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莺,为雀形目鹟科的一种鸟。体色灰褐,是观赏鸟的种类之一。夜莺的羽色并不绚丽,但其的鸣唱非常出众,音域极广。与其他鸟类不同,夜莺是少有的在夜间鸣唱的鸟类,故得其名。伊朗两种国鸟之一。
世界上约有90种夜莺,有的种类分布很宽,具有世界性。我国有8种,云南有5种。毛腿夜莺和黑顶蛙嘴夜莺在我国仅分布于云南;有一种林夜莺,除云南外,还见于台湾省和海南岛。另有一种普通夜莺,则广泛分布在我国南北,特别是长江以南为最多。
夜莺栖于河谷、河漫滩稀疏的落叶林和混交林、灌木丛或园圃间以及常隐匿于矮灌丛或树木的低枝间。是一种迁徙的食虫鸟类,生活在欧洲和亚洲的森林。它们在低的树丛里筑巢,冬天迁徙到非洲南部。
折叠习性
雄夜莺以鸣声著称--鸣叫声高亢明亮、婉转动听。叫声包括刺耳的errrk,响亮悠长的hweet及生硬的chack声。音域宽。夜莺在白天少鸣叫,主要是在夜间歌唱,此特点显著地别于其它鸟类。所以夜莺的英文有"Night"的字样。科学家还发现,夜莺在城市里或近城区的叫声更加响亮,这是为了盖过市区的噪音。
黄鹂属(学名:Oriolus):是雀形目、黄鹂科的1属。共有31种。中型鸣禽。喙长而粗壮,约等于头长,先端稍下曲,上喙端有缺刻;鼻孔裸露,盖以薄膜;翅尖长;尾短圆,跗跖短而弱。体羽鲜丽,多为黄、红、黑等色的组合,雌鸟与幼鸟多具条纹。
树栖性,以昆虫、浆果为主食,鸣声洪亮悦耳。在水平枝杈间编织碗状巢,产卵3-5枚,主要由雌鸟孵化,孵化期13-15天,雏期约等于孵化期。分布于欧、亚非、澳洲的温带和热带地区。中国有1属6种。常见如黑枕黄鹂,俗称黄莺,在中国为夏候鸟。
大多数为留鸟,少数种类有迁徙行为,迁徙时不集群。树栖性,在枝间穿飞觅食昆虫、浆果等,很少到地面活动。
取食昆虫,也吃浆果。黄鹂属鸟类为著名食虫益鸟,羽色艳丽,鸣声悦耳动听。黄鹂胆小,不易见于树顶,但能听到其响亮刺耳的鸣声而判知其所在。主要见于温暖地区,于林地、花园觅食昆虫,某些种亦食果实。栖树时体姿水平,羽色艳丽,鸣声悦耳而多变。飞行姿态呈直线型。
该属鸟类主要分布于除新西兰和太平洋岛屿以外的东半球热带地区,广布于古北界和东洋界。欧洲唯一的种为金黄鹂,向东分布至中亚及印度。非洲金黄鹂与之相似。朱鹂产于亚洲,分布于喜马拉雅至印度支那,体色深红,有光泽。绿黄鹂产于北澳大利亚,仅以果实为食。[1]
黄鹂
黄鹂,女,出生于1957年,安徽黄山人,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教授、安徽大学人口研究所、安徽大学农村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社会学系硕士生导师,《安徽人口》杂志编辑。
中文名:黄鹂
国籍:中国
出生地:安徽黄山
出生日期:1957
职业:教师
代表作品:《人口、资源、环境与安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性别:女
职称:安徽大学教授
研究方向
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人口问题、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有《试论人口素质的生态效益》、《中国儿童发展状况研究》和《安徽省国民素质与科教兴皖研究》等;
主要贡献
近年来,主持和参与研究课题14项,参与编写有关著作2部,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要学术论文有
《关于小学生品德发展的调查分析》(《心理学报》,1992年第1期);
《家庭因素对儿童个性影响的调查分析》(《人口学报》,1992年第2期);
《调查安徽产业结构加快安徽经济发展》(《安徽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个性特征无显著差异》(《安徽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人类行为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中国人口报》,1997年7月28日);
《人口、资源、环境与安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人口与环境关系的历史演进》(《南方人口》,2000年第4期)(获安徽省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论环境意识与环境道德》(《合肥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安徽省人口现代化程度评估与对策》(获安徽省人口理论研讨会二等奖)、
《安徽可持续发展中的人口问题及其对策》
、《建设生态安徽的人口问题研究》等
2001年12月,所著论文获安徽省新世纪人口理论研讨会二等奖、首届华东地区社会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主讲课程
主要讲授《环境社会学》、《中国人口问题》、《人口生态学》等课程。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