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柑桔裂皮病是由类病毒引起的、发生在柑桔的一种病害。该病主要为害砧木部皮层呈纵向开裂,呈鳞片状剥落。
详情介绍
柑桔裂皮病是由类病毒引起的、发生在柑桔的一种病害。该病主要为害砧木部皮层呈纵向开裂,呈鳞片状剥落。
柑桔裂皮病分布于世界各柑橘产区,裂皮病使得树冠减小幅度为10%—50%,寿命缩短7—10年,减产达30%—70%,严重的甚至全株枯死。
柑桔裂皮病的防治方法主要为培育无毒苗木、工具消毒和严格实行检疫,防止柑桔裂皮病进入无病区。
- 中文名
- 柑桔裂皮病
- 外文名
- Citrus exocortis viroid
- 别名
- 剥皮病
- 为害作物
- 柑桔
- 为害部位
- 砧木部
- 病原
- 类病毒
柑桔裂皮病病原特征
柑桔裂皮病的病原为类病毒(学名:Citrus exocortis viroid),是一种不含蛋白质的高度碱基配对的环状核糖核酸(RNA),以分子状态存在于染病细胞内的细胞核中,并与染色体结合在一起。
柑桔裂皮病形态特征
分子量大小为1.19—6×10—10道尔顿,核苷酸数为330—380,沉降系数为6.5—6.78。易在分生组织中进行复制,是当今最小的致病病原。
柑桔裂皮病生理特性
耐热力强,感病接穗在50℃热水中浸泡10小时,甚至在140℃高温下还不失去致病力。有较广的寄主范围,传毒强,蔓延快,耐高温,机械传播等特点。用浓度为5%、10%、20%的聚丙稀酰胺凝胶进行电泳,从病体中可以检测到小分子核糖核酸。谱带普遍比健株增强,条数增多。感病品种的过氧化物同功酶谱带反应特别强烈,谱带比健株多,活性强。小分子核糖核酸有传染性。将异常电泳带收集起来,用酚提取,取抽提液接种原来的寄主或其他裂皮病敏感的寄主,可重现与原症状类似的症状。
柑桔裂皮病为害症状
柑桔裂皮病主要为害砧木部皮层呈纵向开裂,呈鳞片状剥落。有些病树还表现出枯枝落叶,新梢少而弱,有的叶片似缺锌状,春季开花多而座果少,进入结果期早,衰老快。不同的砧木品种,表现的症状不同。用枯、橙作砧木的,病树砧木部分一般不裂皮,或裂皮极为轻微。以积作砧木的,砧木部分树皮多纵裂、翘起,最后呈鳞片状剥落,只裂砧木,不裂接穗,在砧穗接合处有明显整齐的分界线。裂皮可延伸及根部,使皮层剥落,木质部外露呈暗褐色或黑色,有的流胶并发出酒糟味,树冠生长受到抑制,树势逐年衰退,与健树相比,干周小1/3,树冠体积小两倍,产量低2-3倍。
根据症状,柑橘裂皮病可分为两种类型:
- 强毒株系型:强毒株系型树冠特别矮小,结果后很少抽生夏、秋梢,即使抽生,也多是纤弱枝,只有3—4片叶。一般定植后3—4年砧木部分开始表现裂皮症状,初期裂皮缝白色,2—3年后裂缝变黑、流胶,有酒糟气味,全株叶片发黄,小技枯死,叶片脱落,最终树体死亡。弱毒株系型:弱毒株系型树势中等,树冠矮化,砧木部分裂皮浅而短,裂皮缝白色,不变黑,不流胶,无酒糟臭味,一般不死树。
柑桔裂皮病分布范围
柑桔裂皮病是世界性分布的重要病毒类病害之一,已发生柑桔裂皮病的国家有:美国、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西班牙、意大利、希腊、以色列、摩洛哥、南非和日本等。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关单位的科技人员陆续在四川、广西、浙江、湖南等省(区)发现了有裂皮症状的植株。
柑桔裂皮病侵染循环
田间病株和隐症带毒的植株是柑桔裂皮病的初侵染来源,远距离传播主要是通过苗木和接穗,而近距离则可以通过受病原污染的手、工具与健株韧皮组织接触而传播。
柑桔裂皮病流行规律
柑桔裂皮病主要发生在芸香科植物,病原存在于许多耐病的寄主植物中。只有当这些带毒接穗嫁接到对CEV敏感的砧木品种上时,病状才明显可见。裂皮病还可侵染到菊科(爪哇三七)和茄科(蕃茄、矮牵牛)的一些种。柑桔裂皮病主要靠嫁接、修剪工具和病苗、接穗的运输而传播。也可通过汁液接触传播。尚未发现媒介昆虫能传播此病。
柑桔裂皮病防治方法
柑桔裂皮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培育无毒苗木、工具消毒和严格实行检疫等方法。
培育无病苗木:通过指示植物的鉴定,选择无毒母株上采取接穗培育无病苗木。也可利用茎尖嫁接脱毒培养无病苗木。工具消毒:由于柑桔裂皮病毒可以通过嫁接刀和整枝剪传播,所以在病树上使用过的刀、剪,可用10—20%漂白粉溶液(5.25%次氯酸钠)进行消毒处理。严格实行检疫:柑桔裂皮病在中国分布还不广,应严格执行检疫制度,防止病苗和病接穗从病区传到无病柑桔区。对症状明显、生长衰弱、已无经济价值的病树,应及时砍除。发病轻的柑桔树,如尚有产量或有其他用途的,也可以通过桥接更换抗病的砧木,促使树势恢复,但是,新发展的柑桔园,应与已知有病的老园(包括隐症寄主在内)远隔,严防病害扩大传播。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