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龙洞海拔约520米,由内洞、外洞及耳洞组成,“双龙”的得名,历来有三说:
其一,宋代著名学者方凤在《金华洞天记》中认为“双龙”在内洞:“伛偻踏水入内洞,有形蜿蜒,头角须尾,凡二,屈蟠隐见,爪尖皆白,石如玉,所谓双龙也。”现代作家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也持此说:“内洞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然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其二,明代嘉靖二十七年任金华知县的郑东白,在其《金华记游》中认为这升降之龙在外洞洞厅:“洞门轩豁如大厦,石盖如砥错,有石乳下垂,如龙升降状。”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浙游日记》中也持此说:“外洞,轩旷宏爽,如广厦高穹。而石筋夭矫,石乳下垂,作种种奇形异状,此双龙之名所由起。”
其三,1992年新编的《金华市志》则认为“双龙”在外洞口:“双龙洞:两侧分别悬着钟乳石一青一黄,酷似两龙头,两龙头在外洞,而龙身却藏在内洞,故名“双龙洞”。
传说,古代婺州连年大旱,民不聊生,青龙和黄龙知后,偷来天池水,拯救了百姓,却因触犯天条被王母娘娘用巨石压住脖颈,困在双龙内洞,但双龙仍顽强地仰头吐水,清澈泉水至今潺潺不绝。
扩展资料:
简介:
金华双龙洞距金华市区约15公里,坐落在海拔350-450多米的北山南坡,除底层的双龙洞之外,还有中层的冰壶洞和最高的朝真洞。双龙洞分内、外两洞,内洞与外洞仅相隔5米,有一块巨大石屏相隔,仅留长10米,宽3米多的地下河水道。
水道水面离地下河顶灰岩仅有0.30米左右的间隙,进内洞须仰卧小舟而入。外洞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洞内陈放着一排排石桌、石椅,可容千人品茶避暑。
内洞比外洞大,有效使用面积约2000-2200平方米。从这里可以知道,双龙洞的景色是无比的美。双龙洞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北郊的金华山西南山麓。
林海莽莽,水流潺潺,年平均气温比城区低 6 ℃。是一处以山岳森林为背景。地下悬河、岩溶奇观、赤松祖庭为特色。观光旅游、康体休闲、避暑纳凉、海外朝圣为主要功能。
-金华双龙洞
双龙洞名字的由来有如下三种说法:
一、宋代大学者方凤在《金华洞天记》中对“双龙”作了评价:“双龙踏水而行,身躯蜿蜒,头、角、须、凡二、屈蟠隐于目,爪尖呈白色,石质似玉,故曰双龙。”叶圣陶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中也说过:“洞窟中的景色,第一个自然是两条黄龙和一条青龙。”
二、嘉靖二十七年,郑东白在嘉靖二十七年担任金华知县,在他的《金华记游》中,将这条升天的巨龙,描述为:“山门高耸,石顶如巨石,石柱垂下,宛若一条巨龙。”明代著名的旅行者徐霞客在《浙游日记》中也有这样的评价:“外洞轩旷宏爽,似广厦高穹。”而石筋弯曲,石乳垂下,千姿百态,正是这两条巨龙的名字。”
三、一九九二年《金华市志》中,“双龙”是在洞外:“双龙洞:左右各有一根青**的钟乳石,形似两个龙头,两个龙头在洞中,而龙身在洞中,所以得名“双龙洞”。相传,婺州多年旱灾,民不聊生,青龙、黄龙得知后,偷盗天池之水,解救世人,但王母娘娘因为违反天条,用一块大石头压在脖子上,双龙被困于山洞,双龙仍能昂首喷水,清水至今汩汩流淌。
扩展资料:
双龙洞是双龙风景区的核心旅游景点。景区内有双龙洞,金华观,二仙洞(双龙古堡),冰壶洞,桃源洞等。而双龙洞则是景区的核心景观和标志,已经有1600多年的历史。双龙洞位于金华山西南部山脚下,是浙江省金华市北部郊区。森林茂密,溪流潺潺,这里的年平均温度要低于市区6摄氏度。这是一片山林。它的特点是地下悬河,喀斯特奇观,赤松祖庭。旅游、康体、避暑纳凉、海外朝圣是其重要的旅游项目。
以下内容供参考:-双龙洞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