽快出台明晰进城农民宅基地、承包地、林地补偿标准,进城农户直接将土地上缴村集体,由村集体按照补偿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偿,土地归村集体所有;二是积极引导进城农户将土地向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流转集中,实行规模化经营,农户收取土地转让金或租赁费;三是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土地合作社,规范运行程序及相关机制,进城农户亦可将土地交农村土地合作社经营,合作社为农户颁发土地股权证,每年领取股息和分红,推进农村烤烟、蚕桑、现代农业、养殖等产业的集约化经营。5、因类而异,分批次推进。对农民进城入镇定居不强求整县整镇推进、步调一致、一拥而入,不搞“一刀切”,给农民最大限度的自主选择权利,分类分批次推进。一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在农民愿不愿意进城、房屋和土地处置方式等方面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结合自身条件,自主选择。二是鼓励有经济实力、条件成熟农户先进城,条件暂不成熟的待条件成熟后逐步进城,分批次推进农民进城。三是农民可选择进县城、亦可选择进集镇、也可选择进村镇社区,根据条件,分类实施农民进城工作,但无论是农民选择进县城还是选择进集镇,均应按照鼓励农民进城居住实施办法给予补助,鼓励农民进城入镇。(陕西省旬阳县委宣传部调研组:程海林 赵攀强蔚世悦 敖忠旬)

陕西省对养猪业有什么补贴政策法规

1949年小麦、玉米播种67.31万亩,产量4685.37万斤(小麦2778.3万斤),分别占粮食作物总面积、总产量的57.29%和54.92%。1974年,小麦、玉米共70.44万亩,产量11287.25万斤(小麦35.22万亩,3538.02万斤;玉米35.21万亩,7749.23万斤),分别占粮食总面积、总产量的52.49%和55.67%,粮食播种面积117.75万亩,总产8531.66万斤。

1983年至1985年是旬阳县粮食总产连续三个丰收年,小麦、玉米三年平均年播种79.96万亩,年产量22977.7万斤(小麦39.47万亩,9617.9万斤;玉米40.54万亩,13359.8万斤),分别占三年平均粮食总面积126.47万亩、总产31840.2万斤的63.2%和72.2%。到1989年,小麦、玉米播种面积78.86万亩,总产23866.2万斤。其中小麦面积为41.95万亩,亩产250斤,总产12072万斤。玉米面积为36.91万亩,总产11984.2万斤。1989年粮食播种面积124.12万亩,总产33100.2万斤,总产比1949年增长近3倍。

2013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67.94万亩,比上年下降0.1%。其中,夏粮33.29万亩,下降3.3%;秋粮34.65万亩,增长3.3%。粮食总产实现12.26万吨,增长2.1%。其中,夏粮5.3万吨,增长0.1%;秋粮6.96万吨,增长3.7%。油料总产实现2.06万吨,增长6.3%;发展烤烟11.3万亩,下降9.7%;总产15656吨,下降7.7%;蔬菜产量13.6万吨,增长8.7%;发展水面养殖27420亩,水产品产量达2922吨;农村经济持续向好,农业产业化进程顺利推进。 1949年,旬阳县有个体私营手工业1657户,从业6255人。其中:油坊555户、从业2706人,纸业454户、从业2466人,金属制造业83户、从业169人,竹木业150户、从业220人,棉纺业90户、从业110人,丝织业64户、从业75人,另有土染56户,土陶42户,裁缝3户,土纺织机401台,官办石印局1个。

1953年国家开始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至1955年底,旬阳县有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个,供销生产合作社1个,生产合作小组16个,从业204人,固定资产1.78万元。1957年,旬阳县共组织起各类手工业生产合作社25个,职工529人,合作小组16个、从业227人,固定资产总额39.46万元,工业总产值66.14万元,交纳税金2.32万元,实现利润4.71万元。

1965年,全民工业企业7个,手工业合作企业15个,街道工业4个,公社工业17个,共计43个企业,职工875人,工业总产值129.22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4.2%,比1962年增长35.4%。

1976年,旬阳县共有工业105个,职工1776人,其中全民11个,职工562人,工业总产值381.47万元,比1970年增长79%,占工农业总产值7.4%,工业向财政提供积累32.1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13.55%。

1985年,县乡以上工业企业当年工业总产值2630.9万元,比1980年增长2.2倍,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9%,实现利税653.3万元,比1980年增长5.4倍,向财政提供积累607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72.9%。1989年,乡以上工业企业133个,职工3770人,工业总产值6924万元,比1985年增长2.7倍,销售收入89.64万元,固定资产总值4463万元,实现税利3514万元,上交财政收入2918.4万元。

2013年,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75.79亿元,同比增长23.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05.89亿元,同比增27.5%。实现工业增加值47.069亿元,增长23.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3.48亿元,增长25.5%。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六大支柱产业发展强劲。医药化工完成工业产值6.62亿元,增长32.5%;矿产业完成工业产值41.85亿元,同比增长29.3%;装备制造完成工业产值8.98亿元,增长23.9%;水泥建材完成工业产值11.84亿元,增长23.6%;烟草食品完成工业产值14.82亿元,增长16.7%;水电能源完成工业产值2.51亿元,增长2.8%。这六大行业占旬阳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的81.8%。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5.69亿元(不含烟厂),比上年增长31.2%;实现利润7.71亿元(不含烟厂),增长33.6%;税金总额3.48亿元(不含烟厂),增长11.9%;平均从业人员4806人(不含烟厂),增长29.4%。

2014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12.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2.09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66.98亿元,增长15.7%;第三产业增加值33.3亿元,增长8.7%。从三次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比10.76:59.61:29.63。按平均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26195元,比上年增长11.7%。

陕南1000万头生态猪基地建设。以西乡、勉县、城固、洋县、汉滨、旬阳、汉阴、石泉、洛南、商南10个生猪大县为重点,实施陕南1000万头生态猪基地建设。重点支持年出栏3000头以上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每场补助20万元。由汉中、安康、商洛市农业局组织有关项目县区编报项目实施方案。在非项目县扶持3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汉中、安康、商洛每市申报10个。

生猪良种补贴。继续在岐山、扶风、三原、武功、临渭、大荔、耀州、宁强、洋县、旬阳、商南、洛川等生猪养殖大县开展生猪人工授精补贴25万头,每头母猪年补贴4份精液,每份补贴10元。由各有关项目县区编报项目。

你看看是不是符合、

另外还有很多补贴政策,你可以手机下个豆粒养猪看看,里面也有很多陕西猪场的,可以一起聊怎么拿补贴

希望能帮到你,采纳我这个吧,谢谢。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