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天南地北首页 网站导航

简答题

网友发布 2023-05-30 08:04 · 头闻号公司管理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方法

一、就业能力提升初探

就业能力作为毕业生成功就业的重要方法,我们对其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发现目前在就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问题进行了研究与讨论,以期能发现问题症结,使大学生就业工作能得到更好的开展。通过数据统计及分析发现,目前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现状与社会的需求无法匹配,原因产生在很多方面,而提升就业能力的方法需要从“个人(大学生)———组织(学校、企业)———国家(政府、社会)”三方面合理进行,针对目前就业能力研究的现状,对于国家、组织、个人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进行具体分析。

二、提升就业能力的探索与思考

就业能力的提升,是一项重要并且系统的工作,需要政府、高校与企业的相互配合,同时也要求学生自身做出努力。

(一)政府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提升就业大环境1.高度重视就业能力培养,将其作为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就业能力不仅是对大学生就业数量的要求,更是对大学生培养质量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高校的政策倾斜并未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完全密切的联系起来,因此各高校对于“科研成果”的重视超越了人才培养和就业能力提升。政府应加强高校对就业能力培养的关注,将学生是否具有社会所需求的职业资格,以及课程设置是否符合经济发展需要作为高校办学资格的重要指标,逐步从对“就业率”的重视转变到“就业力”。2.加强管理,将所有促进大学生就业项目落实到位由于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市场供过于求,导致一些部门、地区出台了一些就业垒壁性政策和地方保护性政策。因此,作为政府应有效地加强就业项目的监管力度和政策干预,发挥指导、监督、调控的职能,使所有大学生就业项目的开展落到实处,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二)高校应改善职能,调整培养指标,提升学生就业能力1.将就业能力培养与高校人才培养结合起来目前,各高校都先后建立了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都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环环相扣的系统教育体系。教育方式和手段都较为简单、单一,缺乏实践性内容;教育机构与师资队伍建设薄弱。高校应加快就业能力培养进程,将就业能力的培养不断融入到所有课堂当中,在人才培养过程明确就业能力培养目标。让学生真正具备自主学习、把知识转变为技能、适应环境变化等多方面的能力,必须在课程中尽可能提供学生发展和新就业力技能的机会,同时在最终课程考核中将就业技能作为指标之一,透过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成为传递核心就业技能的工具,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融入高校课程。2.将校企联合扩展到课堂教学当中高校可以根据自己对市场的调查研究,根据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能力需求,确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从进而使得大学生的能力能够满足职位的需求。可以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参与授课,传授课本知识与具体职业的联系,将人才培养方向转变到强调对通识、态度和社会技能的培养。同时,加强校企之间有效的联系机制,促进双方的有效沟通,促进用人单位向高校传到需求信号,共同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用人单位向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见习和实习的机会,在中小企业通过将学生短期安置在企业工作或带学生参观企业、提供他们工作场所等各种就业前培训,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3.充分利用社团的阵地作用,增强学生职业规划意识近些年,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高校学生社团不断增加,他们在高校中是有着社会沟通、就业服务、就业观导向、素质拓展、凝聚激励、企业文化对接等功能的组织,它们是增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以及人生规划意识的一个很好的平台。4.加强人格素养培育,端正大学生择业心态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企业经营理念不断更新,需要每一个从业者都有很好的人格品质以及抗压性。因此,所有高校应加强学生心理发展方面的建设。高校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一工作中应加强就业心理研究与实践,培养大学生端正择业心态,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自己应对挫折的能力,培养主动规划人生的信心。

(三)大学生应提高认识,积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1.转变观念,以期多元化就业当代大学生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观,这是一句陈词滥调,同时也是真知灼见。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在目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一些学生对于未来的择业目标不明确、职业观模糊,无论是否适合自身专业发展要求,依然将就业地区选在沿海一线城市。在大众化的教育时代,大学生要从自身情况出发,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准确定位,客观的看待自己,要勇于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岗位,而不是在象牙塔中需找栖息之地。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催生了许多新兴的就业岗位,这些岗位同样能使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2.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就业,要求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雇佣能力。终身学习,是指贯穿人的一生持续学习的过程。总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及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国家、组织以及大学生本人的互相协作和共同努力。

作者:殷若琳 谭菲雪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

第二篇: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

一、英国高校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创业教育路径

创业教育(Enterprisingeducation),即以参与者的技能、知识和个人特质为基础,在模拟的企业运营场景中应用创造性的想法并实施创新性的行为,据此可以考察并提高参与者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领导力、快速反应能力、识别并利用机会的能力、以及应对挑战的能力等。创业教育与课堂理论教育的差异在于,课堂理论教育更多地是告诉学生那些已经存在或经过验证的知识,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而创业教育则是让学生亲自去参与活动,探究不可预知的结果。在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方面,英国高校普遍运用了BillLawandTonyWatts设计的“DOTS”模型,该模型从四个方面为大学生的职业性学习提供了一个框架:(1)自我意识:清晰了解自己与职业相关的特质,如技能、个性、工作和学习动机,及这些特质对职业规划的影响;(2)机会意识:清晰了解自己面临什么样的机会,以及这些机会所要求的成本和提供的利益;(3)决策能力:学习如何做出决策,能恰当运用各种决策技巧和手段;(4)学习迁移:能够运用相关技能和知识实施所做出的决策,并恰当地处理各种相关因素。创业教育即是把这些职业性的学习通过实践得以实施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创业教育和学生的课堂理论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在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以创业教育让学生认识企业,了解企业需求,以及通过设置企业运作实景,使学生像一个企业人那样思考和行动。通过这种大量的亲身实践,还可以减少学生对老师或他人的依赖性、对环境变化的脆弱心理和对不确定环境的恐惧心理。20世纪90年代,英国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革,从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生扩招带来了就业竞争的加剧。也就是在同时,英国学界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了大量深入的探索。2006年,英国“就业能力教育研究组”(ThePedagogyforEmployabilityGroup)建议将学生就业能力培训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其提出的教学法包括:一是要求学生在真实的、有丰富资源的情境下学习(如基于问题的学习、分析案例学习的材料、针对特定听众将复杂的材料概括成简要的内容等);二是适当的时候让学生进行合作(分组合作、成立学习型组织、准备小组报告和小组陈述等),尽管这会带来与终结性评价相关的困难;三是提供认知“脚手架”(scaffolding)以帮助学生做到目前他们在没有外来帮助的情况下无法做到的事情,然后随着他们能力的发展,逐渐移去“脚手架”(比如,角色扮演、逐渐在更大的群体中解决特定的问题、使用形成性评价等);四是鼓励学生元认知的发展(如通过个人发展规划进行反思和自我规范、撰写批判性的评论、呈现某个案例并给予论证)。众多高校也在实践上开创了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新路径。英国的部分高校,如林肯大学、德贝大学、兰开斯特大学、纽卡斯尔大学、伯明翰大学等,在教学体系中逐步引入了创业教育,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其中尤以林肯大学的林肯商学院最为典型。

二、林肯商学院学位课程与创业教育整合框架

林肯大学坐落于英格兰的历史名城林肯市中心,为英国知名国立大学。林肯商学院为林肯大学下属二级单位,主要进行商学学士、旅游管理学士、工商管理硕士、娱乐及旅游管理硕士等学位的培养。21世纪初的前几年,林肯商学院经过调查发现,其毕业生中仅有42%是在其第一选择的工作岗位上就业的,而另外的毕业生都没有找到令自己最为满意的职业。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林肯商学院成立了专门的就业能力培养机构,并制定了就业能力培养战略。该战略的目的是通过把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创业教育和商业实景联系起来,扩展学生学位课程体系中通过实践学习的机会,促进毕业生就业能力提高以改善其就业结果,据此可以增进学生的满意度,从而提高学院对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吸引力。林肯商学院还对每年的毕业生就业单位和满意度进行调查,不断修正现有的措施,并把这一行为作为最终环节纳入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战略之中。在林肯商学院所采取的创业教育策略中,关键的一环是如何把创业教育和就业能力培养整合进入学位课程体系。林肯商学院开发了一个实施框架,同时特别注重教职工培训,提高教职工的意识和运用创业教育的能力。通过这两个方面措施的紧密结合,创业教育被纳入了学生的学位课程体系之中,与理论教育进行了有效衔接。林肯商学院开发的创业教育实施框架由五个模块组成:个性发展、技能开发、实践性学习、工作经验学习和职业指导。这五个模块既是一种递进式关系,同时又互相渗透,如个性发展是其他几个模块的基础,但也可以在其他模块中得到进一步完善。职业指导需要在其他模块的基础上做出恰当的引领,但也为其他模块的发展提供宏观框架。

(一)个性发展林肯商学院引进了专业的职业生涯管理软件,并与专业的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测试和咨询,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这些先进的职业指导方式做出恰当的自我评价,为自己设置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和技能培养的细节。学院要求学生详细记录其所取得的学习效果,把这些记录作为创建其职业规划、个人简历和工作申请书的基础材料。

(二)技能开发这一环节包含与特定专业相关的特殊技能和一般技能的培养。每个具体的管理类专业都要求有其特殊的技能,但对于大多数管理类专业来说,需要培养一些通用的技能,这包括:(1)个人素质。如组织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自信意识,预算和个人理财能力,发现和把握机会的能力,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在不确定环境中做出决策并承担风险的能力,规划、设置目标并对之坚持的能力,独立工作并对结果负责的能力等。(2)人际能力。包含表达能力,要求掌握一系列口头和书面交流技巧;人际交往能力,如建立人际关系、谈判、说服和影响别人的能力;在不同情景中的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参与社会、行业或职业网络的能力等。(3)任务执行能力。如项目组织和管理能力,计算机及信息技术技能,定性与定量分析能力,在实践任务及工作场所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适应不同工作情景的能力,高标准完成工作的能力等。在培养以上诸多通用能力方面,林肯商学院为学生提供了众多机会让他们模仿企业实景,如要求学生站在企业人的角度解决现实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帮助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指导和鼓励学生探索新的商业机会;以及组织大量的团队合作活动等。

(三)实践性学习实践是形成并提高创业素质、能力的最重要途径。创业教育应突破课堂教学形式,以课堂外的实践教学为主。林肯商学院要求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与其专业理论学习有关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把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转换成工作能力。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有很多种方式,如科研或实践项目,现实中的案例研究,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形式,拜访企业界人士或其他外界组织,邀请用人单位代表做讲座或其他方式向学生传授职业经验等。

(四)工作经验学习以往的大学毕业生多在大型企业中就职,而大型企业一般有比较完善的入职培训,能够弥补大学生在学校中工作经验不足的缺陷。但随着大学生数量的急剧上升,更多的大学生开始进入中小企业工作,中小企业大多没有入职培训项目,则这类雇主在招募大学毕业生时越来越注重他们的工作经验。而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也能够让毕业生参加工作后容易适应多变的工作环境。通过工作经验学习,还可以进一步提高个人发展、应用性学习和技能开发的效果。林肯商学院大力支持学生参与多种工作经验式学习,如日常和假期兼职,自主创业或做自由职业者和志愿者,参与社区或企业组织的活动,领导或组织社会活动、体育活动或其他校园活动等。并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和机会,帮助学生在参与实际工作从中理解企业经营和工作环境。

(五)职业指导持续性的职业指导是创业教育的重要一环。有时职业指导是由外聘的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士而非本校教师担当,既为学生提供通用性的职业指导,也针对一些具体的专业和行业提供专业性的指导。职业指导涵盖:简历制作培训,寻找、申请工作的方法和面试准备,帮助学生提高交流技巧并建立自信,职业咨询,举办各种活动增加学生与从业者交流的机会等。以上几个方面的模块中,均设置了反馈环节,即要求学生描述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发展了哪些方面的技能,而这些技能提高又体现在何处,在其未来最希望做的工作中,这些技能有什么样的作用等。通过学生的反馈可以具体了解某项模块对学生的影响,以及怎样进一步完善各个模块。

四、林肯商学院教职工创业教育能力培训

林肯商学院把教职工创业教育能力培训也作为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一环。所有涉及创业教育的教职工都要接受培训,而不只是那些专业从事职业指导的教师。其原因在于,即便学院制定了完备的创业教育规划,但如果没有有效的指导和激励,教师很难主动实施创业教育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而是依然按照旧有的方式进行授课,则所制定的规划便很难落实。只有通过培训,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提高他们应用创业教育的能力,把他们对新的教育方式的理解融汇进课程体系的变化之中,从而逐步改变高校的教育方式,真正走向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主导的教育上来。2007年5月,林肯大学举办了“Energising,EnterpriseinEducation”(“3Es”)的培训项目,该培训项目的目的在于分享各方对创业教育应用的理解;开发通过课程贯彻创业教育的技能,并创新或改革现有形式;促进高等教育机构、社区和企业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共同提高创业教育的应用效果。项目的参与人员包括高校中涉及创业教育的教师,负责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开发企业和社区实践机会的教职工,在企业或公共部门中就职,但希望与高校合作推进创业教育的人士等,共有100多人参与了此项目。另外,林肯大学和林肯商学院层面都鼓励教职工与企业、社区之间建立长期联系,参与各类商业经营,通过这些实践性的经营活动,增强对实际工作的认识,提高运用创业教育的能力。事实上,英国政府也在采取措施鼓励高校与企业、社区之间加强互动。其中典型的是被称之为“第三渠道(thirdstream)”的活动,由高等教育创新基金(HigherEducationInnovationFund,HEIF)资助,该活动的宗旨在于通过多种商业或公益形式使企业和社区能够获得高等教育机构的知识,如以商业形式提供咨询服务、设计或艺术服务等,而公益性的形式如提供社区教育、法律援助等。在政府的鼓励下,高校也积极采取措施鼓励教职工更多地参与企业或社区运营,这在帮助企业和社区的同时,也提高了教职工的创业教育能力,拓展了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合作空间。

五、对我国高校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启示

赵金华和孙迎光指出,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应汲取国外关于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同时客观对待本国创业教育实际条件。由于当前我国高校管理类专业普遍存在偏重理论知识教育,而实践环节不足的问题,导致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尤其是经济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加困难的境况,买方市场下企业处于强势地位,对管理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从高校的职能,即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上看,仅传输给学生管理类专业知识还远远不够,而是要让学生拥有企业所需要的综合能力,从而既能够顺利获得工作,又能保持工作并持续获得发展。从这个角度出发,培养就业能力的活动应成为高校管理类专业教学体系的一项核心部分,而不是理论教学的附属。而且由于当前我国高校仍然偏向于精英式的教育,相当多的大学生仍然认为读了大学即意味着前程光明,则在大学中培养自己良好的技能和知识以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动力不足。因此,使学生意识到其就业能力发展的意义,即仅拥有一个本科或者研究生学位是不足够的,还需要更多的能力特征才能够成为用人单位青睐的人才,这应成为大学教育过程中的一项基本职责。在我国高校管理类专业教学中引入创业教育,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最终形成一个系统性的创业教育模式。这可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整合职业服务所涉及的部门,建立创业教育战略规划。整合各种相关资源协助大学生进行创业,并营造创业氛围应是现阶段高校的重要职责。涉及到管理类专业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创业教育引入现有专业教学体系,制定详细的规划。院系应成为实施的主体,学校层面则应建立相应的服务部门,为院系创业教育的推进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如教师培训、开展社区和企业合作等。第二,逐步把创业教育贯彻到大学生的课程体系之中。这是创业教育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环节,意味着要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设计,增加实训或实践环节的比例。一方面学校鼓励学生举办和参与各类社团活动或模拟企业经营活动,如案例分析大赛、实物销售比赛、职场模拟活动等。另一方面加强学校与企业、社区的联系,为学生参与现实实践提供更多的机会。而且现有的教材也需要向过于重视理论知识向理论和实践知识兼顾转变。如我国引进的西方管理类经典教材,往往列举了大量的案例佐证理论,把理论与现实紧密地联系起来。而国内的本土教材则过于强调理论,现实案例少。由于国外的实际情况与我国存在不同的背景,则国外的案例往往并不适用于我国,学生使用国外的教材也难免存在与国内现实脱节的问题。

这就需要本土教材强化实践案例的编写与分析,为学生提供适合我国国情的经典教材。第三,加强对教职工的创业教育技能培训。国内高校的管理类专业教师大多是做理论研究起家,接触到的现实运营较少,这限制了课堂授课环节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应鼓励高校引进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士做专职或兼职教师,另一方面加大科研出身的教职工的实践培训,提高教职工对实践的认识。鼓励教职工积极与企业或社区合作,以不同形式参与社会项目,增强实际运作经验,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结合现实案例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第四,创业教育应注重层级性。即设计一个不断升级的学习步骤,在不同阶段为学生提供不同层级的教育。如在学生入学之初,应强调促进学生的个性开发,而后再逐步进入技能开发、工作经验式学习等环节。这样使得学生经历了逐渐升级的学习过程,既丰富了经验,又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创业教育的规划和管理,还应强调学生的参与,这既包含在校的学生,也包括毕业后参加工作的学生。通过这些学生不同的认识和体验,设计出既符合学生的兴趣和期望,又能紧跟时代变化的合理的创业教育路径。鼓励学生参与教育路径的设计和管理,这样他们更有积极性参与其后的实施,也能够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其更强的就业能力。

作者:胡新华 周月 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管理学院 民商法学院

 创新创业 教育 是什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什么意义?今天我分享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资料给大家,欢迎阅读。

 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不仅仅以培育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而是要面向全社会,针对哪些打算创业、已经创业、成功创业的创业群体,分阶段分层次的进行 创新思维 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

 国内动态2012年8月1日,教育部办公厅下达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文件指出: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服务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 毕业 生充分就业的重要 措施 。

 随着“创业基础”课纳入本科必修,创新创业教育再一次成为教育研究的关注点。随后,联合国青年就业网络中国示范项目CDEP平台开通创新创业系统,也标志着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的大力开展是与世界接轨。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1991年东京创业教育国际会议上指出:“任何敢于面对决策的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创业者并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个人性格特征。”这也就是说,创新创业人才并非天生的,而是完全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

 中美人才培养机制比较

 美国是较早在学校中进行创业教育的国家,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乃至研究生阶段,都普遍开设就业与创业教育课程。在过去35年中,创业学成为美国商学院和工程学院中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1977年,50~70所学院和大学开设与创业有关的课程。到1999年,大约有1,100所学院和大学开设了这一领域的课程,其中许多学院和大学还开设了创业学或创业研究专业。同年,美国国家创业教学基金成立。

 美国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有聚焦式和辐射式两种基本组织模型。聚焦式培养在商学院和管理学院进行,培养专业化的创业人才,如哈佛商学院的MBA班,对学生有严格要求。辐射式培养则在全校范围内展开,主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为学生从事各种职业打下基础。

 美国的创业教育还延伸到中学阶段。一项对全美高中生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70%的学生希望拥有自己的企业,86%的学生希望知道更多创业方面的知识。

 相比之下,在中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属于新兴事物,高校、政府、企业、社会尚未形成合力,在培养机制上,存在脱节现象。因此,出现了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找不到人才、高校找不到感觉的局面。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张来武曾表示,中国人不是没有能力搞科研,要让中国的科学家做一个题目能做得很好,但问题是没有一个创新的体系。创新是一个市场行为,是一个经济行为,是一个企业家行为,没有这样一个体系,科学家的研究就失去了方向,科学家的研究就失去了动力,科学家的研究就失去了接力棒。

 从美国和中国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比较中,我们可以 总结 出如下 经验 :

 注重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的培养

 我们必须加强对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的纵深培养,既要提升人群覆盖率,又要推动创业的动机提纯和创业层次的提升。

 加强多方合作,实现资源整合

 我们必须加强学校、政府、企业的多方联动,邀请企业一线人员上讲台,才能真正帮助创业者。

 强化组织保障,建立创业中心

 我们应该在组织上强化保障,建立创业中心,重点注重校友网络的人才和资金保障。

 引入风险投资,实现全程孵化

 我们应该引入风险投资,实现从意识培养、技能训练、团队孵化、市场对接、转售上市的全程孵化。

 人才培养金字塔模型

 根据上述分析和总结,我们建立了中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金字塔模型。最底层是创新创业人格的培养,即责任感、自信心、意志力等方面。在中国传统的家长思想和教育体制下,让创业者拥有完全独立的人格,是必须解决的基础问题。中间层是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需要激发人才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新创业的兴趣,促进他们萌发和把握创新创业动机。最顶层是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培养人才创造性和革新能力、把握和创造机会的能力、计算风险的能力等。

 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金字塔模型中,政府、媒体、学校、企业、家庭均扮演了重要角色。家庭和学校对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格至关重要;政府、媒体、学校和企业可推动创新创业意识的形成;而学校和企业又是创新创业能力培训的真正土壤。

 如果能实现校企政家四方互动,则实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不仅有可能,而且完全可以实现。

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作者:李震东教授:伯马创业研究院院长、全国就业指导专家、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创业高峰讲坛秘书长,曾受到中央电视台等全国100多家新闻传媒报道,曾在南开大学等全国31个省讲座800多场,是专门、专业和专心从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事业讲演第一人。

 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意义与 方法

 概要:在近几年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成为各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就此提出相关看法与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升认识师资建设实践活动社会保障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和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2007年毕业生的总数是495 万,2008年大概达到540万左右,而在2009年则超过600万。在国家GDP增长8%~10%左右的时候,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大概900多万个,毕业生占到新增就业岗位的一多半。现有的企业和机构,能够提供的新的就业岗位十分有限,尤其是技术进步使一些企业的岗位在减少。而随着高校连续大规模的扩招使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高等教育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战略转移的过渡时期,就业更强调数量扩张后的质量建设。

 在此社会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创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全面成才,以创业促进大学生就业,将是各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各高校面临的重要机遇。中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平均水平低于全球,创业意识比较低。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校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创新创业意识,是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对人起推动作用的个性心理倾向,它支配着创新创业者的态度和行为,具有很强的选择和能动性,是创新创业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创业意识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培养、熏陶和积淀。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认识高度,营造整体创新创业环境氛围

 注重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首先要将创业精神提升到为社会创造财富、为社会做贡献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高度。其次要从观念上改变单纯为准备创业的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只对少数人进行创业教育的做法,真正把创业教育作为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助推器,从而将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贯穿到高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去。再次要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激发广大师生参与创业教育的热情。

 具体途径有: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成功企业家和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通过他们的 事迹 坚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开展各种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搭造舞台;鼓励和扶植更多具备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凭借知识、智慧和胆识去开创能发挥一己之长的事业;形成以项目为载体、以团队或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让大学生的创业动力在具体实践中找到恰当的结合点,使其形成自主创新创业的理念。

 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服务,重视相关师资建设

 从目前环境看,除几个学校试点外,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普遍存在师资环境差、学生有想法却苦于缺乏针对性科学指导、缺乏人际关系和商业网络的社会舞台等现象。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创业品质的前题,优秀的导师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保障。所以在不断加强和改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开发社会教育资源,聘请创业上有建树,品德高尚、乐于奉献、责任心强的成功企业家来担任大学生创业实践导师,充分利用他们的创新创业思想与实践平台,创新教育模式,有计划分期分批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培养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才能培养出具有敢于探索、突破常规、勇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具体途径有:聘请创业上有建树,品德高尚、乐于奉献、责任心强的成功企业家来担任大学生创业实践导师,以结对的形式进行导师与学生的定期交流;校方提供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 社会实践 机会,并由导师带领学生走进企业,体验企业创新创业 文化 内核,感悟成功人士心得,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教学客体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实践主体,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和学有所用。

 三、积极搭建平台,重视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际操作能力

 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包括让大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技能、具备职业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等。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是关键。只有把课堂教学所学到的文化知识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尤其是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真正得以提高。学校应积极搭建实践活动平台,合理增加实验和实践的时间,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创建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加入到校办企业中去,使学生得到市场磨炼。

 具体途径有:组织开展社会实践竞赛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去认真思考创新与创业,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开展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践,推出创新实验室,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强化大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提高综合能力;组织大学生加入到校办企业中去,建立孵化器,从资金上支持学生创业,学用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亲身参加创业实践的各种机会,通过不断实践积累丰富的经验,最终实现真正的创新创业。

 四、 从政策上鼓励、支持和扶助大学生创新创业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 报告 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单纯的学校行为,而且还是政府、社会和学校的共同行为,它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在强化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学校、政府、社会之间的协调和配合,政府与社会应当从各种政策和规定上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法律保障和社会支持,真正建构起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

 关于创新创业问题,哈佛商学院教授斯蒂文先生总结得非常好,他说:“创新创业是不拘泥于资源约束的前提下把握机会,整合资源。课堂教学和课外培养双环节都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想培养具有创新和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期的大学生,必须从教育、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潜移默化的培养,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过硬,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此语诚然,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培养的是具有创新能力、富有创业精神和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培养目标的达成除依靠高校的力量外,还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协作,并建立一个有助于大学生创业的、完善的创业服务体系,以优化创业环境,保障创业活动顺利开展与实施。作为以培养社会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阵地,高等学校必须与时俱进,抓住机遇,大力推进高等教育改革,转变教育思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创业型的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高等学校才能抢占人才培养的制高点,才能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积极贡献。

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问题的认识

 一、目的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对大学生进一步深造和将来的就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我们一直从事相关问题的研究,并在教学中一直注重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现在已对这一问题形成了一些比较系统全面的认识。

 为了加强对创新、创业的系统研究,为了加强对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的系统研究,为了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必要成立相应的教研机构。

 二、重要性和必要性

 1、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大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和发达国家在诸多方面的差距已越来越小,这和我国对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学习和吸收是分不开的。但我们要进一步赶超发达国家,则不能一味地学习、吸收、引进,而要更多地依靠我们自己的自主创新。我国党和政府已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并把它作为我们的基本国策。北京市相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提出要把北京率先建设成创新型城市。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城市都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性、实践性是我国现代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创新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性,创业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性,由此可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性、实践性的教育改革具有直接的针对性,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非常重要的意义:

 (1)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以人为本改革传统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育主要是知识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普遍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在创业方面,中国的平均水平低于全球创业观察(GEM)统计的平均水平。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因此,必须尽快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深化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从就业教育转向创新创业教育,树立起自主创业不仅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更是大学生成才重要模式的新观念。

 (2)弥补传统教育之不足。虽然我们已经认识到传统教育重知识有失片面的错误倾向,我们所倡导的现代教育改革也强调了学生的素质、能力、创新性、实践性,但我们现代的教育改革还缺乏系统性。我们力图通过各门课的教学来提高和增强学生的素质、能力、创新性、实践性,但却没有开设专门的课程来系统地加以培养和强化,这是不够的。和中小学生不一样,大学生毕业后就要走上工作岗位,要在社会实践中获得成功,更应注重能力、创新性、实践性。

 (3)我校人才培养的定位主要是培养应用性人才,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我们实现这样一个人才培养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型本科教育体系,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实用性更加关注,并且能激发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创业的热情。

 3、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实际需要

 在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已经引起学校、家庭、政府等多方面的重视。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和教育可以以创业促就业,减轻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社会的压力。当然,并不是每个大学生毕业后都要去创办自己的企业,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就业,可以使他们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4、是大学生这个学习阶段、年龄阶段的迫切需要。

 如上所述,开展创新创业研究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应该支持这方面的工作。考虑到开展这方面的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我们希望能成立研究所来集体攻关,更好地完成相关的科研与教学工作。

 三、研究历史和现状简介

 人们对创新、创业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比较系统的研究则始于20世纪30年代熊比特对创新理论的研究和奥斯本对创造学的研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也可以说由来已久,但进行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始于上个世纪。

 1、创新研究与创新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如果我们不加以严格的区分,创新就是创造,创造也就是创新。实际上人们也经常把这两者看作是一回事。

 美国是创造学的发源地。 1941年,美国BBDO 广告 公司经理奥斯本出版了《思考的方法》一书,提出了“智力激励法”。该书出版后,立即引起了人们对于创造的极大兴趣。

 创造学被列入大学教学内容当首推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该校在1948年即开设了“创造性开发”课程。1949年,奥斯本在布法罗大学开办了“创造性思考”夜校,致力于推进创造教育。之后,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等著名大学以及许多军事院校、工商企业等,也都相继开设了创造学及有关创造活动的训练课程。

 1953年,奥斯本又出版了《创造性想像》一书,该书先后被译成20多种文字,从而使人们对于“创造性研究”更加关注。美国还在1954年由奥斯本发起成立了“创造教育基金会”(CEF),旨在教育界促进创造教育的开展,以培养创造性人才。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形成了十几个创造学研究中心。截止 1979年底,美国已有53所大学和10个研究所设立了专门的创造学研究机构,有力地促进了创造学的发展。此外,美国的创造学普及面也非常宽,在美国几乎所有大学都开设了创造性训练课程,有的专门讲授各种创造技法,有的则同专业课相结合,采用创造力训练方法改造原有的课程安排。

 1980年前后,上海交通大学的许立言把创造学引入我国大陆。1980年,创造学最早移植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便在其他高校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1994年,中国创造学会在上海成立,随后又成立了创造教育专业委员会。

 2、创业研究与创业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创业研究的兴起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国外大学开展创业教育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又一说:创业研究和创业教育始于七十年代美国大学)最著名的是美国大学的创业教育。目前,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内容涵盖了从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

 截止到2005年初,美国已有16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创业学课程,并且已经形成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研究体系。许多学校还设有创业专业。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已经成为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志之一。创业学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学中已经成为成熟的学科。

 它的直接成果是:当今美国超过95%的财富是由八十年代创业一代创造的。在美国的创业热潮中,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引人注目,当代许多著名的美国高科技大公司,几乎都是大学生创业者们利用风险投资创造出来的,如Intel的摩尔、葛鲁夫,Microsoft的盖茨、艾伦,惠普的休利特、帕卡德,Netscape的安德森,Dell的戴尔,Yahoo的杨致远等无不是创业者们的典范。据麻省理工大学的一项统计,自1990年以来,MIT毕业生和教师平均每年创建150多个新公司,截止1999年该校毕业生已经创办了4000家公司,雇用了110万人,创造出2320亿美元的销售额,对美国特别是麻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国内,创业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可以说,创业研究目前正处于学术研究“黄金期”的开端。在2000年,西北工业大学开始将创业学纳人到本科生教育课程体系之中,随后清华大学于2000年12月成立了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吉林大学和南开大学于2003年也相继成立了创业研究机构。

 我国国内近年来大学创业教育也迅速发展。2002年年初教育部高教司在9所高校试点创业教育。包括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经济学院、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全国青联与国际劳工组织共同制定了KAB项目的推广规划,计划在2010年以前将该项目推广到全国2000所高等院校,培训师资1万名,使至少50万名学生免费学习KAB课程。

 例如,北航创业教育中心是负责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业教育规划、组织和实施的机构。中心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企业家思维的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为目标,主要进行创业教育理论研究、教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及面向在校学生和社会人士的创业教育培训工作。中心自成立以来,积极探索和实践适合我国国情的创业教育新路子,形成了具有北航特色的创业教育与培训模式。中心与北航大学科技园、北航孵化器及美国著名的创业教育院校合作,已为北航600多名学生开设了创业管理课程。

 中央 财经 大学的创业教育从2003年开始,2004年开始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创业学任选课程,同时启动了题为“财经类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的教学改革项目,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中央财经大学已形成较为系统的创业教育体系,中央财经大学创业教育的创新点归纳为5个方面:即以创业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内容创新;打破院系班级限制的教学组织创新;重视参与程度的教学考核创新;通过演习实现小班授课的教学方式创新;以培养创业型人才为目的的教学管理创新等。

 四、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我们认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非智力因素、创新实践能力这三个方面。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必须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创新思维能力是大学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因为人的一切创新都来源于思维的创新。创新思维包括 逻辑思维 与非逻辑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包括逻辑 思维训练 和非逻辑思维训练。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与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在于养成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习惯。充足理由律是划分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一个根本标准,培养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在于养成没有充足理由就得出结论的思维习惯,培养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在于养成由充足理由得出结论的思维习惯。因此,可以说我们为大学生的非逻辑思维能力这一创新思维的关键因素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原则,而非逻辑思维能力在很多人看来是不能培养的。

 非智力因素是指智慧要素以外的、影响智慧活动效果的一切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五种基本的心理因素。这些非智力因素对于人们创新思维与创新实践的成功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将对大学生这五种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

 大学生要在社会的创新实践中获得成功,还必须学会做人,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际等关系,形成良好的个性,保持健康的心理,做合格的社会公民,培养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还需要认清国情,做一个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我们也将对这一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