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答案:
畲族小说歌发源于福建省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村,是畲族民间歌手们根据本民族生活习俗、心理素质改编创作的。根据本民族流传的英雄人物编写成的小说歌,有《钟良弼》《钟景祺》《蓝佃王》等篇。
详情介绍
畲族小说歌发源于福建省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村,是畲族民间歌手们根据本民族生活习俗、心理素质改编创作的。根据本民族流传的英雄人物编写成的小说歌,有《钟良弼》《钟景祺》《蓝佃王》等篇。
2006年5月20日,畲族小说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1月,霞浦县福宁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为畲族小说的保护单位。
- 中文名
- 畲族小说歌
- 批准时间
- 2006年5月
- 非遗级别
- 国家级
- 遗产类别
- 民间文学
- 申报地区
- 福建省霞浦县
- 遗产编号
- Ⅰ-30
畲族小说歌发展历史
畲族小说歌发源于福建省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村,白露坑是畲族人口最为密集和文化积淀最为丰富的区域,堪称闽东第一村。清朝时,白露坑畲族人民很重视自身的文化教育和生存发展问题,他们办私塾、兴商业、勤耕作,吸纳汉族的先进文化。这一带的畲族歌手中,一些识字的能看懂汉族章回小说、评话唱本的人,将其改编成畲族山歌口头唱本和手抄唱本,并结合本民族语言特点,进行再创作,从而诞生了最早的“小说歌”文艺形式。
小说歌的出现,恰好弥补了畲族无戏剧的情况,畲族人常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形成一套上山劳动、接待来客、婚丧嫁娶的对歌习俗。小说歌除了由畲族民间歌手根据汉族章回小说或话本改编外,还根据本民族流传的英雄人物和结合畲族的生活特点、心理素质重新进行了艺术创造,如歌颂畲族历史英雄的《钟景祺》《蓝佃玉》,以及反对种族歧视的民间故事《钟良弼》等唱词。
小说歌作为长篇故事歌,是畲族民众创造的文学样式和文化载体。历史上,白露坑村曾出现钟学吉、雷德朵、钟学算等杰出歌手,其全盛时期,约在19世纪末叶至20世纪初的清道光年间到民国初年。
畲族小说歌主要内容
畲歌可分叙事歌、小说歌、传统山歌和现代山歌四种类型,并按着这几种类别的产生演义着畲族的历史。畲族小说歌则是畲族民间歌手对族内外历史人物或艺术虚构人物的歌唱,有的是根据本民族流传的英雄人物编写的长篇叙事诗,如《钟良弼告阻考》;有的根据汉族章回小说或评话唱本改编,如《白蛇传》。
小说歌从内容上看,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根据汉族章回小说、评话唱本、民间传说故事等改编而成的汉族题材小说歌,如《孟姜女寻夫》、《牛郎织女星》、《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孔子过番》、《奶娘传》、《薛平贵》、《唐伯虎》、《八美楼》、《乾隆下江南》等;一类是根据本民族人物(尤其是英雄人物)事迹创作而成的畲族题材小说歌,如《钟良弼》、《蓝佃玉》、《田公元帅》、《钟景期》等。此外,《畲族音乐文化》里认为小说歌是指根据汉族章回小说或福州评话唱本改编的故事以及畲族自身的生活性故事长篇——如《畲岗山》、《白鹤渡双》、《石莲花》、《寻贤娘》、《殉情歌》、《处州睇灯》、《钟景祺与雷万春》等。
从形式上看,小说歌七言为一句,每四句为一个单位,称为“一条”,每篇小说歌至少都有几十条;有格律要求,一、二、四句末字必须用同韵,类似汉语格律诗的“七绝”,但讲究的是畲语方言押韵;歌本虽用汉字记录,但经常出现外人无法理解的记音假借字词,表现出强烈的本民族语言特点。
畲族小说歌演唱场合
唱小说歌的一个重要场合就是“来客落寮对唱”。旧时畲村里,只要有本族客人来,当晚就会有一场会亲盘歌。夜幕降临时人们会早早吃过晚饭,集中到来客人的主人家,本村的歌手们也相约来到主人家准备挑战客人。如来的是女客,村里男青年必须上场盘唱,来的是男客则女青年必须上场盘歌,一般同姓、同性的不对歌。庭院里男左女右分座,外围是听歌者。活动程序是有规定的,不同畲区大同小异。通常必须由主人方先起歌楼,主人方歌手给客人端茶水敬茶,诚邀客方回歌对歌。敬茶邀对后如果客方不接茶迟迟不回对的,主方就采用激将法,唱可以刺激客方自尊心的或给客方戴高帽的歌,“挑逗”客方以达到对歌目的。客方一定要等主人唱了《八仙头》或《王凤头》(也有称之为《黄蜂头》或《凤凰头》的)等序歌后,客方才开始唱。主客双方完成上述礼节后,进入了实质性对歌,一般主唱一首、客唱一首的盘唱;也有同一首歌各唱一条的。对歌内容很丰富,男女双方要一唱一答,答得准确,如果一方答不准确就视为输一回合,如同汉族的对对子一样。一般上半夜盘“散条”,即内容较短的杂歌,如盘字歌、花名歌等,也可即兴编歌盘唱;半夜休息,唱《请点心歌》后,下半夜一般盘唱小说歌。也有除了唱一些礼节性的客套歌外基本上都唱小说歌的情况。这叫“对小说”,即比拼小说歌,以各方会唱小说歌的总量多少决胜负。对小说歌时,主客双方可各自唱不同的小说歌,比如主方唱《奶娘传》,客方唱《白蛇传》,各人唱一条轮番交替;也可以合唱同一部小说歌,也是各唱一条,但不能重复唱过的小说歌。这样一直比对到对方无歌可唱,认输为止。到了次日早晨,要唱《送神》歌,送客唱《送娘》(或《送郎》)歌,客人要唱《感谢歌》等。
“歌节歌会对歌”也是唱小说歌的重要活动场合。畲族的一些传统节日,如“三月三”、“七月七”、“九月九”、封龙节等,都会举行盛大歌会,这些节日同时也是畲族的盘歌节。例如“三月三”,畲族人民又称“乌饭节”、“对歌节”。在这一天,他们制作乌饭来纪念唐代民族英雄雷万兴抗击唐军的胜利,还祭祖先拜谷神,聚集地在一起办盘歌会,在盘歌堂上比“肚才”赛歌。还有很多畲族人会选择在这一天婚嫁,在婚嫁仪式进行到晚宴后,“后半夜唱的是针对喜事的戏名故事歌、酒令歌,如……《白蛇传》、《梁山伯与英台》、《牡丹对课》、《刘海砍柴》、《三公主》等”,“三月三”歌会是各地畲族的一次大聚会,盘歌涉及的小说歌范围很广,这也起到了传承和推进小说歌言发展的作用。除了“三月三”歌会,封龙节、“七月七”、“九月九”等节日的各种盘歌会,同样都是传承、演唱小说歌的重要活动场合。畲族小说歌艺术特点
小说歌是一种长篇故事歌。题材和内容大都取材于中国民间流传的戏曲、曲艺中的故事,与畲族的日常杂歌有别。其基本特点是:
1、叙事性强,有故事情节;
2、有严谨的结构章法;
3、运用多种技法对人物形象进行艺术加工;
4、每篇由众多的单首组成,单首的结构为四行,每行七字,类似汉语格律诗的"七绝",最短小说歌也有几十首;
5、作者的署名被巧妙地隐藏在歌尾。
另外,小说歌除了由畲族民间歌手根据汉族章回小说或话本改编的《西游记》、《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外,还根据本民族流传的英雄人物和结合畲族的生活特点、心理素质重新进行艺术创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明快,音韵和谐,不用典故,也不用夸张和粉饰,融叙事、咏物、抒情为一体,朴实真切。
畲族小说歌价值意义
畲族小说歌得到了畲族民众的广泛认同。它不仅是畲族歌谣中的精髓,也是畲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现形式和闽东地区最有特色的艺术类别。小说歌在畲族文化史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畲族文化发展中一个进步性的产物。
其中,白露坑小说歌在畲族文化中占有独特地位,是畲族歌谣中的精髓,是畲族文学的最高形式,更是畲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彰显形式。小说歌的出现,结束了畲族无戏剧的历史,其影响面波及闽浙两省和全国。对白露坑畲族小说歌的发掘、保护,是维系畲族文化有效的桥梁和途径。白露坑小说歌已超越自身存在的价值范畴,成为整个畲族的文化遗产,因而它作为一个民族文化进步标志性的产物,具有不可替代性。
畲族小说歌传承情况
小说歌的兴盛,是与清末畲族知识分子的崛起分不开的,在这个创作群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钟学吉(1856年~1924年),在他的带动下,白露坑村编唱畲歌的还有钟学算、钟曹玉、雷绍春、钟国生等歌手。除了白露坑,霞浦县还有盐田青皎、溪南南门山、沙江葛藤湾、青岬垅、州洋鲤鱼山、石坝墩、水磨坑等处,也有不少歌手编写了大量小说歌,共同形成了一个小说歌创作群。这一时代、这一创作群留给后人的精神文化遗产是畲族歌谣形式上的创新、内容上的丰富和题材上的拓展,从此使小说歌成为畲族代表性的文化表现形式和闽东地区独具特色的艺术类别。
在小说歌的创作与传播过程中,福宁三明会馆是钟学吉创作小说歌的重要基地,他利用会馆提供的客观条件和便利,在此广泛收集素材,丰富了小说歌的创作,成为一代歌王。同时,三明会馆还是传播畲歌的重要场所。三明会馆是闽东、浙南畲族群体最早的议事之所,集祭祖、联宗、议事、活动和吃住等为一体。各处来的爱歌的畲族宗人,在住馆期间,以歌为乐,大量传抄钟学吉及白露坑的畲歌,迅速传播。
但20世纪中,畲歌传统日渐式微,会唱畲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只剩下部分老人还在坚守。在白露坑村,大量畲歌手抄本和畲族秀才用过的古书籍已遭虫蛀。其实文物的流失、被盗从上20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大量的手抄歌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中。钟昌尧称,21世纪村中的年轻人都忙着打工赚钱,无心学唱小说歌,村里只有50岁以上的老人还能唱小说歌了。
截至2006年,畲族小说歌的手抄本和口头小说歌有130本,歌王传人钟昌尧既唱歌、传歌,也搜集民歌,他搜集到一百六十多段一百多万字的畲歌,已整理出了包括小说歌在内的五百多首。但小说歌的传承人正日益减少,而小说歌的创作则已基本停止,相关的抢救、保护工作亟待展开。
截至2010年,钟昌尧已整理出版了200万字的《闽东畲族文化全书》和100万字的《霞浦畲族小说歌》,并还准备整理出版第三本300万字的畲族小说歌图书。而村里的小学也专门开了一堂畲族小说歌的课,由他亲自教授。
霞浦县民族中学和白露坑畲族小学创办了畲族小说歌传习所,专门向畲族子女传授畲族语言、畲族歌曲、畲族舞蹈等畲族文化,截至2015年,共有240多名畲族学生参加培训。
畲族小说歌遗产保护
2000年,宁德市成立闽东畲族民歌联谊会,并先后举办了六届歌会。
2004年,宁德市组织人员对全市原生态畲族歌言摸底调查,抢救拍摄了《闽东畲族原生态民歌专集》。
2006年5月20日,畲族小说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霞浦县成立了保护和弘扬畲族文化、畲族歌谣的民间组织“霞浦县畲族文化教育研究会”。研究会通过各种民间渠道筹集资金,整理畲族歌谣,举办歌会,开展畲族文化保护工作。
2009年,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其中畲族小说歌的传承人为霞浦县溪南镇的钟昌尧和霞浦县民族中学的雷翰琳。
曾作为畲族小说歌创作和传播场所的福宁三明会馆,在经历百年兴衰之后,于2010年被列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