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族 “鄂温克”,汉语译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由于历史上的迁徙和居住地区的分散,又互相隔绝,鄂温克族在历史上曾经有“通古斯”、“索伦”、“雅库特”三个不同的称谓。“通古斯”这一名称,最初是突厥族的雅库特人称呼邻近的鄂温克族人,又称喀木尼堪、索伦别部。他们居住在陈巴尔虎旗一带,主要从事畜牧业。“索伦”是满族对他们的称呼,满语“索伦”是“先锋”、“射手”或“请来”之意。因为他们骁勇善战,因此,义称“打牲索伦”。他们居住在嫩江流域,主要从事农业和牧业。“雅库特”是俄罗斯人对他们的称呼,又称“纳米雅儿”。他们在居住的山林中饲养驯鹿,从事游猎业。
关于鄂温克族的族源问题,仍是学术界探讨的问题。根据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研究,一说鄂温克族来源于贝加尔湖周围的高山上。早在公元前2000年,即铜、石器并用时代,鄂温克族的祖先就居住在贝加尔湖沿岸地区。从铜、石并用时代贝加尔湖沿岸居民的服装和鄂温克族服装的附属品——围裙样式的相似之处,可证实鄂温克族及其文化来源于贝加尔湖一带,因此认为鄂温克族的祖先是从拉玛湖(即贝加尔湖)周围的高山上起源的。另一说认为。鄂温克族源于黑龙江上游石勒喀河一带。“那妹塔”氏族的萨满叙述:鄂温克族人“从石勒喀河的发源地出发,顺着‘西沃哈特’山后的影子,经过黑龙江,我们祖先的根子,是在仙人柱(撮罗子)里。总之,鄂温克族的祖先大体分布于贝加尔湖周围和以东地区,直至黑龙江中游以北地区。
鄂温克族的祖先,从中国古代历史上看,北魏(公元338年~公元534年)时在黑龙江流域出现的“失韦”,与鄂温克“步行狩猎”部落有渊源关系。《魏书》卷100载:“失韦国在勿吉北千里去洛六千里。”(隋书》卷八十四载:室韦分“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但室韦、大宣室韦”等五部。室韦活动的范围和方位,在《旧唐书·室韦传》中记载:“东至黑水、西至突厥、南接契丹、北至于海。”这里所说的海,就是贝加尔湖。“失韦”或“室韦”,包括了鄂温克、锡伯、蒙古等族祖先的成分。室韦各部中与鄂温克族来源关系较密切的是“北室韦”、“钵室韦”及“深末但室韦”三部。从鄂温克族“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的自称看,恰与“室韦”的含意相同。“室韦”即“石恢”’的音转,蒙古语“森林”、“树丛”之意;北室韦、钵室韦等部所分布的地区,即贝加尔湖以东、外兴安岭以南,与鄂温克族16至17世纪以前生活的地域范围是一致的;北室韦、钵室韦和“鞠”等部落与鄂温克族以前的风俗习惯一样,他们“射猎为生,食肉衣皮”,“用栋皮盖屋”,人死后进行风葬,冬天下雪后“骑木而行”,使用滑雪板追击野兽等。
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米阔鲁节和敖包会。奥米那楞、吉雅奇、米特尔节、火神节都是鄂温克族的传统宗教节日。后来,受达斡尔、满、汉等族的影响,又传入了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 鄂温克族春节鄂温克族的春节时间与汉族相同,鄂温克人称春节为“阿涅”,是鄂温克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大的节日之一,从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开始,直到第二年的正月十五。
为了过好春节,鄂温克族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好足够的兽肉、鱼、酒和米、面等年货,赶制新衣、新鞋、新帽,将房屋的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张贴红对联、年画和挂条,以求新的一年里丰衣足食、家族兴旺。腊月二十三日送“火神”升天,这天日落后,各家开始祭火神,在灶坑里燃起一堆火,烧化火神像,同时烧一块麻糖和一块荤油,可使火神顺利升天。,年三十(除夕)晚,家家门前点燃一堆旺火,全家穿上新衣服,一起烧香跪拜神祖,先拜老爷神,再拜祖宗神,鄂温克人称“敖卓日”,把各种神像一并排开供奉,由家长领头焚香、上供、磕头。然后,晚辈要给长辈斟酒磕头,长辈也为自己的晚辈祝福。萨满在自己家里举办跳神会,借助神灵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大吉大利。祭完神祖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饭,谓之“除夕夜里吃得饱,一年吃喝不会少”。除夕年饭是以手扒肉、水饺为主,喝酸奶粥,饮奶茶。除夕之夜多数人彻夜不眠,谓之守岁,认为这样能在新的一年里精精神神、万事如意。有的年轻人扮成假面人,鄂温克人称“德日勒达”,又称“阿巴勒迭”(驼鸟),在午夜到各家拜年取乐。
正月初一清晨,每家院内堆一雪堆,用哈达捆一捆苇子立在雪堆上,再磕头敬酒给神拜年,然后各家互相拜年。每到一家先拜神祖,再跪拜长辈,各家要准备不少礼品和食品,以备给前来拜年者。拜年者上门后,不管人多人少鄂温克族均要以餐接待,留下拜年人吃饭,饭必须是新做的,不能吃剩饭。这样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节日期间,传统的文化活动是歌舞活动。从大年初一晚开始,人们就围着簧火跳舞。男女老少手拉手围成圆圈,从左向右转动,步伐简单,生动活泼,常常通宵达旦。正月初二、初三,鄂温克族男子举行骑马、摔跤、拔河等项体育比赛,女子聚在一起玩抓嘎拉哈游戏。
正月十五,鄂温克族人要吃祭神的“阿木松”饭,是用大米或小米焖熟后加奶油和白糖做成的,主人同请来的亲朋好友边吃饭、边喝酒、边畅述友情,共享春节的欢乐。
鄂温克族抹黑节正月十六为抹黑节,是鄂温克族的传统节日。这天日出时分,人们在自己的手心涂上用豆油拌的锅底灰,相互抹黑脸,不过,父子之间、翁媳之间和哥哥弟媳之间不能抹黑。晚辈给长辈抹时,须先磕头再抹黑。这天,包括老人和婴儿在内,都要在脸上抹点黑,以图吉利和消灾避邪。
鄂温克族奥米那楞奥米那楞,鄂温克语,意为四月会,是鄂温克族的传统节日,属宗教节日,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三举行,历时四至七天。
节前,主祭萨满在助手陪同下到各家各户走转。每到一家要按太阳运行的方向绕毡房走三圈,边唱边敲。主人端一碗牛奶往陪同人身上洒。家里其他人则往他们身上洒酸奶,直至他们进毡房绕火堂三圈站到西南角为止,这时主妇将一碗奶泼洒到毡房顶上。
其次,新萨满要到老萨满家去学跳神一星期左右,其间要杀一只全体成员共献的羊,向神树涂血,众人分食羊肉。
节日当天,全宗族的男女老幼携带牛、羊、马肉以及布、茶、糖、哈达等礼物,集会于主祭老萨满家里。其院中竖一棵桦树,屋里立一柳树,两树之间系一条麻绳,在树枝与绳上挂满了各种有色布条,作为给神的献礼。仪式开始后,众人在两树间的范围内,用狗皮条绳围住。主祭萨满和陪祭萨满共同跳神,人们随着歌舞唱和。围人的狗皮绳若需加长,是宗族人丁兴旺的好兆头;若用的绳子缩短,则预兆流行瘟疫。出现凶兆,萨满就得宰牲招神去灾。主祭萨满和陪祭助手在跳神中,不断向神灵祈求氏族兴旺与庇佑。
祭仪结束后,举行骑射摔跤等体育文娱活动。
鄂温克族米阔鲁节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二日的米阔鲁节,是一年一度鄂温克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陈巴尔虎旗莫尔格河流域。米阔鲁是鄂温克语的音译,意为庆丰收,这是牧民们统计当年增加了多少牲畜的意思。
鄂温克族为了欢度米阔鲁节,在节日的前几天,鄂温克族人就开始置办节日货物,有的忙于宰羊,有的赶做奶制品,有的进城采购茶、酒、菜肴,有的则专门去邀请亲朋好友一起过节。
节日这天,鄂温克族人都穿着美丽鲜艳的鄂温克民族服装,和亲朋好友一起骑着马、赶着车来到祭祀场参加庆祝活动。首先由巫师萨满烧香点灯,诵经念咒,进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祷告神灵,祈求消灾免祸,保佑人畜平安。然后,进行套马比赛,这是一种比勇敢、机智、骑技、套技的体育活动。优秀骑手从四面八方赶来,聚集在比赛场上;比赛开始时,只听得一声号令,几十名身强力壮的年轻骑手欢呼着跃身上马,像弹丸一样飞奔而出,挥舞着手中的套马杆,飞快地追套烈马,谁先套住烈马,谁就获胜。当烈马被套住时,有的跳上马背,有的拉住马尾,有的紧握马耳,刹那间将马摔倒在地,从而拉开了剪马鬃、剪马尾、剪耳记、打烙印、拔除牲口坏牙等活动的序幕。
这是节日中最重要的活动。为了顺利圆满地做好这件事,大家必须团结协作。节日这天,鄂温克族牧民们起得很早,青壮年牧民从放牧营地的马圈里,按户有次序地把两岁的马放倒,有的人剪鬃、割尾梢,有的割耳作记号。马主人则在马的后腿右侧烙印。割下来的鬃尾和剪下来的耳块由主人保存。对准备献给巫师的马进行剪耳时,主人要用木碗盛一碗牛奶,从马的两耳中间一直洒到马尾,然后再把马放进马群里。当马的活儿干完后,又开始给羊“割势”和剪耳记。这时,老年人根据传统习俗,要给自己的女儿、外甥、侄儿各送一只母羊羔,以祝愿他们将来牲畜兴旺,拥有更多的羊群。每年的米阔鲁节都是在充满了相互帮助、团结协作的喜庆气氛中进行的。
当上述活动结束后,大家就到主人家的蒙古包中去吃酒席。按习惯,酒席一般是先茶后酒。敬酒时,主人手捧一个木盘,上放两杯酒,从首席开始,依次敬客。敬完一轮后,主人向帮助给羊“割势“的人敬献哈达,表示感谢,同时向大家宣布当年幼畜的数字。大家听后,随即向主人表示祝贺,祝牲畜兴旺,来年烙印和“割势”的数字更多。当这户酒席快结束时,另一家主人又邀请所有的人去他家宴饮。鄂温克人有句俗话:“尊敬你的人,他会不惜把甜美的酒献给你的。”
入夜后,在一望无际的辽阔大草原上,鄂温克族人燃起篝火,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鄂温克族青年男女以篝火为中心,围成一个圆圈,在悠扬的琴声伴奏下,唱起嘹亮、豪放、富有草原特色的歌,跳起节奏鲜明、动作有力、舞步刚劲、舞姿优美、富有牧区生活情趣的鄂温克舞。当姑娘们合着明快的旋律翩翩起舞时,裙上的装饰物有节奏地丁当作响,听起来别有一番情趣。青年们纵情欢笑,直到深夜。
米阔鲁节中的种种活动,既充分体现了鄂温克族广大牧民之间团结友爱、互惠互助的合作精神,又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鄂温克人民敢于拼搏、善于角逐、精于骑射、长于套马的民族特点,显示出这个民族开朗豪放、朝气蓬勃、充满生命力的阳刚之美。
鄂温克族敖包会敖包会是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温克族的传统节日,属盛大的宗教节日。敖包,是一种宗教信仰的象征物。鄂温克族的每个氏族都有敖包,还有全族共同行祭的敖包。
敖包会每年一次,一般在农历四一六月间选择吉日举行。此时,大地回春,风和日暖,草原水草丰茂,牛羊肥壮,条件很好。祭敖包时,要宰杀牛羊等牲畜,作为祭品。鄂温克族一般是先赛马,赛马多由中青年男子参加。赛马惊险的动作往往显示出高超的技艺,不断地获得四周各族群众的欢呼喝彩。马赛完毕,喇嘛们就在敖包前焚香燃灯、诵经、致祭。之后,再进行摔跤、歌舞等活动。
鄂温克族人认为,祭敖包就是祭山神,祭龙王。目的是祈祷它们保佑,消灭灾难,风调雨顺,人畜两旺。
至于敖包的来源有这样的传说,很早以前,一个乘坐套骡子轿车的女人,从很远的地方来到鄂温克族的村庄,下轿后坐在村前嚎陶大哭,叫嚷不止。招致暴风骤雨,村里人人心惶惶,不得安宁,冬季遍地冰雪,人们打冰洞取水,洞口忽然出现了一个披头散发的女人头,吓得人们慌忙而逃。此时,鹅毛大雪从天而降,村民们无不为之惊慌失措,因而请来九个喇嘛,念经诵咒。喇嘛们终于凭法力捉住了这个作怪的妖女,并把她的头压在了土堆及石块下面。
鄂温克族人恐怕其日后再来兴妖作怪,每逢路过,都要在上面压块石头,以增加重量。每年四至六月,前往添石块的人数最多,日积月累,便形成了敖包。
鄂温克族吉雅奇“吉雅奇”是鄂温克语,即祭牲畜神。祭吉雅奇是鄂温克族的传统节日,属民间祭祀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或六月牲畜肉满膘肥时举行。
祭时,鄂温克族以樱子米或大米粥做成供品,盛在一个口袋里,然后在一个方形毡子上,用各氏族种马鬃尾,绣制一男一女两个人形,分别放在口袋左右,进行祭拜。祭毕,由未出嫁的姑娘首先品尝,随后大家才能分享。
鄂温克族人认为,“吉雅奇”是牲畜神赐给的,祭化“吉雅奇”,是感谢牲畜神的恩赐,这样才能使牲畜得以顺利繁殖,兴旺。
鄂温克族米特尔节米特尔节是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人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二十六日举行。
鄂温克族认为从即日起,天气便一天比一天冷,甚至一夜之间就可冰天雪地、寒气逼人,瘦弱的动物随时有冻死的危险。有羊群的鄂温克族人,这一天将种羊赶进羊群,并开始宰杀牛、羊,贮存冻肉准备过冬食物。出卖牲畜与否,均在此日决定,免得熬不过冬天造成损失。
因为鄂温克人民生活在大兴安岭一带,冬季严寒,放牧与狩猎的活动都非常困难,所以要做好一切越冬的准备工作。农历十月二十六日被看作是天气由暖转冷的起点,过米特尔节,表示鄂温克族人对此节气的重视。
鄂温克族火神节崇拜火神,是鄂温克族人崇拜自然界的具体表现。对鄂温克人来说,火能将兽肉烧熟,火能给人们温暖和光明,但火也会给人们造成痛苦和灾难。因而,火便成为鄂温克族人不可思议的现象,对火有神秘感,认为火是由神主宰的。鄂温克族人传说,火神是位老太婆,因为妇女每天要与火接触,要用火烧饭、取暖等,所以鄂温克人崇拜火神,均由妇女供奉。
火神节在每年阴历12月23日举行。它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鄂温克族有个穷猎手上山打猎,在林中转了一天,什么猎物都没有捕到。傍晚,他感到又困又累,于是就在一个山洞里睡着了,没想到这一觉竞睡了好多年。当他醒来时,发现猎枪把柄已腐朽,枪筒上也长满了锈。他慢慢走出山洞,爬上一座山岗,看到前面有两座毡房。一座前面摆满了勒勒车,他心想这一定是富人的家;另一座破破烂烂的,他认定这必是穷人的家。于是猎人走进了穷人的毡房。穷牧人拿出奶茶招待他。猎人刚要喝,忽听见毡房上有人说道:“我们穷人几世代都忍受过来了,如今再也不能像等待宰杀的羔羊一般了,一定要连夜把贪得无厌的富人的牲畜都弄死不可。”
猎人感到奇怪,因为这话语只有他听得懂,而穷牧民一点都不懂。他走出毡房,发现火神正站在毡房上。当天晚上,一阵狂风刮来,鄂温克族富人家的牲畜和勒勒车被吹得掉进泥沼或掉进盐湖,而穷牧民家却安然无恙。不久,草地还连连生长出许多肥美的绿草,穷牧民们逐渐地富了起来。猎人知道这是火神赐予他们的,于是就把那天的所见所闻,告诉了索伦的每户人家。从那以后,索伦人家就开始崇敬火神。每当吃饭之前,都要先敬火神,并把每年的那一天定为“火神节”。节日这天,鄂温克族人要宰杀一头肥羊,把羊胸口上最好的一块肉及羊头放在火上烤熟,然后敬献给火神。
鄂温克族家家户户要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傍晚举行祭祀火神仪式。每家用木根或劈好的木料交叉搭成一个火架,在火架上面放置一具涂有油脂的羊胸骨,在火架四周悬挂五色布条和点燃的石灯,火架正前方摆一个供桌,上面放些供品。日落时分,各家妇人点燃火堆,开始祭祀火神,先将桌上的供酒、供品投入火中,然后全家人跪拜火神。
鄂温克人在日常生活中对火种极为敬重。接待客人时,主人要举着火把出门迎接,主、客双方在火把下请安问候,其意是让火神作证,要心诚相待。就餐前,主人先向火里扔进一块肉、倒一杯酒,然后再向客人敬酒,客人也要先用酒敬过火神后,才能开始饮酒吃饭。
鄂温克人视火神为永不熄灭的神灵,无论如何不能熄灭火种。所以,鄂温克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竭力保护火种不熄。
鄂温克族其他节日除了以上重点介绍的鄂温克族的节日以外,鄂温克族还有1月1日的aya ining(阿雅伊宁:长寿节),1月5日的bugakan ining(布咖康伊宁:万神节)。2月2日的muduri ining(穆独日伊宁节:龙抬头节),这天他们都不干活,不能动用任何劳动工具,包括刀枪等,否则会惹怒龙神而遭殃。3月3日是“欧沃伊宁”(祭熊节),这天他们将对熊骨进行祭祀活动。4月5日的shiwung ning(清明节),主要祭祀死去的先人,还要用菜、酒和乳制品、肉食品对先人亡灵进行祭奠。5月1日是ozhoor ining(敖卓尔伊宁:祖神节)。5月5日的muu ining(木伊宁,水神节),认为从这一天起水有了生命,因此在此日天亮之前起床,以纯净的河水洗澡,洗去往日尘世带来的污垢及疾病,然后在头上插白蒿来辟邪。6月6日的kumahan ining(库玛汉伊宁:驯鹿节),是鄂温克族传统节日之一,届时进行骑驯鹿、驯鹿车、套驯鹿比赛,吃驯鹿肉,喝驯鹿奶酒,做驯鹿皮毛制品交易,交流牧养驯鹿经验,重新划定各部族间的驯鹿牧场,商定雄性驯鹿的相互交换问题等。鄂温克族的这一传统节日,在历史上自然成为不同姓氏家族间定期相互交流牧养驯鹿经验,以及加强不同部族间的往来和团结,加强民族认同意识的主要纽带。而且,基本上以部族为单位举办或开展各种节庆活动。7月7日的baynacha ining(百纳查伊宁:山神节),给山神磕拜。8月8日是布拉日宁(立秋节)。9月9日是mitegeng(米特根节:火神节)。10月10日是jiyachi ining(吉雅奇伊宁:幸运神节)。11月23日的miter ining(米特尔伊宁:小雪节),鄂温克族认为从这天起天气逐渐进入严寒,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自然存放冻肉及其他冻制品的好时期。所以,从这天开始,他们就宰杀过冬度春用的牛羊,以寒冷天气自然冷冻形式,在仓库或储藏车里储存牛羊肉、冻饺子、冻蔬菜、冻水果等。还在这一天决定冬季出卖的牲畜。也是在这一天,鄂温克族家家户户忙碌一天后,各自摆上宴席庆贺小雪节的到来。有的牧场上,还要几家合在一起庆祝该节日,搞一些唱歌跳舞等自我娱乐的活动。当然,那些有钱、牲畜多的牧场主,会搞规模更大的小雪节庆典,会邀请左邻右舍或亲朋好友来参加,到了晚上还要搞篝火晚宴,弄得也很热闹、很有节庆味道、很有节日气氛。不过,这些节日,同上面较为全面介绍的节日相比较,在鄂温克族看来都属于小型节日,其活动范围或形式比较有限,一般都在小规模或在亲朋好友之间,以及在家庭范围里搞一些象征性的庆典。
鄂温克族的节日饮食鄂温克族人主要吃肉类和乳制品,普遍喜欢饮奶茶。他们早晨习惯将煮好的砖茶放少许盐,再加奶做成奶茶喝。奶茶是鄂温克族人日常生活中的常备饮料。鄂温克族的早饭和午饭是“喝茶”,加上自做的点心。鄂温克族人重视晚饭并认作正餐,一般是喝牛奶,吃肉面片、肉米粥。面片多用刀削,在梭子米中掺上点云豆、肉丝、柳蒿菜煮成的粥,是很好吃的饭食。
鄂温克族人除吃面食外,主要吃鹿、狍子、野猪和熊的肉,还有水鸭、飞龙、乌鸡。他们吃肉的方法很简单,一是煮,二是烤。他们喜欢吃“手扒肉”,把肉切成大块,放在锅里煮到七八分熟,捞出后用刀切开,用手拿着蘸盐面吃,这样不仅好吃,面且很有营养。鄂温克族人在野外狩猎时喜欢吃烤肉。猎人们常把兽肉切成条或片,用柳条和铁棍串起来,放在火上烤熟后即可食用,烤熟的肉既嫩又可口。
鄂温克族人吃鱼,喜欢用江水加点盐清炖着吃。他们还喜欢吃各种野菜,把多种野菜混合加工制成小菜食用。把白菜叶、辣椒、青蒜掺合在一起,用小磨碾压粉碎,再拌盐腌渍,具有咸辣清香味,尤其在吃肉时加上这种作料,其味道更鲜美。
鄂温克族人常吃乳制品,每家都能制作上好的奶酪、奶皮、奶干。妇女们把鲜奶盛到桶里后放在风凉的地方,过一段时间,奶变成膏状,再将其剥离取出,便做成奶酪,即“额如木”,可涂在干面食或点心上吃。如把奶酪加热,便可熬出黄油和白油。他们把,“奶渣”叫作“俄都木”,把奶倒进锅里加热,奶逐渐变成勃性碎块,晒干后即成奶渣。把奶渣拿出来抹上奶酪,可当点心吃,是鄂温克族招待客人的美味佳肴。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