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爱丽丝数字简谱:
扩展资料:
一, 创作过程:
主流版本
在1808一1810年间,年近40岁的贝多芬教了一个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 [3] (Therese Marfati)(有的翻译为特蕾莎·玛尔法蒂 [4] [5] )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有一次在心情非常愉快舒畅的情况下写了一首《a小调巴加泰勒 [6] 》的小曲赠给她,并在乐谱上题写了“献给特雷莎,1810年4月27日,为了纪念”的字样。 [7] 之后,这份乐谱就一直留在特雷莎那里,贝多芬没有自留底稿,因此,他去世后在其作品目录里都没有这首曲子。直到19世纪60年代,德国音乐家诺尔为贝多芬写传记,在特雷莎·玛尔法蒂的遗物中才发现了这首乐曲的手稿。1867年,诺尔在德国西南部的城市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把原名《致特蕾莎》错写成《致爱丽丝》。从此,这首钢琴小品开始以《致爱丽丝》的名称在世界上广泛流传,而原名《致特蕾莎》却被人们忘记了。
其他版本
贝多芬创作这个作品的灵感,是来自于一位名叫爱丽丝的女孩。她为了帮助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实现看见森林和大海的愿望,而四处求助别人。贝多芬为此非常感动,特地在圣诞夜为老人演奏了一段美妙的音乐,听着听着,音乐让老人看见了:“阿尔卑斯山的雪峰,塔希提岛四周的海水,还有海鸥、森林、耀眼的阳光。”于是老人满意地合上了双眼,不再有孤独和悲怜。之后,贝多芬便将这个曲子献给善良的姑娘爱丽丝。
二, 后世评价:
人们喜欢把《献给爱丽丝》称为“微不足道的音乐”。但这种微不足道凝聚了贝多芬强烈的体现个人风格的创作理念,体现了他独具一格的创作思维。乐曲还有其它种种的独具匠心之处,无一不显示了贝多芬创作中一贯的严谨精神。所以尽管《献给爱丽丝》只是一首演奏时间只有3分多钟的小品之作,但也可以说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一个浓缩体,同样渗透了他的精神表达。
《献给爱丽丝》仅仅是贝多芬的一首钢琴小品,但是其中运用的和声手法仍然体现了贝多芬作为一位“承前启后”的作曲家的风格,不折不扣的体现了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方式,对后世仍然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资料来源:
:致爱丽丝
谁有张也唱的《桃花红杏花白》的简谱。带歌词的。
简谱入门
谱是指一种简易的记谱法。有字母简谱和数字简谱两种。其起源于18世纪的法国,后经德国人改良,遂成今日之貌。一般所称的简谱,系指数字简谱。数字简谱以可动唱名法为基础,用1、2、3、4、5、6、7代表音阶中的7个基本级,读音为do、re、mi、fa、sol、la、ti(中国为si),英文由C、D、E、F、G、A、B表示,休止以0表示。每一个数字的时值名相当于五线谱的4分音符。
一般来说,所有音乐的构成有四个基本要素,而其中最重要的是“音的高低”和“音的长短”:
1、音的高低:任何一首曲子都是高低相间的音组成的,从钢琴上直观看就是越往左面的键盘音越低,越往右面的键盘音越高。
2、音的长短:除了音的高低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音的长短。音的高低和长短的标住决定了该首曲子有别于另外的曲子,因此成为构成音乐的最重要的基础元素。
3、音的力度:音乐的力度很容易理解,也叫强度。一首音乐作品总会有一些音符的力度比教强一些,有些地方弱一些。而力度的变化是音乐作品中表达情感的因素之一。
4、音质:也可以称音色。也就是发出音乐的乐器或人声。同样的旋律音高男生和女声唱就不一样的音色;小提琴和钢琴的音色就不一样。
张也版本的《桃花红杏花白》带歌词简谱如下图:
扩展资料
《桃花红杏花白》
作词:刘麟
作曲:王志信
演唱:张也
桃花花你就红来,杏花花你就白
爬山越岭寻你来呀,啊格呀呀呆
榆树来你就开花,圪枝来你就多
你的心眼儿比俺多呀,啊格呀呀呆
锅儿来你这开花,下不上你就米
不想旁人光想你呀,啊格呀呀呆
桃花花你就红来,杏花花你就白
爬山越岭寻你来呀,啊格呀呀呆
金针针你就开花,六瓣瓣你就黄
盼望和哥哥(妹妹)结成双呀,啊格呀呀呆
桃花来你就红来,杏花来你就白
盼望和哥哥(妹妹)结成双呀,啊格呀呀呆
盼望和哥哥(妹妹)结成双呀,啊格呀呀呆
啊格呀呀呆
《桃花红杏花白》发行时间于2002年6月29日,是一首山西民歌,歌曲原唱是阎维文和石占明,讲述了一位恋人翻山越岭去见心上人,隔着一道山崖远远的给心上人唱情歌,一路上经过了桃林看到桃花红了,经过杏林看到了杏花白了的故事。
以上就是关于谁又致爱丽丝的数字简谱必须是数字的!全部的内容,包括:谁又致爱丽丝的数字简谱必须是数字的!、在哪找简谱、谁有张也唱的《桃花红杏花白》的简谱。带歌词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