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教学重点:参考注释,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历史的浪潮中,有一朵浪花,熠熠生辉,他就是司马光,(出示)。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还是一位了不起的文学家,看,这么厚的一本《资治通鉴》就是他写的,这可是历代帝王的教科书,在《宋史·司马光传》中就记录了这样一位伟大人物小时候的故事,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2出示课题。
3你知道他姓什么吗?这是个什么姓?我们在一年级《姓氏歌》中就学到了。
4一提到司马光,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司马光砸缸。谁来讲一讲这个故事。
5大家知道古人是怎么描述这个故事的吗?(出示课文) 自己读一读,看看这篇课文的语言和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
预设:简短、难懂
小结:中国古代人们写文章时用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写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二、研读课文。
(一)读准确。
过渡:其实呀,文言文一点也不难,还非常有意思,路老师有秘诀给你们,我们都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的,要读好这篇离我们已经很久远的故事,最好的办法就是读,反复诵读,请大家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可以看生字表,也可以问同桌和老师,最少读三遍。
1自由朗读文言文,指名读课文。
预设1:刚才有个字音有问题大家发现了吗?瓮:后鼻音。
预设2:你真了不起,第一次读古文就能达到这个程度,这篇课文中有一个字很难读,你发现了没有?(出示拼音),有没有小老师带着大家读:瓮、迸
2瓮长什么样?你怎么知道的?
生:注释
师:你真会学习,借助注释就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一个方法(板贴) 字音问题我们都解决了,相信大家这次能把文章读准确。 齐读(二)读出节奏过渡:刚才大家字音读得很准确,也很整齐,但是都是从头到尾都是一个速度,我们古文讲究“断句”,原来的古文是没有标点的,课文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加上了标点,有标点的地方当然要停顿,但一些长句中,根据它的意思,没有标点的地方需要拖个长音。这样读,你自己比较好理解,别人也容易听懂。请大家把笔拿出来,听老师读一遍,注意听我读到哪里没有标点却拖了长音,你就在哪里画一条斜线(板书“/”)为了便于大家听和画,我读得慢一点,拖音也放长一些,明白吗?
1)师范读
2)练读:按照这样的停顿方法,自己试着读一读课文。(板贴:读出节奏)
3)指名读
(三)理解课文
1文章读通顺了,那你读懂了吗?
2老师刚才读课文没有发现司马光吗?
生:光就是司马光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注释师:看来你学会这种方法了。
小结:文言文很多时候会省略姓氏,只留单字名,这也是文言文的一个特点。这个故事里只有司马光吗?还有哪些人物?在文中圈画出来。
课件中圈画: 群儿 一儿 众 光 儿
2)这一群小孩子在做什么?“戏”是什么意思? 生说
师:在庭院里玩耍是“戏于庭”,在树林中嬉戏呢?(戏于林)在公园中玩耍呢?(戏于园)引导想象:会玩些什么游戏?玩得怎么样?
师: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嬉戏、玩耍,玩得多开心呀!
齐读:群儿戏于庭过渡:就在大家玩得正入迷时,突然,发生了一件紧急的事,怎么了?
指名答:一个小孩掉进了瓮里。
师:他为什么会掉进去? 登(是拿着梯子一步步登上去的吗?)——爬 他怎么掉进去的? 足跌(脚一滑) 掉进去爬出来就行了啊! 里面都是水,被淹没了。 这个字是淹没,所以读“mo”
师:这一切发生的太快了,一眨眼的功夫哪!所以,这一句你不妨读得快、急。齐读
6师:这么紧急、危险的情况下,如果你在现场,你会怎么做? 生想象。有的有的有的
7师:所有的人都跑去了吗?
生:没有,司马光砸破了瓮
师: 文中怎么说? ——光持石击瓮破之 师:砸的洞大不大?你怎么知道的?
预设1:水迸(联系上下文)
预设2:借助插图 (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
预设3:其实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看看课本中的插图。
小结:借助插图也是我们学习文言文一个重要的方法 (板贴)
师:这么大的瓮砸出了这么大一个洞,他是怎么砸的?——有劲、快(评:情形紧急、做事果断)
师:那这一句应该怎么读? 指名
8水涌出来了,结局皆大欢喜,在场所有的人都长舒一口气:儿——得活——
9读到这里,司马光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聪明、机智、沉稳、冷静(相机板书)回归全文,再读课文
1指名读
(评价:连你都能背过来,看来文言文难不倒大家)
2师生合作读:老师和大家做一个小游戏,大家都穿越到了千年以前,老师来讲故事,大家说出对应的原文。
3对比文章:同样的一个故事,文言文仅用了30个字就把故事的内容讲具体了,看来古人的语言非常的精炼。
(五)以文代文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理解文言文的三种方法,还知道了文言文的特点,认识了一个勇敢、冷静、沉稳的司马光,真是太有收获了,像这样有趣的文言文还有很多,老师今天就给大家带来了一篇《孔融让梨》
2运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试着讲一讲这个故事。
三、板书设计
24司马光
读出节奏 众 弃去 聪明
借助注释 光 持石击瓮 机智
借助插图 沉稳
。。。。。。。。。。。。。。。。。。。
罗才军授课实录
一、通读课文,感知文言
师:请你根据自己的节奏和感觉读一读司马光,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我建议大家语速可以读得慢一些,但是要字字清晰,句句响亮。书声琅琅地让我听到,至少读三遍。自己读自己的。
生读。
师:谁愿意给大家来读一读《司马光》?
生读。
师:读得不错。字正腔圆。谁再来读?
生读。
师:不错,几个比较难读的词都读得很准确。
生读。
师:真好。读得干干净净。我们一起来读。
齐读。
师:很好。文言文首先是读,能读得字正腔圆,字字响亮。这非常不错。
二、理读课文,了解文意
师:读懂一句,也绝不嫌少。来,我们一句一句来。群儿戏于庭。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是一群孩子在庭院里面玩耍。
师:同意吗?你怎么知道“戏”就是玩耍?
生:因为嬉戏嘛。
师:她用了什么方法来读懂这个“戏”?
生:把它带到一个词语里。
师:很好。在文言文的学习阅读当中,我们可以在不理解这个字的时候给它带到一个词语里。组个词,就能理解。戏就是嬉戏。戏于庭就是在庭院里嬉戏。庭是庭院,课文里说得很清楚,哪里说的?
生:注释2里标着庭是庭院的意思。
师:所以,古诗下面往往有什么?
生:注释。
师:有注释,我们要学着借助注释。很好。仅仅这一句,我们学会阅读文言的两种方法。(板书:组词、借助注释)接着谁来?
生:一儿登瓮的意思是,一个小孩不小心掉进了瓷器里。瓮就是口小肚大的瓷器。
师:这是从哪里知道的?(注释)
师:直接说,哪个陶器是什么?瓮。我问问你,一儿登瓮里面哪里有不小心?有吗?(没有)她为什么加不小心?
生:因为她以为那个小孩是不小心掉进去的。
师:我们自己感觉的对不对?但他还没有不小心,还没有掉进去呢。你说?
生:足跌没水中。说明他不小心掉进了水里。
师:很危险,哪个字说明很危险?
生:跌。
生:没。没说明水已经淹过他的头顶了。
师: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得连起来解释。连起来,谁来说?
生:一个小孩爬到瓮上,不小心跌入水中,水没过了他的头顶。
师:不小心课文中有吗?没有。我们为什么会加上去?
生:这是我们的感觉。
师:学习文言文不仅要借助注释,还有根据自己的感觉,联系自己的生活和体验来理解。(板书:联系生活经验)众皆弃去。谁来说?
生:所有的小孩都走了。
师:哪个字是所有的小孩?
生:众皆。
生:皆。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注释。
师:注释里面说得很清楚,皆是全都的意思。还是要借助注释。小孩们都弃去,谁知道弃去?
生:逃走。
师:哪个是逃走?(弃去。)不准确。
生:弃代表逃走。
生:去是走开的意思。
师:还是逃走了。害怕地逃走了,就是弃。那么“去”呢?你想象一下,你的同伴,一个小孩掉进水里了,你们拍拍屁股,赶紧走了。赶紧跑啊,让他去吧。
生:我觉得去是回家的意思,回家告诉大人。
师:所以,弃是弃。去是去。弃是哪种小孩儿的?哎呀,看到有人掉进水里,心里很着急很害怕,赶紧逃。还有一类小孩儿,干嘛去啦?告诉大人去了。一群小孩都跑开了,有的——
生:有的告诉大人去了,有的因为害怕而逃跑了。
师:是的,这叫众皆弃去。这时候谁还留着。光持石击瓮破之。
生:司马光拿着一块石头把瓮打破一个洞,水都流出来了。
师:司马光拿着一块石头把缸砸破,哪个是把缸砸破?
生:破之。
师:持石击瓮破之。这里面有两个瓮。一个瓮已经明明白白告诉你了,另一个瓮化了妆,易了容的。是哪个字?
生:之。
师:前面那个瓮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后面那个破之其实破的是什么?也是瓮。但是这个瓮化了妆了。所以我们中国的文言文有很多“之”。好,水流出来了,小孩儿得救了。
师:所以,我们阅读文言文有几种方法:一种可以借助组词,一种可以借助注释,还有一种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带着我们的理解,一起来读读《司马光》。
三、悟读课文,积淀语感
师:课文中写到很多关于人的,第一句就有,哪个是?
生:群儿。
师:继续往下读,边读边圈出写人的那些词汇。
生:一儿、众、光、儿
师:所以在中国古代,姓可以做称呼,名也可以做称呼,直接叫他光。把写人的词汇一个一个往下找,一句一句往下读。
生读。
师:其中哪两个词汇说的是同一个人?
生:一儿、儿
师:还剩下两个词,群儿、众是一个意思,都是形容——
生:都是形容一大群孩子。
师:这两个词哪个形容的人更多?
生:群儿多。众少了一个掉进去瓮里的小孩。
师:你有发现,但是还不够准确。
生:群儿人更多。司马光留在那里了,众里面也不包括司马光。
师:群儿包括了司马光和小儿。众不包括他们。同样是小孩儿,你发现一个很明显的对比。有弃的、有去的,但唯独有一个人既不弃又不去。他是谁?(光。)由此你发现司马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乐于助人。机智勇敢。沉着冷静。聪明的。智勇双全。
师:众皆弃去,而他做了什么?
生:光持石击瓮破之。
师:那你们能不能用这样的话来说一说司马光。
生:司马光真乃智勇双全之人也,只因光持石击瓮破之。
师:嗯,会说话。真好。
我想问一问,他的机智勇敢、沉着冷静只是因为他留下来砸缸的举动吗?琢磨琢磨。当其他小孩着急地去找大人,他们想让大人干什么?
生:去救小孩儿。
师:怎么救?
生:把他捞出来。
师:这是大家都有的想法。把他捞上来,让他离开水。但是司马光不是这么想的,他没有想着把他捞出来,而是想了一个另外的方式——
生:让水离开他。他想着把瓮砸破,让水流出来。
生:让水离开那个小孩儿。
师:所以你看司马光不止是机智勇敢、不止是沉着冷静,而是他的想法——
生:与别人不同。
师:所以司马光真乃——
生:司马光真乃想法独特之人也
师: 这是我们认识的司马光。尽管文章很短,但我们从这个故事里面不仅读到了他的勇敢他的机智,而且发现他的思维方式、思想方式跟别人不一样。一起带着这样的想法读一读《司马光》。
四、熟读课文,积淀语感
师:司马光的故事流传了很久很久了,有的是动画片里看到的,有的是奶奶那里听到的,有的是在历史书里看到的。老师却找到了这样的方式:出示,一起读。
师:看着这三幅图,读一读这三幅图表达的内容。现在请你回忆这三幅插图,一张一张往下看,往下记,(师读课文)现在能和老师一起看着课文,把这个司马光记下来吗?
生看插图,背诵。
听课后记
一、 建议年轻教师使用板块式备课,这样便于能够理清板块间的层级和逻辑关系。分清重点,规划时间,预设生成的后面要预设教师评价,借以规范教师课堂语言。
二、教文言文方法
文言文的方法两个老师都有重视,但是他们总结出来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其中, 第一位老师使用的方法和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没有差别,都是借助插图和注释,所以在这篇课文上,学生掌握的方法并没有扩充。
同样落实方法,罗才军老师补充了组词的方法以外,还加入了联系生活实际,仔细思考联系生活实际生成的内容,”不小心”,其实是在交给学生讲故事的方法——就是对文言文的一些内容进行补白,也是完成课后题——讲讲这个故事的技巧点拨。
三、教文言文现象
教《司马光》,一定要教“人”,这叫落实文言文现象一字多义,且还要教出这些“人”的不同,这是要落实人文。
这个小文言文,共有多少人?一是司马光,一是没在瓮中的小儿,一是那群跑走的一群小儿(那群小儿跑走了,其实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害怕的跑到另外地方玩了,一类是跑着找大人了)不应该简单处理为所有的孩子都跑了就司马光懂得救人。其中,群儿、众是难点,只有理解了这两个词语的区别,才真正读懂了这篇文言文。
四、教思维过程
司马光这一课我们要学习的并不是司马光的人性光辉,要学习的是司马光的思维方式。司马光的智慧具体表现在
其他孩子救人的方式是惯性思维——让人离开水,而司马光的思维方式——让水离开人,这是我们着力要引导的。
五、教背诵方法
背诵是要课内落实的,罗老师这样处理
1借助邮票,强化熟读(图文并照);
2借助插图,巩固背诵(培养文言语感,只有熟读成诵)。
2008年后光山县教育局申请将在光山县发生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编进中小学课本,之后获批。如今,绝大多数95后、00后都在义务教育阶段,听说过这个故事。然而对于故事的后续,大家知之甚少。就如同当年凿壁偷光的大文学家匡衡一样,实际上匡衡后来犯了贪污罪,晚节不保,因此他结局老师们也没有告诉我,而司马光砸缸中的那个被救的小孩到底是谁,老师不告诉我们也是因为这个人犯了贪污吗?
有一种说法称这个被救出的小孩名为上官尚光,长大后上官尚光还为曾经救过自己的司马光修建了一座感恩亭,用来表达自己的谢意。按理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故事,犹如童话一般,然而现实却很残酷,如今有许多专家和学者跳出来质疑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真实性。
对于这个故事的疑点,我们可以总结为以下2个方面:
第一:在北宋,根本没有制作这么大水缸的工艺司马光砸缸的大水缸是一种口大,底部也大的陶制生活用具,虽然目前在我们的农村中非常的常见的,但是在1000年前的宋朝,可是几乎造不出的东西。这种大型水缸也是在明清时期才得以推广。而在北宋时期,“瓮”才是最有可能使用的陶制物品,但是瓮这个东西口小,底部也小,也不是用来储水的。这个故事是在《宋史》当中记载的,连原文都写道:“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中间写的是瓮,而不是缸。而瓮的大小非常小,根本就不能容纳进一个小孩。
第二:上官尚光此人不见于正史,只见于家谱对于故事的后续,有很多人说上官尚光此人后来修建了一座感恩亭。但实际上,这样的说法只见于光山县为了宣传本地文化所拍摄的动画片中,而上官尚光此人更是在历史中找不到任何踪迹,所以被人们认为是当地人们的牵强附会。
所以你们知道为什么老师不告诉我们司马光救出小孩的结局了吗?其实真实的情况是,这个故事本来就备受争议,学界都在讨论故事的真实性,告诉学生不是误人子弟吗?
以上就是关于文言文教什么——《司马光》听课笔记全部的内容,包括:文言文教什么——《司马光》听课笔记、司马光砸缸,救出的那个小孩是谁、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