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气候变化
晴雨冷暖,每一天的天气都不同。春夏秋冬的天气也不同。今年和明年,气候会有差别。这些,都是我们留意到的。但是,你可曾想过,这十年,这百年,和那十年,那百年,不论是将来的,还是过去的,它们的气候都会有所不同呢?你又可曾把目光投向更远的时代,想过千年、万年、亿年之前、之后的气候和今天,会有什么差别?——康熙皇帝生活的时代,罗马帝国的时代,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恐龙生活的时代,地球的气候是否和现在有重大差别呢?是的,这个问题可以回答,那就是,地球历史上,气候曾无数次变化过,有的变化有规律,有的变化没有规律,有的变化缓慢,有的却是突变。但无论怎样变化,都有原因,并且在这里我可以大致地回答。
影响地球气候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轨道状态,太阳放热的功率,地球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其中,海陆分布对于气候的影响缓慢而持久,一般要几百万和几千万年才变化一次,并且似乎没有规律可循。地球轨道的变化则是有规律的,就象钟摆一样周期性摆动,一个周期或者是大约2万年,或者是41万年,或者是大约10万年。这三个周期糅合在一起,因此在地球轨道变化的影响下变化的气候也不象钟摆那样有精确的周期,但是可以从数学上预测、推算。第三个,太阳放热功率的变化,或者说太阳活动,也是有周期的,但是周期不是那么精确。最后,二氧化碳的影响,就是温室效应,目前是最受关注的了,它对地球气候的影响被认为是比较迅速的。也就是说,二氧化碳浓度一变化,气温也很快变化。不过,除了目前这个大量燃烧石油和煤炭的时代外,地球历史上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并不怎么剧烈,而是缓慢的。这四个因素中,海陆变化我不太感兴趣,其余三个,我分开来讲。
地球轨道的变化
许多朋友都看过《冰河世纪》(The Ice Age)这部动画片,也听说过“冰河期“这个词。实际上,“冰河期“就是The Ice Age,恰好和上面这部动画片同名。顾名思义,这是指地球历史上一段冰天雪地、非常寒冷的时期。那么这个时期离我们有多远、那个时候的气候有多冷呢?实际上,地球历史上,在最近两百万年内,一共出现了上百个这样寒冷的时期,它们是近乎周期性地出现的。但我们平时指的这个“冰河期“,是离我们最近的一次,也称为“末次冰期“,The Last Ice Age,它开始于大约7万年前,结束于11000年前。在北美,这次冰期被称为Wisconsin(威斯康新)冰期,和Wisconsin大学同名;在欧洲大陆,它被称为Weichsel,或者Wurm,玉木冰期;在英国称为Devensian冰期。在我国,末次冰期被称为大理冰期。
在末次冰期,格陵兰岛的冰雪加厚,并向边缘扩张。另外,北美大陆上也出现了类似南极洲、格陵兰岛的巨大冰块(这种冰块称Ice Sheet,冰盖),厚达2-3公里,覆盖了现今的加拿大,阿拉斯加,还有美国的北部,成为Laurentide Ice Sheet,劳伦泰冰盖。在北欧,就是现今的挪威、瑞典、芬兰、波罗的海的地方,也有这么厚的冰盖出现,它被称为Scandinavia Ice Sheet,斯堪地那维亚冰盖。至于西伯利亚和青藏高原,有人认为有大冰盖出现,有人认为只有零星的、分布在山顶的冰块。这么多冰雪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海洋里来的。海水蒸发,在这些地方形成雪下下来,经过成千上万年的积累,却不融化(因为当时的夏天太凉了),就形成了很厚的冰盖。于是,地球就变成一片冰天雪地了。不过南半球的大洋洲、南美洲和非洲却没有出现这样的冰川。与此同时,海洋失去了大量的水,海平面下降了上百米,象渤海、黄海、挪威海,都露出水面,成为草原动物的乐园。海水也因为浓缩而变得更咸。
出现了巨大冰盖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当地的动物不能生存,大举南迁,于是就出现了《冰河世纪》上成千上万的动物排成长队向南开进的壮观景象。这当然只是动画片的夸张,实际上,冰盖的形成要经历成千上万年,而不是在一瞬间形成,所以动物的迁移不会那么集中、那么大规模。动物的迁移也不会那么有秩序,呵呵。对于猛犸象,末次冰期的确是它们的末日,它们大约在2万年的时候灭绝了。
那么,现在转到中心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在末次冰期,就是7-1万年的这个时期内,气候会变得这么冷呢?这是比较专业的问题,我试着粗浅地说一下。在这个时期,地球轨道的形状和地轴的指向发生改变,使得北半球的夏半年(或者简单地理解为夏天)短促而凉爽(那时侯的北半球夏天,地球离太阳较远),于是高纬度地区春天、夏天、秋天的降雪不容易融化,从而一年年积累下来。
天体的变化具有精确的周期性,所以地球气候也会有类似的周期性变化,出现冰期-间冰期的不断交替。
研究古气候的方法
在讲新仙女木事件和8200年冷事件之前,先讲一下地质学家研究古气候的方法吧。
地质学家研究古气候,主要是通过分析沉积物,“读取“里面的环境信息。
在湖泊、海洋、河流入海口这些水域的底部,不断地有泥沙、动植物的残骸沉积下来。年复一年,这些沉积物一层层地、均匀地铺在水底,形成沉积层。这沉积层就象一本装订好了的历史书,每页上都记载着当时的环境条件。
温度、降水、生态状况这些环境信息怎么保存在沉积物中呢?让我举例说明。某个时期生活在水里的动物可能留下化石,我们挖掘出这些化石,就知道当时生活了哪些动物。即使是陆生生物的尸体,也有可能被埋葬在水里,例如黄河象。(至于生物残骸怎样来到沉积物中,请参见我的博客《沉积岩》一节。)现在的分析手段越来越高明,已经可以从沉积物中提取出花粉、蜗牛、植物体内的硅质晶体(不同植物有其特有的晶体类型),甚至古代的微生物,也可以分析出来。并且,这些分析方法已经相当成熟了。所以,我们可以知道的古代环境信息是丰富的。不同生物喜欢的环境不同,根据古生物的类型我们可以推断当时的气候。例如,有的蜗牛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另一些则偏好干冷的气候,暖湿类型的蜗牛大量出现的沉积层位,通常对应了当时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反之,冷干类型蜗牛的繁盛,则表明气候干燥寒冷。植物、甲壳动物的类型也有相似的指示意义。
我们不仅能弄清当时到底有些什么植物、动物,还能通过分析这些生物残骸的化学成分了解当时的气候状况。例如,海洋沉积物中的有孔虫化石,其氧同位素含量可以指示当时的海水温度、含盐量。在气候温暖湿润的间冰期,海水温度较高,盐度也因为冰山消融注入的大量淡水而降低。反之,如果某个时期海水又冷又咸,我们就可以推断,这个时候气候寒冷,两极形成了大量的冰山,是冰期。
除了生物化石外,沉积物中的其它成分也可以用于推断当时的环境。例如,沉积物的有机碳含量可以反映当时的植被状况,沉积颗粒的大小可以反映水流的强弱,某些特殊的分子的含量与温度有关系,等等。
总之,一句话,研究沉积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变化。
沉积物是否只有在海洋、湖泊、河口才出现呢?不是的。在地球的许多其它地方,会出现很多奇异、特殊的沉积结构,它们也像一本本书,记录了地球的过去。
黄土高原是一片植被稀少的荒地,但是,在世界各地的古气候学家看来,它却是一本内容丰富的书。黄土高原的黄土,是冬季的西北风从亚洲内陆(包括各个斯坦国、以及中国的新疆一带)沙漠吹来的沙尘(包括沙尘暴的沙尘)经过两百万年的堆积形成的。在气候温暖湿润的间冰期,冬天的西北风比较弱,这些沙尘的颗粒就比较细,堆积速率也比较低,同时,由于植被的繁盛,间冰期的黄土(又称为古土壤)呈现棕红色。而在寒冷干燥的冰期,冬季风强盛,夹带大量的沙尘,并且它们的颗粒比较粗,同时,由于缺乏植物根系的作用,间冰期的黄土呈现浅色。这样一来,在最近2百万年的冰期-间冰期交替中,黄土的颜色、颗粒粗细就交替出现,一层深色,一层浅色。大家不妨去黄土高原看一看!这一百多个冰期-间冰期周期的完整记录最开始是在海洋沉积物的有孔虫记录中(见上文)被人们发现。后来又发现,中国的黄土中也保存有同样的记录,并且在年代、冷暖程度上都可以和海洋记录很好地吻合。中国的地质学家刘东生也因为深入研究了黄土中的冰期-间冰期记录而获得国际地质学泰勒奖(相当于其它领域的诺贝尔奖;因为地质学没有诺奖)。
有意思的是,南极、格陵兰岛的冰雪、阿尔卑斯山、西玛拉雅山的冰雪也是一年年堆积下来的,也像一本本历史书,蕴含了古气候信息。例如,冰的同位素性质反映了当时的温度。过去40万年中地球平均气温变化的标准记录之一,就是通过测定格陵兰岛冰雪的氧同位素含量获得的。更有意思的是,通过分析封存在冰雪中的“空气化石“(一些气泡),人们可以知道过去的大气成分,例如二氧化碳含量。——我们为什么知道现在的二氧化碳含量比过去几十万年都高呢?就是因为这个。
上面的海洋、黄土、冰盖是研究地球气候变化最重要的三种材料。此外,湖泊沉积物、树木年轮、沼泽中的泥炭沉积,甚至溶洞中的石笋、岩石上地衣的生长轮、海底的珊瑚生长轮,都可以用来推断古代气候状况。
我们怎么知道某个层位的沉积物属于哪个年代呢?别管了,地质学家们总是有办法的,并且办法很多。容我略去吧,太累了
新仙女木事件和8200年事件
冰河世纪结束以后,地球气候于大约一万七千年前开始变暖,气温逐渐回升,两极、北美和北欧的冰川开始消融,海平面逐渐上升,渤海、黄海、挪威海的草原又被水淹没。到了一万三千年前,北美和北欧的冰雪已经融化了相当大一部分,南北半球春暖花开,一片繁荣景象(很俗的描写,哈哈)。但是,就在这时,在12640年前,气温又骤然下降了,世界各地转入严寒,两极和阿尔卑斯、青藏高原等地的冰盖扩张,许多本来迁移到高纬度地区的动植物大批死亡。这一次降温是很突然的,在短短十年内,地球平均气温下降了大约7、8℃。这次降温持续了上千年,直到11500年前,气温才又突然回升。这就是地球历史上著名的新仙女木事件(The Younger Dryas Event,简称YD)。它的得名来由是,在欧洲这一时期的沉积层中,发现了北极地区的一种草本植物,仙女木的残骸。更早的地层里也有同样的两次发现,分别称为老仙女木事件和中仙女木事件。不过那是很早的事情了,并且不太出名。
8200年事件也是一次降温事件,在温暖的冰后期气候背景下,气温忽然下降。它发生在8490年-8200年之间,持续不过两百多年,而且气温下降的幅度、波及的范围远远不及新仙女木事件。
这两者之间,更出名的当然是新仙女木事件,除了它的影响很大之外,大概还由于它的名字起得浪漫吧!
这两次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气温会忽然下降?
很多朋友都看过**《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其实,里面展示的气候突变事件,就是新仙女木事件的翻版,不过**里的降温来得更快、更夸张,实际上,新仙女木用了10年才完成降温过程。尽管如此,**里的洋流变化、冰盖伸展的范围等等,却是有科学根据的,主人公对于全球变暖通过洋流变化引起气候逆转突变的论述也不是凭空臆想。**制作的过程中肯定请了专业的气候学家做顾问。
下面我来说一下这两次事件中气候突变的原因。首先得从洋流说起。
在欧洲大陆的西边,大西洋的东北区域,有一支自西南向东北流动的洋流——北大西洋暖流,它给欧洲带去了温暖湿润的空气和丰富的降雨,使北欧的冬天不至于那么严寒。这支暖流也相似地影响到北美东北部。如果没有它,那么北欧的冬天就会变得异常寒冷。不仅如此,北半球很大一部分地区的气温都要受到影响。这是因为,北大西洋暖流是全球洋流系统中很重要的一个成员,它的变化会打乱洋流格局。北大西洋暖流是温盐环流(Thermal-Haline Circulation,简称THC)的一部分。THC就像一个巨大的传送带:在北太平洋和印度洋中部,分别有一个区域,海洋深处的冷水往上涌,来到海洋表层后,向西南流去。这两支寒流会合于印度洋西南部,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进入大西洋,一路长驱北上,穿过赤道,流经墨西哥湾,流经西班牙、葡萄牙西海岸,向大不列颠、冰岛、格陵兰岛开去。到达格陵兰岛南端的时候,由于水温降低,以及连续的蒸发浓缩,它变得又冷又咸,密度很大,于是在这里又下沉。在海洋深处,这支海水循着来时的路,返回太平洋北部和孟加拉湾,然后再次涌到海洋上层。大家可以看到,温盐环流流经很多海区和纬度,并且它的流量是很大的,所以它充当了在不同纬度之间运送热量和水汽的角色。在从低纬度流到高纬度的时候,温盐环流带来热量和水分,这对于处在高纬度的挪威、英格兰等地区是十分珍贵的。同样处在高纬度,北欧却没有阿拉斯加、西伯利亚那么寒冷,就是这个原因。不仅是北欧,几乎整个欧洲、北美大陆的温和气候都受惠于北大西洋暖流。如果它中断了,那么冰川就会在这个地区发育,首先是挪威中部的高山(格利特廷山脉)、阿尔卑斯、北美的阿拉巴契(这个我不确定,这个山脉纬度可能没有那么高,一下子发育冰川可能不大容易),然后,以这些地方为中心,冰川在大陆上铺展开来,覆盖波罗的海,覆盖北欧和北美的广大地区,分别形成冰期时的斯堪第那维亚冰盖和劳伦泰冰盖。冰盖生长过程中,还会由于冰雪大量反射太阳光而造成地球对太阳能的吸收能力下降,引起进一步降温。
新仙女木事件和8200年冷事件的时候,正是由于北大西洋暖流减弱、中止而造成上述一系列后果。但是,我还没有谈到为什么北大西洋暖流会中止、这和全球变暖(就像《后天》里所说的那样) 有什么关系。
北大西洋暖流中止的原因是全球变暖。为什么呢?
因为,在气候变暖的条件下,格陵兰和北欧的冰雪(主要还是格陵兰的)会大量融化,注入北大西洋。这些冰雪融水是淡水,因此本该变得又冷又咸的北大西洋暖流的末梢却变淡了。气温升高也使它不能变得像以前那样冷。所以到了格陵兰岛南端的时候,北大西洋暖流的密度还是那么小,并不比周围的海水重,于是无法下沉。既然这个地区的海水无法下沉,那么南边的海水也就没法北上,就像堵车一样,更南边的海水、以致于印度洋、太平洋的海水也没法向这边流动。于是,温盐环流就死了。也就是说,当大量淡水涌入北大西洋的时候,温盐环流就有停止的危险。在全球变暖的今天,格陵兰岛的冰雪融水的确在逐渐冲淡北大西洋暖流,削弱着温盐环流。
但是,新仙女木事件和8200年事件发生时,北大西洋的淡水来源却不是格陵兰岛的冰雪融水,而是另有来源。
非常遗憾,新仙女木事件的淡水来源我不太清楚,只有跟大家谈谈8200年事件的淡水注入问题。在8490年前,北美的冰雪还没有完全消融,在那里有两个被冰川形成的大坝围成的大盆地,积满了水,形成大湖。这两个大湖,一个叫Agassiz,一个叫Ojibway。它们的面积大约分别相当于现在美国的五大湖吧,储水量也大约相当。公元前6400年,一直充当Agassiz大坝的冰块忽然崩裂,Agassiz湖决口,大量淡水经由哈得逊湾注入北大西洋,通过上面所说的机制,引起了一次持续几十年的北半球降温事件。之后,气温回升。但是,公元前6200年的时候,Ojibway也忽然决口了,又引起了一次降温。这两次事件隔得很近,所以把它们合在一起,称为8200年冷事件。
总结一下,这两次事件的过程是:
淡水注入北大西洋——北大西洋暖流被稀释,密度变低、不能下沉——温盐环流中止——地球上不同纬度之间的热量交换不能如常进行,热带更热,高纬度地区更冷——北欧、北美发育冰川——冰川生长反射太阳光,引起进一步变冷
谢谢大家!
附注
1 更正:本文中的“8200年前““一万七千年前“等年代有误,因为地质学的时间零点,present,不是现在,而是1950年。所以,我上面的这些年代应该减去50年。
2 关于全球变暖和温盐环流中止能够引起全球气候突变的说法,气候学家们有不同见解。由于现在在炒作全球变暖,戈尔和IPCC又刚拿了诺贝尔奖,所以舆论偏向于全球变暖危机说一方。但是,谁知道呢?也许五十年后大家发现一切都是错误的,就像现在我们觉得三十多年前的全球变冷危机说(那时大家认为地球要进入新的一次冰期了)无比荒谬一样。
以下哪首歌曲,没有在《说唱新时代》第一季中出现过
片名:山林小猎人 剧情:顽皮的原始人--小刚随父母在野外生活,一个偶然的机会,和可爱的大猩猩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为了使小刚成为真正的原始人,一家人历经磨难于北极历险、与凶猛的长毛象展开厮杀、遭遇飞碟、感受地狱之旅、拯救美人鱼……。同时,一家人也曾尝试农耕生活,甚至搬到了天上,但最终还是觉得原始生活最适合他们。在森林勇士大猩猩的帮助下磨难被一一战胜,顽皮的小刚也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山林小猎人"并得到了可爱的阿波的青睐
两个多月来,屡屡破圈的《说唱新世代》终于走到了全国总决赛。有人说,这可能是近几年来最好看的一档说唱节目,即便最终的结果终究让很多粉丝意难平。而更让人无奈的是,在决赛之夜,网络上因为“圣代被剪”所引发的讨论甚至比“冠军是谁”更为沸沸扬扬。
对于没看过说唱,或者看腻了其他说唱节目的观众而言,或许他们并不会相信这个B站力推的所谓“宝藏节目”究竟有何宝藏之处。毕竟,大家已然听过太多“说唱不适合中国”的说辞,更不乏有人认为中文说唱再怎么夸都只是“文化沙漠”。
但倘若你能收起固执的偏见,认真听一听《说唱新世代》里选手们的歌,我敢肯定,一定会带给你不少惊喜。说到底,在如今这个后选秀时代,哪怕包装再好的节目,如果没有优秀的选手撑场,也终究难以赢得掌声。而《说唱新世代》的优势,恰恰在于聚集了一群好选手。
B站《说唱新世代》全国八强
圣代、杀不死、懒惰、沙一汀、陈近南、于贞、斯威特、Feezy
我们今天的这篇文章,重点并不在于探讨对总决赛的看法,而只是想在《说唱新世代》正式落幕之际,来重新回顾一下这档节目中的宝藏歌曲。
当然,这些歌曲的最宝藏之处,便在于它们的歌词。在“万物皆可说唱“这个理念的指引下,终究有这样一些歌值得被我们铭记,而它们背后的创作者也难得拥有着“有趣的灵魂”。
说唱新世代 · 宝藏歌曲大盘点
01圣代《书院来信》
讽刺豫章书院的藏头歌
我猜想,很多粉丝的“意难平”,都在于圣代没能最终夺冠。虽然懒惰也同样非常有实力,但显然独具一格的圣代才是更为符合“万物皆可说唱”的最佳冠军人选。
回想圣代上周那首让人头皮发麻的“藏头歌”《书院来信》,无疑是这档节目播出过程中最为成功的一次破圈。能在中文说唱的歌词中运用藏头诗的写法,确实无法不让人惊叹。
整首歌中最戳心的几句歌词,也恰于舞台上头戴“摄像头”的伴舞相得益彰:“离开学院大门,要穿过那面铁网,开始就很安全,摄像头也没有死角。这里偶尔也会有些同学反抗叛逆,理由总是早恋或者戒不掉的网瘾。”
因此难免有粉丝感叹,如果圣代把这首歌留到总决赛唱,那绝对没有人是他的对手。但世事向来如此,圣代的命运就是“无冕之王”。但或许结果并没有那么重要,他已然拥有未来。
02圣代《雨夜惊魂》
揭露校园暴力的惊魂曲
对于我而言,最初入坑《说唱新世代》,就是因为圣代唱的这首《雨夜惊魂》。准确点说,直到整档节目正式完结,也终究没有第二首歌能够取代它在我心中的位置。
如果说《书院来信》的厉害之处在于歌词上的“藏头”创举;那么《雨夜惊魂》的震撼之处,更在于它所带给我的那种浑身起鸡皮疙瘩的最直接的颤栗。即便节目中也有不少选手都写到过校园暴力,但基本都是流于表面,没有哪一首能做到像圣代这样不仅极具戏剧张力,同时又有着层层递进的深度。
当然也难免会有不少观众觉得,圣代在唱这首歌时的舞台表演有点用力过猛,但看过《少年的你》的我们应该都知道,校园暴力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究竟有多严重,无论你是当事者还是旁观者,可能一辈子都逃不过这层阴霾。
而《雨夜惊魂》的出色之处就在于,短短几分钟内便完成了受害者与加害者的角色转换。整首歌转折处的那两声“啊~”无法不让人惊魂难安,而最后那句“喂!妈,我快到家了!今天也和同学们愉快地相处了”又让人心有余悸。
03杀不死《画》
纯净而清澈的理想图景
这究竟是诗朗诵还是说唱神作?很多人初听Subs杀不死唱的这首《画》时,可能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但奇怪的是,恐怕很难有人不被他的这首歌打动,正如导师马思唯所说,杀不死真的颠覆了他对说唱的固有印象。既然万物皆可说唱,那又何必拘泥于什么样的说唱形式呢?
杀不死的真挚流露,以及他那颤巍巍的略带稚嫩的哭腔,赋予给这首歌一种非常纯净而清澈的理想图景。这其中有对自己未来的期许,也有对世界的美好愿景。“画一个和平的世界,想要这世界不再分日夜……想要孩子们都接受平等的教育,可怜的婴儿不再被当道具……画一群健康的人,没有疾病没有意外……画一个平等的神,把这山河喷涌着汇入。”
或许正是凭借着这份难能可贵的真挚,杀不死一路披荆斩棘走到了最后,并最终赢得亚军。纵观整季的比赛,杀不死唱的歌并不多,也不乏有人说他“太丧”。但其实在“丧”的背后,我们也能感受到他有一颗坚忍的内心。
换句话说,其实杀不死的歌词与情绪非常贴合当下很多年轻群体的心境,有愤懑有沮丧,但依然愿意对未来抱持着看似渺茫的希望,并心怀一丝隐隐的微光。无论是这首《画》,还是他后来唱的《我不想死在20岁》和《假如我还有三天生命》,都属于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典型。某种程度上,这样的歌要比假大空的正能量更有生命力。
04Doggie《Real Life》
高考顶替事件的罪状书
自称“猛男”的Doggie,其实是《说唱新世代》中第一个出圈的说唱选手,他凭借一首揭露校园暴力事件和讽刺高考顶替事件的《Real Life》赢得了不少歌迷。身为能够写出这样深度之作的宝藏选手,却被节目组早早地淘汰,恐怕也是很多粉丝们心目中的“意难平”之一。
犹记得这首歌在微博上被疯狂转发的那天,Doggie曾写过这样的一段话:“我没想过能在一个节目里唱这样的歌,换句话来说,我敢唱,它竟然也敢播!它好像不避讳这样的歌。严导说,他找的是时代表达者,他需要敢于表达的人,新世代如此,hiphop亦如此。这只是两个真实发生的real life,我们身边还有无数这样的real life,我会继续写下去。”
试想,如果Doggie没有被那么早淘汰,或许他还能在节目中带来比《Real Life》更好的作品也说不定。很多粉丝都希望他明年能再来参加第二季,肯定有机会走到最后;毕竟跟他一起联手合作过《懒狗代》的懒惰和圣代都冲到了全国八强,他的实力也完全不输给他俩。
05陈近南《最后的晚安》
写给自己的葬礼安魂曲
如果不是因为这首让人惊艳的歌,可能陈近南并不会让我觉得她具备冲击全国八强的实力;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她的确是位越挫越勇的选手。或许是受到其他选手的启发,陈近南的这首歌非常难得地焕发出一种直面“死亡”议题的勇气。
这是她写给自己的一首葬礼安魂曲,但她在开唱前说的第一句话却是,“感谢大家来参加这个盛大的大趴梯”。随着舞台灯光如帘幕般一束束拉开,陈近南以死者的身份穿着黑色婚纱从黑暗中慢步走出,可以说,这是整季《说唱新世代》中最有画面感的开场之一。
而这首歌不仅胜在副歌的旋律肃穆而动人,歌词也非常地戳观众泪点,尤其是那句“我买好了墓地离我家很近,妈妈可以常去看我千万别担心,把我的歌词本也带上,希望我的歌你们以后会常听”。我以为,陈近南真正想说的是,当死亡真正地吞噬掉一个活生生的灵魂,我们固然会留下太多遗憾,但更多地是要学会坦然,是要“感谢今生今世遇见的特别和平凡”。
06姜云升《成名》
红到西海岸是白日梦吗
绰号“僵尸”的姜云升在《说唱新世代》中的人气度,是从这首歌开始一路高涨的,甚至一度赶超圣代、杀不死、懒惰等其他选手。遗憾的是,始终发挥稳定的他,最终却出人意料地止步于第九名,所谓的“意难平”粉丝们都已经说腻了。
正如姜云升在整季节目中唱的最后那首《芸芸众生》一样,他创作《成名》的初衷同样可以总结到“你一定能够成为你想成为的人”那句歌词上面,而这无疑都是姜云升在为那些备受质疑的人加油打气,当然也包括他自己。
某种程度上,姜云升的歌词其实比杀不死要写得更为成熟而有深度。无论是在《成名》中的“偏见是最锋利的宝剑,你用事实证明他们还是说你狡辩”,“Hater全部给我赶紧散吧,睁开你的眼看我跪着还是站着”,还是在《芸芸众生》中的“远渡重洋的学生以为把世界认清,却对楼下睡花坛的流浪者感到震惊”,“我们的确无法去改变,你我的生老病死,但至少你有权力选择人生”,都非常振聋发聩。
有朋友跟我说,让他不太明白的是,为什么外表看起来文文弱弱的姜云升,却能写出如此狂妄自大的歌词,比如那句“从大陆红到西海岸”,还有那句“只要老子不想输那谁能把我淘汰”。我回应他,或许这就是姜云升心中的中文说唱精神吧。
07于贞《粒子们》
天才造浪漫的高级质感
相比其他入围九强的选手,于贞应该是路途最坎坷的一位,两次遗憾落败,又两次都被粉丝们投回来。在她第一次幸运复活之际,唱了这首她心目中必唱不可的歌《粒子们》。这无疑也是她在《说唱新世代》中所唱的最好听的一首歌,用粉丝的话说,这是提前听到了决赛曲目。
有人说,天性率真可爱的于贞的确拥有一把音色出众的好嗓音,只可惜她的说唱功力终究敌不过其他选手,而这也是她反复被淘汰的重要原因。但不得不说,她的这首《粒子们》无论从旋律上还是歌词上,都堪称整季节目中最养耳的一首,甚至没有之一;而节目组也特别为她的这首歌精心地设计了舞台效果,可以说是量身定做。
这首歌其实有种“小大之辩”的哲学况味,讲个体也讲宇宙,看似在表达一种遥不可及的对远古的叩问,其实字字句句又离不开爱与情,正如那句“把我爱你写满整张餐巾”。甚至还有人借此想到《生活大爆炸》的台词:“粒子从宇宙诞生之初就存在世上,是它造就了我们。我常想那些粒子,用140亿年穿越时间和空间来创造我们,好让我们能相遇,完整对方。”
08圣代&陈近南&Feezy《美杜莎庄园》
为女性发声却遭剪刀手
总决赛上的这首为女性发声的团战歌曲,昨晚又上了热搜,原因就在于“圣代歌词被剪,因为过不了审”。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兆头,很可能导致《说唱新世代》第二季会在更大程度上限制选手们的创作自由。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圣代被剪掉的那两句歌词:“把双手肆意游荡,飘向了她冰冷的肩膀,看欲望的花在心底生长过,让我探索那温暖湿润神秘的桐林”,“摘下含苞待放的雏菊,傍晚来我的办公室里,放手去长谈加薪和升职,她想签单就干了杯中的酒,我会弯腰装作看合同,有意无意碰她的手”。纵观这歌词并没有太过火,实在不明白剪刀手衡量尺度的标准是什么。
这是一首讽刺职场性骚扰、受害者有罪论的歌曲,可以说圣代、陈近南、Feezy的这次合作堪称全场最佳,导师们也都不吝赞美地给出了满分。而针对自己被和谐,圣代也再次在微博发声:“我什么都不想要,我还会继续发声,对于那些ldm,希望你们今后学会尊重女性。”
09杀不死《我不想死在20岁》
谁都不该死在Ta的20岁
这首歌的出现,可以说是整季《说唱新世代》的第二波争议高潮;喜欢的人觉得太真实,不喜欢的人认为太致郁。回想当杀不死唱完这首歌后的那一刻,狗哥曾问他,所以你不会觉得有时候浑浑噩噩是一件很爽的事情吗?他回答说,有时候会,有时候醒了不会。
我想,这首歌的动人之处正在于,它是杀不死真正发自肺腑的呐喊,是他对自我内心隐秘角落的一次绝处逢生般的释放。正如歌词所写的,“我需要变得更强大才能够抛弃琐碎”,“我天生就要做说唱,我早就认定,即使死海里没波浪,也不会认命”,“即使黑夜里没有光我一样也要走,我相信坚持就一定能从无走到有”。
在青少年抑郁症愈发严重的今天,这样一首歌或许真的能唤起很多像杀不死一样曾备受心理折磨的年轻人的共鸣。难得的是,杀不死的现场感染力真的很强,那种从他身体内部迸发出的丧而不颓、痛并坚持的能量,远比在网易云上听他已经录好的歌要更过瘾。
我记得网易云上这首歌的副歌部分是一段英文,而他的现场版则把副歌改成了把人从绝望中拽出来的高潮:“我不想死在我的20岁,你不想死在你的20岁,他不想死在他的20岁。”
10于贞《她和她和她》
我们相信法律总有公平
很多人爱上于贞,应该都是因为她的这首歌,同样是为女性发声。她的嗓音,她的歌词,以及她那如精灵般的舞台表现。尽管她在后面的比赛中没能一直延续这样的感染力,但仅仅这首歌就足以圈粉无数,也促使她一次次重返舞台。
毕竟,在这一场之后,B站上的刷屏弹幕就一直有这样都离不开她的名字以及这首歌。一条是“贞漂亮”,后来成了生番的口头禅;另一条是“你已经很棒啦”,便来自这首歌的歌词。
整首歌中最让人动容的,无疑是那句“相信法律总有公平”,这也是非常珍贵的点睛之笔。回看这句话的铺垫歌词,也堪称是整季节目里为女性发声的作品中的一次典范:“她们说,要小心以公谋私的恶意,男孩子气,不然被当花瓶,问你婚姻,你说从没考虑,被排挤姐妹帮你出气,只能尽力,她慢慢吐了口气,靠实力站在这里。”这分明就是很多女性在职场上的日常写照,看似轻描淡心,却又句句扎心。
宝藏歌曲并不止以上这10首
纵观整季《说唱新世代》,真的有太多值得反复聆听的宝藏歌曲,而远远不止我给大家推荐的以上这10首。作为一档说唱节目,能有两三首歌被记住就已经很不容易;而这个节目却能够集聚这么多好歌,可以说《说唱新世代》真的是赚到了。当然不得不提“万物皆可说唱”这个理念,无疑也是时刻激发宝藏选手们创作力的绝佳载体。
最后再为大家推荐几首节目中的好歌吧。
1汽油队《We We》:由生番、鱼翅、小强、Stepjad、迪木、夏之禹等六人组成的汽油队合作的这首歌,在歌词中唱到柏林墙倒塌、98抗洪、金融危机、种族歧视等等宏大议题,堪称是一首祈祷“爱与和平”的文化绿洲之歌,甚至有人说可以拿它作为下一届奥运会的开幕曲。
2施鑫文月《丁丁猫儿》:尽管这首歌被导师认为有点剑走偏锋,但施鑫文月将四川方言与英文巧妙融合的勇气,无疑非常让人眼前一亮。它带给我的感受,就像是经历了一场荒诞离奇的漫游太空的冒险,我也很同意有人说的“有种看汤浅政明动画片”的天马行空的幻觉。
3GM仙《掌斗剑》:这可能是整季节目中最让人“上头”的说唱歌曲,GM仙能够想到将快意恩仇的中国武侠风融入到说唱当中,着实叫人大开眼界。尤其副歌中的那两句:“啊,回来!不管你是来自什么样的门派。Em,谁个!今天晚上突围应该迎战谁呢?”旋律真的非常洗脑。
4鱼翅&Feezy《山顶洞人与夜航船》:这是半决赛上以《流浪地球》为灵感的一首歌,虽然有观众觉得歌词写得过于苛求深度,但恰恰是这种掏空心思却深得我心。比如那句“在深巷中点起文艺复兴的火把,筑成另一座自由的罗马,让我续写薄伽丘的十日谈”,甚至还对刘慈欣的《三体》表示致敬,“我就想叶文洁,ETO(地球三体组织)……如果说计划让一半人生存,也代表让剩下一半人死”。
11
20个金币已到账
金币可兑换现金
立即提现
赏乐|彝语说唱《给外婆的一封信》催人泪下 音乐人莫色Moseee:坚持将流行元素融于民族特色
封面新闻
GAI舞台掌控力太强!膜西聊巅峰对决,早安被迫演唱战斗风歌曲!
喜欢八卦娱乐的沐沐
3评论
重磅作品《娱乐:全能大明星》,少年,你不按套路出牌的样子真的很靓仔
男生小说研究所
看更多热点资讯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