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扶桑级战列舰(英文:FUSO-class Battleship)是20世纪10年代日本帝国海军建造的第一型超无畏级战列舰(英文:Post-Dreadnaught Battleship,日本又称:超弩级战列舰)。
详情介绍
扶桑级战列舰(英文:FUSO-class Battleship)是20世纪10年代日本帝国海军建造的第一型超无畏级战列舰(英文:Post-Dreadnaught Battleship,日本又称:超弩级战列舰)。
扶桑级战列舰采用飞剪式舰艏外观、长船首楼设计,总吨位29465吨,装有6座12门356毫米主炮,16门单管152毫米副炮,舰用主机功率46500马力,航速23节。
扶桑级战列舰原计划建造4艘,最后只完成了扶桑号战列舰及山城号战列舰。首舰扶桑号1912年3月开工,1915年11月服役。2号舰山城号1913年11月开工,1917年3月服役。1935年日本针对该级战列舰的缺陷进行改装改进。1944年10月莱特湾海战中,扶桑号、山城号被编入西村舰队。10月25日凌晨,舰队穿过苏里高海峡,遭遇美国海军舰队,扶桑号受鱼雷攻击沉没,山城号随后在与美军战列舰的炮战中被击沉。
- 中文名
- 扶桑级战列舰
- 外文名
- FUSO-class Battleship
- 前型/级
- 金刚级战列舰
- 次型/级
- 伊势级战列舰
- 研制时间
- 1912~1917年
- 服役时间
- 1922年
- 国家
- 日本
- 日文名称
- ふそうがたせんかん
- 舰船类型
- 战列舰
- 建造数量
- 2
- 建造公司
- 吴海军工厂
扶桑级战列舰发展沿革
扶桑级战列舰历史背景
扶桑级战列舰是日本八八舰队计划的一部分,搭配战列巡洋舰用以争夺制海权。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击溃俄罗斯,日本虽然获得中国东北地区的特权,然而庞大的战争损失也为国家带来严重的债务问题;留英回国的海军将领佐藤铁太郎向明治天皇献上了《帝国国防论》一书,强调海洋对日本国土防卫的重要性,后来的对马海战也证明了其观点的前瞻性。同时,该书中也强调日本未来在亚洲的扩张中不免会和英国或美国其中一国发生利益摩擦,所以建立至少有对手七成战力、足以在日本近海击溃对手的海军成为必要规模,该论点成为日本直到二战战败前海军建军的主导方向,也为日本海军的扩张提供了理论基础。
1907年,日本通过了八八舰队扩军方案,目标是建造8艘2万吨级的主力舰、8艘1万8千吨级的战列巡洋舰。然而英国无畏号战列舰及无敌号战列巡洋舰的出现成为造舰思想的新典范对照组,让当时抢先建造的三款主力舰未推出即告落伍,加上财政问题,导致造舰进度暂时放缓。1911年,日本批准“第三期海军舰艇扩张计划”中的“第三号战舰”(扶桑号)的建造计划,由于财政原因的拖延,到1913年才陆续批准了第四号(山城号)到第六号的建造计划。
扶桑级设计的初始方针是打算采4艘战列舰共同编队的方式作战。开工前,日本海军手头持有的资料有金刚级与无畏级的蓝图,日本海军也在观察当时世界战列舰的发展潮流,同时英国基于盟友立场也协助日本设计。而在一战前最先进的是英国的铁公爵级战列舰及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还有美国的纽约级战列舰和内华达级战列舰;这些战列舰有的共通特质就是主装甲带超过330毫米,舰炮超过10门,航速达到20节以上,这些规格成为日本想超越的目标。
扶桑级战列舰建造历程
扶桑级战列舰,依照日本帝国海军命名规则,战列舰一般以日本古代令制国国名命名。扶桑号的命名源扶桑国,它并不属于日本古代某一令制国,而是日本的一种古称。山城号的命名来源在山城国,山城过属于的日本京都府南部,是日本古代都城平安京所在处,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将扶桑级战列舰以这两个名字命名,足见当时日本海军对军舰的希望。
扶桑级战列舰首舰扶桑号(日文:ふそう)在1912年3月开工,是日本海军历史上第2艘以“扶桑”命名的战舰(“扶桑”曾被用来命名旧日本海军历史上第一艘被分类为“战舰”的铁甲舰)。1915年11月扶桑号完工服役。
扶桑级战列舰2号舰山城号(日文:やましろ)在1913年11月开工,到1917年3月完工服役,是当时世界上排水量最大、速度最快的战舰。
扶桑级战列舰技术特点
扶桑级战列舰总体设计
1910年日本海军选定由英国设计建造金刚号战列巡洋舰的同时,以引进最新主力舰设计建造技术为目的派出进修人员赴英国学习。由日本自行设计的扶桑级舰体设计参考金刚级战列巡洋舰的图纸进行战列舰化改进。防护比金刚级增强,设计航速22.5节。在舰体中后部增加两座主炮炮塔,六座双联装主炮炮塔布置在舰体纵向中轴线上:一号二号炮塔呈背负式在舰桥前方;三号炮塔在前主桅与一号烟囱之后;四号炮塔在二号烟囱与后主桅之间;五号六号炮塔呈背负式在后主桅后方。锅炉舱被舰体中部的主炮炮塔隔成前后两个部分。主炮采用与金刚级相同的双联装356毫米口径主炮,16门152毫米口径炮廓式副炮配置在长艏楼中。其布置方式的缺点是:动力舱空间受到限制,需要重装甲带防御部分延伸过长,主炮齐射时炮口爆风会横扫全舰,火炮射击时会对上层建筑的产生冲击以及相互干扰。
扶桑级的设计缺陷让她在服役过程中实施过多次改造,但基本布局不变使得改良效果有限,在二战爆发时扶桑级整体技术已属过时;在中途岛战役日本航空母舰大规模折损时曾经有提案将扶桑级改造为航空战列舰,并打算在1943年6月动工,最后因日向号炮塔爆炸意外让高层决定由伊势级战列舰实施改造,扶桑级的改造计划并未实行。
扶桑级战列舰动力系统
扶桑级的锅炉使用日本设计的宫原式油煤混烧水管锅炉,搭配2具英国制造的柯蒂斯-布朗直联式蒸气涡轮机,涡轮机内有低·中·高压三组涡轮,每组涡轮机带动2轴螺旋桨。舰上装有4千长吨煤炭与1千长吨燃油,可让扶桑级在14节航速下有着8千海里续航力。锅炉舱因第三主炮而隔离层前后部分,这个因主炮布局而妥协的设计日后仍被认为相当不理想;前舱为一、二号锅炉室,由前烟囱排烟;后锅炉舱为三、四号锅炉室,由后烟囱排放;前舱由于过于靠近舰桥结构,另外还出现了高热传导与浓烟乱窜的副作用,使舰体需要花费额外的空间装设隔热设备。涡轮机组则分为前、后机械舱放在第四炮塔后方,前机舱放置中压带动外部螺旋桨,后机舱放置低·高压带动内部螺旋桨。
海试表现上,扶桑号最高输出46500匹轴马力、航速23节;山城号最高输出47730匹轴马力、航速23.3节。虽然都超过美国纽约级战列舰的21节,但只是勉强达成23节门槛,一般航速仍维持在22.5节。
扶桑级战列舰武器系统
扶桑级战列舰采用6座双管主炮配置,双联装主炮炮塔全部装备在舰体中心线,舰体前、后部各安装两座采用背负式,舰体中部在烟囱前后各安装一座。主炮口径为356毫米,每座炮塔重625吨,采用以锅炉蒸气带动的蒸气泵提供水压动力;俯仰角为-5~+20度,旋转角度为中心线左右各150度,装填只能固定于仰角5度的状态下,射速为每分钟1发。
该级舰采取2座主炮以交叉射击的方式取得最佳开火效率;扶桑级没有设计第三个射击指挥平台,实际射击采2-1.1-2的火力配置模式,并没有利用炮塔增加后的优点。该级舰新的主炮布局问题在海试时暴露出来:重装甲带防御部分延伸过长,可改造空间狭窄,火炮射击时会对上层建筑的产生冲击以及相互干扰,主炮齐射时炮口爆烟覆盖全舰等。
除了主炮,扶桑级当时还保留了水下固定式鱼雷发射管,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平均配置在舰体两侧。
扶桑级战列舰防护系统
扶桑级战列舰的防护装甲主要由维克斯渗碳装甲构成,装甲带设计为典型的日德兰型战列舰配置,防御设计为针对1万米左右的舰炮射击,对远距离大仰角炮弹防御力不足。全舰防护装甲总重量为8726吨,约占总排水量的29%,比起前一型河内级战列舰的25%略为增加。在1910年代初,日本的工业生产设施生产不出305毫米以上厚度的装甲,成为扶桑级战列舰防护设计的最大限制。该级舰装甲布置:指挥塔装甲305毫米,为全舰防御力最强之部位;主水线装甲带厚度303毫米,水线上侧面装甲229毫米;水线下装甲厚度102毫米;甲板装甲介于32~51毫米;主炮装甲炮盾279.4毫米,侧面228.6毫米,顶盖114.5毫米;副炮炮盾厚152毫米;舰只的水密隔舱有737个(水面上163个,水面下574个)。该舰设计也参照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战列舰的概念,将煤仓设置在锅炉室左右舷外侧,充当防鱼雷隔舱使用,所以轮机系统并没有增设额外的防护装甲。
扶桑级的主炮过多,连带让装甲带过度延长,过长的装甲带在摊平吨位后,扶桑级的要害部位防御力在各国战列舰中是较弱的;扶桑级全舰有60%的长度设有主炮、有50%的长度内设有弹药库,而且因为多炮塔的结果导致舰体中段设计成弹药库-锅炉-弹药库-锅炉的高风险布局方式,一般军舰被击中轮机段顶多担心失去动力,但扶桑级还得担心锅炉带的高温可能诱爆弹药的危机。日军自己的实测也评估扶桑级的主装甲无法承受356毫米主炮以上的炮击。1930年代日本对该级舰的现代化改装,强化重点也在甲板装甲及水下防护,改装后的全舰装甲总重量增加到12395吨,占总排水量31%,但即便如此面对美军战列舰来讲仍不理想。扶桑级战列舰观测设备
扶桑级战列舰在建造舰体完成,舾装时没有安装各式观测装置,除了火炮射击计算仍以人工计算为主外,主要测距装备为舰桥上方安装的视差式光学测距仪;扶桑号战列舰主测距仪对焦基线长度为4.5米、山城号战列舰为6米。扶桑号在B炮塔装设对焦基线长度3.5米的测距仪;山城号则在前司令塔装设与扶桑号炮塔同样规格的测距仪外,后方司令塔再装设一具焦基线长度2.7米的测距仪。
扶桑级战列舰改进改装
扶桑级战列舰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设计的构型,没有参考实战经验,所以扶桑级服役后经历多次改装;主要的大改装工程则有两次。
最初改装工程始于1916~1917年,安装了主炮射击用方位盘,1918年在舰桥、第二烟囱左右侧各设置一门高射炮(共4门);1922年山城号的B炮塔装上了飞机跑道,用来实验陆地用飞机如何在战列舰上起飞。
第一次改装
1923年,扶桑级战列舰实施第一次大改装,主要为适应远距离炮战,将主炮最高仰角提升到30度、增厚主炮顶部装甲、舰桥加装基线长8米光学测距仪、舰桥扩建,增设射击指挥所、主炮观测所、高射指挥所等部门、罗经舰桥改为密闭化等。改建后的舰桥为了避免烟囱废气影响而造得非常高耸,被嘲笑是“违章建筑”。但只要风向不对第一烟囱的废气仍然会灌入舰桥内,遭致操作人员批评。第二次改装
扶桑级战列舰的第二次改装分别在1930~1933年(扶桑号)、1933~1935年(山城号)实施,对该级舰的动力、防护、武器等全盘更新。不过因为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第二次大改装实际上仍分段实施。
由于第一烟囱的排烟问题始终未有确切解决方案,加上被主炮空间箝制可用空间狭窄,第二次改装索性把整个前动力舱撤除,舱室一部分作为燃料槽,一部分作为士官寝室用;换装主机和锅炉,功率增大到75000马力,航速增至24.7节.从而由低速舰变为中速战舰,续航力达到11800海里/16节,是改装战舰中续航力最大的。
改装后所有锅炉集中到后锅炉舱,每个锅炉采单独舱间配置提升生存力,锅炉更换为舰政本部式重油水管锅炉,携带燃料也变成5,100长吨重油,轮机也更换成4部舰政本部式全减速齿轮型蒸气涡轮机,出力输出达75,000匹轴马力。但因为较差的舰体设计增加了不少阻力,扶桑号的海试表现即便达成输出76,889匹轴马力的表现,极速仍然只有24.7节,未能达到25节的计划极速,但续航力在16节航速下可航行11800海浬。武器装备方面,与金刚级近代化工程相同,扶桑级战列舰的主炮接受了增加仰角更新工程,最高仰角由30度增加到43度、副炮由15度增加到30度,此外主炮的后座装置更换为液气压设计,提高主炮射速;但是,A、B炮塔开火时的爆焰干扰观测设备的问题仍旧没有解决。原本装设的4座76毫米高射炮也全部拆除,预留炮位全更换为当时最新颖的双管八九式127毫米高射炮。
由于战列舰炮击射程达到地平线视距极限,因此扶桑级战列舰也加装了水上飞机;先实施改进的扶桑号战列舰将水上飞机弹射器装在3号炮塔上,但是发现操作空间会被干扰,因此修改了第3主炮位置,让原本朝舰艉方向的主炮反转180度朝舰艏位置,这样飞机组员就可以自烟囱旁的支架结构登上主炮塔顶登机。不过这个改装到后来发现不实用,因此山城号改装时放弃了这个方法,而把水上飞机发射器放在舰艉。扶桑号后来再度实施与山城号相同的改装工程,但没有再把炮塔方向“归位”,因此改装后的扶桑号主炮配置是呈对称,3门向前、3门向后;山城号仍是2门向前、4门向后的设计。为了调整修正舰体阻力,扶桑级战列舰的舰艏、舰艉各延长了4米。扶桑级战列舰经改装后,无论最大航速或续航力都有改善,不过新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大改装增加了不少重量,导致干舷高度下降、剩余浮力减少,让扶桑级耐波性变得更差。而且,虽然改善了些许防御力,但日军评估该舰弹药库等致命区域仍然防御不了250千克炸弹的俯冲轰炸,也防不了更新式的舰炮攻击。
扶桑级战列舰性能数据
扶桑级战列舰首次建造交付时参考数据:
基本参数(竣工时) | ||
舰名 | 扶桑号战列舰(1915年) | 山城号战列舰(1917年) |
舰长 | 205.13米 | 205.13米 |
舰宽 | 28.65米 | 28.65米 |
吃水 | 8.69米 | 9.08米 |
舰员配备 | 1193人 | 1193人 |
性能参数 | ||
排水量 | 标准29326吨; 满载30600吨 | 标准29326吨; 满载33800吨 |
航速 | 22.5节 | |
续航力 | 8000海里/14节 | |
动力装置 | ||
推进动力 | 24x宫原式煤油混烧锅炉、2x布朗·柯蒂斯式蒸汽涡轮机 | |
推进器 | 螺旋桨、四轴推进 | |
动力功率 | 总功率46500马力 | |
武器装备 | ||
主副火炮 | 6x双管四一式356毫米/45倍径主炮 16x单管四一式152毫米/50倍径副炮 | |
高射炮 | 4x单管76毫米/40倍径高射炮 | |
鱼雷 | 6x533毫米鱼雷发射管 | |
舰载机 | 无 | |
防护装甲 | ||
各部配置 | 侧舷装甲305毫米、甲板64毫米、 主炮塔280毫米、司令塔305毫米 | |
装甲总重 | 8588吨 |
扶桑级战列舰改装后参考数据:
基本参数(改装后) | ||
舰名 | 扶桑号战列舰(1935年) | 山城号战列舰(1935年) |
舰长 | 212.75米 | 224.94米 |
舰宽 | 33.08米 | 34.60米 |
吃水 | 9.69米 | 9.49米 |
舰员配置 | 1193人 | 1396人 |
性能参数 | ||
排水量 | 标准34700吨; 满载35900吨 | 标准34500吨; 满载39154吨 |
航速 | 24.7节 | |
续航力 | 11800海里/16节 | |
动力装置 | ||
推进动力 | 4xロ号舰本式重油锅炉、2xハ号舰本式重油锅炉、4x舰本式蒸汽涡轮机 | |
推进器 | 螺旋桨、四轴推进 | |
动力功率 | 总功率75000马力 | |
武器装备 | ||
主副火炮 | 6x双管四一式356毫米/45倍径主炮 14x单管装四一式152毫米/50倍径副炮 4x双管八九式127毫米/40倍径高射炮 | |
高射炮 | 8x单管25毫米机炮; 2x双管25毫米机炮; 2x四管13毫米机枪 | 8x双管25毫米机炮; 2x四管13毫米机枪 |
舰载机 | 3架水上侦察机 | |
防护装甲 | ||
各部配置 | 侧舷装甲305毫米、甲板100毫米、主炮塔280毫米、 炮座203毫米、司令塔305毫米、防雷隔舱64毫米 | |
装甲总重 | 12199吨 |
扶桑级战列舰服役动态
扶桑级战列舰改装训练
扶桑号战列舰在1915年服役后编入日本海军第一舰队,但因为性能不稳定,因此日本海军没有将其投入实战,而是长期作为训练舰使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扶桑号战列舰曾有段时间在中国沿海执行封锁同盟国船舰任务。而1930年代的第二次改装虽然让该级舰勉强堪用,实际测试仍旧问题丛生,所以该级两舰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没有参加任何一场海上战役。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扶桑级战列舰因为航速的限制,也由于日本海军燃油储备紧张,均长期在柱岛泊地“待机”,加上新一代的战舰——大和号战列舰已服役(武藏号战列舰也在建造),扶桑级战列舰很少投入第一线作战。后曾经作为舰载机训练的靶舰使用。中途岛战役时,扶桑号、山城号编入警戒部队参与支援攻击阿留申群岛的任务。1943年之后到1944年9月期间,扶桑级战列舰成为日本海军各兵科学校的教育训练舰,期间曾入坞改装加强防空火力。中途岛海战后,由于日本海军航空母舰损失惨重,曾经计划将这两艘扶桑级战列舰同伊势级一样改装成“航空战舰”,但最后未果。扶桑级战列舰作战经历
1944年10月莱特湾海战时,扶桑号战列舰和山城号战列舰编在由西村祥治指挥的第二编队,执行“捷1号作战”,准备10月25日通过苏里高海峡,从南面进入莱特湾对美军的登陆舰队实施炮火打击。
1944年10月25日凌晨,西村第二编队在苏里高海峡遭到美国海军第七舰队的宾夕法尼亚号、马里兰号、加利福尼亚号、田纳西号、西弗吉尼亚号和密西西比号共六艘战列舰的伏击,以及驱逐舰、鱼雷艇的鱼雷攻击,扶桑号战列舰被美军驱逐舰发射的鱼雷击中后发生爆炸舰体断裂而很快沉没。山城号战列舰与美军战列舰发生炮战(这是世界海军史上最后一次战列舰之间的炮战),随后又被鱼雷击中倾覆沉没。
1945年8月31日,扶桑级战列舰两艘从日本海军序列中除籍。在这两艘舰最后一次的战斗前夜,美军鱼雷艇曾经遭遇两舰,两艘战舰上的日本水兵夜战炮击阻拦,使美军鱼雷艇的攻击一无所获。日本舰队继续开进,而担任拦截任务的美国六艘战列舰均装备406毫米主炮,火力强度大于日本两艘舰上的356毫米主炮。美国战列舰不仅在数量上占压倒优势,而且美舰均装备了性能良好的对海雷达和统一的作战指挥系统,六艘战列舰的所有主炮都能够同时以相同装定参数对同一目标攻击,日本舰队终遭失败。
扶桑级战列舰总体评价
日本海军第一次自行设计建造超无畏级战列舰,扶桑级战列舰的总体布局、建造技术不足,整体性能并不理想。后期现代化改装时发现舰面被炮塔占据过多的空间,导致可利用改造的空间十分狭窄。扶桑级战列舰完工时是当时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战列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海军总结英、德日德兰海战的教训,发现远距离舰队炮战中,甲板的装甲防护十分重要。但是扶桑级战列舰的甲板装甲比较薄,成为一个致命弱点。
扶桑级战列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超无畏”战列舰,汇集了日本海军的最高技术。当时日本的造船工业以及设计能力虽然已经取得了相当的进步,但从仿制阶段就要一举开始建造世界最大最强战列舰,超越了日本工业的实际可能性。(“三海一核科普网”评)
扶桑级战列舰虽然进行过现代化改装,但效果并不好。经过防雷加强防护的山城号战列舰仅中3枚鱼雷即告沉没就是明证。日本与美国相比,科技水平和造舰理念落后,特别是没有装备先进的雷达。美舰轻易而准确地将日舰发现、瞄准定位和实施攻击。同时,日本不注重新的作战环境和防空、反中小型舰艇作战,一味追求落后的“主力舰决战”,导致在实战中的溃败。(《兵器》评)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