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大口黑鲈,是鲈形目棘臀鱼科黑鲈属的鱼类动物。体延长,侧扁;头中等大;口亚上位,口裂向后延达眼中部;上、下颌具梳状齿;背鳍2个,硬棘与鳍条部之间有深缺刻;腹鳍胸位,起点位于背鳍起点下方;全身被灰白色或浅黄色栉鳞,侧线完全;尾鳍叉形。
详情介绍
大口黑鲈,是鲈形目棘臀鱼科黑鲈属的鱼类动物。体延长,侧扁;头中等大;口亚上位,口裂向后延达眼中部;上、下颌具梳状齿;背鳍2个,硬棘与鳍条部之间有深缺刻;腹鳍胸位,起点位于背鳍起点下方;全身被灰白色或浅黄色栉鳞,侧线完全;尾鳍叉形。
大口黑鲈原产于北美洲的淡水河流和湖泊中。在中国分布于深圳、江苏、浙江、上海、山东;美国、加拿大等淡水水域亦有分布。大口黑鲈多栖息于沙质或沙泥质且混浊度低的静水环境,尤其喜欢群栖于清澈的缓流水中。对盐度适应性较广。大口黑鲈是以肉食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喜捕食小鱼、昆虫等,摄食量较大;幼鱼以食桡足类动物为主。大口黑鲈的繁殖季节在3-6月,4月中下旬为产卵盛期,雌鱼怀卵量为4万-10万粒。
大口黑鲈肉质坚实,味道鲜美,且骨刺少,营养价值高,在中国港澳地区认为食用该鱼对伤口愈合有特殊功效,故在市场上备受欢迎。另外,大口黑鲈还可供游客垂钓,深受广大游钓者的喜爱。大口黑鲈抗病力强,病害少,在池中可单养或鱼塘中混养,也适宜在网箱中高密度养殖,养殖经济效益较高。大口黑鲈还能有效地控制鱼塘中野杂鱼虾和罗非鱼的过度繁殖。
- 中文名
- 大口黑鲈
- 拉丁学名
- Micropterus salmoides
- 别名
- 加州鲈鱼、黑鲈
- 外文名
- American Black Bass
- 界
- 动物界
- 门
- 脊索动物门
- 纲
- 硬骨鱼纲
- 目
- 鲈形目
- 科
- 棘臀鱼科
- 属
- 黑鲈属
- 种
- 大口黑鲈
- 亚门
- 脊椎动物亚门
- 亚目
- 鲈亚目
- 亚纲
- 辐鳍鱼亚纲
- 亚种
- 2
- 命名者及年代
- Lacépède,1802
- 保护级别
- (IUCN)2018年 ver 3.1——无危(LC)
大口黑鲈动物学史
大口黑鲈科属信息
大口黑鲈是鲈形目棘臀鱼科黑鲈属的鱼类动物。
大口黑鲈命名史
大口黑鲈最初是由拉塞佩德(Lacépède)于1802年首次命名为Labrus salmoides。1876年,纳尔逊(Nelson)将大口黑鲈的学名命名为Micropterus nigricans;而在1878年,乔丹(Jordan)将其学名命名为Micropterus pallidus。最终在1884年,福布斯(Forbes)将大口黑鲈的有效学名更改为Micropterus salmoides。
大口黑鲈养殖史
中国台湾地区于20世纪70年代引进,深圳、惠阳、佛山等地也于1983年引进大口黑鲈苗,并于1985年相继人工繁殖成功,繁殖的鱼苗已被引种到中国江苏、浙江、上海、山东等地养殖。
大口黑鲈形态特征
外部形态:大口黑鲈一般成熟体长在25~35厘米之间,最大可达50厘米。身体呈纺锤形,侧扁,背肉稍厚,横切面为椭圆形。口裂大,斜裂,颌能伸缩齿为绒毛细齿,比较锐利。身体背部为青灰色,腹部灰白色。从吻端至尾鳍基部有排列成带状的黑斑。鳃盖上有3条呈放射状的黑斑。体被细小栉鳞。背鳍硬棘部和软条部间有缺刻,不完全连续;侧线不达尾鳍基部。第一鳃弓外鳃粑发达,骨质化,形状似禾镰,除耙背面外,其余三面均布满倒锯齿状骨质化突起,第五鳃弓骨退化成短棒状,无鳃丝和鳃粑。体被细小栉鳞。背部为青绿榄色,腹部黄白色。尾鳍浅凹形。头中等大;口亚上位,口裂向后延达眼中部;背鳍2个;腹鳍胸位,起点位于背鳍起点下方;尾鳍叉形。可数性状:背鳍鳍式:D.Ⅳ,Ⅰ-13~15,臀鳍鳍式:A.Ⅲ-9,胸鳍Ⅰ-12-13,腹鳍Ⅰ-15;侧线鳞62~63,侧线上鳞7~8,侧线下鳞15;鳃粑数6~7;脊椎骨数26~32。
内部特征:鳔1室,长圆柱形;腹膜白色;肠粗短,2盘曲,为体长的0.54~0.73倍。
大口黑鲈近种区别
大口黑鲈 | 小口黑鲈 | |
---|---|---|
体量 | 一般成熟体长在25~35厘米之间,最大可达50厘米 | / |
特征 | 身体呈纺锤形,侧扁,背肉稍厚,横切面为椭圆形。口裂大,斜裂,颌能伸缩齿为绒毛细齿,比较锐利 | 通常为褐色,眼睛红色,侧面为深褐色色垂直条纹。背鳍有13至15日根软条。小口黑鲈的上颌延伸到眼睛中间 |
图片 |
大口黑鲈栖息环境
大口黑鲈主要栖息在水温较暖的湖泊与池塘浅水处,喜栖息于沙质或沙泥质且混浊度低的静水环境,尤其喜欢群栖于清澈的缓流水中。经人工养殖驯化,已能适应稍微肥沃的水质。在池塘中一般活动于中下水层,常藏身于植物丛中。
大口黑鲈生活习性
大口黑鲈食物特性
大口黑鲈是以肉食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刚孵出鱼苗的开口饵料为轮虫和无节幼体,稚鱼以食枝角类为主,幼鱼以食桡足类为主。长3.5厘米的幼鱼开始摄食小鱼,在食物缺乏时,常出现自相残食现象。其掠食性强、摄食量大,水温在25℃以上时,幼鱼摄食量可达本身体重的50%,成鱼达20%。人工饲养时,可投喂切碎的小杂鱼作饲料;经驯化后,也可以投喂人工配合饲料。
大口黑鲈生存条件
在水温1~36℃范围内均能生存,10℃以上开始摄食。正常生活时,水中溶解氧要求在4毫克/升以上,溶解氧低于2毫克/升时,幼鱼出现浮头。大口黑鲈对盐度适应性较广,不但可以在淡水中生活,而且能在含盐量10‰以内的咸淡水中生活。
大口黑鲈分布范围
原产于加拿大和美国。通过引种,已广泛分布于美国、加拿大等淡水水域,尤其在五大湖。也被引入英国、法国、南非、巴西、菲律宾、中国等国家。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深圳、江苏、浙江、上海、山东。
大口黑鲈繁殖方式
大口黑鲈繁殖及成熟时间
大口黑鲈的繁殖季节在3-6月,4月中下旬为产卵盛期。性成熟年龄一般为1龄,但以2龄、3龄个体的繁殖效果较好。
大口黑鲈繁殖条件
生殖适宜温度为18~26℃,最适温度为20~24℃。
大口黑鲈繁殖行为
雄鱼用尾挖坑,筑建巢穴后,引诱雌鱼入巢进行产卵。当雌鱼产后,即被雄鱼赶,由雄鱼负责守护受精卵孵化。体重1千克的雌鱼怀卵量为4~10万粒。卵具黏性,但黏着力较弱。脱黏卵为沉性,卵径1.22~1.45毫米。1年内可多次产卵。水温在22~26℃时,孵化时间为31~33小时。
大口黑鲈亚种分化
中文名 | 学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北方大口黑鲈(大口黑鲈指名亚种) | Micropterus salmoides salmoides | Smith,1965年 |
佛罗里达大口黑鲈 | Micropterus salmoides floridanus | Bailey & Hubbs,1949 |
大口黑鲈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8年 ver 3.1——无危(LC)。
大口黑鲈主要价值
大口黑鲈经济价值
大口黑鲈是美国重要的游钓鱼类之一,也是一种世界性的游钓鱼类。大口黑鲈是一种优质淡水鱼类,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易起捕、养殖周期短等优点,中国大口黑鲈的年产量一直保持在15万吨左右,其中广东省是大口黑鲈的主要养殖地,年产量占中国国内总产量的60%以上。大口黑鲈抗病力强,病害少,在池中可单养或鱼塘中混养,也适宜在网箱中高密度养殖,养殖经济效益较高。大口黑鲈还能有效地控制鱼塘中野杂鱼虾和罗非鱼的过度繁殖。
大口黑鲈食用价值
大口黑鲈脂肪含量在0.81-6.41%,灰分含量为1.24-1.41%,水分含量为72.12-79.98%,肌肉中17种氨基酸总量为14.19-16.47%,其中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4%以上,远高于草鱼、青鱼、团头鲂和鲤鱼,但低于养殖的和野生的银鲳,证明大口黑鲈肌肉蛋白是一种优质蛋白源。肉质鲜美细嫩,无肌间刺,外形美观,深受养殖者和消费者欢迎。在中国港澳地区认为食用该鱼对伤口愈合有特殊功效。
大口黑鲈食物营养成分
食物名称 | 大口黑鲈 |
含量参考 | 约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
能量 | 142 千卡 |
蛋白质 | 19.5 g |
脂肪 | 6.2 g |
胆固醇 | 70 mg |
脂肪酸 | 6 g |
饱和脂肪酸 | 1.2 g |
多不饱和脂肪酸 | 2 g |
单不饱和脂肪酸 | 2.3 g |
水分 | 71 g |
灰分 | 1.1 g |
叶酸 | 10 μg |
钠 | 63 mg |
镁 | 30 mg |
磷 | 233 mg |
钾 | 368 mg |
钙 | 32 mg |
铁 | 0.3 mg |
锌 | 0.54 mg |
硒 | 15.9 μg |
碘 | 19 μg |
维生素A | 24 μg |
维生素B1(硫胺素) | 0.38 mg |
维生素B2(核黄素) | 0.14 mg |
烟酸(烟酰胺) | 5 mg |
维生素B6 | 0.37 mg |
维生素B12 | 3.06 μg |
维生素D | 4.7 μg |
维生素E | 1.59 mg |
维生素K | 2 μg |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