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天南地北首页 网站导航

什么是双名命名法

网友 2023-09-18 02:57 · 头闻号教育培训

最佳答案:

双名命名法(英语:Binomial nomenclature、binominal nomenclature、binary nomenclature):又称二名法,依照生物学上对生物种类的命名规则,所给定的学名之形式,自林奈《植物种志》(1753年, Species Plantarum)后,成为种的学名形式。

详情介绍

双名命名法(英语:Binomial nomenclature、binominal nomenclature、binary nomenclature):又称二名法,依照生物学上对生物种类的命名规则,所给定的学名之形式,自林奈《植物种志》(1753年, Species Plantarum)后,成为种的学名形式。

正如“双名”字面的意涵,每个物种学名的由两个部分构成:属名和种加词(种小名)。属名由拉丁语法化的名词形成,但是它的字源可以是来自拉丁词或希腊词或拉丁化的其他文字构成,首字母须大写;种加词是拉丁文中的形容词,首字母不大写。通常在种加词的后面加上命名人及命名时间,如果学名经过改动,则既要保留最初命名人,并加上改名人及改名时间。命名人、命名时间一般可省略。

习惯上,在科学文献的印刷出版时,学名之引用常以斜体表示,或是于正排体学名下加底线表示。

例如: Homo sapiens(即智人)。简示如后:

Homo sapiens(种的学名) = Homo(属名) + sapiens(种加词)Trifolium repens L.(白车轴草的学名二名法表示) = Trifolium(属名,名词)+ repens (种小名, 形容词) + L. (命名者,林奈名字的通用缩写)。

中文名
双名命名法
外文名
Binomial nomenclature、binominal nomenclature、binary nomenclature
分类
专业术语
创始人
林奈
应用范围
生物学
创建年代
1753年

双名命名法基本定义

双名法,又称二名法,依照生物学上对生物种类的命名规则,所给定的学名之形式,自林奈《植物种志》(1753年,Species Plantarum)后,成为种的学名形式。

在生物学中,用双名法命名是为生物命名的标准。正如“双”所说的,为每个物种命名的名字有两部分构成:属名和种加词(种小名)。并于其后附上命名者(命名者,author(s),但在动物学名引用时常省略命名者)。属名字首字母须大写,种加词则否。习惯上,在科学文献的印刷出版时,属名须大写,种加词则不能。在印刷时使用斜体,或是于学名加底线表示,手写时一般要加双下划线。如果在一篇文章中多次提到某一个属,除第一次提及时给出全写,在以后出现时可将属名缩写,但绝不能省略,例如 "Homo sapiens"缩写为 ''H. sapiens''。在很少的一些情况下,由于一个物种已经广为人知,所以其缩写形式就约定俗成了。如在细菌中,"Escherichia coli"(大肠埃希菌,即大肠杆菌)可以缩写成''E. coli''而不会引起误会。

双名命名法历史溯源

卡尔·林奈发明了将物种根据其共同特点,按照科学分类的方法进行分类。这是与双名制密切相关的。然而林奈并非发明双名法的人。早在林奈200年前的博安兄弟就发明了这种方法。他把这种方法普及开来。

卡尔·林奈痛恨杂乱无章。他曾经说过,他无法理解不系统的事物。他1707年出生于瑞典,1727年他进入隆德大学医学院学习,可是他花在学校小植物园的时间却比在教室还多。从小他就非常热爱花草树木。1728年林奈转到了乌普萨拉大学(部分原因是这个大学里有更大的植物园)学习。在那里他读了法国植物学家塞巴斯蒂安·瓦扬(Sebastian Vaillant)的一篇论文,论文宣称(当时这个创新令人震惊),植物是有性繁殖的,如同动物有性器官一样,植物也有雄性和雌性之分。塞巴斯蒂安·瓦扬的观点吸引了林奈。作为编目人,他反对植物园里成千上万的植物都是各自独立的物种的主张,开始设想把繁殖器官的不同作为植物分类的依据。他梦想着给混乱的自然界建立一种秩序。

林奈天生能说会道,热情诚恳,他为自己赢得了强有力的支持者,给他提供足够的财力支持,这样他就能在瑞典各处进行探险,研究各种植物并给它们编目。他花费数月时间走遍乡下各地,记录他所见到的植物,然后进行详尽的描述和研究。在探索过程中,林奈集中研究了植物的繁殖系统。很快,他发现许多植物都有共同的雄性和雌性特点,他把它们归为一类。他把相似的种类合在一起组成更大的类。他发现,根据几个重要特性完全可以把植物分类,自然界确实是存在秩序的。

到1735年为止,他已经记录了4000多种植物,并且把他的分类体系在《自然系统》一书中发表。林奈的分类系统分为8个层次:种、属、科、目、纲、亚门、门和界。这种分类法——创立的唯一根据是植物和(后来的)动物的性元素——引起了很大争议。但是植物学家发现这个方法简单易行,很有吸引力。

1758年,他在书的第十版引入了双名命名法(二名制),用种名和属名为动植物命名。双名命名法完善了林奈的分类体系。他发现了自然界存在的秩序,并且建立了体系来描述这一秩序。直到现在,这个体系仍然富有生命力,仍为人们所用。

双名命名法命名方法

属名通常使用拉丁文名词,如果引用其它语言的名词,则必须拉丁化。种加词大多为形容词,也可以为名词的所有格或为同位名词。当形容词作种加词时,要求其性、数、格与属名一致。例如板栗''Castanea millissima'' BL.,''Castanea'' 栗属(阴性、单数、第一格)。有时,名称也会来源于古希腊语,或者是本地语言,又或者是该物种发现者的姓名。

事实上,分类学家通过各种途径来构造物种名称,比如说会开开玩笑或者是一语双关。然而,无论其来源如何,学名在语法上总是被看作拉丁文。因此,尽管生物学家不赞成,二名法名称有时又叫“拉丁文名”。普遍称做“学名”。生物学名常用拉丁文和希腊文词语。双名法通常是以拉丁文为主。前名为属名,后名为种名。

双名命名法使用价值

二名法系统的价值体现在它的简便性和广泛性:

同样的名称在所有语言中通用, 避免了翻译的困难;

任何的一个物种都可以明确无误的由两个单词确定;

本系统已经在植物学(始于 1753),动物学(始于 1758) 和细菌学(始于 1980)中广泛应用。

二名法命名的程序体现了其稳定性。特别的讲, 当一个种从一个属转到另一个属时(比较常见的现象), 如果可能的话,种加词保留一致。类似的,如果原来的两个种合并时, 原来各自的种名保留为亚种名。

然而, 这样的稳定性不太绝对。基于分类上不同的观点,根据生物命名法规的名称修订或在分子系统学中的新发现,同一种生物可能有几个不同的学名在流通。 不稳定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命名应遵循优先原则。

双名命名法植物学名

在植物分类学中, 物种的分类阶层自种以下,依次分别为变种、变型,在种与变种之间还有亚种(与其他基本阶层一样,如科下有亚科,属有亚属等)。这跟动物学不同的地方在于:种下名称必须跟在一个阶元限定词后面(例如 "subsp.")来指明所指的阶元类型,这不会在动物学中出现。因此一个植物种可能会有亚种(如Pinus nigra subsp.salzmannii),变种(如Pinus nigra var.caramanica),甚至是更为复杂的组合(如Pinus nigrasubsp.salzmanniivar.corsicana)。

植物名作者的缩写形式由皇家植物园, Kew发布的标准索引为准; 在简要引用中,不需要包括发表日期。标准缩写可以在下面的网址找到国际植物名称索引,作者查询页。

所以,在 ''Pinus sylvestris L.'' 中,缩写 "L." 指卡尔·林奈; 在''Pinus koraiensis'' Siebold & Zucc. 中,Siebold 指Philipp Franz von Siebold 、 Zucc. 指合作者Joseph Gerhard Zuccarini。

在某些情况下,一个种移到了另一个属中,原作者的名字用括号括起,修订人的名称跟在括号后。例如,美国红杉首先由David Don描述成:axodium sempervirensD. Don'。后来,Stephan Ladislaus Endlicher指出它和其他 ''Taxodium''不相似,并将它转入新属,发布了''新组合'' ——'Sequoia sempervirens(D. Don) Endl.。

在关注植物分类详细信息的文章(如植物分类专著),还要加上发表地和时间,但在像百科全书或其它非分类学著作中这样的做法很罕见。在上例中,完整的引用应为 ''Sequoia sempervirens (D. Don) Endl.,Syn. Conif. 198 (1847)''。

双名命名法动物学名

在动物分类学中,一个动物物种可以往下细分,应用三名法来命名一个亚种(有时亦称为种族race),例如新西兰的普通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跟其它地方的有所不同, 所以被归入一个亚种Phalacrocorax carbo novaehollandiae。由于动物学仅使用一个种下分类阶元,所以不需要在亚种名前插入任何阶元指示符,人们也明白第三个名称就是亚种名。

动物学名著只用作者的姓,而且必须给出全写而不得缩写,不写作者名字。如果有两位作者的姓相同,则加上其名字的首字母缩写。

例如''Balaena mysticetus'' Linnaeus,1758,也是由卡尔·林奈描述的,Linnaeus 的姓用全写给出,并注明了出版日期1758年。

如果一个种转入别的属,原著者和发表日期用括号括起,表示已经经过了修订,但是修订者和修订日期不予列出。所以白额雁首次由Giovanni Antonio Scopoli描述为 ''Branta albifronsScopoli,1769'''。后来的研究发现它与雁属''Anser''的关系比与黑雁属''Branta''更近,因此被转入该属,现在引用的形式是''Anser albifrons'' (Scopoli,1769)。

在正式的分类著作中,应给出更为详尽的引用。原名和发表信息都要给出,例如 ''Branta albifrons'' Scopoli,1769,Annus I Hist.-Nat. 69'''。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