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一位学心理学的朋友推荐我看了这部**,今天我才“履行”了我的任务。故事大概是这样:
一个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教授,在他系上的公布栏写下一道他觉得十分困难的题目,希望他那些杰出的学生能解开答案,可是却无人能解。结果一个年轻的清洁工Will
Hunting
(马特戴蒙饰)却在下课打扫时,发现了这道数学题并轻易的解开这个难题。will是一个古典意义上的真正天才,他的数学天赋足以改变世界,可惜,和很多未经雕琢的天才一样,他有着很多的问题,打架滋事,叛逆不羁,甚至为此几乎入狱,为了帮助will回到正途,不再浪费他那非凡的天赋,经过教授和他的心理学家朋友sean(Robin
Williams饰)的不懈努力,will终于克服了童年的阴影,突破了影响他多年的心理障碍.......
这部**曾获得1998年的奥斯卡多项提名,并最终获得最佳男配角(Robin
Williams)和最佳编剧,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的编剧正好是这部**中的两位主演Matt Damon&Ben
Affleck。实在没想到两位好莱坞大帅哥还有这样的非凡才能。反观中国**,一个徐静蕾就能被称为**界的大才女,两个没有起码逻辑能力的导演竟然能席卷国产**的最高票房。我只能说,中国**的落后是全面性的,文化差距再次显现了它会比经济差距更难以拉近的特点。
回到这部**。可能都是和数学天才相关吧,刚才看**的时候总是偶尔闪到另一部获得过奥斯卡的影片------《美丽心灵》。就天才程度而言,约翰.纳什可能要比Will
Hunting略逊一点,但论心理温度严重程度,Will Hunting的问题要显得稍轻一些。这么比好像有点不公平,因为约翰,纳什是真的,而Will
Hunting仅存于银幕,
但是古往今来,天才的精神世界一直算是一个永远解不完的谜。天才两个字也一再和夭折、脆弱、癫狂、变态、孤独、阴暗等这些不太正常的词联系在一起。如何看待天才?这恐怕是我们这个凡俗世界最值得研究的课题之一.
比起那张薄薄的毕业证,我更愿意把今晚的散伙宴堪称我结束学生生涯的标志。我清楚地知道,离开学校后,我的大学经历可能会成为我生活的不可承受之重,很多人会以一个笼统的大学生标准来衡量我。可是,对于我或者每一位大学生来说,大学只不过是过去生活二十几年中的一部份而已,这四年并不会比先前的十几年的经历更能塑造或泯灭一个人。这四年也只是一段经验而已,而经验的效用只能用体验的深度来衡量。对于很多人来说,大半生的经历未必敌得过一句话、一个故事或者一个眼神、一个吻。
这部**的120分钟里,有一段台词发出了最耀眼的光芒,那是sean对will说的一段话:
“你只是个孩子,你根本不晓得你在说什麽。所以问你艺术,你可能会提出艺术书籍中的粗浅论调,有关米开朗基罗,你知道很多,他的满腔政治热情,与教皇相交莫逆,耽于性爱,你对他很清楚吧?但你连西斯汀教堂的气味也不知道吧?你没试过站在那儿,昂首眺望天花板上的名画吧?肯定未见过吧?如果我问关于女人的事,你大可以向我如数家珍,你可能上过几次床,但你没法说出在女人身旁醒来时,那份内心真正的喜悦。你年轻彪悍,我如果和你谈论战争,你会向我大抛莎士比亚,朗诵“共赴战场,亲爱的朋友”,但你从未亲临战阵,未试过把挚友的头拥入怀里,看着他吸着最后一口气,凝望着你,向你求助。我问你何为爱情,你可能只会吟风弄月,但你未试过全情投入真心倾倒,四目交投时彼此了解对方的心,好比上帝安排天使下凡只献给你,把你从地狱深渊拯救出来,对她百般关怀的感受你也从未试过,你从未试过对她的情深款款矢志厮守,明知她患了绝症也再所不惜,你从未尝试过痛失挚爱的感受......”
我想这段话不但会让will感到恐惧,也会让每一个年少轻狂的青年感到害怕吧?至少于我,这段话实在是太过锋锐了,仿佛我的整个过往都被穿透,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痛惜自己生活的肤浅。我们都讥笑过那个把所有的首饰都戴在身上的贵妇,现在我却发现自己成了一个把所有的玩具都抱在手里的孩子,我迷恋于信息,却迷失了自己......
篇一:**2012观后感
晚上,我吃完晚饭,在电脑旁看了一部名叫《2012》的**,这部**真是让人惊心动魄!
**讲述在2012年,我们生活的地球面临了一次毁灭性的灾害。地震、火山爆发、海啸、地壳移位,成片成片的人群死了。各国的总统、高科技人员以及有钱人纷纷到中国的西方逃生,但美国总统却放弃了这个机会,他要与他的人民共生死,在最后的生死关头,他还在安慰他的人民,他真的很伟大。
影片中杰克逊一家在偷生的路上遇到了重重困难,但爱和勇敢让他们闯过了一轮又一轮的劫难。杰克逊的儿子诺亚在最后方舟要启动的时候,非常聪明和勇敢地帮助父亲修理了方舟的大门,救了全舟的人。我想:如果我是诺亚,我不会这么沉着、冷静、勇敢。
**中另一处让我感动的是:中国老奶奶在进方舟的路上遇到了杰克逊一家,孙子不同意没有船票的人进方舟,但老奶奶鉴定地说:“我们都是地球的儿女,带上他们!”老奶奶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她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地球是独一无二的。它默默地为我们提供无穷无尽的资源。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我们互相帮助,就能战胜一切。
篇二:2012观后感
这部**揭示了世界的真相,绝大多数人的命运是被少数政客决定的。
周六,在大悦城的首都**院看了好莱坞主旋律大片《2012》。
睡到中午,把积攒的脏衣服扔进洗衣机,然后出门去大悦城;可能最近都没有周末去看**,没想到人这么多,排队买票的队伍打了四个来回,算起来总有几百米,大多数是冲着导演导演罗兰·艾默里奇的金字招牌,以及大制造的期待。
果然,影片和想象中的一样,地球又一次的面临危机,科学家和政客们携手将地球的文明延续——
或许有很多不同,比如这次的主要角色是黑人地质学家以及黑人总统,但是英雄拯救文明的思路并没有改变——
无论是之前的火星人进攻地球,还是世界末日等等,都是父亲的角色为了拯救孩子们,顺带着拯救了人类的文明。
不得不佩服好莱坞的套路,放之四海而皆准。
好莱坞的这套手段超越了所谓文化的桎梏,毕竟每个文明面对灾难都会有同样的感受,都渴望有超级英雄能够出现,带来希望,带着拯救的使命——
所有的人都能够看懂这样一部灾难片——
和《后天》相比,《2012》在大制造的灾难上面,导演罗兰·艾默里奇对于拯救文明的刻画真实而冷酷——
有一些正在上映的《第九区》的影子——
谁来决定外星人难民的命运?是人类还是外星人自己?
就好像《2012》中几次欲言又止的讨论一样,是拯救精英,还是让更多的人得救?
导演试图让黑人地质学家的内心斗争使得影片的思想得到升华——
于是,安排了落魄为富人司机的小说家完成普通人的救赎,带着自己的前妻以及孩子,为了生存而全速狂奔——
一系列的特效得以展现,全家人完成了自我拯救。
影片让小说家前妻现任老公一个外科医生在逃命的过程中扮演了类英雄的角色——
但是值得玩味的是,为了影片的完美结局,为了让离异的夫妻破镜重圆,外科医生在即将到达诺亚方舟的时候死了,很残酷,不是吗?
影片的两条爱情线索,都很冷,很突兀,地质学家泡上了美国总统的女儿,破镜重圆的离异夫妻——
或许是导演是想用这样的剧情嘲讽一下现在的'人们对于婚姻和爱情的迷失吧。
影片安排了一个带有悲壮色彩的美国黑人总统,在隐藏事实真相3年后,带着忏悔留在了即将毁灭的华盛顿——
一个“高大全”的总统,点睛般的实现了全剧最想表达的残酷的主题:
政客们制造了阴谋,少数人上天堂,多数人下地狱。
在一个闭门的发达国家***的会议中,精英政客们决定了全世界人类的生死;
于是,一系列的暗杀以及谋杀针对所有可能说出真相的相关人士。
在所谓的“拯救”计划中,政客们决定了绝大多数人类的灭亡,以及少数人的继续生存。
生存的代价是十亿欧元,以及一个好的运气。
影片嘲讽了政客们的自以为是以及盲目短视行为——
政客们带着富豪以及科学家们登上诺亚方舟得到永生,他们一起上了天堂——
这是最好的选择吗?
影片用爱来解释最后时刻的人性救赎,很突兀。
如果真的想要保留人类文明的火种,究竟是精英们该活下去,还是普通人活下去?
按照我的个人观点:
农民、工人、手工艺人,才是诺亚方舟真正应该带着的主力。
想一想吧,各国的政要以及精英们在重现出现的陆地重新传统人类文明的时候,最需要的是什么?
是食物,是住所,是御寒的衣服,而这些就需要农夫、建筑工人以及手工艺人们来实现的。
难道政客、富豪、科学家们来实现这一切吗?
鬼才知道。
影片最出彩的角色无疑是尤里,一个自私自利的富翁。
花了十亿欧元买了方舟的门票,并且屡次自私自利的抛弃情人的老人;但是对于他的儿子,他和所有的父亲一样的爱护——
和那些打着拯救世界的政客们而言,尤里是真实的,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的,于是,这个俄罗斯富豪成了影片的反面角色同时,也让整个影片显得有血有肉。
最后,政客们上天堂,运气好的上天堂,人类和制造方舟的中国人一起被摧毁。
天堂里一定挤满了精英政客。
我们还是一起下地狱吧。
2012年,我们一定要赚到10亿欧元,还要祈祷有一个好运气。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